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看診頭頂上得搭帆布,才不致被淋濕(吳敏顯/攝)
自1960年代起,宜蘭醫院面臨多項挑戰。內部經營方面,因政府經費補助減少,醫師待遇遠不及私立院所,導致醫師流動率高,留不住優秀人才,使醫療品質下滑。而外部則有私立院所競爭,如溪南地區的羅東聖母醫院與羅東博愛醫院。在缺乏優秀醫師與醫療品質下滑情況下,宜蘭醫院逐漸喪失作為民眾首選醫療機構的地位。
為改善日治時期留下的老舊空間,1974年宜蘭醫院改建大樓,雖完成病房大樓(B棟),但接續興建的門診暨行政大樓(A棟)因弊案紛擾,歷經八年才完工。期間醫生與病人只能在漏水的診間看診,逼不得已更撐起帆布擋水。
1993年宜蘭醫院在第三次醫院評鑑中被評為「地區醫院」,遠落後於羅東聖母醫院與博愛醫院。在內部空間更新的延宕、醫師人力長期不足、人事頻繁變動,以及外部私立醫療院所的競爭下,「大病院」的光環消退,失去民眾的信心,連救護車也很少將患者送至院內,門診冷清、病房空蕩,盛況不再。
五十二張病床,住進八十四名病患,有些患者只好打地舖(吳敏顯/攝)
行政院衛生署宜蘭醫院(委託臺北榮總經營)113週年慶合影
1999年,省立宜蘭醫院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制隸屬衛生署。宜蘭醫院面臨「三多三少」的窘境:黑函多、空病床多、閒置儀器多;醫師少、急診患者少、住院的更少。為改善醫院經營狀況,衛生署遂委託臺北榮民總醫院經營。2001年重症加護病房主任唐高駿,帶領榮總醫療團隊進駐,10月10日正式簽約,並啟用因水電與消防驗收問題閒置四年的 C 棟綜合診療大樓。
為滿足當地醫療需求,重拾民眾信心,院長唐高駿將宜蘭醫院定位為急重症專科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全力發展急重症照護及次專科醫療。並在副院長陳玉枝帶領下,醫院積極走入社區,參與里民活動及協辦衛生所衛教課程、健康篩檢,增加醫療團隊能見度。
戰疫 宜蘭抗煞先鋒
2003年SARS疫情成為宜蘭醫院的轉捩點。在院長唐高駿規劃下,設有負壓隔離病房的宜蘭醫院肩負起收治患者的責任,並使14名患者全數康復。榮總團隊經營的宜蘭醫院,展現大病院引領宜蘭民眾抗疫的實力,重新點亮大病院招牌。
挺過SARS的宜蘭醫院持續精進,因應不斷成長的業務充實院內醫療設備、儀器,包括購進心臟血管攝影機施行心服導管置入手術,完成首例器官捐贈,並成立全縣第一個乳癌病友會及首間安寧病房。為追求醫療品質提升,亦積極參與評鑑,2006年通過評鑑升等為區域教學醫院,並獲行政院服務品質整體獎。2007年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為「健康促進醫院」。
2001年臺北榮總經營簽約儀式暨新綜合診療大樓啟用典禮
老舊的中山宿舍,被形容很適合做為拍攝鬼電影的陰森場景(吳敏顯/攝)
2004年經行政院協調,決議將退輔會森林保育處所管轄的宜蘭後火車站基地,交由退輔會、宜蘭縣政府及陽明大學共同開發。其中,校舍路以北的土地,由退輔會整併署立宜蘭醫院、員山榮民醫院及蘇澳榮民醫院,成立宜蘭榮民總醫院(簡稱宜蘭榮總)。
衛生署將宜蘭榮總興建案列入第五期醫療網計畫,並編列了76億預算。然而,此案引發部分地方人士與私立醫療院所反彈,批評經費過高、耗費國家資源,或主張此地段應用於商業開發。面對多方反彈聲浪,退輔會最終決定暫緩籌建宜蘭榮總。
宜蘭榮總規劃架構(取自《國立陽明大學宜蘭分部籌設計畫書》)
2004年成立宜蘭生物醫學科技園區說明會
2004年陽明大學簽署宜蘭生物醫學科技園區共同開發意向書(左起臺北榮總院長李良雄、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楊漢湶、退輔會主任委員鄧祖琳、宜蘭縣政府縣長劉守成、教育部次長呂木琳、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