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醫學院公費制度原為榮總補充院內醫師人力,仿照國防醫學院公費制度,招收部分公費生,至所屬醫院服務六年,當教育部介入陽明醫學院的籌辦後,為配合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需求,將公費制度擴大至醫學系全體學生。
公費生畢業後,會分發至退輔會體系或衛生署體系實習。進入退輔會體系者,係分發至榮總與榮民醫院服務,填補院內專科醫師的空缺,榮總另調高服務津貼措施,吸引學生進入「人才羅致困難科」受訓;進入衛生署體系者,則接受省市立醫院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訓練,分發前往衛生署轄下的地方醫院與鄉鎮衛生所,以解決偏鄉醫療問題。
分發辦法經過陽明醫學院、退輔會、衛生署等多方協調後,由教育部於1981年召開公費生分發服務會議,確定各單位的分配名額與分段輪調事項。依照作業要點,公費生將依成績高低,進入退輔會或衛生署系統下的教學醫院。榮總為一級醫院,可以保證訓練的品質,而衛生署旗下各醫院良莠不齊,難以提供同等的教學內容,加上為了符合國家的需要,各單位提供的缺額有科別限制,讓學生為了選填志願,產生人際關係上的糾紛。
19831023于俊(左一,時任榮總副院長、陽明醫學系主任)與姜壽德教授等人,於綜合第一教室主持公費分發說明會議。(圖片來源:張鴻仁校友提供)
成績名列前茅者,大多選擇回陽明擔任學科助教,有志於臨床工作者,以退輔會榮總大科、衛生署自由選科組為首選,次之則是衛生署大科等科別。由當時的公費生分發服務推薦函,可清楚看見衛生署體系共有四個科別可供申請,退輔會體系下的有榮總大科與人才羅致困難科兩種可供申請。
自1987年起台灣醫學院校校長組成「美國醫學考察團」赴美考察後,即有將醫學院改制為醫科大學的倡議。在教育部的推動下,歷史包袱最少的陽明醫學院成為第一所改制的實驗點。在第三任韓韶華院長任內,陽明校方將改制大學的方向定調為兼顧通識教育、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並依循教育部的指示,凸顯生命科學與傳統醫學研究特色。在改制過程中,教育部 所指示的醫學大學改制名稱,卻意外受到行政院的挑戰。在教育部與行政院的協調下,1994年,最終獲准以「陽明大學」的名稱正式改制為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改名慶祝大會,李登輝總統上台致詞
國立陽明大學改名慶祝大會,學校邀請李登輝總統參與此盛事。左一為韓韶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