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緣相會水陸畫特展

Water&Land Dharma Service Paintings Exhibition

水陸法會與水陸畫

水陸法會懸掛水陸畫主要代表祈請的主尊,此外,因參加法會的信眾,或有不能聽懂水陸經疏者,而水陸畫像的運用便能直觀地啟迪他們,引導他們更好理解水陸法會的意義。所以水陸畫除了用來代表祈請的主尊,還有直觀的引導作用。


據文獻記載,水陸晝始見於晚唐(846~907)五代(907~960),後隨著水陸法會的興盛而發展,繪製的軸數越來越多。北宋(960~1127)蘇東坡為亡妻修設水陸道場,並作《水陸道場法像贊》十六篇,當時可能懸掛水陸畫十六軸。南宋(1127~1279)未年,志磐法師所著《水陸新儀》六卷中,規定懸掛水陸畫二十六軸。到了明 (1368~1644) 清(1644~1911)之時基本定型,一堂水陸畫一般為一百二十幅,主要依據法會的規模大小來定。


按照儀軌,全堂水陸畫包括十法界,即四聖六凡,代表法會邀請的對象。最初水陸畫以佛教諸佛、諸菩薩、諸神為主,唐(618~907)宋(960~1279)之後,隨著儒、釋、道三教融合,道教諸神、儒家諸神、民間諸神逐步進入水陸畫,水陸畫中所繪的內容也變得十分龐雜。


水陸畫一般分上、下二堂。上堂水陸畫所繪之像是諸佛聖賢,內容為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明王及護法諸天等。下堂水陸畫所繪之像是被超度者,內容有無色界諸天、色界四彈天、欲界六天、九曜、十二黃道、二十八宿星君、五嶽四瀆、四海龍王、社神后土、門神城隍、十殿閻王及因各種災難屈死的亡靈孤魂等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