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
閩南語是發源於中國閩南(福建南部)的一種語言,目前主要使用於福建南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和海外華人之間,屬於古漢語、閩語的一種。
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語族。
其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閩南語方言),只有在台灣被閩南族群稱為台語或者台灣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學術上泛閩南語系集合或閩南本地所有通行語言,狹義則僅指閩南本地之閩南語,學術上的閩南語是以廈門話、台灣腔為凖的閩南語。閩南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及海陸豐地區、廣東舊香山縣的部份地區(包括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上恭常都淇澳鄉)、廣東西部(包括雷州半島、湛江、電白)、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部分地區(包括蒼南、平陽、洞頭、玉環、溫嶺)香港(稱為福佬話)、台灣、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群。
客家語
一、客家話地區主要集中:
1.中國大陸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贛閩粵客家地區(包括原屬寶安縣的深圳市),並被廣泛使用於華南地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等)。
2.香港原居民之一(原屬寶安縣)或之後從其他客家地區家鄉遷來的客家社群。
3.臺灣桃竹苗、六堆、花東縱谷等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4.海外一些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
二、語言分支:
四線、海陸、大浦、饒平、詔安
原住民語
台灣南島語言共有28個,其中2個被歸為泰雅語群,23個被歸為排灣語群,3個被歸為鄒語群。未列入不屬於台灣南島語言的達悟語。
2009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馬賽語、凱達格蘭語等7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另外,噶瑪蘭語、貓霧捒語、邵語等7種語言被評為極度危急、賽夏語為嚴重危險,而泰雅語、卑南語、布農語等9種語言則為脆弱等級。
泰雅語群 (Atayalic) 泰雅語 (Atayal) 賽德克語 (Seediq) 寒溪語 (Hanxi, Kankei; 屬台灣的克里奧爾語)
排灣語群 (Paiwanic) 阿美語 ('Amis, Pangcah) 撒奇萊雅語 (Sakizaya) 布農語 (Bunun)
巴布薩語 (Babuza) 虎尾壟語(Favorlang) 噶瑪蘭語 (Kebalan) 猴猴語(Qauqaut)
西拉雅語 (Siraiya) 大滿語 (Taivuan)(四社熟番) 馬卡道語 (Makatau) 洪雅語 (Hoanya)
雷朗語(Luilang) 凱達格蘭語 (Ketangalan) 巴賽語 (Basay) 龜崙語(Kulon)
賽夏語 (Saisiyat) 道卡斯語 (Taokas) 巴布拉語 (Papora, Papura; 干仔轄(Camachat/巴布拉語)
魯凱語 (Rukai) 排灣語 (Paiwan) 卑南語 (Pyuma/普優瑪)
巴宰語 (Pazih, Pazeh) 噶哈巫語(Kaxabu, Kahabu)(眉溪四庄) 邵語 (Thaw) 鄒語群 (Tsouic)
北鄒語群 (Northern) 鄒語 (Tsou, Cou) 南鄒語群 (Southern) 卡那卡那富語(Kanakanavu)
沙阿魯阿語(Saaroa)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