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以「教海鷗飛行的貓」一書為故事背景,孩子們將會像故事中的主角港口貓一樣,善用團隊的能力,進而完成讓海鷗學會飛翔的終極目標。
這一年環繞著「個人與團隊」這項議題進行,從不同的視角學習自己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具備的影響力,進而思考自己在團體當中的定位。在個人的高空挑戰中,孩子們學習面對自己的內心,並試著覺察自己與隊友的感受和狀態;在需要兩人合作的倒V鋼索上,感受好搭檔應具備的人格特質;在團隊全體過關為目標的麵包工廠與大腳哈利兩項課程,則是要學習團隊溝通以及接納失敗的心理韌性。透過這些體驗,孩子們將會學到如何成為別人的「神」隊友,進而組成好的團隊。
引導反思是探索課很重要的部分,能夠讓參與者回味活動過程歷程,從中提取值得學習的經驗。經歷兩年的探索課之後,五年級的孩子們已不需老師亦步亦趨地引導解決的方法,需要更多引導的是「心法」,例如:與伙伴溝通的方式、看待事情的角度等等。
五年級反思紀錄的媒材,是使用小隊海報來記錄,並輔以牌卡、反思金句等不同的輔助素材,讓孩子們能夠在每一堂課的最後能汲取值得學習的經驗帶離課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進行麵包工廠的挑戰時,團隊因為不斷地失敗重來而陷入了沉悶氣氛,感覺到大家似乎想要說點什麼,但又不敢說出口,於是就利用某次重來的機會,我停下大家的腳步,請大家分享在過程中,會期待隊友能夠做些什麼?大家像是被按下開關,你一言我一語地接起話來,發現原來不是方法不好,而是大家都很怕被責怪,因而不敢說出心裡的想法。找到問題癥結,大家也約定好解決方法,此時,團隊就好像找到了某種神奇的能量,在彼此溝通、鼓勵的情境下,完成了所有關卡挑戰。
對於逐步跨入青春期的五年級學生來說,比挑戰活動更困難的是在人際與性別相處上的許多尷尬,這些尷尬往往造成團隊溝通上的隔閡與誤解,因此反思引導的重點就放在塑造一個能夠安全對話的環境,能夠讓參與者跨越尷尬與誤解,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許多時候往往因為參與者願意跨越尷尬,進行對話,難關就迎刃而解,而團隊就在這一次次跨越與嘗試的堆疊之下,逐漸成型。
六年級開始,探索課和圓夢百岳結合更加緊密,每一堂課都和山有所關聯,讓孩子在上山前有更多的準備。從登山裝備、進入山裡實踐「敬山、淨山、靜山」的承諾,以及培養小隊成員共處的默契,一同完成圓夢雪山的夢想。
在校內,先教導孩子們裝備使用方式,運用校內的自然地形,學習登山杖使用、休息步、上下坡的踩踏及重心轉移技巧,除了技能之外,也教導和登山相關的議題,進入山裡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觀察野生動植物、垃圾處理以及山屋禮儀等,累積登山的知識。在上課時也延續五年級個人與團隊的議題,於個人-學生學習裝備正確使用方式外,也需學會清潔與保養,在過程中學習對自己及裝備負責,讓每一次的使用都夠在最好的狀態;於團隊-小隊成員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除了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之外,在每一次的課堂中更是強調和團隊有關的事情,並和登山做連結。
踏出校園走入山林,山就是一所教室,從登山訓開始踏進山林裡,孩子們對於山,不再只是經由老師或學長姐口述的樣貌,而團隊合作也不僅是說說就可以了。
進入山林後,並不是每一段路都能夠輕鬆走過的,對於體能較弱或是經過困難地形會畏懼的孩子,步伐上會放慢速度、出現恐懼、不想繼續甚至放棄的狀況,小隊也會有情緒或是責怪的言詞出現,一言一行皆會影響小隊的氛圍,過程中老師的介入,引導小隊學習如何面對團體裡的個別差異、彼此磨合、調整同儕間互動模式,找出小隊相處的節奏與一起前進的步調,逐漸累積屬於小隊的經驗及默契。孩子能漸漸瞭解團隊有共識溝通的重要性,為了完成共同的夢想,過程中能夠在自己有能力之餘,相互注意、關懷彼此、主動給予適當協助,進而增加小隊向心力,個人與團隊同步都在自然中成長。
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山林裡,在團隊同儕彼此照顧、相互影響下,讓合作不再只是口說,而是流動於舉手投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