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通常為長方形場地,分成紅藍兩隊聯盟(Alliance),每隊 3 台機器人。
比賽時間:2 分 30 秒(Autonomous 自主階段 + Teleop 人控階段 + Endgame 終局)。
前 15 秒:Autonomous,自主運作,無人操控。
後 2 分鐘 15 秒:Teleop,駕駛員操作。
運送與投放物件(Game Pieces):不同遊戲物件得分方式不同,例如放入指定區域或目標框。
加分區(Scoring Zones):依照物件放置位置可得不同分數。
掛鉤/爬升(Endgame Tasks):比賽最後 30 秒,機器人可完成特殊任務獲得額外分數(如爬升、停靠、掛桿)。
資格賽(Qualification Matches):隨機配對,累積排名分數。
淘汰賽(Playoffs):高排名隊伍選隊組成聯盟,進行淘汰制。
冠軍聯盟(Winning Alliance):贏得比賽的三隊組成。
尺寸限制:起始大小需符合長寬高限制。
重量限制:一般不得超過 125 磅(約 56.7 公斤)。
安全要求:必須通過檢查(Inspection)才能上場。
接觸禁區(Protected Zones):不得在特定區域攻擊或干擾對手。
危險行為:推撞過度、掀翻、破壞對手機器人。
場地破壞:不得蓄意破壞比賽場地或道具。
每隊會參加多場比賽(通常 8–12 場,依比賽場次規模而定)。
每場比賽結束後,隊伍會得到:
Win/Loss/Tie 成績(勝、敗、平)
Ranking Points (RP)(排名分數,依任務完成狀況給分,不一定等於比賽勝負)
➡️ Ranking Points 是主要排名依據,勝負只是影響方式之一。
比賽勝利:通常給 2 RP(平手各 1 RP,失敗 0 RP)。
額外任務加分(Bonus RP):完成特定任務可以額外獲得 1 RP,例如:
全隊都成功完成 Autonomous 任務
多台機器人完成 Endgame 任務(如掛鉤、平衡、爬升)
➡️ 這些 Bonus RP 能讓一支隊伍在輸球時仍維持高排名。
系統會根據 平均 RP(Ranking Points 平均值) 來決定排名。
若 RP 相同,會依照 平均比賽分數(Match Points)、特定加權指標(如 Autonomous 分數) 來排序。
通常取 排名前 8 隊 成為「種子隊伍」(Alliance Captain)。
這 8 隊依序選擇其他隊伍,組成 8 個三隊聯盟(8 Alliances × 3 Robots = 24 隊)。
若比賽隊伍數量較多,會有 Backup Team 制度。
採 淘汰制,常見是 8 → 4 → 2 → 冠軍。
採用 Best of 3(三戰兩勝)或 單淘汰(依比賽地區而異)。
冠軍聯盟三隊就是比賽的最終贏家。
📘 簡單來說:
👉 資格賽多拿 Ranking Points → 排名前 8 才能當隊長 → 被選進 8 個聯盟之一 → 進入 Playof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