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社團課程計畫
本校成立專題研究社,探索校園原生植物、校園環境特色為核心,透過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提升學生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識,並結合環境教育推動保護意識。
一、認識國中專題及剪報
二、研究主題(一):蒐集資料
三、研究主題(二):研究動機
四、研究主題(三):研究範圍及SDGs
五、閱讀資料及摘要技巧
六、研究方法(一):訪談
七、研究方法(二):實地勘察
八、簡報技巧(一):Canva簡報製作
九、簡報技巧(二):Canva簡報製作
十、簡報技巧:口頭報告
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分組討論、實作練習、成果展示
一、撰寫學習心得(甲蟲研習活動和環保聖誕花圈製作活動)
二、心得寫作原則:主要以認知、情意和技能為寫作方向。
三、收集校園枯枝 : 預計週六製作簡易威力
四、製作剪報技巧:邊框小技巧
12/26 課程內容國中專題研究社教學進度及內容
一、學習專題製作書面報告研究動機寫作技巧
二、撰寫研究動機
三、學習正確引用資料
黃詩涵同學
曾被被甲蟲夾到手的疼痛經驗,讓我覺得甲蟲是很可怕的生物,但因為參加國中專題研究社的關係,重新認識甲蟲,開始對甲蟲產生很好奇。不僅如此,社團活動中清理落葉堆肥,並從落葉堆肥中找到雞母蟲、蜈蚣、螞蟻、蚯蚓、馬陸、蟑螂和水虻等昆蟲,認識校園生態的多樣性。
黃浩暢同學
我之前就因為好奇養了兩隻台扁,開始我只是想說玩玩就好但現在我才知道甲蟲它迷人的地方就是它不能用玩玩就好的態度去養,所以現在的我因為了解了甲蟲的這點所以決定要從頭養養看,我選擇養毛像兜的幼蟲因為比較好養不需要溫控而且它的幼蟲期短,成蟲的cp值高在加上我是第一次養兜蟲,而且還是從幼蟲開始,可是它很脆弱因此我會怕某天突然就死了因此我才會想深入研究這個部分。「現代人喜歡甲蟲的原因,多將甲蟲視為勇士的象徵,也因外型特殊,與其他昆蟲有顯著差異。甲蟲革質的翅鞘包繞著整個身軀,仿若裝甲一般,很是雄偉,故得其名。而個體大小不一,體長從0.25公厘以下的迷你隱翅蟲,到150公厘以上的長戟大兜蟲都有。 鞘翅目屬完全變態,也就是會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的階段。鞘翅目的分類,各家見解不一,一般可分為2~4個亞目,20~22個總科;水域或是陸域環境都可以發現鞘翅目昆蟲。」(江婉如,2007)
曾宇揚同學
暑假學校舉辦的夏日樂學活動中,老師帶我們在校園裡的光蠟樹下看甲蟲,透過實地觀察並教導甲蟲相關知識。以前覺得甲蟲是一種很神奇的物種,從一隻手無縛雞之力軟綿綿的雞母蟲,蛻變成能抵禦千軍萬馬的甲蟲王者,如此大的轉變燃起我對甲蟲產生濃濃的好奇心。因為有了夏日樂學的學習經驗讓我對甲蟲產生的興趣,課程中老師提到生態環境對於甲蟲生態的重要性。而一篇關於校園甲蟲生態的新聞中提到,「 臺東縣政府與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打造校園自然正成長」計畫,今(25)日由專家進到鹿野鄉永安國小,帶著師生一起設置甲蟲復育棲地,盼吸引成蟲到校園產卵,讓學生在飼育甲蟲的過程中,觀察昆蟲形態變化,親近自然。(林睿鵬,2024)看到這篇新聞讓我聯想到我們的校園也可以試著做相同的事,透過我們的研究及實作,營造出友善甲蟲的生態環境。
張芯婕同學
小時候時從同學的隻言片語中對甲蟲有了個模糊的印象,當時就覺得昆蟲都是一些噁心的生物。不過,國中參加國中專題研究社團,社員分享飼養甲蟲經驗時,對於牠會從不起眼的雞母蟲搖身一變,長出魁武有形的盔甲和觭角,成為其他昆蟲畏懼三分的甲蟲,感到十分很好奇。經過幾次社團活動,清除校園落葉堆肥區過程中發現許多雞母蟲,當時我們將發現的雞母蟲放置在昆蟲觀察箱中。沒想到過幾天卻發現了雞母蟲的屍體,經過閱讀相關書籍及甲蟲講師的演講才了解,「幼蟲飼養期間,需給予豐富的腐植土或有機堆肥,要注意腐植土的補充,以及濕度的管控,若腐植土太乾,幼蟲容易死亡,需適時添加水進去,但若太潮濕則幼蟲會往上鑽露出土表,因此若是幼蟲有這樣的動作出現,則就必須減少水分的供給或給善容器的通氣性。」(林立,2009)了解雞母蟲生態,同時如何設計適合雞母蟲生活的觀察箱需要學習的。
林睿康同學
我認為甲蟲是一種很有威嚴的生物,因為甲蟲身體外包覆著堅硬的物質,很像穿著盔甲的武士。這學期參加國中專題研究社團,某個星期六的社團活動中,清除校園落葉堆肥過程中,我發現甲蟲的幼蟲(也就是雞母蟲)並沒有成年後的盔甲,而是白白胖胖的小昆蟲,而就是在那次的活動中,我才知道落葉堆肥區提供雞母蟲很好的生態環境,但同時也充滿了各種天敵,例如蜈蚣、蟑螂,就連看起來無害的馬陸都有可能吃掉雞母蟲。學校校園的生態環境適合雞母蟲的生存,或許我們有機會創造出一個甲蟲生態的環境。根據一則關於新聞報導指出「新北市三峽區中央公園兒童遊戲區的 緩衝木屑,腐化後成為獨角仙孵化的溫床,最近有民眾發現許多乳白色的甲蟲幼蟲,誤以為蟲害;三峽區公所接獲民眾反應後表示,已封閉部分區域希望讓甲蟲寶寶可安心孵化蛻變,未來規劃設立甲蟲觀察區,成為有意義的生態教室。」(吳瀛洲,2022)
專題組
一、清除走道落葉至光蠟樹下。
整理過程中發現兩隻雞母蟲。
二、整理出乾淨落葉堆肥區的腐土,並加入雞母蟲觀察箱。
剪報組
一、ChatGPT 的運用
詹家榆同學利用ChatGPT尋找新埔鎮近年的交通事故意外,發現關鍵詞的差異。關鍵詞「多少」時,會得到交通事故的「數量」;關鍵詞若是「案件」則會出現交通事故的新聞報導。
二、剪報編排設計的技巧
一、專題組:「轉廢為寶」之耶誕花圈製作
採用廢棄衣架、報紙、 校園落葉和落(松)果,並使用英文字母串珠拼出一個英文單字,製作成獨一無二的耶誕花圈。
同學們很認真的製作花圈,也努力拼出CHRISTMAS 、HAPPY 、WONDERFUL等具有正面意義的英文單字。
二、剪報組
學習是需要等待的,上週剪報組同學,不分主題或剪報內容,一致選用「心智圖」製作剪報。然而,經過老師的提醒,同學們認真思考,自己做的剪報,到底要如何做才更符合自己想要的樣子。再跟老師說明自己想要採取哪一種方式做摘要,從從眾到獨立思考的學習歷程,令人感動。
陳俊嘉以Q&A形式做摘要
古家有:4F引導法
詹家榆、陳璽而:ORID焦點討論法
劉昕武:以壓力為研究主題,並很快完成主觀研究動機。
三、小論文架構
曾宇揚把握社團課後的下課時間學習小論文架構,同時會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下學期研究主題的「研究動機」。
四、分享飼養台灣扁鍬形蟲
黃浩暢飼養兩隻台灣扁鍬形蟲,並錄製影片和大家分享。
一、剪報組:如何製作第一張剪報
配合講義引導和前次製作的新聞標題排序,試著做出第一張剪報
二、專題組
(一)整理昆蟲觀察箱
根據研習講師分享及書籍知識,
整理出昆蟲箱裏的馬陸,同時發現被馬陸吃掉的金龜子殼。
(二)製作聖誕節花圈
利用廢棄衣架、報紙及收集校園松果、松葉等,試著製作聖誕節花圈。
(三)製作落葉堆肥膠囊
王於民 講師
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系/ 台中市弘文高中-社團指導老師
新竹市動物園-活動講師/ 竹科實中-教師研習活動講師
蟲趣昆蟲生態館-負責人
一、課程大綱
(一)生物多樣性
(二)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世界的昆蟲
(四)世界上的昆蟲
(五)認識寵物昆蟲
(六)落葉層生物
二、活動及實作
(一)透過實體生物認識昆蟲生物
1.世界最大的甲蟲:赫克力士大兜蟲的幼蟲(雞母蟲)及成蟲。
2.落葉堆肥區常見昆蟲:鼠婦、蚯蚓、水蠊。
(二)提問引起學習動機
王老師演講過程中會隨時發問及贈送小禮物,引發同學們高度的學習動機,積極舉手回應。
同時,同學們也積極發問,向老師詢問自己不了解的地方。
(三)觀察校園生態
1.以分組方式進行,在校園中尋找昆蟲。
2.認識自己所找到的昆蟲。
3.校園中哪些區域可能會有獨角仙的幼蟲。
(四)檢視社團昆蟲觀察箱及改進之處
1.箱內放置的腐土濕度剛好(感謝黃浩暢同學定期澆水)。
2.箱內的雞母蟲基本上是金龜子的幼蟲。
3.建議馬陸和雞母蟲分開飼養。
4.腐土上方可再增加落葉。
(五)檢視社員設置的落葉堆肥方式及建議
1.需要定期澆水或增加菌種以增加落葉分解的速度。
2.定期檢視,避免雜亂。
三、如何自學甲蟲相關知識
(一)書籍:
以熱血阿傑所出版的甲蟲書籍(本校已購買提供學生閱讀)。
(二)影音平台
1.初學者建議參考「昆蟲饒西」的頻道。
2.進階者建議「皮特玩自然」。
王於民講師 推薦《進階者》昆蟲頻道
王於民講師 推薦《初學者》昆蟲頻道
一、專題組
(一)重新整理昆蟲觀察箱
1.目前有十五隻雞母蟲以及超多的馬陸
2.黃浩暢同學根據《甲蟲超人超圖解》內的圖片判斷,雞母蟲可能不是獨角仙而是金龜子。
(二)整理落葉堆肥區
日前因颱風倒下的椰子樹已被學校截成許多段,將這些拿來當作是區分落葉堆放的範圍
(三)撿松果
校園裡有很多松果的落果,撿拾落果製作成手作工藝品。
二、剪報組
將收集的新聞報導進行分類,因為每位同學研究的主題都不一樣,收集到的資料也不同,因此挑戰相對比較高。參考了過去的比賽作品後,同學們靜下心來,運用邏輯思考,進行分類。同學們展現了日常學習能力,大致上都完成分類及心智圖。
(一)詹家榆同學的分類,簡單明瞭,將交通相關的新聞報導分為「問題」「可行方法」和「解決」。
(二)陳璽而研究主題是錢與理財,將新聞報導分為「貨幣」、「理財」和「關稅」。
(三)古家有同學研究主題是詐騙。他將新聞報導分類成四類:漫畫說詐騙、詐騙方式、校園詐騙和防詐騙。
(四)姜昱辰同學研究的是動物園的動物,他將報導分為「出生」、「生日節慶」和「動物福利」三類。
(五)閱讀心得
賴子期和姜昱辰研究主題都跟動物相關,兩人共讀《從前從前皇帝有座動物園》並完成簡單的閱讀心得。
一、讀報觀點及分享
(一)古家有:詐騙形式很多元,其中以假交友真詐財、假徵才真詐騙,都是讓人信以為真後,被騙去當車手而犯罪。
(二)陳俊嘉:非洲尚比亞以水力發電為主,然而長期乾旱導致無法發電,因此選擇再生能源時,應評估天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
(三)詹家榆:由於交通事故率升高,有計劃提高罰金,以遏制事故發生。但是我認為單純提高罰金是沒辦法降低交通事故。
(四)日本為了避免偽幣,沒幾年就會換新鈔,紙鈔上的人物也會跟著換。
二、落葉堆肥區整理
上週六完成落葉膠囊,今天全體社員一起將落葉膠囊填滿,同時將光蠟樹周遭的土地上覆蓋落葉堆肥,希望能營造出適合雞母蟲生態環境。
一、分享校園柑橘的妙用--
曾宇揚同學利用校園植栽酸桔果和金桔果的果皮,製作出精油、香皂、簡易香包等各種生活用品,同時分享給所有同學,讓大家對於利用校園裡不起眼的酸桔和金桔有了全新的認識。
二、製作生物飯店--
同學們根據網路影片資訊,將校園裡的廢棄樹枝整理打包,放置在校園植樹四週,成為昆蟲及其他生物願意入住的「生物飯店」。
三、研究主題分享--
上週同學們大致確定好自己的研究主題,本日課程則是向大家分享研究動機。
(一)陳俊嘉,研究主題「能源管理」,想要了解各國對於能源管理的方式以及目前全世界是如何因應缺電危機。
(二)古家有,研究主題是「詐騙」,研究動機是幾乎所有人都接過詐騙電話,自己也曾聽過認識的人被詐騙過,詐騙無所不在,想要研究詐騙橫行的原因以及防詐騙的方法。
(三)姜昱辰,研究主題「動物園的動物」,從小就喜歡動物,也曾和家人一起到動物園看動物。想要研究動物園裡有哪些動物,這些動物是從哪裡來的,以及動物會出現在動物園的原因。
(四)詹家榆,研究主題是「交通」,主要想要研究臺灣交通的現況,以及台灣之所以被稱為「行人地獄」的原因。
(五)賴子期,研究主題是「大象」,想要了解大象從什麼時候開始與人類有了連結,還有相關的歷史背景。
(六)李依芸,研究「性別平等從很多戲劇表演中知道原來有些家庭有重男輕女,偏愛男性的問題。想要研究除了戲劇表演,生活上或是世界其他地方是否還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還有背後的原因。
看到同學們挽起袖子,將校園廢棄樹枝整理打包成一個個生物願意入住的「生物飯店」,同時又能對自己研究主題的動機有自信、言之有物的侃侃而談,兩個月的課程就看到那麼多的進步,實在令人驚艷和感動。
一、了解環境教育競賽
(一)了解學校環境教育實作競賽規則
(二)欣賞歷屆得獎作品
二、研究主題設定
(一)觀察校園環境及發現問題
(二)發想題目
(三)確認題目:以校園廢棄物再生為研究主題
三、發想解決問題的方式
透過自身經驗、搜尋網站、創意發想等方式,找出校園廢棄物如何再生的方式。
四、實作目的及預期效應
校園廢棄物再生能達到的目的
五、準備工具及分配工作
六、黃浩暢同學分享自己飼養的鍬形蟲 課程內容
資源循環再利用:將秋冬季自然落下的樹葉加以收集、處理,用於製作有機肥料、地面覆蓋層或裝飾等,避免落葉被視為垃圾而浪費。
美化綠色空間:落葉經過適當處理後可以應用於校園、社區綠地,提升綠空間的視覺美感,讓環境更貼近自然。
生物多樣性:落葉的堆積和分解過程可創造微型棲息地,供小型動物、昆蟲、微生物居住,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
落葉堆肥
收集落葉:將校園或社區的落葉集中收集,並清理去除垃圾和異物。
製作堆肥:利用收集的落葉進行堆肥製作,將落葉與草屑、土壤、廚餘等混合,讓其自然分解,最終轉化成有機肥料,可用於種植園藝植物或校園綠化。
製作落葉覆蓋層
鋪設覆蓋層:將落葉乾燥處理後,鋪設於樹木基部或花圃上,幫助保濕、保護土壤結構,減少雜草生長,並在分解過程中提供養分,促進植物健康生長。
製作落葉膠囊
將樹葉等有機物封裝於膠囊內後,膠囊中的微生物開始分解落葉,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分解過程。微生物會逐步將有機物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並釋放出養分,這些養分隨後可以被其他植物吸收和利用。
培養永續觀念
透過落葉資源的多用途展示,參與者能了解到資源循環的重要性,養成尊重自然、節約資源的永續觀念。
理解自然循環與生態平衡
落葉行動可讓學生實地觀察葉片的分解過程,理解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循環原理,加深對自然界自我更新能力的認識。
提升社區歸屬感
社區或學校共同參與落葉行動,不僅美化了身邊的環境,也增強了人與自然的連結,有助於培養參與者對環境的責任感與歸屬感。
落葉行動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永續生活推廣方案,能讓社區或學校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並透過具體行動實現環境保護的理念。落葉行動強調自然資源的再利用,讓每個參與者透過實踐,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貫徹永續理念,共同打造更健康、綠意盎然的生活空間。
了解分解與養分循環
透過觀察落葉在膠囊中分解,學生可以學到有機物如何在自然界中被分解成養分,並重新回饋給生態系統,這是大自然中「零廢棄」的最佳示例。
學習微生態系統的平衡
落葉膠囊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讓學生了解到生態系統的平衡,並加強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意識。
實踐環保概念
落葉膠囊的製作過程簡單且富有教育意義,能讓學生親自體驗自然分解的力量,從而激發環保意識,推廣資源再利用的概念。
一、課程講義內容解說
(一)從目錄中標題找出專題研究社的專題主要的學習目標
(二)如何跟著講義指引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研究主題和製作專題的方法
二、確定研究主題
目前已經確定的研究主題有:能源系統與管理、金錢和理財、外來種鳥類、動物園裡的動物、交通、詐騙、外來種鳥類
三、閱讀研究主題的新聞報導
閱讀完後,與老師分享每則報導的內容,確認理解內容正確。
四、小組討論
討論專題製作想要產出的產品。1-2 課程內容
一、從五感體驗發想研究主題
校長泡了一壺酸桔梅子茶請同學品嚐,同學仔細從觀察、嗅聞和品嚐過程中,感受校園栽種的酸桔的特別滋味,進而發想酸桔的其他用途。
二、確定研究主題
參加剪報高手的同學持續閱讀新聞報導,並尋找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
新埔國中從民國35年至今,見證了無數的變遷與成長,伯公堂(現為圖書館) ,是新埔國中目前最老舊的建築,從民國40年至今已有73年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區回憶的一部分。目前品芳老師、書吟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專題製作,成員之一的802班曾宇揚同學,特地造訪圖書館,探索這座學校目前最具歷史價值的「根」。
為了做好專題研究,曾宇揚明白,除了具備創意和想法,最關鍵的是廣泛的閱讀。透過大量的文獻與資料蒐集,讓他能夠深入理解禮堂和圖書館的演變,並且將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現實連結起來。閱讀不僅拓展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創意,讓他能夠在思考中找到靈感,期望透過這次探訪與研究,讓這些做專題的學生們能將新埔國中的歷史精髓呈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並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追尋與探索那些未被發現的歷史細節。
一、口頭報告:
七年級黃詩涵向大家分享校園曾出現過美麗的五色鳥,
介紹起外觀的顏色及特徵。
二、分組:
解說國語日報的剪報高手和研華基金會的國中專題的比賽差異性後,同學們選擇自己想要參加的項目。
三、確認研究主題:
同學們透過大量閱讀新聞報導,並從中收集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
一、口頭報告
(一)斑鳩~
由張芯婕同學介紹校園中常見的斑鳩。
芯婕吸取上週課程說明以及兩位口頭報告同學的優點,簡報設計有考慮教室環境,採用白底黑字,且字體放大,讓所有同學看得十分清楚。主客觀研究動機清楚,且內容從斑鳩具體的外觀到抽象概念的象徵與寓意,邏輯條理清晰,令人讚賞。
(二)圖書館~
曾宇揚同學上週口頭報告後,聽取老師的建議,本週口頭報告內容補足主觀的研究動機,並帶領同學們到圖書館前,現地介紹圖書館,值得大大鼓勵。
二、研究主題設定技巧:
(一)喜歡程度,即研究動機。
(二)資料豐富充足。
三、參考歷屆研究題目。
四、搜尋研究題目相關報導資料。
以兩人為一組(八年級一位和七年級一位),由八年級帶著七年級尋找適合的研究主題。
目前以姜昱辰同學速度最快,以「食物」作為研究主題。並和陳璽而同學上台分享。
五、資料分類方式:
(一)定義、種類和特色。
(二)社會熱議程度。
一般多以(一)為研究時的順序,但在老師鼓勵下,黃浩暢同學勇於挑戰,認為以「社會熱議程度」也可以作為研究時的順序的方式。
根據黃浩暢同學的想法,老師進一步補充,最基本的新聞寫作方式是我們常聽到的「六合法」,同時搭配「倒金字塔」寫作架構,也就是以新聞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方式,呼應了浩暢同學的「社會熱議程度」的編排架構。
一、口頭報告事前準備及報告時的基本技巧。
二、網路資料正確性的判斷。
三、口頭報告:
(一)黃浩暢同學解說校園的落葉堆肥區,訪談多位師長及同學,主客觀動機清楚,並帶領同學前往現地解說,言之有物,非常精彩。
(二)曾宇揚同學解說圖書館,準備史料豐富多元,將客觀動機的多面性講解非常清楚,令人讚賞。
(三)其他同學下次上課報告。
一、行動研究定義及流程的複習。
二、行動研究及專題課程的疑惑及迷思。
三、分組討論新埔鎮及新埔國中校園特色。
四、訪談師長的基本技巧及禮貌。
五、作業。
今天課程進度慢了點,
孩子們的導覽會延到下週。
進度雖然慢了一點,
但是換來的是孩子們主動提問的次數增加,而且問題都很聚焦在專題上,算是很大的進步。
透過國語日報報導各校的行動研究,孩子們爭先恐後分享學校的小動物:甲蟲、蝙蝠、五色鳥、斑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