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紙緣起
自有人類來,無論文明如何演進,當人類面對變化無常的世事,不可如之何的自然,尤其是在面對生、老、病、死的無能與無奈,總是無法令人灑脫以對,宗教的思想與行為因此而產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維與認知,產生不同的宗教觀,於是形成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金銀紙文化,正是漢民族面對死生大事,所形成的宗教觀的產物,一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密宗的「法輪」。
關於金銀紙文化的起源,史料上有的只是片語隻字的記載。如唐「文宗備問」記載「南齊廢帝東昏侯,好鬼神之術,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認為紙錢始於南齊。唐德宗時封演的【封氏見聞記】中,「古者享祀鬼神,有圭幣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孝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代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以為始自魏晉。【唐書王璵傳】中「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事鬼」。而民間盛傳是蔡倫為推銷所發明的紙,於是與妻子合計行詐死策略,焚燒紙錢得以還魂所致,金銀業者也都尊蔡倫為祖師。甚至有唐太宗遊地府,向善士林良借用儲存冥間府庫金銀,荒誕而矛盾之說。然而,始終未有明確的直接證據,令人莫衷一是。
但是,近年從古墓出土的資料:新石器時代,以石子鑽洞成串的仿製「貝」幣;春秋時代,以鉛質為銀,銅質為金仿製的「布」幣,黏土仿製塗有象徵黃金的黃色物的「金版」幣。此外,一九七二年出土,西漢初年軑侯朱倉的夫人墓中,有以黏土仿製「半兩」幣與「金版」幣的「金錢」。顯現以仿製幣帛,獻祭往生者的觀念自古有之,而且黃者為金,白者為銀的概念也已經存在。
據此,應該可以大膽的推論:金銀紙文化是此一觀念與行為的延續。只是在紙張發明之後,因為紙張的使用較黏土方便,於是形成質材上的改革,至於這改革始於何人,仍待進一步的資料佐證。亦即以蔡倫發明紙,而尊蔡倫為金銀紙業的祖師,絕屬合理,但絕不能認為金銀紙文化或金銀紙就是蔡倫所創造的。
至於何時開始以「紙」替代黏土,製成獻祭的仿幣,目前仍難以論斷。但是,從前面所舉的文獻,乃至如唐朝唐臨【冥報記】隋唐的筆記志怪小說記載,可以肯定最晚在隋朝之前即已存在,至於起於何時何人,則有待進一步考究。
只是古時金銀的使用,應該是不分的。從春秋時代鉛質為銀,銅質為金的仿幣開始,以至隋唐以來許多筆記與志怪小說的描述,如【冥報記】中,「鬼所用物皆與人異,唯黃金與絹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以紙為絹帛最為貴上。」此外,宋朝陶穀【清異錄】記載「顯德六年,宗慶陵攢土,發引之日,百司設祭于道。翰林院楮泉,大若盞口,予令雕印字文,文之黃者曰泉臺上寶,白曰冥游亞寶。」在在都顯現金銀的使用,早期是沒有神界鬼域之別,今日金銀分途使用的規制,是日後慢慢演化而成的。至於金銀何時開始分途使用,則有待更進一步查考。
所以,金銀紙文化,其實是延續早期以仿製幣帛,獻祭往生者的觀念與行為。因紙張發明,質材使用方便,在沿襲舊制之後,再依現實世界的生活模式,想像超自然的未可知世界的生活型態,由簡而繁創造出來的。初時金銀使用不分,爾後再衍生出式樣豐富的金銀紙文化,成為漢民族的常民文化特色,並慢慢演變成以金拜神,以銀祭鬼的現今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