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心繫,將陽明醫學院塑造成一所培育公費醫師的教育機構,他在《神農坡》創刊號專訪時曾說:「政府設立陽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扭轉日趨式微的醫德,所以從我接掌陽明以來一直懷著心願——訓練一批年輕人視服務為天職,願意到窮鄉僻壤去服務,做個史懷哲。」
依此,韓偉院長提倡「榮譽制度」,籌組「榮譽制度委員會」,制定<榮譽公約》,實踐「誠實」、「待人禮貌」等條文,實行「榮譽考試」、「榮譽商店」等,可惜因曲高和寡初告失敗。第二屆委員會參與對象擴及教職員工,改名「陽明精神推行委員會」,擬定〈陽明精神公約,但學生依然覺得「陽明精神」過於抽象,最終仍無法實現。
學生會交接典禮(圖片來源:朱建國教官提供)
1987年解嚴令頒布,黨國體制鬆動,因救國團與國民黨之間關係密切,招致控制學生思想等批評,救國團指導的校內組織「學生活動中心」被學生要求撤銷。與此同時,各大專院校捲起改組學生自治組織的浪潮。
陽明醫學院學生會在1989年正式成立,為國內第一個成立學生會的醫學院,學生會採「三權分立」,分為「行政」、「學生代表會」、「司法委員會」等部門,由學代會來監督學生會的運作,體現校園民主。
校園規畫委員會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藏)
校園整體規劃,要從第二任院長于俊說起,他對校園進行加速擴建,直到第三任院長韓韶華上任時,學生運動與改制大學的呼聲四起。為因應此情勢,1990年,韓韶華決議設立不同以往的參與式決策機制,成立「校務發展委員會」(簡稱校發會),和「校園規劃及營建委員會」(簡稱校營會),以上兩個委員會,不只教職員可以加入,學生會、學代會與校友,都可各推舉一人為委員參與決策,而校營會為校園帶來最大的影響,即是透過舉辦公聽會,帶進使用者參與、長期規劃、開放性等元素,透過使用者共識,對校園建設進行不斷的修正與成長,改變以往校方聚焦於行政部門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