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谣发展
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台湾民歌于新马一代盛行,新加坡的莘莘学子也开始通过校园音乐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想法。1982年8月,《南洋商报》 举办的第一届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颁奖典礼之时,诗人杜南发觉得应该有一首代表比赛的歌曲,于是就与作曲家张泛完成了《传灯》,遂在新马一带广为流传。
1982年9月4日,在《南洋商报》主办的《我们唱着的歌》座谈会上,有发言者提出了“新谣”的概念,可视为“新加坡民谣”、“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歌谣”的简称。
在八十年代初期,电台广播、台湾校园歌曲和诗乐(现代诗与音乐的本土歌乐)推动了新谣的发展。许多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学生都开始成立歌唱小组。当时的新谣的主要在校园流传,通过校园交流会与演唱会,以钢琴、六弦琴和其他轻便的乐器伴随主唱来演出。据记载,第一个新谣演唱会是在1983年举办的,地点是新加坡大会堂。
当时,从华侨中学毕业并在裕廊初级学院求学的巫启贤连同黄譓祯创作的《邂逅》在没有正式发行的情况下却得到了文化界的广泛注意,更登上了新加坡广播局电台第三广播网“龙虎榜”排名连续二十多个星期,成绩斐然。
《邂逅》的成功,证明了当时新加坡华校生对于本地校园创作有所共鸣。新加坡在当时施行教育改革,例如华校的母语源流学校都逐步转型为国民型学校。这个年代的新谣歌手、新谣欣赏者都是末代华校生,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的驱使下,唱着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华语歌曲。新谣盛行的风气不但间接建立了国民的认同感,也为新加坡的词曲创作人奠下往后进军大中华地区的良好基础。
1984年,当时在华中初级学院求学的梁文福写下《写一首歌给你》,开始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后来,诸如《我们这一班》、《青春一二三》、《摇摇民谣》、《细水长流》、《恋之憩》等等都成为时代金曲。在同时,一些新谣合唱团体也相继出现,如华中初级学院的雅韵小组、裕廊初级学院的地下铁小组、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水草三重唱等等,新谣的发展在此时达到巅峰。
尤为瞩目的,是当时发行的第一张新谣专辑《明天21》。此专辑收录了当代多位新谣歌手的歌曲,销量5万张,一时传为佳话。《明天21》的成功,为接下来的新谣歌手,如潘盈、颜黎明、洪劭轩等人开拓了表演的空间,或许也为日后的新加坡巨星如孙燕姿、陈洁仪、许美静、林俊杰、蔡健雅等等打下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基础。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巫启贤成功打入台湾流行歌曲市场,“水草三重唱”也放弃了校园歌手与工程师的身份,成立了海蝶制作公司,全心投入唱片制作。新谣从此以后开始呈现商业色彩,最早一批的新谣元老也相继离开校园,心态已经不复单纯,并退出歌坛。
新谣的商业化所带来的性质的转变,在当时引起了本地华文文化界的不少争论。无可否认的,从九十年年代开始,新谣便渐渐失去了昔日蓬勃的风采。新加坡学生的华文创作风气日渐式微,其娱乐选择也日益丰富,学生群体对于音乐的选择往往以海外作品为首选。
新谣作品在最初的阶段,体现了当时华文教育青年对于身份认同的追求。由于新谣创作者大多属于过番下南洋的华人后裔,因此新谣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少有关华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元素,体现出了作者以及广大听众的族群自豪感。最后,新谣更少不了与青春主题相关的作品,如爱情、友情,以及少年步入社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