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常聽到長輩說:「勤有功,戲無益」,新一代的家長都這樣想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教育處處長潘思納指出,游戲是兒童獲取知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家長應為兒童提供支持游戲化學習的家庭環境。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研究主任伍珍的研究發現,玩樂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認知、大腦發育、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伍教授表示,玩樂能降低焦慮並讓孩子有更聰明的大腦,原因是戶外活動、球類、跳繩等運動性的游戲可以提高兒童身體素質,強身健體。玩樂情境會刺激與工作記憶相關的腦區神經組織,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去自由地玩耍亦有利於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降低孩子的焦慮指數。
玩樂的好處如此多,家長應該如何配合? 孩子在初小階段,家長應該是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導者,參與其中,和他們一起玩。家長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去戶外玩耍,讓他們有安全感,願意去探索,為充滿高挑戰性和不確定性的未來做好准備。家長也可和孩子一起看書、搭積木,靜態的活動有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身為教育工作者,也在學校擔任輔導工作多年,我明白父母都想孩子學業有成,深怕玩樂會耽誤學業。只是,孩子的身心靈健康才是成長的關鍵。劍橋大學教授 Prof. Paul Ranchandani補充,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若有和父母的高質親子遊玩時間,他們會較少出現過動和情緒及行為問題。未來的日子,當我們操心孩子的學習進度時,不如停一停,想一想「今天和孩子玩樂了嗎?」其實爸爸媽媽同孩子各有不同的玩法,每個家庭又有不同得情況,最要緊的是孩子可以嘗試有更多機會跟父母互動,為正向管教建立基礎。
「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於2022-2023新學年繼續向全港小一生免費派發一系列共三套「教大賽馬會升級資源套」,支援學童從三大範疇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亦可登入一下網址 www.youtube.com/channel/UCtlnXJ4YER6CQ1OdRZql05g ,瀏覽計劃短片。
各位一年級的家長:
已經開學兩個多月了,您和同學已經習慣小學的生活嗎?
假如仍需時間學習,「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 (一) 常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網上教育影片就可以幫助大家。各位可掃瞄附圖中的二維碼瀏覽 ,從而輕鬆掌握協助學童適應小學生活的親職技巧,幫助小一生銜接小學生活。
有關資源套的網上教育影片亦可於YouTube頻道─《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中瀏覽。
如有教育子女的疑難,歡迎到學校找范姑娘傾訴,一起想辦法。
正向管教 ─ 現代教育的趨勢
各位家長,過去的一個學年,我們在學校輔導組的網頁及舉辦家長活動中,也強調正向管教的重要及益處。究竟甚麼是正向管教? 正向管教的精髓是甚麼? 為甚麼要施行正向管教? 以下將會一一解答。
正向管教的基礎
正向管教是以美國沙利文(Martin Seligman)教授的正向心理學理念為基礎。他的理論指出,如果能培養及發揮孩子的六個美德(智慧、勇氣、人道精神、正義、謙恭節制、超越自我)和 24 個性格強項(創造力、對世界的好奇和興趣、判斷力和開明的思想、喜愛學習、洞察力、勇敢和勇氣、勤奮和堅毅、誠實和真摰、熱情和幹勁、去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慈、社交智慧、公民感和團隊精神、不偏不倚和公正、領導才能、寬恕、謙恭和謙遜、小心和審慎、自我控制與自我規範、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和樂觀感、幽默感和挑皮、人生目標和信念)作為基石,進而培養孩子的正面情緒、正向人際關係、投入感,成就感,正向目的和意義,身心健康,孩子的抗逆能力便大大提升。當他們遇上不開心或者逆境的時候,也都較有能力去面對。
正向管教的精髓
1.和善而堅定的態度 : 就是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用他們能夠明白的語言及用語,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告
訴孩子做錯了甚麼事,耐心解釋為何他這樣做是錯的、下次又可以怎樣做得更好。讓孩子明白恰當表現的準則,學習自我調控。
2.先連繫後改正: 怎樣才能讓孩子接收到父母的本意?讓孩子知錯能改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出於愛。因此,家長需要學習以「積極聆聽」表達關愛,讓孩子犯錯後有機會說話,了解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過程中家長帶著不批判的態度回應及反映感受。
3.正向鼓勵: 教育孩子並不只限於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平日要多讚美孩子,感謝他們的善意行動及貢獻、欣賞孩子付出的努力與策略、肯定孩子的個人特質與能力。但亦不忘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表達對其可進步之信心,從而傳達對孩子的愛、接納與認可,提升親子關係。
不良管教方式的後果
1. 責罵或呼喝: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研究發現,不斷重複地呼喝孩子、打罵和怒氣沖沖的教養方式,會使兒童的腦部前額葉皮質區和杏仁核的灰質減少,影響調節情緒功能,增加出現焦慮抑鬱症狀!
2. 批評或諷刺: 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Anna Kaminsky說,批評並不能達到改正的效果,因為側重於批判的教育並非協助孩子成長,當孩子未發展出換位看待事物的觀點,他們傾向會內化批評,將父母的逆耳忠言,聽成了「我很差勁」、「爸爸媽媽討厭我了」等等,甚至形成童年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