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你今天讀書了嗎?」這句話曾在孩提時期的耳邊反覆迴盪著,如今也成為了我時常叨唸學生的話語之一。讀什麼、如何去讀、為何而讀⋯⋯看似簡單的反問卻都是關鍵且重要的課題之一。然而,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的孩子又該如何去面對這些挑戰?
【閱讀!】
社群媒體上總會看見家長們因爲孩子不愛看書而宣告投降,但康橋學子卻有一個共同的特性——熱愛閱讀!只要一拿到書便投入在其中,彷彿把安靜還給了全世界,而「閱讀」亦是康橋持續致力於推展深化的方向之一。再者,十二年國教強調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素養教育」即涵括於十九項議題之內,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紙本X數位!?】
作為國小階段最資深的小前輩們,自然是要展現出積累多年的實力,教室內傳統的教科書、圖書館裡豐富的課外讀物與每個班級公約的共讀書都只是附贈小菜,自五年級開始,我們加入了名為「品學堂」的秘製香料,讓「閱讀」這道佳餚能更具風味。經典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寫道:「閱讀的目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透過品學堂閱讀理解數位學習系統,每週主題式的瀏覽四篇選文,且細分為不同形式與文體,引領孩子關心世界大小事並獲取各方新知;藉由以PISA閱讀素養評量框架為基礎所精心設計的題目,從未知到已知,利用不同的提問策略一步步建構出孩子「理解」的歷程。
因此,我們的孩子不再只是侷限在傳統紙本的輸出,更多的是結合了數位文本的輸入,使這兩股力量在潛移默化之際養成覺察問題意識及多元思辨的能力。
【悅讀!】
孩子就像是一艘小船,在波濤洶湧的科技洪流之中,來回穿梭於紙本閱讀的此岸和數位閱讀的彼岸。然而,看似渺小的船兒卻揚起了名為「素養能力」的帆幔,懷著「悅」來「閱」愛讀的一顆心航向廣袤的未來,得以自信的面對種種挑戰!
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與學習的方法。 所謂自主,就是為自己做選擇,並為這些選擇負責。學習者必須自發性的設定個人目標,整合認知資源、情緒管理,並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在行動的過程中也須持續評估、調整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自主學習時,孩子必須能「瞭解自己」,透過逐漸清晰的自我概念、自我價值、自我認知,朝自覺、自足、自在的狀態邁進;也需要「瞭解環境」,透過知識與經驗,瞭解環境的資源、限制及捷徑;更需尋求自己「與環境最佳互動的可能」,在瞭解自己也瞭解環境的基礎上,找出當下合適的對應,並著手實現,靠勇氣、恆心、毅力,實踐出心中所想,知行合一。
在康橋的校園中,自主學習的步調,一直在進行中。在教室中最典型的課堂就是「青山Time」這門課:
★ 在每個新學年的開始前,老師們即邀請孩子們在長長的暑假時,除了休息充電外,也開始尋找生活中「困擾的、有興趣的、最近的發現、他人遭遇的問題,甚至是當下熱門的議題」,來當作一整年課堂中自主探究的主題。孩子帶著一個想法,在開學後與老師進行對話,透過來來回回的對話過程,確認自己想要藉由探究歷程完成的目標,是「青山Time」這門課的第一個階段:決定主題的階段。
★ 接著進入第二個歷程:訂定計畫。透過預先規劃,在與老師對話的過程中,著手針對自己在有限的探究課堂中將完成的每個小目標,進行規畫,並具體的、有差異性的在「計畫書」中記錄下來,連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也須列入思考和規劃的行列。
★ 接著就進入「探究階段」。孩子帶著自己蒐集好的資料,開始認識達成自己的目標所需要獲得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後,開始動手作實驗,一步一步的朝著目標前進。遇到非計畫中的問題,則須停下來思索原因,進行假設並設法驗證,問題解決後再繼續前進。
★ 最後的兩個階段則是「整理資料」與「成果發表」。將自己一年來探究的過程,利用有系統的整理,用圖表呈現,並練習有條理的表達,因為未來將在一個公開的舞台,有條理地介紹給有興趣的人:爸媽及師長們了解。透過一年來的自主學習,學生是自己主題最有自信的專家,因而能侃侃而談自己的研究,即使面對臨時的提問,也毫不怯場。
教師在這些歷程中,究竟擔任什麼角色?退到學生的後面,只擔任諮詢及安全維護的角色,不主動提供追尋目標的方法,只透過提問與對話,不斷的試探孩子正在進行的歷程,間接的、被動的協助孩子勾勒出自己的探究,直到目標完成。
不斷碰撞、站起、碰撞、站穩的過程,是自主學習過程中重要的風景;自己擔任自己的學習主人,是學習中最快樂的事。因此在校園中,每當有人問起:「在康橋中你最喜歡哪一門課?」「青山Time」這個答案,必定是你最常從孩子們的口中,最常聽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