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U型教室在西元1935年興建完成,屬磚造平房,屋頂為文化瓦,共有東、南、北三棟校舍。南、北兩棟各有十間教室,走廊設於南側。東棟中央為行政辦公室,兩側設有川堂,川堂再向外各設置三間教室,走廊設於西側以防西曬。
有別於目前的鋼筋水泥建築,古蹟教室在建築技法上有一些特色,說明如下:
通風口 -當初起遮的古蹟教室時,就佇壁堵佮簾簷交界的所在設一个閣一个通風口。
1.屋簷下的通風口
古蹟教室的磚牆與屋簷交接處有一個個橢圓形的通風口。這麼精細、人性化的設計是因為古蹟教室的屋頂都是用木頭做的,為了防止木頭潮濕腐爛,才特地挖了一個通風口並加裝紗網防止蟲、鳥飛入。
清水磚-
紅磚壁堵 -古蹟教室的壁堵是用清水磚起造咧,紅磚是利用荷蘭式的疊法一勻一勻沓沓仔疊起來的。
請逐家斟酌看覓咧,遮規片壁堵面頂清水磚有245公分懸,下跤洗石仔有75公分懸,看起來較有變化,袂歹看喲!
2. 紅磚與洗石子構成的外牆
古蹟教室的特色就是「清水磚」和「洗石子」,進入教室時的踢腳高13公分,因為洗石子大部分都砌在紅磚底下,因此也有「踢腳洗石子」的稱呼。在洗石子上的磚塊就是「清水磚」,紅磚高度為245公分,一眼望去堆疊整齊十分漂亮。
(註:紅磚下的洗石子高75公分)
是按怎教室的戶橂會比運動埕較懸1公尺?予你臆看覓。
就是西元1935年學校對文昌街遷徙到這馬光華路的時陣,遮本成是一片茭白筍園佮一大窟的水池仔,為著避免逐擺落大雨,規个學校就會淹水的代誌,規氣共教室的地基坉予懸。
3. U形教室墊高的原因
民國二十四年,學校遷移至光華路現址,這塊校地原本是一大片筊白筍田及大池塘,因此在興建新校舍時,為了避免「逢雨必淹」的噩夢時常發生,於是把校舍通通墊高1公尺。
校舍興建時還有一段小故事:「當工人們在施工進行填土時,剛好有位清水人士邀請當時聞名全球的『日本天勝大馬戲團』到清水演出,正好借用剛填土後的清水國小新校地演出,新填的校地也因為在大家的踩踏下,省去了不少壓實的工夫。
教室墊高在建築用語上也有「動靜分明」的用意。
4.長方形窗戶和門
古蹟教室中除了牆壁和天花板外就是窗戶和門,每間教室都有四扇門和四扇窗戶,為什麼要設置那麼多窗戶呢 ? 那是因為早期照明設備不發達,所以做了許多窗戶來採光。這些門窗都是維持木造。
因為校舍曾經被地震震毀過,因此在重建時把門稍稍加寬了些。(註:南棟前四間門寬83公分高190公分,後六間門寬96公分高190公分。)所以南北兩棟教室雖然都是十間教室加一座川堂,但長度是一樣的。
5.水字玻璃
早期資源匱乏,玻璃是有具有價值的物品,為了防止被偷,所以就有玻璃上做記號,「水」字是最簡單,也符合清水國小的校名。目前多集中在辦公室和校長室、人事主計室。
6.屋頂
古蹟教室南棟與北棟的屋頂也是不一樣的喔!因為校舍曾經被地震震毀又重建過,不同時期完成。所以南棟(寄棟式)與北棟(切妻式)的屋頂才會不一樣。
寄棟式就是我們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廡殿頂」,也就是五脊四坡式,給人一種莊重威嚴的感覺,在中國傳統,它是各屋頂樣式中的最高等級。尊貴的建築才能使用這樣的設計,常用於皇家建築以及大型寺院、宮觀。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但閩東沿海地區的民居因為防風需要也會用平緩的廡殿頂。
而切妻式即為懸山式屋頂,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
7.天花板
古蹟教室的天花板有兩種:教室及川堂的天花板是用檜木(hinoki)做成的。辦公室與禮堂則用「藝術假樑」構成。因此在古蹟教室中上課還能聞到檜木芬芳的氣味。
目前教室中的檜木大都使用東南亞生產的檜木,原來的檜木多數受到白蟻的侵蝕,可以的材料目前都集中在校長室的天花板。所以可以觀察到顏色的不同。
8.其他
外走廊洗手台旁的小石柱是放置痰盂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