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國小 孕育而生

溪湖糖廠建於大正8年(1919),原為「大和製糖會社」,次年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明治糖廠溪湖工場)合併,定名為「溪湖製糖所」。溪湖糖廠是一座位於臺灣彰化縣溪湖鎮的製糖工廠,曾是1950年代後彰化縣境內唯一維持常態性運轉的糖廠;已於2002年停止製糖業務,並轉型為觀光園區。

在台日人方面,與大正9年(1920)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溪湖工場(以下簡稱糖廠)之設立有密切關係,使在台日人的工作不僅是在街庄役場、學校與派出所,多了進入糖廠就業之機會。從大正4年(1915)僅有21人,五年後增加至229人,自1920到1941年間,在溪湖庄的日本人平均有339.5名。糖廠設立以前,日本人的居住地區主要是溪湖庄的中心地帶–溪湖,其他零星分佈在崙子腳與三塊厝等地,可能與崙子腳警察官吏派出所之設置有關。糖廠設立後,則以住在糖廠附近的汴頭地方的人數最多,達兩、三百人。又日本時期溪湖庄並無日本移民村,因此日本人在溪湖庄人數增加之因,與糖廠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關。

「溪湖尋常小學校」雖於大正10年(1921)成立,只供給糖廠日人子弟就讀,就讀學生數量不多,直到日治末期全校教職員工也只有4至5人。日治時期的主流仍然是台灣人與日本人分別就讀。

溪湖是個單純的農村地區,來台日本人主要是在學校、派出所的職員以及埤圳監視員等工作,此地日本人僅有五、六戶人家,其子弟皆是到員林小學校就讀。直到大正9年(1920)10月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溪湖工場的設立,來台日人增加,學齡兒童增加至21名,因而於大正10年(1921)1月10日社長相馬平治向總督田健治郎提出申請書,4月1日創立「溪湖尋常小學校」,由糖廠出資與土地建設學校,再由總督府派任教師,校長為高良清榮,教諭心得為平國姬。學生主要來源是製糖會社的日人之子弟,人數並不多,於是將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各合併成為一班全校只有三個年級

就師生比而言,同為溪湖庄的初等教育學校,公學校與小學校情形確有所差異。以大正14年(1925)為例,溪湖公學校平均一位教師指導44.83名學生,溪湖小學校則是12名;又以昭和10年(1935)為例,溪湖公學校的教師要照顧高達68位學生,溪湖小學校的教師則指導19.25名學生。

以整個溪湖庄的就學率而言,昭和10年(1935)總平均達31.10%,其中日本的學齡兒童100%就學,台灣人男生就學率僅達一半,有50.90%;女生更少,僅12.23%。

溪湖庄的產業以農業為主,工業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溪湖工場。大正8年(1919)10月,辜顯榮合併四個私有改良糖廍後,以五百萬資金於大竹圍成立大和製糖會社。次年7月因資金與業務問題,而與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協議合併事宜,得到雙方會議通過後於10月正式合併,為當時彰化地區新式製糖廠之一。合併後繼續整建,工廠的建物與機械來自大阪田中機械所製造。因區域內能提供的甘蔗原料也持續增加,而維持一定的生產量。昭和4年(1929)因蒜頭工場的擴建,將八百四十米噸的壓榨機轉移至溪湖工場,又在昭和9年(1934)更新設備,使機械力達千五百噸,生產力大增,當年度生產砂糖60,922,586斤、糖蜜14,607,038斤。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溪湖酒精工廠也開始生產,昭和5年(1930年)以7,680,000斤的糖蜜為原料,生產7,465石酒精;昭和10年(1935)生產達9,882石,昭和13年(1938)生產高達13,268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