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命名「陽明」之因,源於盧致德等人考慮未來醫學院的校區將位處陽明山山麓、且總統蔣中正喜愛王陽明學說,故敲定此名。
A:「國立陽明醫學院」的字是由退輔會主委趙聚鈺題字的。
「國立陽明大學」的字,是由時任主任秘書王銳摘錄孫文《民權初步》的文字,另外,因為書中沒有「陽」字,陽是從有的字和湯字的右手邊組合而成。看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對稱呢?
A:1978年,陽明十字軍在周碧瑟老師號召下,自費下鄉,投入公衛訪查與衛教工作,直至1998年有同學車禍往生,擔任學務長的周碧瑟老師,才下定決心將十字軍轉型為學生社團。
A:榕園坡地前的石碑,是金門縣政府感念陽明十字軍的付出而贈送。碑石源自料羅灣沉積億萬年的花崗片麻岩,由海軍軍艦運送來台;鐫刻的「國立陽明大學」校名,是到軍史館匯集孫中山先生墨寶而成;石碑原立於校門口,2019年遷移至此。另榕園坡頂矗立著標示校訓「真知力行 仁心仁術」及校徽之中繼水塔,創校之昔榕園尚未成林,其直徑十二米、高度六米之龐大量體成為山腰地標,也是眾多陽明人的回憶。
A:陽明大學校園打石遺跡岩壁主要分布在下列八個地點:
1.人社院後方
2.神農坡步道題字處
3.女二舍及新醫學館之間
4.枕木步道
5.職務宿舍盡頭
6.往山頂操場之道路
7.環山游泳池重建工程處
8.環山道路校園與奇岩山附近
*打石場的石頭都是從八仙圳坐船出海,運到台灣各地,八仙圳現址在圖資大樓對面。
這本專書的撰述團隊除了主撰張筱梅博士外,還有副館長郭文華、機構典藏組吳嘉雯與吳冠慧。在展覽最後,讓我們請他們現身,聽聽他們與校史的第一次接觸。
史家 E. H. Carr 有言「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參與校史讓我得以穿梭母校經驗與學術論述之間,體會這個提醒。
張筱梅:
試圖從各種類型檔案,以及中央政策、地方社會、醫療機構體系運作等不同面向的視角,撥開層層外皮,看見陽明醫學院構建過程的多種面貌。
吳嘉雯:
接觸校史,得以拜訪校內師長與前輩耆老,以往只在紙本圖書閱讀他們,如今真實呈現於面前,是很有趣、很珍貴的體驗。
吳冠慧:
透過校史,有機會一起去訪談老師和校友,有些老師在學校任職的年代是重疊的,所以能看到大家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描述,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