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音樂素養
培養音樂素養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根據研究顯示,音樂教育確實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多面向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加速大腦發育、穩定孩子情緒、增進手眼協調、陶冶孩子性情,提升文化素養、強化溝通與社交能力、學習堅持與挫折忍耐力、激發想像與創造力等。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曾說過:「相對論是我憑直覺想到的,而音樂就是這種直覺背後的驅動力。我的父母從我六歲起就讓我學習小提琴。我的新發現是音樂感知的結果。」他在日記裡也寫到:「如果我不專攻物理,可能會成爲音樂家,因爲我頭腦裡常常想音樂,我的白日夢都充滿了音樂……我從音樂中得到最高的喜悅。」由此可見音樂力量的偉大與無遠弗屆。
康橋非常重視孩子音樂素養與天賦的涵養,除了落實相關教學外,更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探索與表現機會,如課間與課後音樂性社團,讓孩子親近音樂;每週四的小舞台活動,提供孩子展演的機會;藝文嘉年華整合視覺、聽覺與表演藝術,讓孩子以多元方式展現音樂;管弦樂團讓對樂器有興趣與專長的孩子,有更深入的學習環境,並透過學校重要典禮的開場音樂表演、年度音樂會演出,乃至參與校外比賽等,讓孩子展現學習成果並自我挑戰。每每看到孩子在舞台上合奏著樂曲,時而磅礡時而柔美,令人陶醉,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些孩子在低年級時小小的身軀,抱著比自己還大的樂器,費力的在樓梯間上下移動,而如今都化身為音樂大師,那嫻熟的技巧、專注的神情、自信的臉龐,讓人不禁為他們的成長大力喝采。
推動音樂教育和提升藝文素養,不能只依靠學校的力量,還需家庭的配合,雙方共同努力。在家庭中,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一、創造聆聽音樂的環境:
父母可以營造多樣的音樂氛圍,如經常帶著孩子到郊外走走,大自然的蟲鳴鳥叫、風聲雨聲,就是最好的樂音,能讓孩子心胸更開闊,想像力更豐富。在家裡經常播放各類樂曲,讓孩子沉浸在音樂中,享受美妙的旋律,不僅能陶冶孩子的性情,更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喜好。
二、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學習音樂不必具備音樂天賦,也不一定要追求成為專業音樂家,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享受聆聽的樂趣,體會樂曲中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思想,讓音樂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
三、陪伴觀賞音樂演出:
鑑賞是音樂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參加演奏會,讓他們體驗音樂的美。許多管弦樂團和室內樂團都會舉辦適合孩子的音樂演出,這些演出不僅包括樂器表演,還融合戲劇和故事,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能提升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過程中也能同步指導孩子欣賞藝文演出的禮儀。
四、鼓勵學習一項樂器:
學校推廣「一生一樂器」的理念,大至鋼琴、管弦樂器,小至直笛、陶笛、烏克麗麗都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或停滯無法前進的時候,鼓勵孩子不逃避,努力找出解決的方法,就會有成果。學習樂器,不只是學演奏,而是學會「持之以恆,遇難不退」的生命態度。
音樂來自於生活,而生活也需要音樂的陪襯,期盼孩子在父母師長有意識的營造與陪伴下,都能在音樂的世界中自由探索,讓它加值孩子的生命,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