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民國110年開始經營新型態場域,除了積極推動直營共生服務據點之外,也著力執行「社區創新共生據點孵化生態系計畫 」,將過去的傳統服務再設計,結合日本的共生概念,嘗試創造可以提供全齡服務的實體場域,想創造由大家各自貢獻力量的「共生型照顧」,透過空間修繕及服務再設計,期待讓照顧不是專業的專責工作,而是社區一起來,在這個空間中不論是高齡者、初老、屆退族或是一般民眾,都是其中的參與者,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貢獻、可創造連結的互動。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民國110年開始經營新型態場域,除了積極推動直營共生服務據點之外,也著力執行「社區創新共生據點孵化生態系計畫 」,將過去的傳統服務再設計,結合日本的共生概念,嘗試創造可以提供全齡服務的實體場域,想創造由大家各自貢獻力量的「共生型照顧」,透過空間修繕及服務再設計,期待讓照顧不是專業的專責工作,而是社區一起來,在這個空間中不論是高齡者、初老、屆退族或是一般民眾,都是其中的參與者,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貢獻、可創造連結的互動。
共生社區的空間及設施規劃能回應在地文化及居民日常需求,使共生社區成為居民生活所需的一部分,進而能喜歡來、常常來,並能可以安心自在的停留使用。
設計有助於居民自然相遇、相聚的空間,創造每個人互動交流的機會。
營造友善的環境、尊重、包容的氛圍,促進當地的社會參與,進而消弭歧視、去除標籤化。
來到社區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並能發揮價值或再造價值。
重視每個人的尊嚴與自主性,可依據個人喜好和想法而決定自己有意義的生活。
鼓勵居民探尋人生更多可能性,陪伴其體驗與建立自信感。
運用共同的社交媒介,引發居民的互相欣賞。
建立機制促進多世代、多元族群間的對話、互動與共創。
回應在地生活需求,發展可關注的議題。
創造社區的連結與支持,營造互相幫忙的風氣。
以社區組織可以持續運作為前提,提升財務自主能力,並妥善運用資源連結。
掌握現有社區內的人、物、組織、系統等服務資源狀態,並關注人的傳承及服務經驗的延續。
保有社區在地文化與自在的日常氛圍,使居民在熟悉的地方延續生活感。
●培育社區據點,激發跨域創新思考能力、學習共生型照顧服務設計,並能獲得支持展開實踐。
●導入「教練單位」資源,並透過共生型示範計劃將其角色翻轉,培力下一代共生型示範據點,整理出培力模組,產出循環的服務生態系。
●了解社區潛在服務對象的需求,透過空間改造建立多元開放的場域,促使社區內部無論銀髮族群、兒童族群、親子族群、新住民族群、青年族群、外籍看護工,人人都可自在參與、互動連結與互助生活。
●推展照顧新思維,改變服務的單向提供模式,促進長者維持健康及自尊自立,提升社區初級預防照顧服務之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