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教授畢生致力寄生蟲調查、診治與防治工作。無論是偏遠地區實地勘查,戰地炮火下的夜間採血,或校園中為學童洗去頭蝨,他始終以守護人民健康為職志,其一生三大成就,為臺灣公共衛生寫下深刻篇章。
《沒卵頭家》王湘琦醫師著(聯合文學,1990年)書影
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為透過熱帶家蚊叮咬感染人體後,寄生於淋巴系統的寄生蟲。其病症被稱為淋巴絲蟲病,嚴重者肢體、陰囊腫脹形成「象皮病」。醫師王湘琦小說《沒卵頭家》,即以此病流行於澎湖為背景寫成。
1950年,范教授為學生採血檢驗,發現學生感染班氏絲蟲,因而開始關注血絲蟲病。1951年,在軍醫署及農復會支持下,展開全臺血絲蟲調查及研究。1970年金門疫情嚴重,恐影響前線官兵戰力。他親赴金門指導,並獲得衛生署長顏春輝、金門衛生院院長趙金城等人支持,在夜間宵禁時頂著戰區炮火外出採血。
他參考英人F. Hawking的研究,食鹽中摻入抗絲蟲藥物─海喘散(Hetrazan),製成「健康藥鹽」發放給民眾,並禁售一般食鹽,解決民眾拒絕或不按時服藥的問題。歷經數年追蹤證實有效降低感染率,最終根除金門血絲蟲病。范教授因而獲頒金門「榮譽公民」、衛生署「功惠黎庶」獎牌,並於1978年榮獲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
范秉真教授正檢查象皮病患者
范秉真(右一)於夜間為國防醫學院學生採血檢驗血絲蟲
防治血絲蟲用之「健康藥鹽」,裝於鐵桶中送至烈嶼小金門分發給民眾
范秉真(左一)與中國廣西省的寄生蟲學者手中捧著從患者驅出絛蟲的成蟲
絛蟲是種大型腸道寄生蟲,透過生食肉類感染,又分為由牛肉感染「無鉤絛蟲」,及豬肉感染「有鉤絛蟲」,成蟲可長逾十公尺。
1984年范教授與臺北醫學大學寄生蟲學科鍾文政教授合作,走訪原住民部落及診治絛蟲病患。調查中發現原住民因生食野豬肝而感染絛蟲病,但採集到的蟲體,卻類似牛肉感染的無鉤絛蟲。
經實驗研究後,發現幼蟲與有鉤絛蟲相似,而成蟲形似無鉤絛蟲。如此不同的外觀和生活史,范教授懷疑其為新種絛蟲而展開研究。隨後他與韓國、印尼等地學者合作,證實此種分布於亞洲的新型絛蟲為無鉤絛蟲之亞種,並於1995年命名為「亞洲無鉤絛蟲」(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改寫了絛蟲分類及生活史的認識,獲得國際肯定。
范秉真指導學童洗頭
范秉真為學童檢查頭蝨
1978至2000年間,范教授推動全臺學童寄生蟲防治與檢測,包含蟯蟲、蛔蟲、絛蟲及頭蝨。他親自走訪各地國小,檢查學童頭蝨,並以含藥劑洗髮精為學童洗頭除蟲。對蟯蟲感染則以肛門貼片檢測並投藥治療。經過二十餘年努力,大幅下降學童的寄生蟲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