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 環境教育課程、研習與活動
113年 環境教育課程、研習與活動
九年級反毒入班宣導
八年級反毒入班宣導
七年級反毒宣導
1131106 九年級反毒入班宣導
1131111 七八年級反毒入班宣導
反毒宣導的重點在於教育和預防,讓學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及遠離毒品的重要性。
常見毒品:介紹常見的毒品種類,如安非他命、海洛因、K他命、大麻、毒品混合物等。
健康影響:每種毒品會對身體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腦部損傷、心血管問題到成癮行為等。
心理影響:毒品容易導致焦慮、抑鬱、幻覺等精神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暴力行為或自殺念頭。
學會拒絕:教導青少年如何面對壓力及誘惑,學習在朋友或同儕之間勇敢拒絕毒品。
健康興趣:參與運動、音樂、藝術等興趣活動,有助於減少因無聊或壓力而接觸毒品的風險。
與家人互動:建立和家人、朋友的良好溝通管道,遇到問題時能夠尋求支持。
辨識危險環境:避免進入夜店、非法集會或陌生人聚集的場所,這些地方可能會有毒品交易。
保護個人安全:在派對或聚會場合中,不隨意接受他人提供的飲品或食品,以免被下藥。
法律制裁:強調吸毒、販毒會受到嚴格的法律處罰,包括監禁和罰款。
社會與家庭影響:毒品會影響工作、學業,破壞家庭關係,造成社會負擔及家庭悲劇。
輔導及支持機構:列出反毒熱線、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及戒毒機構的聯絡資訊。
復原故事分享:邀請成功戒毒的前成癮者分享他們的經歷和心路歷程,讓人了解戒毒是可能的。
1131030木醋達人生態瓶製作
1.介紹「生態炭循環經濟」,將台灣剩餘農林剩餘資材再透過進料管理、樹種分類,乾餾炭化工作,收取高溫水煙產出炭與木酢,經過其他加工成為製作木酢達人的原料,與天然材料結合製成95%以上全品項無石化配方之清潔用品。木酢是個從森林孕育而出的天然品牌,依循著者永續循環的概念從收枝、製炭、蒸餾、研發、回收、再生一系列的過程,留下天然產品的同時也不破壞自然的環境,真正的達到取之自然也回饋給自然。
2.手做「生態瓶」: 透過製作「生態瓶」的過程,學生可以學習到微生物分解、養分循環、生態系統平衡等生態原理。木醋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促進微生物活性與植物健康生長的角色,讓學生更直接了解自然分解的過程。
1130923校園動植物導覽
在學校的光臘樹上,今年出現了一場甲蟲的大爆發。
生物科秀滿老師帶學生們一起觀察這個現象,讓他們了解甲蟲的生態和行為。
在課堂上,秀滿老師首先介紹了光臘樹和甲蟲的基本知識,解釋為什麼甲蟲會大量出現,以及它們對樹木的影響。然後,老師帶著學生們走到校園裡的光臘樹旁,讓他們親自觀察。
學生們對這次觀察充滿了興趣,體會到了生態系統之間的微妙平衡。透過這次經驗,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增進了對校園自然動植物的關注與愛護。
1130909 碳匯研習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綠碳)、海洋(藍碳)、土壤(黃碳)。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1130920防災教育演練-2
地震模擬:警報響起:透過警報系統(如警鈴或廣播)模擬地震發生的情境,提醒全校學生和老師即刻採取避難措施。
防震動作指導
趴下(Drop):迅速蹲下,降低重心。
掩護(Cover):用堅固物體掩護自己,躲在桌子下方,保護頭部和頸部。
穩住(Hold On):穩住躲避的物品,防止物品在搖晃中移動,並保持姿勢直到震動停止。
震後疏散
疏散廣播:當警報解除或「震動停止」的信號發出後,通過廣播或現場指揮,指導所有參加者按照既定的疏散路線迅速、有序地撤離至安全區域。
緊急撤離:學生應保持冷靜,依序疏散,不推擠、不奔跑,並避免攜帶過多個人物品。撤離時應注意掩護頭部,以防掉落物砸傷。
避難集結:學生撤離至事先規劃好的避難區後,進行人數清點,確認所有人員安全。每位負責人應立即點名,並向總指揮報告。
急救與應急處理
急救處理:如演練中設置模擬傷者,急救組應根據情況進行心肺復甦術(CPR)等基本急救措施。
次生災害預防:確認電力、瓦斯等設施的安全,避免引發次生災害(如火災、氣爆)。
1130920 家長日(永續校園、環境教育宣導)
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宣導旨在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努力,並共同參與這些重要的議題,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學習環境與未來。
◆推廣永續校園理念:向家長介紹學校如何實施永續發展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節水減廢等具體措施,並邀請家長參與其中。
◆強化環境教育: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環境教育課程設計,提升家庭與校園在環保議題上的協作,共同促進學生的環保意識。
◆家校合作共推環保:透過活動,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實踐環保理念,並與孩子共同學習,讓環保行動延伸至家庭生活。
1130910防災教育演練-1
提高師生或組織成員對地震災害的應變能力,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減少傷亡並保護生命安全。透過演練,參加者能熟悉地震發生時的正確應對方法和疏散流程,建立面對災害的應變信心。
地震防災演練的目的
增強防災意識:讓參加者了解地震的危害,學會正確應對方法,並強化對避險行動的認識。
提高應變能力:熟悉避難姿勢和疏散路線,提升災害來臨時的應對速度和效率。
減少傷害風險:通過演練,學習如何避免地震造成的次生傷害,如避免玻璃、家具等掉落物的危害。
1130909 環境變遷與空氣品質宣導
環境變遷與空氣品質宣導旨在提高社會大眾對環境變遷和空氣品質影響的認識,促進大家積極參與環保行動,保護我們的居住環境和健康。
🌱提高環境意識:讓參加者了解環境變遷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以及良好空氣品質對健康的重要性。
🌿推廣行動與解決方案:宣導可行的環保行動和措施,讓學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空氣品質。
1130903防災教育宣導
地震防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在地震發生時的應變能力,減少受傷風險,並掌握逃生與自救技巧。
1. 地震基本知識:了解地震的成因、震源與震中、震度與規模的差異,認識台灣地區的地震活動特徵,介紹全球主要地震帶及台灣的高風險區域,讓學生理解地震頻發區域的重要性。
2. 地震前的預防措施:確保家中或教室內的大型家具(如書架、櫥櫃等)被固定,以防止地震時倒塌。清理逃生路線:保持出口及走道暢通,避免雜物阻擋疏散路線。
3. 地震中的應變技巧: 學習地震發生時應採取「趴下、掩護、穩住」的基本避震姿勢,找尋堅固的桌子或家具作為掩護,並用雙手護住頭部和頸部。培養學生遇到地震時冷靜面對,避免驚慌失措,盡量降低人員受傷風險。
1130719認識我們的家鄉-新埔老街歷史文化巡禮
踏查主題:
新埔武德殿
位於老街入口處,這座日治時期的建築曾是警察和治安力量的訓練場所,如今則是見證歷史的遺址,帶領參與者走進過去的時光。
福興宮
作為新埔鎮信仰中心的福興宮,是供奉媽祖的廟宇,廟內雕刻精美,並融合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展現台灣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蘊。
新埔第一市場
探訪充滿人情味的傳統市場,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品嘗在地小吃,感受新埔的市井文化。
老街商號群
沿著老街漫步,可以看到多間老字號商店,這些商號有些已經傳承數代,仍然保留著傳統工藝和手藝,講述著老街的輝煌時光。
新埔客家文化館
老街的最後一站,深入探訪客家文化的核心,通過文化館的展示,了解新埔鎮客家族群的歷史、風俗和文化傳承。
1130627食農教育研習-赤柯山油茶工坊茶油實作
赤柯山油茶工坊茶油實作活動是一個結合食農教育與在地文化的體驗課程,透過實際參與茶油的製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茶油的生產過程與其環保、健康的特性,同時體驗在地農業文化的價值。
透過食農教育,讓學生了解食品來源、農業生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對環境的尊重與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了解赤柯山地區以油茶樹的種植和茶油的生產聞名。油茶在當地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且茶油富含營養,為健康食材,具有環保和低碳飲食的特性。
學生能夠從油茶籽的收集、加工到壓榨出茶油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傳統技術的製作流程,了解油茶種植的農業技術和經營模式,並思考在地食材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培養環保飲食理念:茶油生產過程綠色環保,學生將學會如何使用低碳食品,支持可持續農業,並將此理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1130614環境教育教師研習-新竹縣國際環境教育園區導覽
新竹縣國際環境教育園區設立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國際化的環境教育場域,透過生態保護、環保知識普及及環境友善設施的展示,讓學生和社會大眾能夠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園區致力於結合在地環境特色,並與國際接軌,強調全球環保議題與本地行動的融合。
多樣化的自然生態:園區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涵蓋了各種生態系統,包括森林、濕地、水域等。這些生態資源不僅讓參觀者能夠實地觀察和了解自然環境,還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和展示場域。
生態步道與教學設施:園區內設有多條生態步道,供遊客步行參觀各種生態景觀。步道沿途設置了詳細的生態解說牌,幫助參觀者了解不同植物、動物的特性及其生態價值。還有專為學生設計的戶外教學空間,如觀察池、昆蟲區和植物園等,供進行實地教學。
環保建築與綠色設施:園區內的設施多採用綠色建築概念,結合太陽能、雨水回收等環保技術,向參觀者展示可持續建築的應用。這些設施不僅是環保技術的展示,也是環境教育的實踐教室。
1130613環境教育教師研習-「校園諾亞方舟」--台灣原生物種復育方案說明
台灣擁有多樣的氣候與地理環境,進而孕育了多元的原生植物,它們長久棲息在這片富饒之地上,扮演著是地被的保護者。這些植物們既造就了台灣原生生物的發展基礎,同時也具有民俗用途,為台灣帶來了文化上的重要價值。然而隨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眾多原生植物逐漸瀕臨滅絕,所幸台灣的居民們也日漸重視在地生態的保育,而展開了相關的行動。
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在地的導覽介紹,透過專業的解說,同仁們更加了解了台灣原生植物適地適種對於都市綠化的幫助;也親自動手種植,透過參與椰殼手作轉化為盆栽容器的活動,達到減少環境垃圾、增加綠化之效。這些小小行動的背後,蘊含著利邦期許能更多地了解、參與台灣環境保護的心願;持續地關注和行動,共同守護台灣的環境與未來。
1130515改變生命的夢想高峰
登頂高峰超越自我
1130312 台三線自行車比賽加油活動
推廣綠色交通 &倡導低碳運輸
1130417愛護我們的社區-環境教育之行動保護
環境教育之行動保護打掃社區活動是一項結合環境保護和社區服務的實踐活動,旨在提升參加者對環境的責任感和社區意識,並通過實際行動改善社區的環境品質。
提升環保意識:通過環境教育活動,增強參加者對社區環境的關注,了解環境污染對社區生態的影響。
實踐環保行動:讓參加者親身參與打掃社區的行動,實踐「從我做起」的環保理念,學習如何維護公共空間的整潔。
培養社區責任感:透過團體合作,強化參加者的社區歸屬感,並激發他們共同維護社區環境的積極性。
1130408辦理全校綜合逃生防災宣導暨自衛消防編組演練
一、綜合防災宣導:
地震防災:教導人員在地震發生時的正確應變措施,如「趴下、掩護、穩住」的避難姿勢,並認識避難區域及疏散路線。
火災防災:普及防火常識,如使用滅火器的正確方法、煙霧逃生技巧、辨識火災警報器等。
颱風與洪水防災:宣導颱風來臨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固定外部物品、儲備應急物資等;並教導如何應對洪水及水災時的緊急避險措施。
疏散演練:模擬緊急情況下的疏散過程,讓參與者熟悉疏散路線,避免災害來臨時的混亂。
二、自衛消防演練的內容
初期火災應變:模擬火災發生時的初期反應,讓滅火組成員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使用滅火器或消防栓進行撲滅。
人員疏散演練:設置火災或地震模擬場景,指揮疏散引導組引導所有人員按照既定的疏散路線迅速撤離,並統計撤離人數以確保無人滯留。
急救演練:在演練中安排受傷人員角色,救護組成員根據急救知識進行簡單的急救處理,如心肺復甦術(CPR)、包紮等。
通報流程演練:通報聯絡組進行模擬火災報警,並測試與消防部門的聯絡效率,確保報警流程順暢。
1130223 環境教育教師研習-碳足跡與碳盤查
1.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碳足跡是指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常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來表示。它涵蓋了個人、企業或產品在整個生產、運輸、消費等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
◆碳足跡的內容:產品從原材料取得、生產製造、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稱為「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CA)」的一部分; 個人碳足跡:個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如開車、使用電力、乘坐交通工具、消費商品等,這些行為所導致的碳排放。
◆碳足跡管理的目標:透過改變能源使用習慣、採用低碳技術、推動再生能源等方式,降低個人或企業的碳足跡;通過參與碳補償計畫,如植樹、投資再生能源專案,來抵消其排放的碳足跡。
2. 碳盤查(Carbon Audit/Inventory):碳盤查是一個系統性評估,旨在量化某個實體(如公司、組織、社區)在一定期間內所有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盤查的結果可以為制定減碳計劃提供基礎數據。
◆碳盤查的內容:組織控制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如燃燒化石燃料(例如公司自有車輛的汽油消耗)、工廠內設備的運作等; 使用來自外部供應的能源(如電力、蒸汽)的間接排放,這些能源是由外部生產,但組織在使用時會產生間接的碳排放。
◆碳盤查的重要性:環境責任-碳盤查有助於企業了解其對環境的影響,並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和信譽。減碳策略-透過碳盤查,企業能夠精準找出碳排放的來源,制定具體的減碳策略,如能源優化、改進生產流程、推行綠色供應鏈等。遵守法規-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各國政府正加強對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碳盤查有助於企業滿足法律要求,避免可能的罰款或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