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六年級孩子的心上。
團隊的形成由一份「真心話問卷」開始,老師更了解孩子們的同儕關係、想推舉的隊長人選、願意同隊的隊友……等,結合日常對孩子的觀察,作為遴選小隊長的參考。被任命為小隊長,感到無上榮譽的同時,也難免擔心自己能否做到,老師的支持是小隊長們的強心針。小隊長們明白,領導的過程中難免有各種狀況,老師都會陪伴一同面對。
而後進入「選人環節」,老師與小隊長、副隊長,一同決定四個小隊的成員,小隊長們開始主動思考誰是能成為助力或合作的隊員、自己能協助哪一位同學;名單初選後,小隊長們以全班登頂為目標,更進一步檢視隊員名單中,是否達成人際關係與團隊戰力的平衡,隊長們在討論過程中展現氣度與溝通協調能力。
透過加碼獎勵、小隊競賽的方式,鼓勵孩子們,一次次突破。回顧八個月來的訓練,孩子們從自我懷疑到自信滿滿,從哀號不斷到享受訓練的成就感。教室後的目標板,記錄著當週體能訓練的長跑圈數與登階趟數,從20圈進步到28圈,從無負重3趟到負重5趟;而訓練後的小隊時間,隊員間除了肯定彼此的貢獻,也提出可以更好的地方。六次山訓的難度逐次增加,孩子們一步步跨出舒適圈,隊友間建立起同甘苦的情誼,為彼此拿水壺、分享食物、跌倒時的安慰、落後時的鼓勵。因為一群好朋友共同堅持著,所以自己也不願放棄!
我們共同的語言是「可以的」、「快到了」、「我們一起登頂」!圓夢雪東的路途上,空氣稀薄,無限循環的之字形陡坡,有些孩子兩腿痠軟想放棄,有些孩子出現頭痛、頭暈症狀,但與隊友約定好登頂的信念,驅使著雙腳一步一步的向前。行進間的獨特手勢,是為對方加油的默契;哭坡觀景臺休息時的歌聲,是好友們打氣的方式;分享的行動糧,是隊友間無聲的支持。
孩子們知道,單靠個人意志力難免有軟弱的時刻,而彼此的信任與支持陪伴,會成為一股穩定的助力,推動所有隊員成功登頂。登頂的那一刻,看見孩子們壓抑在眼角的淚,也看見嘴角揚起的笑意,而滿滿的感動在這一刻都化為輕輕的一句,「好美!值得了!」
今年我有幸擔任康橋小學六年級的戶外教育指導員,這是我第一次擔任這樣的角色;相較於過去我在攀登台灣的中級山和百岳時的經驗,這次的體驗有所不同。而之前我也在童軍團社會團服務,帶領年齡較大的羅浮童軍進行登山活動;然而,康橋孩子的身體素質較為優秀,根據老師的說法,學校每週都有長跑和負重的登階訓練,而中高年級在游泳課還有長泳的測驗,據說大多數孩子能夠連續游泳一個小時以上,這是我之前帶其他孩子爬山時所沒有遇到的情況。
在這六次山訓過程中,逐漸加大了行程的長度,孩子們也很好地適應了這個挑戰,他們的體力和耐力表現得很出色,尤其在我們正式攀登雪山東峰時更是如此;孩子們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表現,這也使得攀登雪山東峰的風險降低了。
這次指導的孩子們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意願和應對挑戰的能力。他們不僅僅是活動及訓練參加者,更是積極參與者和合作夥伴。他們之間建立了牢固的團隊合作關係,互相鼓勵和支持,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能夠互相幫助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這樣的團隊精神讓我非常感動,也增加了整個活動的成功率。
除了體能上的差異,這些孩子還從中獲得了許多其他方面的成長,他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資源,他們學會了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和集中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