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法會是中國佛教中,儀式最隆重、功德最殊勝的法會,除了施食,普令一切有情皆得飽滿,並有誦經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眾生心開意解。
傳說中國 《水陸儀軌》起自梁武帝,從通行水陸內外壇設施觀察,外壇所修《梁皇懺》——《慈悲道場懺法》確實與粱武帝關係密切,所謂武帝親撰儀文以及道英常設此齋,可能指外壇《慈悲道場懺法》而言,就內壇完整儀文確定年代當在宋朝 (960~1279)。
《水陸儀軌》從草創至發展至弘傳流布,儀文中不斷加入各時代的色彩與所注重的內容,逐漸演化為今日完備的儀軌組織。
水陸法會的核心要義在於「用平等心修無礙供,以大悲心施一切眾」。要如何具體落實平等心與大悲心,最重要的是藉由隨文起觀,如法修持,以契入平等與大悲的精神,成就自利利他的菩提道業。
《水陸儀軌》在儀文中揭示法會題名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透過了解名稱含意,可知水陸法會的意義及所要尊崇的修行要旨。現將水陸法會的名稱意義說明如下:
「法界」指諸佛與眾生所具有的佛性是平等無二。
「聖凡』即是十法界的四聖六凡。眾生雖然都有佛性,但由於迷悟的差異,便有十法界的事相差別。然而果報事相雖有十種,但其理體本性是恆常,是一如的。
「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者雖覺悟程度有高低差異,修持成就有大小之別,然都已了斷無始劫來生死苦惱,因此稱為聖人。
「六凡」是相對於四種聖人而言,指沈溺生死輪迴的六種凡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此六類眾生輪迴不已,所以稱之為「凡夫」;凡夫生死糾葛,痛苦難當,正是此懺法所欲救度的對象。
「水陸」。是六道凡夫依止受報之處:六道凡夫受報處本來包含水、陸、空三處,但以水、陸兩類眾生所受苦難特别深重。因此以「水陸」涵蓋三者。既稱「水陸」,實則已包含水、陸、空一切受苦眾生。
「普度」,本指諸佛菩薩慈悲憫念六道眾生沈浮於生死大海中。因此廣施大法力普救群生,使脫離生死與煩惱苦海。此處專指行此水陸懺法令六道眾生皆悉得度解脫輪迴之苦,因此稱之為普度。
「大齋」,是指行此水陸懺法時包含施食儀式。此齋會所供之多、之勝、之妙、之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大」;凡來參與此會者,無論四聖或六凡,無不受供,一一皆能享受此平等齋供,所以稱之為「大齋」。
「勝會」,則說明此法會除施食外,更具法供形式。以此令施齋者、受供者齊聚一堂共聞大法,發心修行,並以此行懺功德令大眾斷除煩惱,得證菩提,因此稱為「勝會」。
內壇的佛事,上則恭敬奉供四聖,下則平等普度六凡,進而祈求現世親屬吉祥安樂,先靈亡眷往生淨土。
內壇分為上、下二堂,每堂各有十席,唯自第十二席,再分出二席,即第二十一席、二十二席;自第十四席,再分出第二十三席,並增加正薦,共有二十四席。每一席都掛有所禮請的畫像,並列牌位。現將內壇儀軌,略述如下:
1. 結界灑淨:
法會期間,為防閒雜人等出入壇場,故必須結界。結界中,誦持大悲神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使地下如淨琉璃般,沒有污穢;使道場四周,如金剛城牆般堅固;使香雲如大寶蓋,遍滿虛空。更承此淨水,讓與會大眾,六根清淨;道場上下四方,如同佛刹般莊嚴。
2.發符懸旛:
壇場灑淨結界後,接著奉請四大使者帶著請帖(符)各到天、空、地、冥四界去昭告此次大齋會的意義。好比宴請賓客,事先要發請帖,邀請貴賓前來赴勝會。
發符佛事圓滿後,升起寶旛、九蓮燈,先迎四聖以光臨,次召六凡來赴會,並張貼榜文通告大眾,一起來赴勝會。
3. 請上堂:
既然已發三寶諸天的請貼,就要請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八部、婆羅門仙、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等,光臨壇場。主法依席位次第祈請,齋主出位拈香、散花、禮拜供養。並藉由入壇前諸佛聖賢的沐浴,使眾生去除心垢獲得清涼。
4. 供上堂:
既蒙諸佛聖賢光臨壇場,理應準備醍醐妙味,如法供養。香燈手持淨水灑淨佳餚,主法依席次拈香奉供,觀想種種甘露上味,充滿法界,十方諸佛賢聖,納受供養,悉皆歡喜。齋主長跪桌前獻香、花、燈、衣食、寶、法六塵供,願真法供養三寶聖賢,使一切眾生獲得法益。
5. 告赦:
祈求梵天和帝釋天,釋放被關禁的六道群靈。同時,外壇進行「小齋天」佛事,供養諸佛、諸天;内壇香燈誦《地藏經》,仰仗地藏菩薩威德拔濟三途受苦眾生。
6. 請下堂:
召請下堂十四席之冥宫眷屬、各類鬼神、旁生等六道眾生,承佛威光,來赴法會,消淨三業。
7.幽冥戒:
為六道幽冥眾生洗滌前愆,淨其業識,在三寶前懺悔、發四弘誓願、皈依、受戒。希望亡靈消除業障,斷惡修善,才能與佛心相應。
8. 供下堂:
以香、花、燈、衣食、寶、法等六種妙供,施食法味,普遍供養六道群靈,令皆飽滿。
9.圓滿供:
普同供養四聖六凡,普願法界眾生,同證真常。
10. 圓滿香:
為六道群靈開示法要,指歸極樂,教以念佛法門,以此求生淨土,出離苦海。
11. 送聖:
水陸普度勝會圓滿,大眾一心稱念佛號,奉送上堂四聖齊登雲路,下堂六凡咸生淨土。
外壇佛事七日,設壇六處,以淨除眾生之業障,增長福德智慧。六處分別為大壇、楞嚴壇、法華壇、諸經壇、淨土壇、華嚴壇;近代亦有增設藥師壇,為信徒祈安消災。現將各壇內容分別叙述如下:
1.大壇
禮拜《梁皇寶懺》廿四部,諷誦 《金剛經》一百二十部、《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四十八部,另有延生普佛二堂、小齋天乙堂、三時繫念五堂、瑜伽燄口七堂。
《梁皇寶懺》:原名《慈悲道場懺法》,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會儀軌,傅說是梁武帝為救拔死後轉生為大蟒蛇的夫人郗氏而制定。其內容乃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透過真誠懇切的懺侮、皈依、發願、回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
《金剛經》:誦持本經,讓眾生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誦持本經,讓眾生了解菩薩修道之階位,以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之戒相。
延生普佛: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藉助佛力懺悔身、口、意之煩惱,增長福慧。
小齋天:佛教徒雖不皈依諸天,然禮敬諸天,此因諸天歸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諸善業,不作惡業之故。
三時繫念:誦持《阿彌陀經》及彌陀聖號,將身、口、意因觀經文專心繫念,祈使亡者往生彌陀淨士。
瑜伽焰口: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施食餓鬼法事。據經典記載,昔時,阿難於林中習定,見一餓鬼,名曰焰口,形容枯槁,面貌醜惡,頭髮散亂,爪甲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面上噴火,阿難駭而問其故,餓鬼告以生前居心慳吝,貪不知足,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是身形,長年受餓,備受諸苦。餓鬼復謂阿難三日後亦當命盡,墮餓鬼道。阿難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為說焰口經及施食之法,謂其若能施飲食予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在瑜伽焰口施食儀軌中,包含有咒、偈、召請孤魂文、三皈依贊等,其中的召請文乃出自蘇東坡之手,是佛教文學中精選的作品。召請文中召請的對象有前王後伯、英雄將帥、文臣宰輔、文人舉子、緇衣釋子、玄門道士、他鄉客旅、陣亡兵卒、血湖產難、冥頑悖逆、裙釵婦女、傷亡横死之流等,在此施食法會中統統都召請前來接受甘露法食,顯示出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濟六道的平等精神。蘇東坡所撰召請文,詞句精簡優美,意境深遠,短短篇章,道盡了人間的遺憾,也詳述了五濁世間沈淪之苦。
2.楞嚴壇:
誦持《楞嚴經》廿四部,以去除各種執取心。
3. 法華壇:
誦持《法華經》廿四部,讓眾生都能了知自己圓滿的佛性,而發願趣向佛道。
4. 諸經壇:
誦持《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圓覺經》、《金光明經》,各廿四部,增長各種福慧。
5.淨士壇:
誦持《阿彌陀經》、稱念彌陀聖號及拜願,藉由阿彌陀佛之威德,接引亡靈往生西方。
6.華嚴壇
誦持《華嚴經》一部,了知佛的境界與果德,並實踐菩薩行以成就佛道。
7. 藥師壇:
誦持《藥師經》一百二十部,禮拜藥師佛,去除身心的疾病,圓滿人生的一切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