弥陀净土协会

加拿大安大略省

您现在的位置  法义学习 >  宗风俗谛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慧净法师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清明节快到了,自古以来,清明节期间,外地的亲人往往会回到故乡祭拜祖先,清扫坟墓,所以清明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也是祖先留下来的伦常美德,值得我们去重视它、实践它,进而传承到未来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於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後来民间相继仿效,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所以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去世者的一种活动。华人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往日的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扫墓时,如果祖坟及周边有杂草,就加以清除,称为「扫墓」;如果坟头不整,培土修整,称为「添坟」。扫墓、添坟之後,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并在坟头上压几张黄表纸,以告慰先人香火不断,并告知世上人逝者後继有人。祭拜完将纸钱焚化,叩头行礼之後才回家。

 

    不过,由於时代与环境的不同,各国政府提倡、鼓励植葬、树葬、洒葬,或者海葬,一般人则是火化,骨灰存放在纳骨塔。我们净土宗是提倡洒葬或树葬,因为我们念佛人的神识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不会成为守屍鬼。况且越来越少子化,人口越来越少,时日越久,骨灰就无人闻问了。

 

    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因而重视孝道,强调「慎终追远」、「如礼祭祀」、「终身孺慕」,这是另类的孝行与恒久的追思,与佛教所讲的孝与慈悲有相通之处。

 

    《观经》说:「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观经》又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孝经》说:「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为政第二》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八佾第三》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

 

    《孝经》所说的「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人本有的自然行为,也是人最根本的品行。是人人应行的道路,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孝心纯厚,就能够扩展成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能够扩展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祭拜祖先、整理坟园是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

 

    「慎终」,就是父母或者先人去世的时候,基於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儿孙们怀抱着审慎、殷切、恭敬的心来面对、处理。今天在这里举办「清明孝亲报恩念佛祈福法会」,也是怀抱着这样的心情与意义。

 

    我们的生命来自於父母、来自於祖先,我们之所以能够健康的成长,乃至於立足於社会,无不是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可说是昊天罔极,如同虚空广大没有边际,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让我们有这个人身而有好因缘遇到佛法,进而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能以智慧选择净土法门念佛,能够在今生就获得了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解脱六道生死轮回,究竟圆满成佛。这根源都来自父母生下了我们这个身体。

 

    因此,追根究本,父母、祖先们给予我们的恩德岂只是昊天罔极而已?如果没有父母生下我们这个人身,我们岂只是百劫千劫都在六道轮回,可以说大小恒沙无量劫都将在六道轮回、在三恶道沉沦。能够解脱三恶道的沉沦,乃至脱离六道的轮回,甚至往生弥陀净土成就佛果而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推及根本就在於我们拥有这个人身,也就是父母生下了我们这个人身,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不只是昊天罔极!更是不可思议的恩德啊!

 

    由於感念父母祖先的生、养、抚、育之恩,在父母或者先人最後即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一般人会依依不舍,非常的悲痛,因为此刻一别即永别,永远不得再度常相聚首。因此在那个时刻会期望父母祖先能够一路好走,并且有一个安乐的归处,这是一般人对孝的一种表现。所以,「慎终」对一切孝子来讲是应该的,也是自然的、当然的。

 

    「追远」,就是追思过去的父母祖先,念念不忘父母及祖先的恩德,即使父母去世了十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几百年,即使祖先去世了百年、千年,我们做为骨肉之亲的後代都是永远怀抱着感念之心,因此就藉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或者中元节来作念佛超荐的法会。我们是念佛人,天天念佛、不离念佛,等同天天都是在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刚才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因,民德归厚是果。有慎终追远的孝心,就有爱心,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就是奉养孝敬自己的老人家,也就是自己的父母,同时推扩这种孝心,把别人的父母也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来敬重他,甚至奉养他;除此之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疼爱体恤自己的儿女,也推扩这样的爱心,把别人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他、照顾他,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一些美德都是来自於慎终追远的孝心,因此能够使民德归厚,使每个人的心都有了仁爱的德行,都有体贴他人、悲悯他人、同情他人,想要为他人服务、使他人也能安乐,自然会有这样扩展的心量,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因为人心道德笃厚,风气朴实,社会就会和谐,国家也会安定。也就是说风俗的朴实、道德的笃厚它的根源就是慎终追远的孝心,离开了「孝」,就没有这一切。。

 

    我国文化很推崇重视孝道,因为我国文化的根源就是孝,而我们佛教讲慈悲就更为广大了,他的广大是真正达到慎终追远的意义。为什麽?儒家的思想,它只是着眼在「人」,以人类为本位,它没有扩展到其它的众生,包括我们所能看得到的动物以及看不到的神鬼,乃至地狱、天上的众生,而儒家不晓得还有这样的众生同样要去尽孝,要去慎终追远;也不晓得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所以儒家的思想只是以此时此地此人为基础的,而佛教是贯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广达十方众生,过去乃至现在未来的十方众生,都与我们有父母、兄弟、儿女、六亲的关系。同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之佛,所以我们慎终追远的对象就更为广大。那要怎麽样对於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众生父母来慎终追远呢?就是念佛,就是弘扬纯正的净土法门。

 

    我们念佛,自然能够超度我们的父母、祖先;我们劝人念佛,他也能超度他的父母祖先;大家都念佛,大家都能超度他们的父母祖先。但这仍然是不究竟的,因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先是无量无边的,若要彻底的达到慎终追远使我们无量无边父母祖先都能够得到安乐的归宿,那麽我们必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唯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了,我们才能够广度十方众生,彻底达到慎终与追远的目的。

 

    这麽讲起来,所谓慎终、所谓追远,都来自於念佛,只要念佛就是慎终、就是追远。

 

    我们的父母去世了,我们为他做告别式,场面很庄严、很热闹、很风光,入殓埋葬的时候给他披金带银,给他陪葬很多的金银宝物,这对先人是好处吗?其实这不是为先人造福,反而是祸害先人,减损先人的福报。假设父母本来能够生在天堂,但由於我们为父母埋葬的时候,陪葬物过於高贵,当下父母的福报立刻享完了,失去了本来可以升天的福报,结果却转而出生为人;或者本来可以在人间雍容华贵,结果却成为贫困之人;或者本来还可以出生为人,但是因为子孙的无知,陪葬过於丰厚,使得父母连人身都失去了,而堕落饿鬼、畜生。这样说起来虽然我们有心要慎终,只因这样的做法,不但不是慎终,反而是害了父母,变成是害终了。所以唯有念佛,在他临终的时候,为他念佛、引导他念佛,帮助他临终的时候心中能够忆佛、念佛,这样他断了气,就能够蒙受弥陀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慎终。

 

    因此,我们在清明节怀念父母祖先也好,在中元节超度父母祖先也好,都要念佛,而且只要念佛。念佛单纯、容易,并且有绝对的功德力量,达到我们要超度祖先的目的。

 

    清明节的三则故事 (宗法法师)

 

    在这里,顺便分享三件有关鬼魂的故事,这都是在清明节期间所听到的。

 

    在福建省漳州市也就是闽南的地方,有一位宗法法师,他是我们净土宗的法师,在201146日,清明节前後,宗法法师听闻到几则故事,似乎有点不太「科学」;但他想也许会对科学时代的很多人有点帮助,所以就记载下来。因为刚好是清明节期间,我们这一期三月份的净土宗双月刊,也特别刊登宗法法师所写的这几则故事。我在这里引用他所写的其中三则故事跟大家分享。

 

   一、亡灵讨祭拜

 

    宗法法师说:那一天是清明节後上班第一天,201146日。

 

    有一位小姐说她的父亲(漳州平和县人)去世好几年了,母亲是信基督教的,所以从来没有祭拜过。这位小姐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也从来没有祭拜过亡父。

 

    後来她嫁到福州。今年不知什麽事情,她在福州的婆家亲人去找一位灵媒问事,结果出现了如同电视台「串台」的现象。她「父亲」的灵魂出来说话了,说他现在很苦,家里从来没有祭拜他,所以他没得吃没得穿。家里因为母亲是信基督的,他也无法进到家里,希望家里能祭拜他。灵媒说话时,她的声音和语调,就是亡父的声音和语调,而且是闽南语(灵媒是福州人,不会讲闽南语,开口语音却与过世人一样的声音和语调,明显是亡灵附身,这是完全无法进行冒充和欺骗的)。

 

    家里人听了,不禁毛骨悚然,这种事情,在科学的今天,是完全无法理解的。现场商量後,马上答应由她婆家给亡父立牌位,并在特定节日时一定祭拜过世的父亲。

 

    二、亡灵讨扫墓和祭拜

 

    宗法法师说,大约是2011320日。可能是清明节前的缘故,有位司机不知是什麽原因,聊起了一件他们家「不可思议」的事情:

 

    前几天,他在梦里见到已过世好多年的爷爷,爷爷在梦里跟他说,你们这些不孝子,怎麽这麽多年不给我扫墓了、也不给我祭拜了?这位司机醒来後,觉得这个梦没有什麽,现在是科学年代,也许是清明节前的乱想吧?没想到过几天,又做了同样的梦。

 

    他这次感到纳闷,怎麽梦境那麽清晰,而且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他就打了电话给老家父母问一下情况(他多年在外打拼,已很久没回老家福建南安了,家里有关这类的事情,他是从来不过问,也不知道的)。父母回答说,确实很多年没给爷爷扫过墓,也没祭拜了。

 

    三、亡灵讨衣服

 

       这件事大概是20099月份,宗法法师还没出家时他的的岳母亲口向他说的。

 

    岳母的奶奶,年纪大了,病重,快过世前,按家乡的风俗,准备了七件衣服以备後事。结果奶奶过世後,在穿衣服时发现其中有一件被蟑螂咬破了,当事人感觉不好看,就给少穿了一件。在「头七」时,家里人按当地的风俗,去找灵媒问事。结果「奶奶」借灵媒之口说,你们少给我穿了一件衣服,这是怎麽回事?要给我补上。

 

    现场的人听了,不禁直冒冷汗,毛骨悚然。赶忙解释说,当时是有给您准备的,只因为被蟑螂咬破了,感觉不好看,才没给您穿上的。我们赶快给您补做一件,化给您用。

 

    岳母说,这种事情,当时在场的都是亲人,而且在屋里给亡者穿衣服是至亲的人,来帮忙丧事的,也都是亲人。这种事情是不会对任何人提及的(更不用说对灵媒说这种事,何况灵媒是住在十几公里外的人)。

 

    这三件事,全是当事人说出来的,他们家里的事情,而且是在闲聊时提出的,不带功利性,所以真实性很高。当事人不会拿自己的亲人、拿自己的人格随便说事的。

 

    这三件事起码透露给我们几个资讯:

 

    1、证明人死後,并非一了百了,真的有死後的世界存在。

 

    2、佛说一切众生都在三界六道轮回不息,而一般人都是恶多善少,因此人身难得,往往堕落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中。显然这三个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堕落在饿鬼道之中。

 

    3、饿鬼道的众生,是很苦的,没得吃没得喝,可说饥寒交迫。需要阳上的亲人祭拜或荐福;如果是佛教的观点,当然是超度他们离开三恶道乃至六道的痛苦轮回。

 

    4、佛教的超度一般都是「做佛事」,也就是办法会,或者诵经或者拜忏,以拜忏来讲,有梁皇忏,水忏,金刚忏,也有三时系念,乃至於水陆等等。但这些都不如念佛,念佛简单而且功德又最大,并且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印光大师说:「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又说:「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做超荐的佛事,以念佛为第一,功德最大。这可从二方面来讲:

 

    一、以方法来讲:念佛方法简单、容易,因为只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已,不论何人何时何处都能念佛,既没有忌讳也不受障碍,所以念佛第一。

 

    二、以功德来讲:念佛功德最大、最胜,因为阿弥陀佛正是一位积极、主动、不讲任何条件、平等救度十方众生的佛,佛的名号又是万德洪名,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闻声救苦,应声而现,直接将亡灵救度到极乐世界。所以没有再比念佛更好的了。

 

    其他的佛事法会往往都流於场面好看,难得有实质内涵。实质内涵就是主法者要清净,有修有行,斋主也要虔诚恭敬。但要达到这些条件不容易,而且也未必能让亡灵离开三界六道轮回或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只是场面好看而已。

 

    这是印光大师所讲的。其实只要虔诚,做任何佛事都会有功德的。只是两相比较,还是念佛为第一,印光大师主要是在说这一点。

 

    我国文化重孝,慎终追远,每逢清明或中元,总要做各种法会,超荐祖先;这其中最简易且快速、超越的,莫过於「专一念佛」,为什麽?因为我们念佛,就是直接呼唤阿弥陀佛,佛就应声而现,放光接引先人往生极乐,无所障碍。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药」,专纯念佛的功德是绝对性超越,等同「念佛三昧」,超越其他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超度祖先,最好、最单纯、而且每个人做得到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说:「欲尽孝养,以父母为重之人,应先托父母於阿弥陀佛。我得人身,愿生极乐,称念弥陀者,偏蒙父母之养育故,……必蒙垂怜,迎我父母往生极乐,而灭其罪。」最大的孝,要把父母托付给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智慧,大愿大力大神通的阿弥陀佛,必定不负我们所托,必定圆满我们所愿,因为阿弥陀佛正是一位积极、主动、不讲任何条件、平等救度十方众生的佛。

 

    虔诚专一念佛的超荐,不只一生父母,生生父母,都能脱出轮回;不只一人父母,人人父母,都能往生极乐。

 

    今天清明超度法会的开示,就讲到这里。

 

普愿三世众冤亲,超度往生极乐邦;

一切有情皆成佛,光寿如同大愿王。

 

2022年,清明节开示)

                                             慧净上人2022春节讲话

 一、念佛安宁,厚德载福


二、家亲眷属,同成佛道


三、信佛念佛,养成习惯


我们净土宗海内外的各道场、各念佛会,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是另一个新年的春节,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然到来。今天是大年初一,正是家人团圆,欢聚天伦,温馨祥和,到处充满喜气的日子。首先随俗向大家拜年,祝愿大家:


新年快乐,阖家欢乐,念佛喜乐,平生安乐,未来通通往生极乐。


古人说「一日之计在於晨」,而念佛人的观念是「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因为,一天的生活如果从念佛开始,这一天肯定是与佛同在,与佛相伴,与佛同出同入,与佛同工作同休息,蒙受阿弥陀佛的护佑,使我们平安,使我们增福慧、消业障,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让我们能够相应於我们的身分而满我们的善愿。


古人又说「一年之计在於春」,今天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第一天,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从念佛开始,希望这一年,乃至年年,大家都能够身心康乐,眷属和乐,家庭美满,事业发展;同样也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两岸和善,世界和平。希望人人信佛念佛,使新冠疫情尽快消弭,染疫者早日康复,未能康复者往生极乐。


由於最近疫情有再度升温的趋势,希望莲友们,一方面配合政府的规定,一方面利用难得的春节长假,尽量在家静心念佛,薰习法义,减少外出。


在这开春之际,谨以三点与莲友们共勉:一、念佛安宁,厚德载福。二、家亲眷属,同成佛道。三、信佛念佛,养成习惯。首先:


第一点、念佛安宁,厚德载福


今年是壬寅年,生肖属虎,老虎的虎这个字,跟福气、福报、福德的福谐音,因此我为今年所写的春联是「厚德载福」四个字,而新春对联则是:


  虎年念佛倍精进

  寅岁安宁益寿康


这一副对联,我稍作简略解释。今年是虎年寅岁,老虎是最为雄猛的动物,被称为百兽之王。我们体会虎年的意义而倍加精进的念佛,使不断漫延的疫情得以消弭,惶惶不安的人心转为安宁,不染疫而延寿,不病苦而健康。


灾难是一种共业,但是行善积德的人,或者是虔诚念佛的人,就会脱离这样的共业,转为自己独有的不共业。现在世界各国依然疫情弥漫,这是众生的共业;但是如果念佛就能够蒙受佛的护佑,消除业障,转共业成为不共业,所谓「念佛之地,疫不入境」。可说念佛就是念福,福德的福。念佛与佛同在,念佛蒙佛护佑,所以念佛能够消弭灾厉,念佛能够转祸为福,如《无量寿经》所说: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接下来,春联「厚德载福」四个字也稍作解释。「厚德载福」跟「和气致祥」是民间常用的对联,这个对联很好,显示因果的道理,对於修身养性与行善积德,可说言简意赅。


所谓「厚德载福」,也就是什麽东西就用其相配的东西来载,如水用杯载,饭用碗载,而福气要用德行来承载。德是因,福是果,一个人德行越好,福报越高。


甚麽是德呢?「德」就是济人利物、改过迁善。也就是对外救助别人,利益万物;对内反省改过,一心向善。能够济人利物、改过迁善,必定能给自己带来福报,也能给家人带来幸福。


对我们净土宗来讲,世间与出世间真正的厚德,都没有超过念佛,念佛简单又殊胜,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获得无上功德。如《无量寿经》所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希望莲友们,专一念佛,并且随份随缘随力,济人利物、改过迁善。


所谓「和气致祥」,和气能带来团结、成功、发财、平安。如同古人所说的「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又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致太平」。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和很重要,身体不和,身体就会生病;心灵不和,心灵就会烦恼。引申而言:家庭不和,家庭不能安乐;社会不和,社会不能安定;国家不和,国家不能强盛;世界不和,世界也会有战争,可见和的重要。


出家人又称为「和尚」,也就是「以和为尚」。这是佛陀制定僧团要共同遵循的六种生活态度,名为「六和敬」,也就是:


  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

  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和谐无诤;

  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

  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

  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

  六、利和同均,是物质的均衡分配。


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够维系人事的和谐,使僧团和乐清净,僧众都能安心办道,身安道隆。


有句话说「一时不在,如同死人」,意思是说一个修行人要时时观照,使自己永远保持心灵的理性、平和,也就是凡事理性不情绪,平和不激动。


以上是第一点,念佛安宁,厚德载福。接下来:


第二点、家亲眷属,同成佛道


每逢过年,倍感无常。所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世上无不离的亲人」、「曲终人散都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春节假期过後,短暂团圆的亲人就要互相挥别,相约来年再见,然後纷纷离开,返回各自的处所。可知,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再怎麽样的繁华,最後还是回到寂静,再怎麽样的绚烂,最後还是回归平常。外面上的繁华、热闹,内心上的感动、雀跃,都是暂时因缘合和的假相,不是永远不变的真实。如同《无量寿经》所说的: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这段经文是在说明六道轮回的真实现况,我们在这六道轮回当中,都是孤独而来,也是孤独而去,虽然现在有伴,但将来无伴。《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都是随业流转,都是接受过去世所造的业而来受这个果报,或者生在人道,或者畜生道,或者饿鬼道,或者地狱道,所以这个世间是我们流转造业受苦的地方,不是我们安乐的故乡,我们要想长久的、安乐的、团聚的,就必须人人念佛,人人往生极乐,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乡,也是我们家亲眷属永远团聚的家园,更是我们共成佛道广度众生的净土。有三首偈子说:


  人在世间,种种爱恋,种种驰求,一旦临终,究有何物,为我所有?

  世间眷属,报尽则离;图久聚者,当结佛缘,同念弥陀,同生净土。

  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这三首偈子,可说是人生的实相,也是人生的目标。


以上是第二点,家亲眷属,同成佛道。接下来:


第三点、信佛念佛,养成习惯


刚才说念佛人的观念是「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一天的生活怎样从念佛开始呢?早上睡醒了之後,可以坐在床铺上静坐念佛;或者刷牙洗脸之後,到佛堂上香,然後在佛堂静坐念佛;或者找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静坐念佛。


我常常强调,早上有三净(静):也就是心神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我也建议大家尽量以静坐的方式念佛,因为身体能够不动,心就比较容易寂静;以寂静的身心持念弥陀万德洪名,最能够养成习惯,最能够获得寂静安详的体会。坐久了,也可以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到外面去调节久坐的身体,但依然不离开念佛,行住坐卧都是一句佛号,念念不舍,所谓净念相继。当然,如果不能够打坐的话,也可以经行念佛、拜佛念佛,或者「行、拜、坐」互相调整。


此外,一天当中如果有时间,可以重复这样做,这样就能养成念佛的习惯,也能够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呼应。越念佛越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广大的慈悲,越念佛越能感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喜,越感慈悲越感法喜就越想念佛。我们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心中充满贪瞋痴与妄想杂念,如果不念佛就是在念业,也就是念贪瞋痴与妄想杂念。当然,我们的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功德力;而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功德力,都在这句弥陀佛名当中,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便可获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与救度。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的念佛习惯,就会少苦少恼,更有法喜。


此外,也养成以阿弥陀佛四个字作为打招呼、作为祝福的习惯,如: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恭贺、祝福、同情……等等都改口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电话,电话筒拿起来,不要说喂喂,而要说「阿弥陀佛」,讲话结束,也念一句「阿弥陀佛」,再放下电话筒。  

 来也「阿弥陀佛」,去也「阿弥陀佛」,好也「阿弥陀佛」,不好也「阿弥陀佛」,凡事都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来代表。


净土宗是专修念佛的道场,以弥陀名号为净土宗的根本,以专念佛名为净土宗的生命,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净土宗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不论见面打招呼,或者行住坐卧,都是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念念不舍。所谓:


一切语言中,佛号最吉祥;

一切诸佛中,弥陀最尊贵;

一切诸法中,念佛最殊胜。


「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代,经过五劫思惟超发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愿与行通通圆满而成就的万德洪名,是真理的极致,功德的结晶。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以及对念佛人的赞叹说:


  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宁愿生地狱,而得闻佛名;不愿生天上,而不闻佛名。

  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凉。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


以上简略的引用九段经文,这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以及对念佛人的赞叹。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作为代表的语言,最能给彼此带来清净、吉祥、平安、消灾、免难,增福、增慧;而念其他世俗的语言,如「你好」或「吉祥」,虽然用这样吉利的字眼跟对方打招呼,但也只是打招呼而已,并不会给对方带来好事,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吉祥,只有念佛才能吉祥.


所谓「行住坐卧常念佛,春夏秋冬恒吉祥」。善导大师说:「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宁愿生地狱,而得闻佛名;不愿生天上,而不闻佛名」。因此我们彼此以念佛作为打招呼的惯用语言,才是真心的为对方好,才是真正的利益对方,能够彼此平安吉祥,彼此消业障增福慧。再者:


  不清净的地方,念佛能带来清净;

  不吉祥的地方,念佛能带来吉祥;

  不平安的地方,念佛能带来平安;

  有灾难的地方,念佛能消灾免难;

  自己福薄慧浅,念佛能增福增慧。


以上是第三点,信佛念佛,养成习惯。


春节期间大家没有到外面去走春、观光游览,而是到道场来过一般人感觉孤独、寂静、无聊的念佛,或者不外出,利用春节难得的长假,在家静心念佛,学习法义,可说比一般人到寺庙烧香、供佛、拜佛,在意义、功德上都来得殊胜。这是很有善根与福德的,因此请大家好好珍惜这个殊胜因缘,信受弥陀救度,养成念佛习惯,过念佛的生活。也就是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念佛,形成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最後,祝愿大家:念佛安乐,新年快乐,年年喜乐,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     ——慧净法师

一、念佛人常思地狱苦,使心有所畏惧;常思极乐乐,使心有所冀慕。   

二、我是个有罪的人,一个罪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才能救赎自己,以免于受那一日的审判和刑罚。

三、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了我的脚底,我日日夜夜,心心念念,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我无遑旁顾。

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捨。 (《观经》)

五、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观经疏》)

六、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观经疏》)

七、行走白道的念佛人,忘记背后,向著淨土,蓦直前进。

八、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九、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淨土,专称弥陀佛名。终生过忆佛念佛的生活。

十、一句弥陀念到底,一切妄念皆不顾。

                                                  自慧淨法师《触光柔软》

                                                               三好念佛人      ——净宗法师

一、 好好念佛

二、 好好做事

三、 好好吃饭

     

今天晚上主要讲三句话:第一,好好念佛;第二,好好做事;第三,好好吃饭。要做「三好念佛人」。


一、好好念佛

     

什麽叫好好念佛呢?我从出家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从小和尚熬成老和尚了,学习、弘扬善导大师的教法也有十六七年了,接触了很多居士、莲友,还有很多法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多了一些,更加觉得我们众生很苦,我们确实是业力凡夫,这句佛号这麽殊胜,还不能老老实实、快快乐乐念下来,还念得苦苦恼恼,念得心里不平静,其实都是冤枉的。我今天在这里讲,也是跟大家共同进步。

    

这次回来之前,听说这里有的居士身体、精神不太好,心中总是有些挂碍。我们念佛人何以显得神智都不太安定呢?甚至像患精神分裂症一样。想想我自己,我和他们,只是一步之遥。国土危脆,人生无常,地球、宇宙星空都很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很脆弱的,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情绪就激动了,血压就升高了,有的就得脑溢血、犯心脏病了。所以,非常挂念大家。

    

我们要好好念佛,不要自苦自恼。人的大脑是很脆弱的,它和电脑差不多。电脑会死机机,人脑犯精神病等於电脑死机,是一样的。电脑为什麽死机?因为程式打开得太多,记忆体不够,运行不动,就好像公路上塞车了,交通饱和,很多车都往前挤,就卡死了,不能运转了。人脑也是这样,胸襟不开阔,心量不广大,心思很多,想的事情很多,那就会死机,就精神分裂了。所以,大家不要烦躁,否则就有可能发精神病。一切事情都要平静对待。

       

我们站在凡夫的立场上,会觉得自己是个神智健全的人,与精神病患者完全不同;不过在阿罗汉看来,我们是五十步笑百步,我们都是潜在的精神病人,只是没犯到那个程度。阿罗汉看我们,不都是精神病吗?思绪非常纷乱,内心不能凝定,知见颠倒。

    

即使患了精神病,念佛仍然决定往生,没有问题,念佛因行是一样的,而且大家也都差不多,怎麽说你能往生、他不能往生呢?

   

 一个念佛人,有没有可能得精神病?是有可能的。心量太窄,想得太多,情绪不稳,心不平静,到後来不就得病了吗?所以说要好好念佛,不要自苦自恼。在世间要过得快乐,一定不要有坚固的我执。天下没有什麽了不得的事情,如果真正感受到佛法的重要性,真正关心往生成佛这件头等大事,其他事还有什麽放不下的呢?当然,凡夫在感情上有自己习惯的东西,但从大的方向讲,都不算什麽。要用佛法的观念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不然的话,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就太可惜了。


好好念佛,慧净上人提到「四平」:平等、平常、平淡、平凡。「平」是非常好的一个字,有很多含义。平安,平才能安全。人一定要平,危险就是因为不平。平安和危险是反义词。心要平,才能安。

       

一是平等。念佛人怎样体现平等心?好好念佛就是平等心。有的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我念佛了,怎麽还有那麽多妄想杂念呢?我念佛了,怎样克服我的妄想杂念呢?我念佛了,烦恼怎麽还这麽重呢?」这就是缺乏平等心。初学佛的人,对正念、妄念要辨别清楚,知道妄念危害自己;真正进入净土门,要了解自己的根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妄念凡夫,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一点,慈悲这一点,对於妄念和正念要平等对待。如果一定要强力格除妄念、扫杀妄念,这就是缺乏平等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很可能最後要得精神病。要坦然放下,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要有机深信——「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阿弥陀佛救的就是我这样的人,烦恼妄念中念佛,佛也接受」,这样心才开阔。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原来我是这样一个污秽、恶劣的人!」要慈悲这一点。对别人也要这样。对自己有苛刻要求,往往对别人也会苛刻。如果站在阿弥陀佛慈悲的立场上看,我们就会生起怜悯心、平等心,就会充满暖意,即使出现了妄想杂念,也有温暖在其中,这就会长气,增长力量。不然的话,每天都活在矛盾和纷争当中。


       

二是平常。不要作怪,不要以为自己能达到什麽样的高标准,我们就是罪业生死凡夫,就是不乾净的,从里到外都是染污的,毫无解脱生死的能力,把这一切全身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机法两种深信:机深信——深信自身无力,无法自救;法深信——深信弥陀有力,足以救我。在法义方面如果没有深入,心的取向就会有分裂,在行为方面就会乖张,然後就冲突,对自己苛刻,对别人也苛刻,那就不和谐了,就会产生许多毛病。阿弥陀佛给我们完整的爱,接受我们的一切。阿弥陀佛爱我们,不是爱一半,不会说「你行善积德这部分,我是要的;另外的,烦恼妄念,那是不好的,那就一刀砍断」。父母爱儿女,会爱一半吗?虽然希望儿女改正缺点,但对儿女是全面接受的。真爱一个人,是爱他的全部。佛救度我们,本来就是拯救我们的罪恶,这样才叫救度。希望大家闻法要入心,反复听闻,了解我们是什麽样的众生,平平常常念佛。

     

念佛很简单,有嘴巴就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至於是否要唱,那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唱也行,念也行,快也行,慢也行,大声也行,小声也行,出声也行,不出声也行,什麽调子都可以,只要用嘴巴念就行;哪怕口齿不伶俐也可以,「阿弥陀佛」,很简单,这样念佛就可以了,没有那麽复杂。念佛很简单,简单到不能想像。古德也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大道没有难的,只是你不要挑挑拣拣。我们念佛,都是挑挑拣拣:「这样念行不行?那样念行不行?没有吃素行不行?不会诵经行不行?」通通都没有关系,扯不上边。念佛就可以了,有嘴巴,会念佛,像念佛机一样念也可以,像鹦鹉学舌一样念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念也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平平常常。

      

三是平淡。平平淡淡念佛,不要追求什麽境界,没有什麽境界!偶尔可能会轻安一些,也不必好奇,淡然处之。我念佛有些年头了,就感到平平淡淡比较好,不要自己作怪,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要自苦自恼,不要自己给自己提一个达不到的目标:「我要达到什麽程度,我要得三昧,我要内心如何清净……」你没有那两下子;即使有那两下子,也不靠那些,而是完全靠这句名号的功德去往生。既然如此,每个人各随自己的根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净土宗念佛往生,上契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一法摄万机,对所有众生都平等救度。那麽,你是什麽样子,就以什麽样子念佛,不要和别人比。别人一天念三万,你做不到,一天念两万五、两万、一万五,都可以。

    

小鱼画了一幅画,很有禅味,很能表达佛法的思想。他画的是几条豆角,有长的,有短的,有胖的,有瘦的,有弯的,有直的,旁边写着一句话,其中一条豆角说:「我长成这样就可以了。」种豆的人也许会说「今年收成不好,怎麽长得这麽小?」人们会有不同的评论。但是,不管谁说,它只有一句话:「我长成这样就可以了。」它这句话是很自信的。它长成这样为什麽不可以?它长成这样是因缘的组合,是天地的精华,是法界的秘密消息,你说它应该长成什麽样?这麽多养分,这麽多阳光,这样的种子,它就长成这样,不大也不小,它就是《心经》讲的「不增不减」。它长成这样就可以了,随顺大自然的条件,比如说只有一边阳光充足,它就往这边伸展一些;今天没有浇水,今天就少长一些;不小心生虫了,有个虫疤,也可以,都打一百分,完全首肯自己,完全随顺因缘。

    

我们也一样,要随顺因缘。有些人往往会说「我长成这样不可以」,缺乏自信,所以要到美容院去整容,何苦呢?

      

外相上要随顺因缘,内心也要体谅自己。有的人贪心重一些,有的人瞋心重一些,有的人愚痴心重一些,有的人三心都重。总之,我们是凡夫,只能长成这样。上品、中品、下品,九品众生,阿弥陀佛说:「你长成这样就可以收获了,我要摘你到我的篮子里来。」众生说:「不行!我还有妄想杂念,我还不够资格。」这就是没有随顺因缘。

      

四是平凡。平平常常念佛,平平淡淡念佛,也是平平凡凡念佛。我们是凡夫,不要作怪,不要拿捏,不要冒充圣人,这样才能甘心彻底做凡夫,甘心彻底念弥陀,将来就甘心彻底往生成佛。甘心彻底做凡夫是什麽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是凡夫这个状态,我们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去六道轮回,这个我们不甘心,我们要去净土成佛;只是说我们目前这样的状况,要接受事实,通身放下,彻底靠倒。


我这样讲,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看过一位密宗大德说的一句话:「应该把妄念当作友伴。」我们有妄想杂念,不要有降服它、克制它的观念,应该把它当作朋友。这句话我觉得很相应。

      

弥陀对我们慈悲,我们现在的状况就可以被救度了。所以,都是我们自己在搞不和谐,搞对立,搞斗争。

       

还有一句话:凡夫首先把事物变成二,然後再选择其一。什麽叫变成二?本来是一件事情,他变成好和坏、对和错、你和我,然後在里面选一个:好和坏,选好;对和错,选对;你和我,选我。这样,这个世界就对立了,就被隔碍了。本来万法如是,都是诸法实相,都是平等无差别;但是我们凡夫把它变成二,首先有分别心,有我、有我所,有能、有所,分为两个,在其中选一个,这就叫搞是非。凡夫谁不搞是非?把整个世界分成两片,然後再选一个,烦恼都来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把凡夫二的世界变成一的世界:对和错、善和恶、是和非、人和我,阿弥陀佛泯灭一切对错、善恶的分别,完整地回归到原点,完全站在佛性、空性的立场——讲空性,有什麽善和恶?讲佛性,有什麽善和恶?在这里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果我们不能完整地接受这个生命,我们还是分成二:「这样是佛喜欢的,那样是不行的。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完全在分别,这就会引起种种的身心毛病。

希望大家好好念佛,能够将全部生命投入到弥陀无尽的大爱当中,对凡夫众生的一切都要心生怜悯。

    

很多人念佛,脸上总像别人欠他钱似的,非常苦恼,非常紧张,心不会放松。他心里一定有结,内心有什麽,外表就能表现出来。念佛,心是很开阔的,很放松的。生死大事阿弥陀佛都为你解决了,你就应安心自在,欢喜微笑,要用坦然的心面对一切,你会发现:人生真的还不错!我们倒不能说像极乐世界那麽美好,至少还可以过得去。往生之前,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大家生活安乐一点,日子安稳一点。

 

这是讲好好念佛。


二、好好做事

     

弘愿寺是专修念佛的道场,提倡念佛,鼓励念佛,标榜念佛。同时,这里也是弘法接众的道场,有繁重的事务要做。就念佛与做事,我想大致说明一下。

    

在佛门中修行,有些观念是不正确的:「我现在要修行了。做事会干扰我的修行,我不要做事。」可是身为团体的一员,不做事又不行,所以就很烦恼。他也知道不行,但是又不想做,即使做也很勉强,所以常住安排的事尽量往後躲,躲不了就拖,拖不了就糊弄,到後来不用他做了。执事摇摇头,没办法了。

如果是老年人,甚至来日不多,体力、精力都不足,对道场也已经做了很多贡献,心也能安住在佛号上,那主要就成全他念佛了。作为年轻人,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当,就要安排一些事情给他做。

    

做事和念佛的关系,是互相增进的。一个人如果不做事,学了一肚子佛法,往往令人生畏。他拿出的尺子很多,刀子也很多,棒子也很多,他又不去做事,感受不到做事的艰辛;关键在於他自己也有烦恼,也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没有镜子照他,他反而专门拿镜子照别人,这就很危险了。拿佛法的镜子一照别人,个个都是妖怪,举棒就打。要他自己去做事,就会知道:「我也是个凡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别人也会评论我,别人也会责怪我。我不够关心别人,不够慈悲,我也很疲累。」通过做事,心量就会扩大,就会体谅别人:「哦,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同时,做事也会增长我们的福报、智慧。

    

一个团体如果没人做事,这个团体就无法生存下去;对团体成员而言,不做事也有很大的缺失,因为有很多盲点。佛法,学了就要去做;学了不做,就会眼高手低。就好像学毛笔字,如果老是看别人写,看得多了,就学会评论了:「你看这字写得多差,和王羲之比差远了!」是,那你自己写写看啊。如果光看不写,就会眼高手低。所以,不做事就眼高手低,对别人没有慈悲心,自己其实也很笨拙。这样的人怪可怕的,如果他又特别会讲,一般人都会被唬住。


我们要在做事中磨练自己。做事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出现纠纷,互相指责,这是难免的。这个过程会锻炼我们,让我们的心平静、平等。做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观念:「我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得圆满。」其实这是小学生的观念。没有什麽能一定如何,一切都是缘分。「一定要如何」是你自己的我见,现实中不一定能达到你的目标。因为在大众的道场当中,你能一个人做主吗?「一定要如何」之後,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回馈过来。

   

 那麽,好好做事以什麽作为标准呢?就是心里要平静。要准备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甚至批评,在做事的前後都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观察事物都有局限性,所以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必须听你的。我们总是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通过做事,能够学会处理和平衡各种关系,能够关照和协调各种因缘。那麽,靠什麽协调错综复杂的关系呢?就是靠我们的耐心和爱心。我们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作为执事,作为道场的负责人,如果有一个主张,这个主张最好以佛法为出发点,如果以个人主见为出发点就不好了。从佛法、从道场的利益出发,要贯彻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需要怎样和别人沟通、协调呢?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做,慢慢整合大众的力量往前走,去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不然的话,就会走回头路,就会煮夹生饭,那还不如不做。

     

就像我们到蓝田以後,大半年时间几乎没做什麽事,这是因为没到时候。假设真要使劲做,如果万事不具备,建了房子还得拆迁,那你建它干什麽呢?所以,一定要在建之前看准了,既然没到时候,那就等一等。如果是名利心很重或知见很重的人,就会执着於在自己的任期内要达到什麽样的政绩,完成什麽任务——没有一定要怎样,一切要随着因缘走。所以,好好做事就是要在做事当中不起烦恼,要平静、平和。事情不管做得是对还是错——就事情本身来说,是没有对与错的,只看我们的心。事情虽然做成了,但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得罪了,那做成了又有什麽意义呢?就好像我们在马路中央挖一个坑,几下就把它挖成了,挖成以後很骄傲,感觉很成功,但是来往的车都掉下去了,这个洞挖得有什麽意义呢?我们做事,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能不能让大家的心平顺,我们自己的心是否平和,这是一个标杆。如果我们很烦恼,同时也让对方起烦恼,那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和方法。

     

一开始做事,会有强烈的主见,但是推行时感觉很困难,做一段时间後因为进展缓慢,甚至想放弃。通过锻炼,心量完全打开,做任何事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不执着自己的想法,看准了,思路放宽一些,这时就会发现:做事其实并不难,跟大家协调起来也比较有余地。

     

我把这些经验奉献给在座执事和担任各项工作的莲友,希望大家听闻之後能够好好做事。特别是我们当地的莲友,做事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也需要很有智慧,因为居士有家庭,需要考虑的经济利益、人情关系、家庭背景比较多。很多莲友都做得很好,确实有智慧,有爱心,有耐心。不管人家怎麽讲,面对大众的挑挑拣拣,都会用宽广的心量对待。

     

那麽,这样会不会吃亏呢?只要是为莲友服务的,只要是为弘愿寺护法的,一定会获得大大的福报,绝对不会吃亏!可能有人会讲:「我不做了,因为我发心之後很苦恼,很麻烦,与其烦恼,还不如躲在家里念佛呢。」其实躲在家里也躲不掉,憋了一段时间又出来了。我希望大家对真正发心出来做事的莲友要赞叹、随喜,他们来做佛法的事业,确实都很不简单,我非常感恩大家。大家为弘愿寺募化、流通法宝,护持弘愿寺,肯定是不容易的,要花精力,也要花财力,还要被别人冤枉,可能还要忍受别人对你发脾气。对这些情况,我们一笑了之。一个人出去做事,如果能准备挨骂就好了。我比较赞叹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推销保险是很不容易的,到别人家去敲门,总是热情饱满地面对别人的冷漠。我们想想看,他们凭什麽这麽做?这是为自己做事,为公司做事,有利可图。我们是为众生、为阿弥陀佛做事,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每天出去就怀着准备被别人骂一百次的心,如果今天被别人骂了十次,那还差九十次,这样一想,心里不就平衡了吗?如果今天出去想让别人表扬一百次,结果别人骂了你十次,这可不得了了,「我这麽辛苦,你们却不感恩我,都不表扬一声、说我辛苦,都没有良心,还说我不对!」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麻烦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出门以前对自己说:「我这个罪业凡夫,没有智慧,今天出去准备挨一顿板子。」如果你相信吃亏是福,那麽挨骂就是光荣的,哪怕是被别人误会,也会感觉很好,因为今天又赚了福报。

    

「吃亏是福」这四个字是金玉良言,话虽简单,却是真理。做事的人,一定要领会这句话,一定不要当面错过。但是我们往往是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吃不下这个亏,这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只要懂得了这个道理,谁还会把福往外推呢?所以,当别人诽谤我们、污蔑我们、误会我们、冤枉我们的时候,其实这都是我们修福报最大、最赚的时候;当别人赞叹我们的时候,其实就是消福报的时候。这是很微妙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但是很多人天天都在消福:被别人表扬,心里就很高兴,这一高兴就消了福报。为什麽呢?名誉也是一种福,被赞叹也是一种福,一享受就会消掉。所以,遇到别人的批评,如果能够坦然接受,福就会修得很多,心量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这麽做,而是去和对方辩解,「这事不是我干的!」辩一次还不行,还要辩两次三次,你就是傻瓜,傻到极点了,傻得就像把家里的宝贝扔到垃圾箱里。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如果能够接受,而不是去辩解,那麽这个福报我们就收到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每天晚上回家就会偷着乐,因为吃亏是福啊。《宗风·俗谛》里说:「凡事肯吃亏不计较。」怎麽能做到肯吃亏?要是认为自己真的吃了亏,那就不愿意了;要是知道这是福,当然就愿意吃亏了:这就要看我们有没有智慧。



三、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这个题目就不用讲了吧,我们谁不会吃饭?我们都吃素了。」为什麽讲这个题目呢?是因为我个人有些心得体会,同时也深感身体对我们的生活和弘法特别重要。没有健康的身体,确实会给我们增加不少苦恼。虽然说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又说「病为良师」,但是病苦大了,还真是有点病急乱投医,很麻烦。如果不会吃饭,不会养生,不会工作,就会影响健康;不会用脑,心境不够平静,经常熬夜,遇事好着急,不会善观因缘,这些都会消耗很多能量,能量不够就会生病。身体健康确实对我们很重要。

     

从去年11月到现在,近五个月的时间,我试行了一种新的吃饭方法,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尤其是生病的人;如果身体很好的话,可以不参考。这个方法和一般的观念有很大的冲突。我先讲讲我这几个月的收获:第一点,此前的六年之间,每顿都要喝粥,因为肠胃不好,谨遵医嘱,还有莲友们的慈爱,说要吃软的、吃暖的、吃流质的,我也觉得有理——易消化、有营养的,莫过於小米粥,有时候再加上两个枣;很多莲友给我送有营养的东西,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大米饭,结果肠胃仍然是软弱无力,大便也不顺畅。肠胃不好会影响睡眠,所以白天工作的精神头也不足。自从改用了新的饮食方法,大概一个星期之後就发生了改变,排便非常顺畅,也能成形,冲厕所的水也节省了许多,我感到很有信心:这是第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就是呼吸比较顺畅,气力也有所回升。第三个变化就是晚上不再起夜了。以前每天晚上会起夜一到两次,而且晚上从不敢喝水,这样也会影响睡眠。第四个变化是感到周身暖和一些。以前非常怕冷。所以,所有的迹象都向好的方面发展。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些莲友以後,能落实的都有明显的效果。

     

这个方法即使没有效果,我都要去执行,因为它太简单了,省事,省力,省钱,省心,省资源,省能耗,又环保,又节约;最让我安心的,就是吃饭时不会心牵食境。不管在家还是出家,一天三顿饭都要消耗我们很多的时间和心思,每天买菜、洗菜、做饭,很麻烦。现在这个方法只要十分钟,并且不用厨房,也不用厨师,锅碗瓢盆灶一概不用,也不用洗刷,什麽都不用。

     

到底是什麽方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买了一个小烤箱,最便宜的,一百二十元;另有两百多、三百多的不等。每天早晨烤一个乾饼,当然也可以烤馒头片。烤到什麽程度呢?烤成焦焦黄黄,一咬下去很脆,没有水分。以前听人说,早晨起来要喝一杯温开水,涮涮肠子,所以我也喝了。新的观点是这杯温开水无异毒药,对此大家可能很难理解。这杯温开水,尤其对於寒性体质、湿气很大的人不好。许多长得比较胖的人,一看就知道身上水气太重,关节炎都很重的,如果还要喝那杯水的话,会对身体非常不利。这杯水喝下去,在我们身体内就像雨雾天一样,很不舒服。你本来就类风湿,却还这样喝,对身体不好。现在早上我就不喝水了,以後也不再喝粥了。喝了这些年的粥,身体状况既然没有什麽改观,那就改为吃乾饼。改吃乾饼之後,感觉肠胃特别顺畅。乾饼,用馒头代替也行,在西安一带有很多小饼,五毛钱一个。我一顿也就吃一元钱的,一天最多不会超过三元钱。这样很简单,厨房就是小烤箱,厨师也是小烤箱,只要早上起来提前二十分钟把饼放入烤箱,我就去做我的事情,香气一出来,就可以吃了。用一张纸或小盘接住碎渣,最後一同倒入肚子里,感觉腹部非常宽松,呼吸也变得非常顺畅,不像汤汤水水喝下去,就会感觉沉甸甸的。这样非常省事、省钱、省心、省力。只要有电就能解决问题,没有电,有柴也能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有几个要点仅供大家参考,未必是真理。因为目前我还没长胖,说服力还不够,如果长成净安法师那样,说服力就够了。第一是早上这杯水不要喝。第二是早上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喝汤和稀饭。当然有的莲友很喜欢喝稀饭。我是六年稀饭的「祖师」了,我知道稀饭味道是很好的,口感上很爽,吃下去则不然,它是两种感觉,一定要自己去体会。各地吃饭的习惯也有所不同,像广东和福建人喜欢喝茶或汤,就和这个方法不相应了。也就是说,要尽量吃乾的,饭前两小时和饭後两小时不要喝水。比如说早上七点吃饭,就要到九点才可以喝水,不渴就不喝。九点喝水,十一点又要打板吃饭。早上尽量不喝水。喝水少没关系,头几天会比较难熬,会感觉比较渴,等过了这几天,自然会口中生津。最佳的喝水时间是晚上八点以後。有人会想,八点以後喝水,那不得上厕所吗?实践证明,晚上八点後喝水反而不会上厕所,但前提是白天不要喝太多水。像我白天经常不喝一滴水,晚上喝水,这水喝得非常有味道,觉得很甜,这是因为身体需要它。

    

把这些提供给身体正在生病而感到苦恼的人,你来试一下,或许也会有效果。


净宗法师 2013年3月29日讲於弘愿寺

                     念佛人六不四平  (一)  ——慧净法师

——慧淨法師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中华净土宗协会,北北区各道场联合举办弥陀诞庆祝法会。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尊,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我们永恒安乐、究竟圆满的归宿;阿弥陀佛悲愿彻底,要救度十方任何的众生,离开六道的分段生死以及菩萨的变易生死,往生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

      

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悲心,一般讲就是爱心,纯净无我的爱心,而且也有这一种力量,不是徒然有心无力,没能力去达到这个目标。阿弥陀佛悲心愿力圆满具足,任何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毫无遗漏的,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往生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心性命的依靠,也是我们成佛的依据。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是把阿弥陀佛看成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的。因此他的内心中,除了阿弥陀佛是他的本尊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本尊。


所谓「本尊」就是在根本上是独一无二、最尊无比、无可替代的。所以念佛人的心中,都有阿弥陀佛这一尊本尊。进一步讲,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他是跟阿弥陀佛永远融合在一起的,这在净土宗的名词叫做「机法一体」。阿弥陀佛的生命在念佛人的心中,念佛人的生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永远不会离开。《观无量寿经》就解释说,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机法一体的内涵。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我们念佛的众生是凡夫的生命,凡夫的生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岂不是凡夫跟佛是在一起,这个叫做「机法一体」。因为不可能彼此分开,所以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是同睡同起、同出同入、同工作、同休息。因此,念佛人的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念佛人他是「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可以说每一日、每一时都在庆祝阿弥陀佛的圣诞,不只锁定在今天这一天。我们念佛人对这个道理应该要了解,把它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内心之中,这样,自然就能够像净土宗宗旨所讲的「信受弥陀救度」—–「信」,相信、信顺;「受」,接受、受取。阿弥陀佛要救我们,他要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赐给我们,我们要相信、要领受。阿弥陀佛说,你一旦念佛,念他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他就要以他没有障碍的光明来摄取,所以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谓「摄取」就是现生保护他,让他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增德;而一旦业报尽了,即将命终了,阿弥陀佛就现身来接引,而且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浩浩荡荡来接引。所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了,这个人就会怎麽样呢?「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个人命终就会心不颠倒,当下怎麽样呢?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都是有经文为依据的。


缘    起


有关刚刚讲的这一些教理,我来现身说法,讲我祖母往生的现象与过程,这是我当场所参与的。


这个感应事蹟,我曾经写了一段纪录,标题叫做「祖母往生 现接引相」,刊登在《念佛感应录(一)》三百四十五页的地方,没有看过的莲友们可以去阅览一下。在这里,我也向大家作报告:


我的外祖母名叫陈石素,在民国七十五年(1986)农历六月三日中午一点二十分往生,享寿八十四岁。当她断气的刹那,显现了阿弥陀佛接引的身相。而其实在前一天(二日)晚上,我的三舅妈也亲眼看到无数的阿弥陀佛化佛,遍满在夜空之上。


这样看来,我的外祖母似乎很有修行,而我的三舅妈也是个念佛人,因此临终才会有这麽样的奇特瑞相,而又能够看到佛满虚空?其实完全不是。我的外祖母既不是大修行人,也不是一般的修行人,她是一个烦恼的、苦恼的凡夫,没有学佛,对佛法毫无所知的乡村老妪。我的三舅妈也不是念佛人,也是一个一般的、平凡的、苦恼的人,也是没有学佛,对佛法毫无所知的乡村妇女。


那怎麽会有这样的殊胜瑞相?这个殊胜瑞相除了对我们有所启发之外,我们是不是也要去期盼?从结论来讲是不可以去期盼的,因为会有障碍,这个我等一下会说明。


现在我简要述说我外祖母的往生经过。


我是台南市南区郊区的人,我的外祖母也是在我家乡附近。她出生在大概是一百多年前,算起来那个时代的台湾,普遍是落後、贫穷、困苦的;因此我的外祖母生长在乡下,没有受教育,也没有什麽文化,当然对佛法也不了解。因为当时佛法不普遍,尤其是在乡下,她一生可说是贫贱困苦。


民国七十五年(1986),当时她已经八十四岁了,跟我的小舅父住在高雄,住屋是小舅父租的,因为我的小舅父生意失败,生活也是困苦潦倒。八十四岁的外祖母,因骨刺严重,已经有半年以上都躺在床铺上,没有力气下床活动。


那时,我正好在高雄县的山里住山。我是民国六十六年(1977)出家,民国七十四年(1985)向常住请长假,找到那个山头去住山。那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左右,我有事到高雄,因为晓得外祖母跟小舅父也住在高雄,所以就顺道去探望我的外祖母。一进屋,看到外祖母躺在客厅临时摆设的床上,心里就有一个直觉—–外祖母的寿命快要到了,食禄也可以说没有了,是一个即将去世的人。这个时候如果不把握时机劝她求生净土,那必定会堕落三恶道。


为什麽?我的外祖母生长在乡下近海的地方,那个时代农工商业不发达,所以都是一方面捕鱼,一方面种一点地瓜,也养养猪、鸭、鸡,可以说为了生存,造业无边。所以说,如果不往生净土,肯定要堕落三恶道。


因此,我就简略的跟她讲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轮回;同时也有庄严的极乐世界、慈悲救度的阿弥陀佛。只要愿生极乐世界,此後忆佛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会堕落三恶道,尤其是地狱,所谓苦重时长,跟她讲这一些道理,并且把我身上的一百零八颗的念珠送给外祖母,希望外祖母能够念佛。


那个时代的人,虽然穷困,很少能上学受教育,没有什麽文化,但民风纯朴,比较有信仰;不过所信仰的,大部分是民间拜拜的神道教,当时我的家乡就是王爷公的信仰。外祖母尽管对佛教的教理不了解,也没有皈依,没有正信正见,可是既然有信仰的基础,给她转一个方向,她的信仰就会不同,这是导致我外祖母之後往生极乐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即使迷信,也比完全没有信仰好。所谓的迷信,就是民间的信仰,假藉机缘她也能够信佛解脱;最怕的是迷信,一去不回,而且伤身失财。


我当时就想:外祖母什麽都不懂,小舅父对佛法不了解也毫无信仰,甚至是不信的,我又无法陪伴她,那要怎样让外祖母能够往生呢?所以我在想必须制造能够往生的环境。怎麽制造呢?想来想去就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挂佛像,给她的眼睛可以瞻仰慈容;一个就是播放佛号,让他的耳朵可以听闻佛声。总之,要使外祖母眼常见佛像,耳常闻佛声,而忆佛念佛,相继不断。


大概经过了一二天之後,我已请了一卷念佛的磁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念佛机),两张阿弥陀佛的接引像,到高雄去装框。并且顺便再度去看我的外祖母,也顺便将念佛磁带给我小舅,请他买播放机长时播放佛号给祖母听。这时看到祖母把念珠串在她的右手背上。我问外祖母:「阿嬷,你有没有念佛?」她说:「有。」「你怎麽样念?」「就是心中想。」


可以想像得到,她从来没有参与念佛共修,尤其年纪大了,气力衰迈了,躺在床上,不可能跟大家一样在佛堂高声念佛,或者是出声念佛,所以她说心中想佛。只要能够心中想佛,至少阿弥陀佛就知道,到时候也会来接引她。


之後大概经过了一个星期,也就是农历六月一日,我想佛像装框应该已经好了,所以又再度到高雄,把两张已经装框好的佛像请到小舅家。到达时已经傍晚,小舅家里没有人,大门深锁,我就将佛像托给隔壁,请他们转交,之後我就回山,到了山下打公共电话到小舅家,这时小舅已经回来了,我就请他将这佛像一张挂在外祖母的头顶上,显示阿弥陀佛住顶保佑,不令冤家得便;一张挂在她的右边,让外祖母眼睛可以时刻瞻仰慈容。然而因为小舅不了解也不重视往生大事,再者也因为经济不好,只是将佛像放在旁边,也没有买卡带机播放佛号。所以,只能靠外祖母瞻仰佛像了。

    

正好今日早上外祖母请小舅妈为其擦洗全身,更换新衣,并说明日不用再洗。

     

从今天晚上开始,外祖母一看到佛像,内心就起了恭敬的心,也多次的合掌拜佛,这就是乡下人虔诚的表现。就这样经过了一个晚上,隔天(农历六月初二)中午过後,外祖母虽然还是躺在床上没有气力起来,但是时不时的就会看看佛像,也时不时的就合掌,显示膜拜的状态。突然的,到了下午三点半的时候,她的神情、气色,开始不一样了。到了四点的时候,突然呈现昏迷的状态。那个时候只有我小舅妈在家,因此就立刻通知小舅父回来,也意识到外祖母大概要往生了,因此也连络台南的大舅父、三舅父们,一起到高雄处理外祖母临终的事项,也打电话请人上山通知我。

       

我接到通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即刻在佛前恭请阿弥陀佛不舍本愿大悲,垂慈接引外祖母往生,之後立刻带着引磬与小木鱼赶到高雄。到达高雄已经是晚上七点多,那个时候,台南的大舅父、大舅妈,以及三舅妈也都到了,而且外祖母已经完全不省人事,被换好了寿衣,只剩下微微的一口气还没有断……不久救护车也到了,准备载外祖母回台南老家往生。我向外祖母做简短的开示之後,就一起上车,外祖母躺在中央,我敲着引磬一路带大家念佛,当时车上有从台南来的大舅父、大舅妈、三舅妈,还有在高雄的小舅父、小舅妈。一路上,外祖母还是一样地只剩下一口气,但迟迟都没有断气。

      

回到了台南三舅父的家,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开示助念,隔天早上再继续开示助念,因为亲戚们对佛教不了解,也不晓得怎麽念佛,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开示助念对一个临终之人的重要性,所以全程都靠我一个人打引磬带动大家念佛。中午用过了午餐,我觉得有点疲累,就跟附近的亲戚们说:「外祖母应该是心中有执着、有挂念的事情,所以迟迟不想跟阿弥陀佛往生。因为我们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都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而外祖母现在进入弥留的状态,阳气已经差不多没有了,阴气增盛,应该是可以看到阿弥陀佛的;但是心有挂念,所以就迟迟不往生。那我到旁边房间躺一下,如果有什麽状况,就立刻来叫我。」说完後,我就到旁边的房间稍作休息。

      

我高雄的小舅妈听完我所说的,似乎想到了什麽,等我进去休息时,她就立刻跪下来合掌向我的外祖母说:「阿婆!阿婆!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来接你,就请你跟随阿弥陀佛往生。我前几天跟你说的话是无意的。」我这位小舅妈是续弦,元配的舅妈因家庭因素离家出走,留下三个读小学的小孩;她在家时本来是个大小姐,一进入小舅的家门就要服侍我的外祖母,又要照顾三个小孩,可以说很苦很累,当然就会抱怨。几天前,小舅妈还跟我外祖母抱怨说:「您如果不在,我也要离开这个家了。」我的外祖母就是挂碍这一点。

       

外祖母大概心想:「这个家庭,你进来,所以大太太离开了。这几个小孩子必须要有人照顾,你一离开小孩子怎麽办?」小舅妈就是想到这一些,所以就跪下来跟她保证说:「您如果往生之後,我绝对还会留在这个家庭,至少把这一些小孩子培养到大学。所以,阿婆请您放心,跟着阿弥陀佛去。」

    

这几句安慰保证的话一说完,当下,原本一直躺着不动的外祖母立即双手合掌。旁边的人看到外祖母有动静了,立刻来叫我,我立刻来到我外祖母的旁边,到时,是看到外祖母第二次合掌,然後双手放下了;又第三次合掌之後,双手又放下在两边;第四次,是把左手伸到胸前,就像阿弥陀佛左手捧莲花的那个状态,一模一样,而右手本来是手掌在下,也同时翻掌过来,当手掌翻过来的时候,立刻断气,脸相也逐渐圆满红润。

       

在场的亲戚们,无论大人小孩,看到这一幕,你看我、我看你,讶异的不知道怎麽说。本来念佛有气无力的,现在则是大声、虔诚、响亮。外祖母就这样在一点二十分显现弥陀接引相,随即断气,这是我亲眼所看到的。


我外祖父当年九十二岁,那个时候身体还很康健,他并没有跟我们一起念佛,但一看到我外祖母断气後的相貌,就说:「没有看过人断气面色没转。」意思就是说,他活到九十二岁,也看过了很多去世的人,从来没看过像我外祖母这样,断气了,但是面貌没有转变,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好像睡着一样的安详、柔和。一直到入殓时,还是维持着接引的形象。


事後,我三舅妈跟我说:「老人家往生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初二,刚从高雄回来,大家围着念佛的那个晚上,阿弥陀佛的侍者有来。」她这麽一讲,我就很好奇:「你没有学佛,不懂得净土,阿弥陀佛长怎样你怎麽知道?也认得出来吗?」

       

所以我就反问她说:「阿弥陀佛也有侍者?那长得怎麽样,你在哪里看到?」

   

她就回答说:「因为天气很闷热(六月天),你们大家在室内房间里念佛,我就一个人拿一个板凳坐在门外念佛。那个时候,有看到虚空中一尊一尊的阿弥陀佛,很多,就像佛光山。」她一讲佛光山,我就晓得,因为佛光山大佛城有一尊大佛,大佛底下四周有很多小尊的阿弥陀佛。表示那一天晚上,我三舅妈有看到夜空遍满阿弥陀佛的来迎。当然她也认不出来,到底是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还是阿弥陀佛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浩浩荡荡前来迎接。不过这总是表示往生的瑞相显示是真的。我们一念佛,尤其是为往生的人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浩浩荡荡的、主动的来迎接,这就是一种证明。


所以我就在这一篇记载的後面写了几句按语,说:


阿弥陀佛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无所不知

阿弥陀佛  常在我旁  调摄着我  等待着我

若我回心  忆佛念佛  我与弥陀  感应道交

现世护念  临终接引  眼前事实  岂能不信

     

我的外祖母往生时显现的相状,刚好是跟我请去给她悬挂的佛像相状是一模一样的。

      

论他们,不是修行人也不是念佛人,即使一些高僧大德也未必能显现这种瑞相,即使我们念佛几十年,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在我们面前,何况说遍满虚空?为什麽他们却会有这个现象?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要安慰我们。因为我是她的孙子,外祖母一生困苦,现在是升沉的交关,要上升或往生成佛,或是要堕落三恶道的关键时刻,难免我会很关心。至於我那一些亲戚,他们不像我这麽关心,因为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听我讲也未必会相信。但我是深信的,所以当外祖母迟迟不能断气,我心中就很挂念,有了这个瑞相,就消除我心中的挂念,同时也是为了度化我的那一些亲戚们。

    

我的外祖母可说是经过我小舅妈跟她安慰保证才断气的。所以我们就要晓得,不论是自己也好或对方也好,要把事情先交代好,应该处理的尽量处理好,之後就一切放下,一心一意的准备往生,这样才不会彼此有挂碍。要去世的人有执着、有挂碍,走不了,所谓依依不舍、难依难舍;活着的亲人也在想,唉呀!爸爸(或妈妈),你是不是还有什麽事情没有交代?可是你现在已经进入昏迷状态,怎麽办呢?所以就要预先交代处理,之後就完全放下。


人的执着力量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说不可思议是表示很神奇、一般没有的。真正的不可思议,佛经之中讲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佛,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他能够令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离开阿鼻地狱,甚至离开六道轮回,也超越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达等觉一生补处,起死回生,这才是不可思议。

       

我们一般讲「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只是比照上来讲而已,我们执着的力量会使这个生命力一直保持着。我来讲件例子:

     

香港有一位老太婆已病入膏肓,医生判定她已不久人世,顶多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她现在已滴水不进,点滴也打不进去,奄奄一息。但由於这个老太太有一个儿子在南美洲,她挂念南美洲的儿子,她的亲友也到处寻找她这个儿子;等到联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回到香港,已经拖延了五个月,而这位老太婆竟然能支持等待五个月,直到她儿子到了身边,才安详地断了气。

     

医生判断顶多一个星期的生命,但是由於老人家,执着挂念唯一在外的孩子,很依恋、依依不舍,这个执着的念头使她的肉体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天,这就是医学上的奇蹟。


     

还有,现在医学科学也已经证明,即使一个人死了,医学上判断死了,就是脉搏停止了,心脏也停止不跳动了,瞳孔放大了,脑波也没有了,就判断死亡。但是他的心,他的意识还在活动,会维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以上,能知道自己已经死亡,甚至还可以清楚听到医生宣布死讯,这是现在科学医学已经证明出来的。


有关我外祖母往生的经过,或许有人就会好奇。怎麽好奇呢?想自己临终的时候,也要这样的显现瑞相度众生,甚至期盼在助念当中有种种的瑞相。因此他念佛的时候,除了称名念佛以外,还会夹杂着观想念佛,也期盼能够见佛、见光、见莲花、闻到异香、听到天乐等……种种瑞相,这一些都不可以的。


因此,我就写了「念佛人六不四平」,哪六不四平呢?

                                                                                                                                                        

(待续)

念佛人六不四平  (二)

──慧淨法師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所谓物以类聚,那就会被牵引继续轮回;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有关这几点我来说明一下。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在二十年前,有人跟随我出家,他也晓得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他就说:「他发愿,虽然不会讲经说法,但是临终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坐着往生,以这个来给大众表法,来度化更多的人;不然这个法门这麽好,如没有人相信就太可惜了。」


我就跟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发愿,这样发愿很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为什麽呢?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念佛,至於临终,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应该任凭弥陀安排。坐着往生或站着往生,所谓坐脱立亡,一般来讲,当然殊胜。但如果需要躺下,乃至已经坐轮椅了,那也要随顺。」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所以我要他不可以发这样大而无当、高而不切的愿,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

      

果不其然,他现在年近七十,身体虚弱、病痛在身,心脏不好,有时感觉呼吸不畅,几乎要断气了,所以很苦。他当初的发愿跟现在吻合吗?不吻合。所以人应该老实、踏实,不应该有过大、不切实际的心愿,那是会给自己带来障碍的。这是一个证明。

   

再引用两件高僧的事例,似有冒渎,但非存不敬,先乞恕罪。

     

近现代有一位老和尚,可以说是佛教界首屈一指的高僧。他中壮年时期曾经住山,曾入深定。中年之後下山度众,慈悲祥和,道气感人,自行化他,专一念佛,广受四众的钦敬崇仰。不过到了老迈之年,再也未曾入定了,乃至於九十五岁临终那一天上午,看到他躺在一个房间的藤床上,气息微弱,面无血色,有人在旁边为他打点滴,祈能延长寿命。其实这完全不是老和尚的本意,老和尚自知四大假和的色身已然败坏,不堪使用,唯愿早日往生。但是寺院的主事者却在这一天举行佛七,要为老和尚延寿,祈盼老和尚多驻世几年,也好帮她盖庙。可是既然脸色已变,气息似断未断,显然已将命终,已经这样了,勉强打点滴还有什麽用?这只是折腾老人家而已,又怎能达到延长寿命呢?还是撤除一切延命的措施而进行助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果然,午餐过後,常住向大众宣布取消为老和尚延寿的佛七,请大家前往大殿为老和尚助念。此时老和尚身体已先搬移躺在大殿,四周围着布幔,寺里的尼众与外来众多莲友们都在布幔外面助念。

        

一般信徒肯定会认为老和尚平生入定,常坐不卧,也有神通,所以临终时应该会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殊胜瑞相,至少也要正身端坐,红光满面,目光炯炯,说了一首偈语之後,眼睛一闭,立刻化去,这才合乎高僧最後完美的形象,同时划下圆满的句点,信众们心中难免都会有这样的期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不要认为平生能入定,所以临终也能入定,也有种种瑞相。临终将如何?由於业缘各不一样,我们把握不到。

      

世尊常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法,有因有缘就有这现象,无因无缘就没有这现象,所有一切万法都由因缘所生,都由因缘所决定,所以要创造因缘,也要随顺因缘。


中壮之年能入定是因缘,晚年之後未曾入定也是因缘;平生之时能入定是因缘,临终之时不能入定也是因缘,一切都是因缘。


平生曾经入定,期盼其人临终也须能入定,或坐脱立亡,说偈留世,即是强人所难,不知凡事都有其因缘。年迈体衰,也没有入定的环境,因为人事纷杂,已无自己与外在之主客观的入定条件。


如果临终之时必须依靠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能往生?岂非连老和尚这样的人物也不能往生?然而丝毫不减损老和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在於平生的愿生与念佛,而老和尚正是如此。因为他平生愿生净土,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劝导弟子及信众们也要专一念佛愿生净土,往生前二天还自己亲打木鱼要弟子一起念佛,如是因如是果,往生是决定的,而且他荼毘之时与之後也有诸多往生的瑞相。

      

如果临终之时须要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阿弥陀佛不是不够慈悲就是不够力量,但阿弥陀佛是够慈悲而且够力量的。


阿弥陀佛有绝对的慈悲,也有绝对的力量,誓愿主动积极的救度十方任何一个罪苦的众生。不论任何众生,只要平生愿生弥陀净土,此後忆佛念佛,不管临终任何现象,即使昏迷不能念佛,或者病苦念不出佛来,照样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念佛人应信平生已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中,所以不论临终何种现象,阿弥陀佛必定迎接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往生在平生就已定下来了,这就是祖师说的「平生业成」。因此不管临终怎样的死法,怎样的形象,那都各有因缘,但毫不妨碍往生,同时对往生不增不减。也就是瑞相昭着,天乐鸣空,异香弥漫,也不增加往生一丝一毫;即便是平平淡淡,弥留之际昏迷不醒,也丝毫不减少往生。为什麽?弥陀摄取不舍,故得平生业成。人力的造作还会增加佛什麽、减少佛什麽吗?总之,一个念佛人,临终正念分明也好,昏迷不醒也罢,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在平生的信佛念佛,不在临终的能否念佛;在弥陀的摄取不舍,不在众生的功夫功德。

       

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况其他的人?所以只要平生愿生而念佛,决定往生极乐,至於临终现象将如何,则由因缘决定。

     

这也显示遇缘有异,而成机类差别。因此,众生之机不可凭,唯凭弥陀之救度。

       

另一件,也是现代一位高僧大德,三四十年前,经常举办斋戒学会,接引了很多大专青年学佛。他的行持是戒律与净土,不仅持戒严谨,而且天天精进拜佛,可说是一位勤苦修行的高僧。但是年迈的时候,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得了脑部水肿瘤的痴呆症,几次进出医院,坐在轮椅上,有时两眼无神的望着前方。虽然示现这样的衰病,然而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平生的德行功不唐捐,丝毫不为「无常之身相业缘」而障碍弥陀的接引往生。

      

现代医学科技发达,能够延长人的生命,未必能够维持健康的身体。所以寿命愈长,身体愈衰,这几乎已经是现代人的常态,那是必然的。不能期盼他平生这麽勇猛精进,临终也要示现一个众人期待的瑞相。

        

有人认为一个念佛愿生极乐之人,平生至少要功夫成片,降伏烦恼(伏惑),临终要正念分明,不可神识昏迷,才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这种见解既不契理,也不契机。

      

为了确切显明净土宗的「机」跟「法」,也为了让所有念佛人安心,对弥陀救度无疑无虑。也就是净土宗之机,临终若是衰老病苦,乃至痴呆或昏迷,弥陀救度之法,依然摄取不舍,接引往生。因此略举两位高僧作为事证,目的只是为了显明净土宗的真实之法与真实之机,令人念佛安心而已,就如《大经》所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晚辈叙述长者行谊,大多忌讳、不忍冒渎提及长者衰老病苦之相状。上来举出两位高僧老迈及临终相状,略作事证,因此冒渎,万乞恕罪。至於所举相状有些与传记或有异同,但都是根据见闻如实呈现,未加修饰。

        

净土宗开祖善导大师说:一个念佛人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同时要信受弥陀救度,必得往生,不要怀疑忧虑。这就是净土宗根本的核心的信仰,也就是净土宗有名的「机法二种深信」。其「机法二种深信」之文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所以我们要自觉是一个愚痴无智、罪恶生死的薄地凡夫,以凡夫的根机来学佛念佛往生,不可以学菩萨,或者学上根利器的行径,因为这不合乎现实,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也不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以防内怀虚假,只要做个朴实、踏实、老实的安愚念佛人便可。


所以「不可自期临终瑞相」,只要平生信佛愿生、忆佛念佛,就必定往生。至於临终如何,任佛安排,弥陀的安排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再引用善导大师四段法语如下: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为人助念要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悲心就是视人如己,把助念的对象看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这样内心就会很真诚专一的念佛,而不会有随缘、应付的心态;也要深信阿弥陀佛是一尊悲愿弘深的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救度十方所有一切众生,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随即闻声救苦应声而现的前来救度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要清净心,纯粹深愿对方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永远脱离轮回,别无其他目的,既不为自己被赞叹的名,也不为自己能得好处的利,更不可期盼出现某种瑞相。


为什麽不可期盼助念瑞相?因为有无瑞相都是各有因缘的,要任凭因缘,随顺因缘,不可盼望,否则恐怕招来魔境。因为我们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怨家债主,当我们心不纯正不专一,而有非份妄求什麽个人的名利,尤其是奇特、灵异的种种瑞相,有他心通的怨家债主就会显现瑞相诱引存此心态来助念的人进入魔境当中,即使没有冤家债主显现魔境,自己也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为人助念心中不纯,求名利尤其期盼瑞相是极其危险的。再者,期盼助念瑞相而未达到预期,若对教理没有正确了解也容易退失信心。


只要自己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自然能够感召弥陀前来接引,有无瑞相丝毫不用介意。因为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多,有特殊瑞相的往往是不同的根机、不同的因缘才显现的,但那总是少数,而自己也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引起未来再有这样瑞相的心思与期盼。


其实助念的时候,助念的人坐在那里,以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朴实踏实、安心定意、一声一声地称名,这就是最大的瑞相。


总之,期盼助念瑞相容易引来魔境或走火入魔,是极其危险的。     

(待续)

念佛人六不四平  (三)

——慧淨法師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我们只要专一称念弥陀佛名,不用观想佛像,如《观经》十三种观,或者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或者观想佛光、观想莲花,这些都不可以,只要专一称名念佛。为什麽?一方面我们对道理不了解,万一所出现的是怨家债主所显现,而被牵引进去,怎麽办?所谓「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们念佛是为了这一辈子就解脱永恒的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这一辈子没有解脱,失去了这个机缘,下下辈子怎麽办?尤其着魔的话,那就被牵入三恶道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危险之至。所以,宁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平常平淡的念佛人,而不好奇特、好别异、好高远。


      称名念佛本来就具足「胜易」功能:弥陀名号功德最胜,众生称念下手最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即便愚钝、不堪义解之人,但能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舍此称名念佛法门,便非既殊胜又容易的易行道了。


      释尊虽在《观经》说了十三种观,但这是释尊随着韦提希夫人所问的回答,是随他意而说,不是随自意而说。再者亦如善导大师《观经疏》所说:「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意思是说,释尊所说十三观的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目的是使人欣慕,而发愿生极乐世界之心,目的不是使人观想。由此可知释尊说这十三观,一是随他意而说,二是要使人欣慕而愿生。


      十三观是随他意而说,那什麽是随自意呢?释尊随自意而说的就是《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可知,《观经》的核心是「持无量寿佛名」,不是观无量寿佛像。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尊虽然随他意而说了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这两大门的利益,但目的是在引导所有众生,通通进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法门,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因为称名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定业,也是易行道,任何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是既殊胜而又易行;若非本愿称名,则非弥陀本愿,也非易行。


      印光大师也说:


     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净土宗圣教集》六一五页)就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自余众行」:也就是除了念佛以外的其他行门。「自余众行」包含很广,包含着除了念佛以外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所有法门。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再浓缩则为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泛的来讲可说是八万四千无量法门。


      如果再归纳的话,就如同《观经》所说的十三种观想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所以,释尊所讲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门以外,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定善」与「散善」。因此,善导大师这里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这个「善」,就是定善跟散善,就涵盖所有法门了。可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显密、顿渐这些法门,「若比念佛者」,如果跟念佛法门来比较的话,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全非比较」:就完全不能比较了,相差悬殊,可说天差地别,不能比较。


      为什麽呢?如果要说原因的话,可有很多,如果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就是如善导大师所说的,念佛是弥陀本愿,而且弥陀光明直接摄取不舍;若不念佛,而修其他万善众行,不是弥陀本愿,弥陀光明不摄取,这是最根本的差别,从这个差别就已经显现出彼此的胜劣悬殊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除了念佛以外,譬如说十三种定观,入定观佛,它的境界很高,这是属於定善方面的;不然散善,三福九品,三福之中,「世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很可贵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戒福」,同样也是很可尊敬的,尤其是「行福」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也非常殊胜,难道都不如念佛吗?


      是的,不如念佛!为什麽?这些在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已经一一做为选择对象了,怎麽选择呢?这些都是难行道,没办法广度十方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经过观察二百一十亿的世界,在这些世界当中,选舍这些方法,而选取念佛之法,以念佛做为弥陀本愿、往生正因。所以,念佛是弥陀本愿的念佛,由於本愿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选择的,它是必定往生的,它往生的功德是属於绝对性;如果不是念佛的话,都是相对性。相对怎麽能够跟绝对相比较呢?所以也是不能比较的。


      何况,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就已在阿弥陀佛佛心之中;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已在我们的身心之内。更何况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永不舍离,永不嫌弃,这岂是自余众行,所能够比较的呢?


      念佛与佛心心相印,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肯定地、断然地说「全非比较」。诸行虽妙虽贵,也是释尊所赞叹;但「望佛本愿」,念佛独优,故说「全非比较」。


      当然,善导大师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引用正依经典,来显示「全非比较」的道理,如果以其他的教理来说明的话,也会很清楚的。

(待续)

念佛人六不四平  (四)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


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初学佛的人,难免好奇特、好灵异,往往期盼能够亲自见证灵异的现象或感应的事相,来让他更肯定佛教,更增长信心。


      如果是初入净土门的念佛人,也会期盼能够看到弥陀,看到佛光,看到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没有的时候很期盼,可是一旦有了,甚至是常常看到佛、常常看到光,反而就会觉得是稀松平常的,没什麽奇特;而且常常出现,反而是一种罣碍。


      然而,最重要的是,所出现的到底是纯正的,还是邪魔外道的,教理不通,没有智慧,没有真正的神通去明辨;尤其还没有证悟实相,还没有断烦恼,没有业尽情空,起心动念都是跟十法界之中的凡夫境界,尤其是魔界相感通。也就是起妄念,以躁妄之心妄求圣境,要见佛、见光,这会引起魔事。譬如:有邪灵外魔冒充佛菩萨形象,满足自己的躁妄心,这是自己招感来的;或者自己内心现出虚幻景象,错认境界,以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证悟。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圣教集》848页)引用经文说: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佛诸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


      这些人的根机超过我们,他们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现前三昧,能观佛相好,都已经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还有过失,还有可能走错路,还有心思不稳的,这些人的根机比我们强多了,何况修不成就的人?


      「密身口意」,就是秘密而行,不张扬,不显露,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定是沉潜深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张扬吆喝「我要精进修行,我要住山,我要闭关,做种种盘算,打种种主意」,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来说。如果稍微有一点感应,就浮夸得不得了,「我达到怎麽样怎麽样了」,就要表白显露。这些都不可以,因为这是招感魔境的因缘。


      真正通达教理有涵养有修有得的人,反而会归无所得,以平常看待,不会张扬显露。贪瞋痴慢疑是我们凡夫的本性,因此都有「胜他、名闻、利养」的心,所以一般人只要有一分二分,就会炫耀浮夸成九分十分,因此会衍生两种情形:也就是释尊所说的「邪命、贡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向别人炫耀,得到一些名闻利养。


      「贡高」,就是认为自己了不起,得证圣果了,不知不觉贡高骄慢,高己卑人,甚至不可一世,如果这样就已经入魔了。所以释尊接着说:


      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


      也就是说,本来能够获得念佛三昧,见到诸佛现前,看到种种相好,是很大的功德善利,殊不容易。但由於凡夫固有的慢心容易浮现,一经炫耀,结果不但失去念佛的种种殊胜利益,反而以魔为伴成为恶人而不知,所以说「虽复念佛,失甘露味」。


      印光大师也说: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


    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着,便致误事,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


      因此,不论圣道门或净土门,修行或念佛过程中,凡是身体上的任何觉受,或者见到什麽、听到什麽,应视为如幻如化,一律不当真,一律不当一回事。善境不喜,恶境不惧;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有若无,实若虚,归无所得。回归平凡、平常、平淡、平实。若不如此,恐生魔障,着魔发狂,如《楞严经》所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灵异的境界除了能够看到佛、看到光、看到鬼神的境界,也能够跟对方沟通,甚至能够晓得过去、知道未来,或是晓得对方的吉凶祸福,等一下哪里要发生什麽事。这一些灵异的境界,都不可以有一点点的起心动念去盼望。


      所谓「外有余则内不足」,追求期盼灵异境界,显示虽然念佛,但还觉得内心不足,还会向外追求,想要能人所不能,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不知道这句弥陀佛名是摩尼宝珠,念佛人已经获得了成佛的摩尼宝珠,拥有了成佛的大功德宝,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对於灵异境界视为雕虫小技,舍而不求。


      既然已经得到了弥陀名号的摩尼宝珠,就不会在垃圾桶里扒来扒去,在垃圾桶里扒来扒去,显然是还没得到摩尼宝珠。贪图灵异境界,就如同一个乞丐在垃圾桶里扒找一个烂苹果,就像苍蝇在垃圾桶里嗡嗡地飞,这种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会自误误他。你好奇,就有外来灵异投其所好,当然不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为都是凡夫心,凡夫心一有期盼,就会跟凡夫心相应的邪灵邪鬼的频道互相感通,感通之後就会有灵异境界,就会更让自己着迷,不知不觉越陷越深而致不能自拔,到最後着魔发狂,欲升反堕。本来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结果反而堕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诓骗。


      总而言之,只管念佛就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也就是所谓的「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念佛是最平凡也是最高深的法门,凡夫只要安於平平凡凡的念佛,反而是最殊胜的,此外不要妄求其他不平凡不平常的境界,这样会误了自己,所谓求升反堕,危险之至。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


      所谓「通」,就是交通、沟通、接通,互相是通的;「灵」是指灵界的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我们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质界,所以这里的「灵」是指灵界众生。「通灵」就是接通了灵界的众生,接通了一些来自灵界的讯息,由此获得一种灵异的力量,这叫「通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以佛法来说,人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本心是灵明洞彻的。但是,通灵不是跟自心相关的,不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後把佛性的功能展现出来,不是这样的,而是借助於外灵的力量,所以通灵不是从自身显发出来的。


      如果通过修行戒定慧,以外道来讲,就能发得五通;以佛法来讲,就能获得六神通:这都属於「证」,是自身的一种灵验力量展现出来。但通灵不是的,自身没有灵异力量,要借助於外灵,接通灵界众生,获取一种灵异的力量。就像一个灯泡,它自己并不发光,但是通电之後,借助於电的力量就发光了。


      「通灵属神鬼境界」,通灵到底是哪种境界呢?属於神鬼境界。通灵跟灵异境界都是在一起的,学佛的人不好乐神奇、神异、奇特、玄妙的境界。如果喜欢这种的话,往往不是真正的学佛,而是民间信仰比较多,就是属於民间的宫、庙、金母、王母、老母或妈祖,这一种比较多。


      「物以类聚」,你经常和神鬼沟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气氛,就跟神鬼归到一类,叫「物以类聚」。


      「牵引轮回」,你就受神鬼的牵引。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轮回里的罪业凡夫,你经常通灵,和他们搅合在一起,将来必然走到他们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在一起,就到净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愿意轮回。通灵有轮回的危险,所以不能做。


      因为学佛人的目标是要脱离轮回、成就佛道,所以不会停留在那一种事相或感受境界,也明白那还是神鬼的境界,是在六道之中,而且是在天道以下,没有出离轮回。如果好乐的话,所谓「物以类聚」,岂不是又要生生世世的轮回而去?


      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小乘目的在断烦恼、解脱轮回,所以必须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能够断除贪瞋痴,就会有六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在这六通当中,漏尽通是最根本的,如果断除了漏尽通,也就是烦恼,自然就会有五种神通的显现。因为它是一种断烦恼、入空性的自然的功能。假设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他获得了五种神通,也要完全的舍掉,才能够容易获得漏尽通,否则就被卡住了,被卡住的话,就不能进而获得漏尽通。五种神通是鬼神也有的,当然神鬼的五种神通跟修行得道的五种神通是不能比的,但是鬼神也有这小五通。


      所以以小乘来讲,目标就是断烦恼,获得漏尽通。小乘的修行者绝不会以这五种神通为殊胜、为追求目的,而停留在这个境界。他会舍掉这一些,像一个平常的人一样。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断烦恼,达到业尽情空的话,这一些是会有障碍的。因为这个还在三界里面,所来来往往的就是三界里面的境界。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麽学佛的人不好乐神通?何况所谓神通不敌业力,即使目犍连尊者得到了六种神通,果报来的时候,还是要受果报。所以真正学佛修行人,他是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实的,这是以小乘来讲。


      以大乘来讲,大乘佛菩萨应化的境界是不会随便显现的。以法身来讲是无形相的,超越时间、空间、万物的;以报身来讲,光明遍照,那一种光明也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接触得到的。所以论佛的法身、报身,统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接触得到的。佛有应化身,应化身也是看对方、看机缘而显现,不会常常显现,也不会常常跟他在一起,让他看到、让他听到、让他感觉到。


      所以学佛不论小乘大乘,都不以灵异、通灵为教化方式。


      也就是佛教不以神道设教,神道是民间的,如果佛法也以神道设教,那就不是佛法,失去佛法的特质,还是在三界里面。


      往往一般社会人士有了这一种灵异的现象,不了解有更高的层次,也不了解这种的危险性,若入魔境就难以超脱了,因此会好乐,会更深一步的去追求。


      学佛的人就不这样,尤其是念佛的人。虽然念佛当中,心一寂静就会看到境界,如果是正知正见的人,就会把它当作没有看到,归空归零,不会去喜好,不会去盼望祈求更多更殊胜的境界。如果喜好、盼望、祈求,那境界可能会越多,而那一些境界就不是真实的。为什麽?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冤家债主无量无边,当我们喜好攀缘的时候,没有在正念上,刚好让冤家债主可以有机缘来现身讨债。


      我来讲一个例子。有一位男众居士,今年约六十岁。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佛,也想出家,可是一直没有机缘,一直到现在,因缘成熟了,再次萌生出家之意。


      大概在二十几年前,友人邀请他去参加一场瑶池金母的法会,那一天正是瑶池金母的生日。他是佛弟子,并不好乐神明的法会,但人情难却,就随顺友人之意去了。


      在法会当中,那个神明就呼唤他的名字,要他向前,然後为他打开天灵盖。他是学佛的人,晓得这样进入神鬼的境界不好,所以当下他就持大悲咒,对方就跟他说:「我是正神,你不用持咒。」然後就给他打开了天灵盖。从此之後,他就会感受到附近磁场的好坏强弱,或者稍稍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乃至对方什麽时候会发生什麽事也都会知道。


      这种「能力」,一般人会觉得很奇特很难得,而且也会想去追求,但因为他是有正知正见的学佛者,晓得这个是不究竟的,而且是有障碍的,所以他就把它舍掉。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舍尽,但已经逐渐减少。知道他有出家的心,我就告诫他:「要统统舍掉,舍得乾乾净净,才能够现出家相。」


      一般来说,打坐打通任督二脉後,也多少会开天眼与灵界感通,这个也都要舍掉。在道家的功法当中有出阴神、出阳神,就是因为打通了任督二脉。出阴神是,这个人在里面打坐,外面有他的身体,他能够看见外界的境界,但外界的境界看不到他,这是属於阴的,这是出阴神;出阳神是,这个人在里面打坐,外面也有一个人在活动,就是他本身的阳神在活动,他可以看到别人,别人也可以看到他,彼此可以互动交谈,这就是出阳神。


      在道家的修为上,是以这个为奇特高超的。但在佛门中,就完全要舍掉,不追求这个,因为佛法的目的是出离生死轮回,而这个境界仍未脱出轮回,是神鬼的境界,所以不好乐。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已,好乐这个做什麽?


      天灵盖打开就会看到一些现象,不过原理还是在於感应,感应道交。没有那个念头,外面的境界就不会跟你同频共振。好像开关的电源连接到电灯,开关不开,电灯就不亮;开关如果开了,电灯就亮了,因为同频共振。假设开关电源没有连接到电灯,再怎麽开开关关,灯也不可能亮。


      同样的,我们是跟佛感应,我们开的是佛的开关,不是鬼神的开关。有一句话说「你既无心我也休」,这一句好像是男女恋爱失恋的情况,你没有心了,那我也只好放下。假设对方有心,所谓一个有情,一个有意,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一拍即合。所以一切唯心,我们不起心动念跟那一种境界攀缘。有一句话说:「魔由心生,妖从人兴;正心诚意,百邪不侵。」念佛人在灵通这方面应该警惕,要舍掉。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喜好」是指初机,觉得挺喜欢,「挺好,我也想试一试」,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经有了喜好,接下来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设一道坎儿「不可追求」。有的人还没有喜好、追求,这就从缘上断绝,如果你说「我觉得好奇,我去看看他们搞什麽」,说不定你就沾染了,所以说「不可亲近」。


      修行人要有智慧,认识大的,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一有贪着境界,便难上进,甚至退堕,危险之极。

(待续)

念佛人六不四平  (五)

──慧净法师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平凡」,人要平凡不容易,为什麽?一般人往往认为佛法的教理很深奥,佛的境界高深无比,所以他也是不平凡的。心中会想我已经学佛了,如果还跟人家一样还算学佛吗?尤其念佛法门只念这一句佛号,跟一些没文化的乡下阿公阿婆一样,怎麽可以呢?不甘於平凡。其实最高超的就是最平凡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我们就守住平凡。尤其我们是个凡人,更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平凡人。


      净土宗宗风真谛也说:「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为什麽?体验很多,千差万别,但如果对教理不明了,有了这个体验,就会更喜欢某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而且停留在体验当中,就会失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而走入歧途了。所以,一个正信的学佛者,应以教理为根据,不以自己的体验为根据。


      凡夫的心,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知识性的;一种是意志性的;一种是情感性的。而体验,往往是情感性的多,而不是知识性的;如果是知识性的,就会着重教理,以教理为依归;佛怎麽说,我们就怎麽相信,以佛的知见为我们的知见,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没有佛的境界,但只要把佛的境界当作我们的境界,也依稀彷佛、几乎有那个境界,而不会另去喜欢或追寻其他特异的境界。


      佛的境界并不是三头六臂与人不同,显现很多灵异、奇特,不是的,佛的境界极其平常。


      我们想想看,一个证悟佛性的人会怎麽样?肯定是非常的心平气和、安详稳重、毫无造作,非常的平凡与平常,不会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与人不同。所以我们就守住平凡,不要认为,哎呀!只是念佛,也没有其他的特殊表现,你看人家这也懂那也懂,又会这个,又会那个,又能通灵进入灵界……千万不要生起这个想法,应知一旦失去平凡,就会进入不平凡的坎坷境界,想要过平凡的日子就已经不可能了。


      「平常」,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因此就要实实在在的做一个平常的人,不要想去做一个伟人、高人、与众不同的人。我们都是凡夫,本来就很平常,因此就要以本来面目示现。有些人不甘平常,把自己装点成像高僧、像大德,道貌岸然,很有修行,甚至自称是什麽菩萨再来,这都是众生骄慢的本性在作祟,也犯了大妄语罪,这都不可以。学净土法门的人,要体认平凡而归於平常,不装模作样,平平常常没有与众不同,这才合乎自己的本分,也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佛念佛人。


      所以,所谓平常,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是凡夫,就按凡夫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就可以了。把正常的事、该做的事做好,不需要去追求高深,追求玄妙,追求做不到的事情。印光大师说:「凡夫不可盲目地去效仿菩萨。」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像菩萨一样,去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但是我们没有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功行,做不了艰难的事,学菩萨不像菩萨,所以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平凡、平常的事,以免如邯郸学步,到头来连走路都不会了。


      做一个平常的人,反而能够满足,安於现状。安於现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在现状当中来安心念佛。


      我们宗风也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一般人大多喜好高深玄妙,但只要安於平常,就能够拥有高深。其实最高深的就是最平常的,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还不是每一天打着赤脚、托着钵,然後平静安详的挨家挨户像乞丐去托钵,托完了钵还是平静安详的回来。用了餐,然後洗了钵就经行打坐。这些是多麽平凡、多麽平常,毫无奇特玄妙,不因为成佛了就时时处处显露神通异能,与人不同,显异惑众。


      古人有一句开悟的话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饥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佛法就在这麽简单平凡平常的生活当中,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饭,有工作就工作,要上班就上班,该念佛就念佛。把我们的身心安住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不要虚幻的想做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人,希冀要过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生活。


      「平淡」,所谓淡中有味,淡中之味才是真味,可说淡是最真淳的味道。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平淡是最原始的,平淡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安於平淡,甘於平淡,也要安於孤独,甘於寂寞,不要嫌淡而无味,而去寻找肥甘厚腻,去喜欢热闹奇特,这样会失去本真,与自己越离越远。


      有一首安贫乐道的诗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一个人只要心性安定,没有非分之想与非分之求,便能知足而安贫乐道,无入而不自得。即便茅屋也安稳知足,菜根也甘甜有味,不希冀达不到的华屋大厦与珍馐佳肴而烦恼不安。


      一个人只要心灵平静,不起心动念,而又清清楚楚,自性的面貌,真理的风光,便会自然地呈现。


      人生的滋味,犹如淡淡的白开水,有无味之味,无味之味才是真味,其味甘醇而不腻,长饮而无患。所以淡才是真味,淡才是平常,而可长可久。因此要甘於平淡,安於平淡。


      「平实」,实就是真实、朴实、踏实、老实。不造作,不虚妄,不客套化,不装饰化,不表面化。在佛前不装模作样,在佛後要安分守己。


      一个平凡、平常、平淡的人,才是一个平实的念佛人。所谓平实,就是我们是什麽身份就显示什麽身份,过一种与自身相符的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虚假,不需要伪装,很平凡,很平常,很简单,很朴实。


      学佛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我,才能得到学佛的利益。如善导大师说:「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就是净土宗的「机深信」,就是要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这并不是说要成为净土宗的机,就要去贪瞋痴,要去造罪,才能证明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是这样的,是要我们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自己有贪瞋痴,有烦恼,有业障,那就回到这一真实的状况,就以贪瞋痴的心,以凡夫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接受我是一个凡夫的身份,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修行人乃至菩萨的样子。善导大师有句话讲到我们很多人的修行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很多修行人表面看很贤善,很用功,但是内心很虚假,那就是不真实不平实。


      古德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所以念佛人,要把世间的东西看淡一点。认为世间的名利很真实,但是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带走。以我们个人的因果来讲,如果不依靠佛力,就只有业力会随我们而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继续轮回受苦。


      但念佛的人结局就不一样,我们虽也「万般带不去」,但我们可以随佛走,我们弥陀名号随身,临终就会自然随从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了。学净土法门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之後,就做一个朴实踏实老实平实的念佛人,把世间的虚假看淡一点,也不需要伪装自己多善良啊,多努力啊,多用功啊,凡夫众生是什麽模样,就按自己的模样去念佛就行了。


      净土宗宗风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修行为人处事都要实实在在,因为一切奇特的境界都不是我们的本分,我们既没有开悟,更没有断烦恼、证果位;如果竟然有异乎寻常的奇特、神妙、灵异的话,肯定是跟神鬼交流,在神鬼的境界当中。


      宗风又说:「着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经典怎麽说,祖师怎麽传承,我们徒子徒孙就怎麽解释怎麽弘扬,平平实实亦步亦趋。祖师有说到的,我们可以说,祖师没有说到的,我们不说,以免法久生弊,各立私义,混淆正法。


      我们念佛人就是守着「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才能可长可久,以这样的四平念佛,蒙受弥陀光摄,静待弥陀来迎。


      其实我们念佛人都在弥陀的如来掌中,无所谓临终来迎不来迎;极乐世界遍满整个法界,阿弥陀佛是无时无处不在,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所以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他跟阿弥陀佛是没有离开的,没有距离的,永在弥陀怀抱当中。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信佛念佛,临终自然往生,不用去担忧临终假设病苦不能念佛,恐怕不能往生?昏迷没有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净土法门是靠阿弥陀佛的法门,是靠佛力的法门,而且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呼唤我们让他救度的,并不是自力的法门。


      自力的法门就不一样了,有一句话说:「临终一念,胜过百年之功。」修行一百年,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或者病苦、昏迷等,那一百年的修行之功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所以自力是难行道,很难,必须维持到临终,维持到下辈子又下下辈子,生生世世,都能够在这娑婆世界生而为人,遇到佛法、精进修行,是圣者根机的法门。


      净土法门不是这样,净土法门是今生成就,一世圆满的,是横超的。这一辈子横超六道到极乐世界,横超五十一个阶位到佛的境界。所以是这一辈子可以容易达成的。


      自力法门若要成佛的话,以教理上来讲,从初信开始到达十信圆满要一万劫,因为要达到十信圆满才能够不退转,然後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所以自力法门不只是难,根本是不可能的。


      为什麽说净土法门是这一辈子横超三界往生极乐,有经典根据吗?当然有,如果没有经典根据,所说的就是外道了。经典根据在哪里呢?净土宗以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主要依据的经典,在这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一切以根本经所说为基准。那我们现在要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来说明这一个法门是易行道,是今生横超。

(完)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慧净法师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

               慧淨法師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嚼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掐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着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生活简单朴素,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八、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跨功,众人事;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     智随法师

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真诚报佛恩」就还需要做一些世间善法——善行。因为我们念佛之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肯定就会涉及到身、口、意三业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身为念佛之人,我们的三业不清净,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净土法门的接纳与信受,令别人产生不信受、抵触的情绪。从往生讲,往生的正定业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间善法;但是活在世间要有世间善法。讲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认世间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间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间善法来往生,并没有否认世间善法的存在。


对於这一点我们要善於理解。不能看到别人持戒就说:「你这持戒就是杂行!」看到别人做善事就觉得是杂行。这也不是杂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视为往生功德就是杂行;我们不把他视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种种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杂行。


杂行是什麽观念?我们觉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够,再加一点才够,要加读经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杂」了——在名号之外加东西。如果我们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没有也可以往生,这样想就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安住在念佛当中,外在的行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为标准来行世间善法。

     

我们要想劝世间的人来念佛,就需要以世间的善法来与他们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来引导他们。世间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个大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当然善恶的标准,世间的人与出世间的人还是有不同之处。比喻世间人往往觉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伤害人,好像就不错了」。若是依佛法讲,我们经常会伤害人——我们心里动一个念头,或是行为上不小心得罪到别人,即使我们的语言不清净也会伤害人。

 

佛法对善法的要求,是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身业清净就是要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清净,所作所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里烧香、拜佛作功德,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等,这就是善的。语言善,赞叹别人,真心待人,语言上不伤害别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口业也必须清净。意业,没有贪瞋痴,当然这一点凡夫要做到很难;我们先把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里面我们要对众生起赞叹、随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为指导,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立足的一个基本。

    

印光大师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敦伦」,「伦」是伦常道德。我们人在世间有伦常道德,有五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伦的关系当中,我们处於什麽位置就应该敦伦尽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做父亲的,教育好子女就是你的天职本分——你不可能让你的子女自己去成长,你不管啊!把他交给大自然,让他自生自灭,那就是失去做父亲的本分了,养不教父之过!那麽做子女的,你就应该要孝顺父母;做子女的要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人啦。畜生就是这样的,生下来之後自己回到大自然去,互不相认。人与动物相比,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伦理道德,能遵守人伦本分,能做自己的本分事情。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我们的本分事情。不论你学佛与否,你都必须去做。

     

敦伦尽分,实质上讲,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人,不论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不论你学净土法门还是学其他法门,你都要做的。当然我们做得好坏,那是另一个问题,是能力大小的问题:有些人做得好一点,像舜帝,他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父亲对他再不好他还是一样会孝顺;我们世间人,父亲对自己不好,就躲得远远地,甚至三年、五年都不回家。

     

敦伦尽分,就是每个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身份、地位、环境,力所能及地做我们自己的事:这是外在的事相。


闲邪存诚就是内心,我们内心有邪念,要让这些邪念闲下来,停下来。「闲」就是停,就是要除恶向善——我们心中的贪瞋痴就是邪念。「存诚」,我们心中要存有诚敬心,要存有恭敬心。

       

这个「诚」是儒家里面讲得比较多的,至诚、诚恳。佛门里面也讲至诚恭敬,至诚心。印光大师是把佛法与儒家两者合为一体,用这个「诚」字来做代表。印光大师特别注重恭敬、虔诚: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恭敬是很奇妙的,恭敬当中就可以得到利益。我们恭敬别人,也会得到利益;我们恭敬佛菩萨,当然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佛菩萨的力量在恭敬当中才能够得到。有些人趾高气扬地走到寺院里面来,看到佛像好像没看到一样,那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心中有邪念,我们自己要改正;要恭敬诚心待人,诚心来敬佛。以德感人,这是我们去劝他人信仰净土法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在《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对这方面有说明:我们信仰佛法的人,有佛理在的地方,要「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隆仁慈。我们要崇尚道德,像《道德经》注重「道」,注重「德」,我们佛法也注重「德」,以德行来感召他人,影响他人;以仁义之心去劝化他人。

    

「务修礼让」就是恭敬,对别人尊重,恭敬他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当中,有一条愿叫「触光柔软」愿: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心中,我们这个坚固的心、顽强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因为佛很慈悲,佛的慈悲打动了我们,我们也会变得很慈悲;佛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希望别人往生西方净土;佛能够宽容、包容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我们也就会学着去包容别人:以这种「触光柔软」的心态面对世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祥和,一片光明,一片和谐。

     

我们在这个世间提倡和谐世界,但是不知道和谐该从哪里入手。和谐要从内心出来,我们心中一团和气,走到哪里都会很和谐。你心中没有和气,心中充满暴虐之气,心中充满烦恼,怎麽会和谐呢?看到人就觉得不顺眼,看到人眼中就冒火,那别人对我们也会是抱有相同的仇恨心理。所以和谐来自於我们的内心,不是来自於外在。「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团体」,都要建立在内心和谐这个基础之上。佛法是注重内在,不注重外在。因为有了内在,自然就会有外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一团和气。触光柔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这种刚强我执的心就会慢慢慢慢化掉了,就好像那冰块、冰雪在阳光底下就会溶化掉了。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那冰块一样,是很硬、很坚固的。但是阳光一照、一温暖,这冰雪就慢慢化掉了;化掉之後就柔软了,水就是柔软的。「上善若水」啊,水是不会坚固的,水走到哪里,它都会给别人让路的,碰到阻碍了,它就马上转过头来了。有些碰到阻碍的人啊,就拚命往前撞,弄得大家头破血流。所以,务修礼让,要修行礼让。要对别人有理,要谦卑敬让。

      

还有,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佛悲心,给人欢喜。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是最有大悲心的,让一切众生都往生西方。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阿弥陀佛的悲心里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为何都愿意来念佛呢?就是因为他有大悲心,他有慈悲心能够包容我们,我们才愿意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麽我们给别人结缘,劝人来念佛,也要有这种大悲心,把佛法的大悲心住在我们的心中,然後从我们的身上散发出这种大悲心,也要包容别人,也要原谅别人,也要体谅他人——大家都是凡夫众生。

  

善导大师讲:决定相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我们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我们普通人往往把别人当圣人要求:「你怎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好像别人做得都不好,至於自己做得不好就没关系。别人不能伤害我,我却可以伤害你,世俗人都是这样的。那麽我们身为学佛的人就应该倒过来,这个世间是个颠倒的世间,我们再颠倒一下,把它倒正,用佛的大悲心去面对世间。善导大师讲我们是凡夫,那别人也是凡夫,凡夫与凡夫之间那就要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相体谅。同时,同病相怜,大家都彼此彼此,没多大差别,大家都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讲:要把自己当凡夫,要把别人都当圣人。


这句话呢,我个人觉得可以改一改:要把自己当凡夫,也要把别人当凡夫。因为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圣人,很多时候就会看不惯这个圣人了——「这个圣人怎麽这样做事呢?这个圣人怎麽会有烦恼呢?」当然,印光大师这麽说是希望我们能够尊重别人。别人是圣人,深不可测,他的行为我们不了解,他也有可能是故意在演戏给我们看的,所以,不能去指责他。他即使是圣人,圣人也是可以发脾气的,像四大金刚,像这些护法神;有些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提到,也有发火的时候,他们发火是为了什麽呢?当然不是普通的原因,是为了要度化众生。

  

印光大师这麽说,是为了让我们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有个正确的看待。我们不要去分别他,不要把他当凡夫;视他为凡夫,我们就会有轻慢心,就不会尊重别人了——这就是凡夫的恶习。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把别人当圣人看待。你们能把在座的都当圣人看待吗?觉得他们都是菩萨吗?

   

唯我一人是凡夫,别人都是菩萨。

  

但是,好多人看来看去,就觉得:「好像别人都是凡夫,唯独自己是菩萨。」看别人个个都不顺眼,看家里人都不顺眼,看其他学佛人好像也不咋地,尤其是读了几本经的,懂得一点佛法道理的,看看满世界好像别人到处都不对,「天上天下我第一!」 「我慢」高涨。

     

我们以善导大师思想来看,我是凡夫,大家都是凡夫,这样大家的身份就平等了。我有毛病,你有毛病,大家都不计较。我伤害了你,你伤害了我,这样就扯平了。当然扯平不是故意要去扯平,是心里面要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他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他是念佛之人,他往生之後就成佛了。他现在是念佛的凡夫,他现在就不退转,现在就是「人中芬陀利华」,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我们不恭敬他就等於不恭敬阿弥陀佛。他是佛弟子,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看阿弥陀陀佛的面子,对念佛之人,对所有的人都要恭敬、赞叹。

     

之前我们讲过,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众生,就会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是一样的,那你就不会分别「你是你,我是我」了,大家的利益无分别。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当做与自己是一样的,大众都是一体的,就没有分别之心了:「哦,他的烦恼可能就是我的烦恼,他的业障就是我的业障。」我们要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众生,佛的境界很高,佛眼看众生,我们在座的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毛病?应该有吧,佛看得很清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佛一点都不计较,佛不会去分别:你这个好,他那个差。我们人才会有分别心,才会去计较高低、是非、对错,佛是平等包容。佛既能够看得清楚,又不会计较,这就是佛高明的地方。而我们凡夫呢,看得越清楚就会越计较。我们天天会算账,「哎呀,他欠了我多少账,他伤害了我多少」,我们心中对这些记得很牢固。这就不是学佛的心态,这就是一个凡夫的心态——凡夫的计较、凡夫的执着。


我们要学佛的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佛心包容我们,我们就以佛的这种心去包容别人;佛心原谅我们,我们去原谅别人;佛心宽容我们,我们去宽容别人: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也要去救度别人: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众生,你看个个众生就很可爱了,就不再那麽讨厌了。不听话的人啊,佛缘不成熟的人啊,他们都是真正的可怜悯者,更需要我们去怜悯他。不懂佛法的人需要我们懂佛法道理的人去关爱他、安慰他、引导他,去慢慢地带领他来学佛、念佛。

      

我们不能去指责他:「哎呀,你不能怎样怎样!」父母教育子女是慢慢引导、带大他的不是靠指责把子女带大的。我们去引导别人念佛也应该是慢慢地来引导——他不足的地方,鼓励他,安慰他,然後再引导他,他就过来了。

      

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令众生欢喜即是令诸佛欢喜,令众生烦恼即是令诸佛烦恼。

     

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令众生欢喜。阿弥陀佛有一种光叫「欢喜光」 「智慧光」,我们念佛人就要把这种「欢喜光」从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越念越烦恼,越念越愁闷,那别人就不敢靠近我们念佛之人了,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体悟到佛心——要把佛的光芒从我们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念佛是智慧光,有智慧;念佛是欢喜光,有欢喜:念佛是清净光,走到哪里我们给人的感觉都很清净,别人愿意亲近我们;念佛是安稳光,我们自己念佛得到了安稳,也让别人得到安稳。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扰众,也就是世间讲的不扰民;不让众生恐惧,让众生安宁,让众生清净,让众生欢喜,让众生有智慧。从我们身上来感召,让别人看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即使我们不说,别人也同样可以相信佛法,也会来念佛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之後才会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但凡夫众生要做得十全十美,那也不现实。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是一点。做一点能够影响别人一点,我们做得越多,当然就能够影响别人越多。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力所能及地做,我们尽量做——弘法不行我就多念佛,我念佛也不行就多做事,护持道场,发挥自己的优势。

        

慧净上人有一段开示,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当中有四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念佛人生活中的一个指导: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我们与人结缘、与人相处,要给人安心,我们自己安心了,让别人也安心。给人欢喜,我们自己念佛得到法喜了,也让别人欢喜;别人即使不念佛,他看到我们他也欢喜了,然後他也就来念佛了。给人希望,这个世间的人,有希望的人很少,人都很绝望: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发了财之後发现还是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官後发现自己很苦恼:心中总是没有希望。

    

那麽哪里有希望呢?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那才会有希望。佛法就是提升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最终都成佛。我们要把这种希望给予别人:别人苦恼时我们去安慰他,给他希望,告诉他有解脱的希望,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这样他的心中就不苦闷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自杀,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愿望在世界上活下去,我们就可以去安慰他、引导他,让他知道人生的珍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的珍贵,这样,慢慢慢慢地开导他,让他懂得珍惜人生,也给他希望。

     

在这个世间能给人希望的就是佛法,佛法是光明之教,能令我们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太大、太遥远,有很多人看不见;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点点滴滴地去引导他:有人想陞官的,有人想发财的,有人想身体健康的,告诉他:念佛就能够得到利益——从现世的角度,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那麽,他心中也会有希望了,然後他从这种世间的希望会慢慢过渡到佛法的希望。

    

给人利益,我们与人相处,身为念佛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得到大利益的人。在《无量寿经》里讲:

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释迦牟尼佛见到念佛往生的利益,所以劝我们念佛。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往生的大利,这种利益我们要分享给大众,分享给所有的众生。

      

我们与人相处就是给人利益。这种利益当然也包含世间利益:别人有困难,我们有能力就帮助他一把,经济上、能力上、智慧上,方方面面,只要是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因缘,别人对方愿意接受,就可以帮助人家,让人家得到利益。有句世间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我们给他利益,他的口就软了,这时你再劝他念佛,他可能就会答应。「好好好,我来念佛」他自然就过来了。

     

佛法是给我们一切众生利益的。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在佛法面前都会软,一定会软下来。因为有利益可求啊,人总是追求有利可图。这是说世间法。

     

我们要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体现念佛的好处。这样一来,你在世间过的就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就是过的念佛人的生活——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劝人念佛,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慧净上人还有三句话,也是讲我们平常的行为。这三句话的内涵,在家人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这是指生活方面的:

     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生活简单朴实」,生活不要追求奢华,不要去攀高比富,要过得很简单朴实。烦恼是在攀比当中产生、增长起来的。生活过得简单朴实的人,烦恼自然就会很少。很多人问:「师父,烦恼多啊,怎麽办啊?」怎麽办?我们自己放不下贪瞋痴,放不下世间的这些东西,就自然会烦恼啊!那谁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我们自己过得简单朴实一点,有饭吃,有衣穿,有一张床睡,就够了。

    

在这个世间,什麽人的日子过得最好呢?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念佛念得好,这种日子就最好过。我们如果有再多的钱财,吃到口里饭菜却不觉得香,吃到庙里的饭菜觉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却睡不着,那种日子就很难熬了。人活在世间,生活过得简单朴实,走到哪里都能睡,走到哪里都能吃,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间要生活简单朴实,简单朴实才身安心安,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钱,有了地位,这个人却过得很痛苦,那就没有意义了。钱财地位是妆点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扰乱我们生活的。我们很多人已经颠倒了,人成了财物的奴隶,成天就是个守财奴,天天数钱,「我的银行卡里有多少钱啊?我买了多少房子啊?看看我的股票啊。」人的身心状况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质奴化成一个奴隶了。我们现在都在讲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经不知道怎麽做主人了,都成了钱财的奴隶。

     

我们以为有钱人过得好,他出门就是汽车啦,飞机啦,是很好啊,但是他内心的恐惧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生活简单,要朴实,要自然。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就过怎样的生活。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趾高气扬的,念着佛走在大街上不会觉得我很寒酸、贫穷落後。

    

你看出家人穷,叫「贫僧」,出门只有三衣一钵,其他什麽都没有,可是照样过得坦荡荡的。生活是要靠我们的内心与精神力量来生活,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来妆点。

    

「语言诚恳和蔼」,我们讲话要真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真实,要和蔼,不趾高气扬,不能高高在上的,不要有盛气凌人的气势,不要对人颐指气使,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以佛法那种众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恭敬的心与人相处。

     

第三点就是「威仪安详稳重」。威仪就是平时的行为举止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很尊重。我们自己稳重,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们自己轻浮,做事不安稳,走到哪里都让人看着不舒服,那自然也不能影响他人。

     

当然威仪安详稳重,对出家人要求的就比较多。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点点滴滴都要注意。我们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人天的导师,走到哪里居士都要恭敬你,「哎呀,师父,师父请开示!」那麽,我们的威仪、言语就更重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别人都会关注,哪怕你是无意的,人家也都看在眼里。

     

真报佛恩就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喊口号,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广度众生」,这些大话都不用讲。我们就实实在在地,点点滴滴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不能做的,就默默无闻地念佛也一样,也没有愧对阿弥陀佛。

      

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安心念佛,也就首先算是对得起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很欢喜,阿弥陀佛很赞叹,十方诸佛都护念。然後,如果还能够影响别人念佛,劝别人念佛,阿弥陀佛当然也欢喜。这就是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有的一些行为——怎麽去报谢佛恩,怎麽去感恩念佛。大致就讲这麽一点,其他就靠我们自己去做了。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略解净宗法师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要恭敬地信受顺从。

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大爱,对同在三界轮迴的苦恼众生,要恩慈体贴。

体认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内心保持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谨遵人伦道德,尽到个人职份,约束邪念,常存真诚。奉行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做一个好公民。

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如父子、夫妻、长晚辈、上下级,有一定的次序及各自的规范要求,必须遵守。不然,社会人心就会混乱,社会大众就会无法生存。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要认识到自己的愚痴过恶超过他人,没有一点点资格可以计较他人。

处众常保静默,不说是非以及閒言碎语。

遇到别人谈说是非,默默走开而不听。

万一是非閒言撞入耳朵,到我为止,不更向第二人转说。

知道别人说我的是非,如同没听到一样,不加计较。

不伺机打探别人的过失。

知道别人有过错,不要公开揭举,让他难堪,以至失去改正的勇气,而要善巧替他迴护,让他有自新的机会。其实人都是会有过失的。

不要揭露他人的隐私。揭人隐私,最为损德。

不与人争是非高下,若遇争执,则抱“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尊我卑”之心。

凡事谨慎,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不要违背因果的大法则。

即使做不到一切时处慈悲柔善,至少不要把恨意蓄积在心中。恨如毒素,存一刻便毒害自己一刻,存一天便毒害自己一天。恨如利刃,恨最伤心。哪怕心中只有小小的恨意,也要儘快化解,以恢复我心的平和柔善。

不怀虚假之心。

心怀正直,光明磊落,不存不可告人的私心,更不为此曲意奉迎,心行扭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家人亲眷,要和睦相处,互相敬爱。与人相处,崇尚修德,发扬仁爱,礼让为先。

容貌友善和悦,语言温暖体贴,心意诚恳谦下,面含微笑;以慈爱的心,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厚道待人。

自处在下,敬他为上,克服骄慢心。经常观照自我:心念不清淨,行为多过失,觉得羞耻,无脸见人;这样的心行,必然堕落三恶道。仰承阿弥陀佛的慈悲,依然在世为人,而且命终得生淨土,实在是无比的大恩大德。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与人打交道,要让人安心,不让人恐惧不安。让人欢喜,不让人苦恼。让人有希望,不让人失望。给人利益,不加损害。

安心、欢喜、希望、利益,人人需要,有时只是一念慈心、一句善软的话就可以做到。

面对一切人事,都要付出真心、爱心。不论做什麽,遇到什麽,好坏、顺逆,都心存感恩。事不分大小,人不论贵贱,都要认真以待,心怀恭敬。

处事掌握根本的原则,知道何事当做,何事不当做,何话当说,何话不当说。同时善于把握尺度,避免过度与不足。

与人相处,心甘情愿吃些亏,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

这样能增长很大的福报,减少很多烦恼。多一分计较,便多一分烦恼。凡事占尽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最后必定吃大亏。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包容我,慈悲我,我也儘量去包容人,慈爱人。


七.生活││简单朴素。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修行人生活要简单、不複杂,朴素、不奢华。

语言要诚恳、不虚华,和蔼、不急暴。

威仪要安详稳重,不躁动轻浮。


八.诿罪掠功,小人事;

自己的罪过一推乾淨,他人的功劳占为己有:这是小人所为。

有罪而加以掩饰,少功而加以夸大:这是普通人所为。

不独享美好的名声,不独佔成功的好处,总要让一些给他人:这是君子所为。

众所怨嫌的恶事、恶名,虽与自己无关,却主动承揽一些在自己身上,以减轻他人的压力:这是德行深厚的人所为。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的运行规律,昭示了因果的自然法则,骄傲自满的人必遭亏损流失,谦虚好德的人必获助益充满。鬼神加祸骄傲自满的人,而拥福谦虚好德的人。人人都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好德的人。

骄傲自满的人,天地、鬼神、众人都厌弃他,他怎麽可能运势长久而不遭殃祸呢?谦虚好德的人,天地、鬼神、众人都拥护他,他怎麽可能不发达兴起而受多福呢?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就要发达兴起之先,必定让人感受到他有一种谦德的光彩,如同可以双手捧起来一样。为人谦德,能纳受善教,获得无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