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文物

Collection Exhibition

輪王坐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in Benevolent King Pose

材質:木/年代:約公元七世紀

輪王觀音,又稱「輪王坐觀音」,輪王坐,是佛經裡轉輪聖王的坐姿,也是古印度國王見大臣時的坐姿,以示親切;亦稱“自在坐”,它與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一起稱為諸佛三種最常見的坐姿。它的姿勢為右膝曲起,左足成半趺狀或下垂於坐前,右臂直伸置於右膝上,左手自然撫於座上。由於這種坐法自在舒坦,十分放鬆和愜意,所以把它稱作是“自在坐”。這種自在坐早期是出現於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龍王像上,在宋代以後成為中國菩薩造像的流行形式。

這尊菩薩有宋代佛像的自在,又有唐代佛像豐滿的特色,呈現出自在及慈悲的菩薩特點,整體雕刻從面容手足及衣服柔順自然,身型比例也非常的完美,是級為難得一見的宋代木雕菩薩像。

三十三觀音

Thirty-three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材質Material:紫砂Purple sand/年代:1988

三十三觀音

觀世音菩薩為攝化而自在示現之三十三種形像。法華經普門品及其他諸種感應傳、持驗記常述之,由此,民間亦流傳此類圖像,較著者有清代卓峰之觀音應化圖三十三幅(現藏於日本東京帝室博物館)。三十三觀音之名稱及形像為:

(一)楊柳觀音,踞坐岩上,右手執楊柳,表千手觀音之楊柳手三昧。

(二)龍頭觀音,乘雲中之龍,表三十三身之天龍身。

(三)持經觀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表三十三身中之聲聞身。

(四)圓光觀音,身邊放光明,表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七下)「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之文意。

(五)遊戲觀音,箕坐雲中,表同品(大九‧五七下)「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之文意。

(六)白衣觀音,敷草坐岩上,結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

(七)蓮臥觀音,合掌,左向坐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

(八)瀧見觀音,倚岩視右方之瀑布,表(大九‧五七下)「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文意。

(九)施藥觀音,坐於池邊,注視蓮華,表(大九‧五七下)「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之文意。

(十)魚籃觀音,乘大魚,浮於水上,表(大九‧五八上)「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之文意。

(十一)德王觀音,趺坐岩上,右手執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

(十二)水月觀音,乘蓮瓣,立於水中,注視水中之月,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

(十三)一葉觀音,乘一葉蓮瓣,浮於水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宰官身。

(十四)青頸觀音,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左手持蓮,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將軍身。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頰,表(大九‧五八上)「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之文意。

(十七)眾寶觀音,向左平坐,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身。

(十八)岩戶觀音,端坐岩窟中,表(大九‧五八上)「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之文意。

(十九)能靜觀音,在岩壁間,兩手按一岩上,表(大九‧五六下)「為求金銀琉璃(中略)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之文意。

(廿)阿耨觀音,坐岩觀海,表(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之文意。

(廿一)阿摩提觀音,箕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毘沙門身。

(廿二)葉衣觀音,敷草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帝釋身。

(廿三)琉璃觀音,乘蓮瓣,立於水上,兩手持,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

(廿四)多羅尊觀音,立雲中,表(大九‧五七下)「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文意。

(廿五)蛤蜊觀音,示現蛤蜊中,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薩身。

(廿六)六時觀音,右手持梵夾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

(廿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

(廿八)馬郎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婦女身。

(廿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羅門身。

(卅)一如觀音,坐雲中作飛行狀,表(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之文意。

(卅一)不二觀音,兩手相叉立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執金剛身。

(卅二)持蓮觀音,持一莖之蓮,立荷葉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

(卅三)灑水觀音,左手持,右手執楊柳枝之立像,表(大九‧五六下)「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之文意。

其中,除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摩提等五觀音外,皆為唐代以後民間流傳信奉之觀音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