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要有重點,經過整理後再上傳:
因為作品的篇幅有限,同學在整理課程學習成果時,要挑選自己有興趣、有意義,或做得較有把握、最能展現能力的主題,且盡量在「在最短的篇幅中,呈現出最好的內容」。
2.展現素養能力:
培養學生一般性的核心素養能力,是 108 課綱的重要精神,因此建議大家在作品中要透過舉出具體的事例,展現自己所運用或學到的素養能力。
3.作品需要有摘要:
內容可以包含:課程進行方式、選課或研究動機、學習過程、學習方法與收穫、心得反思。
4.交代作品的脈絡:
在作品開頭說明「這是什麼作品」以及「為什麼製作」,除了放上作品名稱、課程名稱及課程單元,說明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外,也要寫出挑選作品主題或製作這份作品的動機。
5.凸顯個人獨特性:
作品是教授認識學生的機會,一位教授通常要審查很多份學生的資料,「看起來都差不多」的作品容易讓他們感到乏味,若能在作品中展現個人的獨特之處,就有機會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
6.作品需要有真實性:
教授都希望能透過作品認識學生,但有一個前提是,教授會想知道作品的哪些部分是學生發想的,哪些部分是任課老師給的。
備註:若要以學習單作為課程學習成果,需要經過整理後(加上摘要、作品介紹、內容說明、心得反思......)再上傳,請勿直接掃描學習單上傳。
1.解決問題:此部分包含兩大塊-問題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否察覺問題並且想方設法地解決是非常重要的。
2.學習態度:大學端能夠從課程學習成果的品質看出學生對於此課程的學習態度,包含積極度、投入程度等。
3.邏輯推理:值得注意的是,邏輯推理不是只有數學與自然科才能彰顯,社會科的學習也能夠訓練邏輯思考。
4.批判思考:批判思考並非隨意評論,而是根據學理、有所本的對於社會現象或是問題進行詮釋、評析。
範例:我應用電流磁效應 (課程單元名稱、原理)所學自製單極馬達(作業名稱)。接著,自己設計實驗並探討哪些因素能使馬達的轉速增加 (描述作業內容)。透過實作後,我對於判斷載流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及設計實驗的方法更加熟悉 (簡述心得所學) ,並習得做實驗時需有耐心堅持下去…(展現個人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