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C –> 接+5V
trig (發送端) –> 接 A2
echo(接收端) –> 接 A3
GND(接地) –> 接 GND
超音波感測器的原理,就是發射超音波出去,撞到物體之後,接收回來。常見的HC-SR04這種兩個探 頭的形式,一邊是喇叭發出聲音,另一邊是麥克風接收音波,計算發出去到回來的時間差,推測物體的距離到底是多遠。
超音波感測器距離測量物體不可以太近,這時候因為距離太近沒辦法反彈,超音波根本聽不到回傳的訊號,就會感測錯誤 ,最遠偵測大概就是2公尺左右。
超音波偵測距離的原理,需要物體來反彈聲波,所以如果要偵測很小的物體,最好放近一點,讓反彈的聲波夠大,足夠偵測到。
超音波感測器是運用聲波反彈的原理,偵測與平面板材的距離會比不規則物體準確, 平面板材若能與超音波感測器垂直更好。
超音波感測器是由超音波發射器、接收器和控制電路所組成。當它被觸發的時候,會發射一連串 40 kHz 的聲波並且從離它最近的物體接收回音。超音波是人類耳朵無法聽見的聲音,因為它的頻率很高。
如下圖所示,超音波測量距離的方法,是測量聲音在感測器與物體之間往返經過的時間:
發射器(Transmitter)標示為T,會發出 40 kHz 的聲波,由於這個聲波的頻率超過人類可聽見的 20 kHz,因此被稱為超音波。接收器(Receiver)標示為R,可以接收超音波。它可以感測的距離為 2cm到 200cm,感應角度為 15 度。
Trig是 發送 40KHz 超聲波給物體
Echo是接收 Trig碰撞物體反射回來的超聲波
使用超音波量測距離必須知道音波的傳遞速度, 這主要取決於大氣的密度, 而溫度又是影響空氣密度的主要因素. 音速與溫度的關係如下 :
音速 = 331.5 m/s + 0.6*攝氏溫度
在常溫 20 度時, 音速是 331.5 + 0.6*20 = 343.5 m/s, 大約是 344 m/s.
超音波測距的原理是利用一個超音波發射器與一個接收器組成的模組來量測音波從發射到收到反射波的時間, 乘以音速即可得到音波往返的距離, 除以 2 即得與反射物體間的距離. 在常溫 20 度下, 音波前進 1 公分約需 58 微秒, 計算如下 :
1 公分=0.01 公尺=(344 公尺/秒*t)/2
此處除以 2 是因為音波花了 t 秒往返走了兩倍距離,
須除以 2 才是單程距離.
t=(0.01*2)/344=5.8*10e-5=58*10e-6 秒=58 微秒
說明
Hz:(赫茲)是頻率的國際單位,表示每一秒週期性事件發生的次數。
µS:(微秒)
1s:(1秒)= 1000ms(毫秒)
1ms:(1毫秒)= 1000µS(微秒)
積木用途:讀取超音波感測器與前方障礙物之間的距離。
說明:
1. 超音波感測器由 Trig 腳位發出超音波訊號,Echo 腳位接收訊號。
2. 從訊號發出到接收到的時間* 聲音傳送速度/2,就是超音波感測器與障礙物的距 離。
3. 感應角度為 15 度,有效感測距離約 3cm~200cm,精度約為 0.3cm 。
4. 當測不出距離時會傳回 0,所以寫程式時記得過濾無效資訊。
5. 超音波感測器是運用聲波反彈的原理,偵測與平面板材的距離會比不規則物體準確, 平面板材若能與超音波感測器垂直更好。
讀取障礙物距離
1. 練習讀取障礙物位置 (讀取障礙物位置 .SB3)
2. 移動障礙物看距離變數變化
(伺服直流超音波 .SB3)到伺服馬達上(有時 因為齒輪的關係無法剛好垂直,偏一點點無妨),以便確定柵欄的轉動範圍。
2. 當超音波偵測距離<10cm 時,讓伺服馬達轉到 0 度,放下柵欄,直流減速馬達轉
;否則就讓伺服馬達 轉回 90 度,收回柵欄,直流減速馬達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