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課程進入直接操作水質檢測的階段了。
這個階段我們期待學生可以激發出好奇心以及對科學嚴謹的態度。
我們讓學生希望學生學習實驗器材的操作步驟,也提醒他們不是隨便就可以進行資料的收集。
看完他們對實驗操作後的數據紀錄,大部分的組別都只在進行質性的描述,沒辦法變成量化的圖表紀錄。
在我的觀察中,我認為學生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討論。
在進行水質檢測的同時,我們也期待學生可以了解降低不確定度的重要性。
我們也看到了學生在多方嘗試後,找到了降低不確定度的方式。
在實驗器材的操作上,其實有些同學不知道該怎麼清洗水質檢測筆,有些人倒過來洗,有人洗完後用抹布擦完又去直接測新的樣本。
我們很努力讓自己不要因為這樣翻白眼,畢竟嘗試錯誤也很重要。
在學會採樣工具的操作後,我們讓學生採校內的水來做檢測但是在採水之前,我們要求學生先規劃自己的實驗流程。
比較多的組別,沒有辦法詳細的安排實驗的流程。
我覺得他們好像不太在意別人能不能重複自己的實驗。
有兩組學生來找我討論他們的實驗是否可行,分別是『飲水機的水如何影響測量數值』、『不同飲水機在相同溫度下的雜質ppm的差異』。
嗯,我承認我看完這兩個問題後我腦袋整個當機。
學生拿問題來討論的時候,要進行非常久反覆釐清的過程,最後得到的東西都會跟原本的題目不一樣。
在跟學生討論題目裡面的操縱變因和控制變因的時候,才發現,要設計一個實驗真的很困難。
我們在課後檢討的時候,也為了『地點』能否當成變因而困擾了許久(現在還是一樣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