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科學,也是經驗之學。習醫要師匠引導,從病人身上印證解除病痛的線索。它同時需要系統性的整理,講解與吸收,是醫學教科書的源起。
為方便傳教,傳教士利用羅馬字拼出臺語,簡稱「白話字」,運用在醫學教材的書寫。1896年出版醫學概論教科書《身體理》(Sin-the-li),是第一本白話字寫成的西醫教科書。
陽明創校之初,圖書館籌備處陳秀貞主任有感於核心書籍的重要,在經費困境下到 UCSF 及 Stanford 大學挑選複本書幾十箱,並洽商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免費運回。之後,第一任館長范豪英也於1983 年出版「醫學核心書籍選目」,引領國內醫學圖書館的發展。
PBL課程導入也讓圖書館體認紙本教科書的限制。1997年陽明與台北榮總共建「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醫事人員可一站完成各種資源探索,同年更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發展「醫藥衛生研究資訊網(HINT)」,整合多種資料庫與電子書,並不定期新增電子資源,提供醫療人員快速完整的醫學資訊服務。
從1987年哈佛推出的新路徑(new pathway)開始,三十多年來醫學教育經歷許多變革,病人導向學習(patient-based learning)成為顯學、重視實作的國考、跨文化素養(cultural competency)與多專長訓練成為新世代醫學教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