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街地圖(高傳棋提供)
宜蘭醫院(現為附醫新民院區)周遭一帶,清治時期是噶瑪蘭廳及宜蘭縣署,當地人稱為「衙門前」、「衙門口」。1896年日人統治時,舊縣衙作為宜蘭支廳廳署,並新設附設診療所,1898年正式改名為宜蘭醫院。
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在臺推動一連串現代化建設。鑒於日軍士兵征臺時為疫病所苦及當時臺灣疫病盛行,故醫療衛生建設為總督府治臺的當務之急,宜蘭醫院也在此背景設立,被宜蘭民眾稱為「宜蘭病院」或「大病院」。配合總督府殖民政策推動地方衛生,特別針對宜蘭曾爆發的嚴重疫病─鼠疫、霍亂、瘧疾進行防治監控和調查。
日本殖民統治下人才任用呈現差別待遇,宜蘭醫院院長、主任等要職皆為日人擔任,臺人多擔任雇員性質助理,升遷及待遇皆不如日人。儘管如此,在院內工作、訓練的臺籍醫生,在當地醫療衛生推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成為地方社會的領導階層。另一方面,宜蘭醫院於1914年設立了看護婦講習所,招收臺籍看護婦,提供本地婦女投入醫療產業。雖然宜蘭醫院為服務於日本殖民體制的醫療機構,但在當地傳染病防治及醫護人才培育方面仍佔有一席之地。
日治時期興建的門診暨辦公廳舍走廊(吳敏顯/攝)
日治時期興建的門診及行政大樓與病房裡的走廊
明治32年(1899年)宜蘭醫院平面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提供)
日本殖民統治下,對臺人政治及社會參與多所限制,習醫成為知識分子或地方菁英求學的少數出路。這些從總督府醫學校或日本本土返臺的醫學生,憑著行醫累積的人望及個人學識成為日治時代的地方領導人物,也是其得以參與及領導公共事務的本錢。與宜蘭醫院有關的三個人物:蔣渭水、陳金波、郭章垣便是最好的例子。
蔣渭水,1891年出生於宜蘭,1910年入總督府醫學校就讀,此時正逢日本思想自由多元的「大正民主時代」及中國辛亥革命,民族自決的理念深深啟發了他。1913年,與杜聰明等好友策劃以傷寒桿菌毒殺袁世凱,展現其熱血青年的一面。畢業後,返鄉服務於宜蘭醫院一年,後為便於懸壺問世、結交有志之士進行政治運動,故辭職前往臺北開設大安醫院。
1920年起他以大安醫院為據點,為爭取臺人自治而發起多次「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並組建「臺灣民眾黨」,又因有感於文化的缺乏而創立「台灣文化協會」。他曾以診斷書形式撰寫〈臨床講義〉,形容當時臺灣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說明其創立文化協會的原因。1931年,蔣渭水因傷寒早世,留下壯志未酬之遺憾。
蔣渭水
陳金波,1889年出生於醫生世家,其父陳鳳鳴是宜蘭知名漢醫。在家學薰陶下,陳金波入總督府醫學校習醫,畢業後於宜蘭醫院服務六年。1919年赴東京日本帝國大學進修,返臺後開設太平醫院,並積極投入地方事務。他曾當選日治時期首屆民選宜蘭街協議會議員和臺北州會議員,也加入同鄉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文化協會及臺灣民眾黨,積極支持宜蘭社會運動。戰後,他曾短暫擔任首任宜蘭市長,整頓市政,但因對接收官員失望而去職。卸任後,依然關注地方發展,直到1961年辭世,為宜蘭留下深遠影響。
郭章垣,1915年出生於嘉義溪口,1942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科。1946年,他接任宜蘭醫院院長,任內宜蘭爆發霍亂,救治病人無數。此外,他延續戰前「看護婦講習所」制度,開辦「助理護士講習所」訓練護理人員,並積極延攬各科醫生,解決人手不足的困境。因護士宿舍遭美軍轟炸毀損,他讓出院長宿舍供醫護人員使用,深受同仁與民眾敬重。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郭章垣被推舉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宜蘭分會」主任委員,也不幸遭軍警逮捕槍殺,成為二二八事件中含冤而逝的臺籍菁英之一。
1945臺灣省立宜蘭醫院舊照
戰後的宜蘭醫院為臺灣省政府接收,改制為「省立宜蘭醫院」,設立內科、外科、眼科、婦產科等門診,並開辦「助理護士講習所」培訓護理人員,及延攬來自臺大或日本求學歸國的醫生,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那時宜蘭陸續爆發霍亂、瘧疾、日本腦炎、登革熱等傳染病,每當疫情嚴重時,衛生局甚至得在受感染的家戶拉起繩索隔離,避免接觸。宜蘭醫院就成為傳染病收治的重要機構,如1946年霍亂爆發時,便與臺大醫院合作 隔離、治療大量病患。
此外,宜蘭醫院也支援宜蘭地區山地及偏鄉醫療,如1950年辦理山地現有醫療人員調訓,也多次組成「農村醫療服務隊」,赴大同、南澳、五結等偏鄉及龜山島義診。
1963年省政府主席黃杰、縣長林才添巡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