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新年在新加坡的正确名字是农历新年 , 英文是 Lunar New Year ,也有人认为是 Chinese New Year。
前两年因为英文名字应该叫 Lunar New Year 还是 Chinese New Year , 在新加坡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你认为哪个名字更贴切呢?
过年之前,华人家庭都会准备一些过年糕点, 例如年糕, 黄梨挞, 肉干等食物。 这些食物也都是有美好寓意的。 例如 : 虾米卷的虾同广东话“哈”同音,寓意笑口常开,新年快乐;黄梨挞中的黄梨和福建话“旺来”同音,寓意好运不断,财源广进; 慈菇片又叫慈菇椗,“椗”广东话音同“丁”,寓意家门兴旺, 子孙满堂。 鸡蛋卷的寓意更丰富, 鸡蛋卷的金黄色寓意黄金满屋,家肥屋润,一口咬下去,发出脆脆的声音,寓意落地开花,岁岁平安。过年的时候, 你吃这些糕点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寓意呢?
除夕, 全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家人有说有笑,憧憬来临新一年的美满,一起守岁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吃饭的菜式都大有讲究的 ,例如:
- 火锅(一家团团圆圆)
- 吃鱼(年年有鱼)
- 年糕(步步升高)
- 五香(五福临门)
- 薄饼(包金包银)
- 鸡(同福建话“家”同音, 表示有头有尾全家福)
- 蒜(年年有钱算)
- 蚝豉发菜焖冬菇(广东话念起来音似“好事/好市”,发菜则寓意“发财”。)
- 豆干(在潮州话里音似“做官”,寓意“升官发财”)
从这些菜品就可以看出新加坡华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在新加坡安居乐业。
年初一拜年, 大家都穿着喜喜庆庆大红色的衣服, 每人手里拿着两粒橘子, 去给亲戚长辈拜年。 这两粒橘子可不是吃的, 橘子谐音 “吉”, 代表大吉大利, 你去给亲戚长辈拜年,把吉祥如意带给他们,亲戚长辈快快乐乐接过橘子, 然后再还你两粒,把一年的幸福安康送给你。 拿橘子拜年可是南洋过新年的传统。
现在在新加坡新年有很多的新鲜事物。 新年亲戚朋友视频拜年, 大家坐在电脑或手机前,拨通亲戚朋友的视频,把祝福从空中送给亲人。就算远在天边, 随时随地都可以給亲人朋友送上祝福。
更先进的是,小孩子的红包都可以通过网络处理, 爷爷奶奶发送电子红包,手指一按,红包就进收到了。现在过年放在枕头里的红包都是空的, 真正的红包早已在自己的手机里了。
在新加坡过年的时候,不管在家里还是公司, 你都会听到“捞起”的声音不绝于耳, 大家把红萝卜、三文鱼等颜色鲜红的美食放在盘子里, 用筷子不停地向高处挑起,口中不停地讲着祝福语,“新春快乐”, “ 学业进步“, “ 青春常驻”, “ 身体健康“,“升官发财” ,一年的美好寓意完完整整地浓缩在美味的食物中。 现在过年时 “捞鱼生”的习俗, 已发扬光大到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 这可是新加坡对农历新年的一大贡献。
新加坡是一个很好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地方。大年初一的第一天, 很多华人家庭会到祖先的墓地拜祭, 一是祈求先人的保佑,二是饮水思源,感谢先人给国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人才能享受现在的一切。 这和华中的校训非常的契合。
过年是普天同庆的日子, 我们在欢歌笑语的同时, 时刻要保持谦卑的心,继往开来,才能长久地享受来之不易的欢乐。
妆艺大游行 (Chingay)
1、何谓 “妆艺大游行” ?
Chingay,也称“妆艺大游行,是新加坡一年一度举行的活动。这项汇聚新加坡多元种族特色的活动经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通过多姿多彩的表演,博取国人的眼球,热闹非凡。妆艺大游行源自于闽南语(福建话)的 “tsng ge”,指的是表演者画上彩妆,身穿鲜艳的服装,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游行。妆艺大游行不仅包括表演者载歌载舞,经常也会有绚丽多彩的花车,配上新年期间常见到的舞龙舞狮。这项盛大精彩的活动,能够吸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近期不只是华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等也都参与其中。
妆艺大游行始于1973年,原本是以华族文化表演项目为主,例如舞龙舞狮、武术、戏曲等。可是,随着这项活动在2023年迈入第50个年头,它也逐渐吸收了他族的精髓,融入于表演当中。现在的妆艺大游行并不仅仅是属于华人的活动,它是属于整个新加坡的,是能够反映我国多元种族特色的活动。由于妆艺大游行这一活动是由人民协会主办,所以我国的第一项妆艺大游行是由建国总理兼时任人民协会主席李光耀先生倡议的。在那个时期,新加坡政府其实禁止了人们在过年期间放鞭炮,导致很多人无法感受过年的气氛,认为周围的环境颇为安静,所以人民协会推出了这么一个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由如此喧哗热闹的活动取而代之,可以让国人聚集共度佳节,迎接新春。
2、“妆艺大游行” 的创新与改变
当然,拥有那么多年历史的传统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被年轻一代的年轻人接受的。妆艺大游行作为新加坡在农历新年期间的旗舰活动之一,也不得不做出一些突破与创新。主题为“希望之光”的2021年妆艺大游行,由于是在疫情期间举行,无法像往年一样到街道上游行。这是妆艺大游行第一次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录制这场盛典,让全国观众通过电视或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喜悦。不仅如此,这也可以让身处海外的新加坡人,即使他们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与其他国人共享节日的欢乐。当年由超过150家机构和公司打造了这么一场焕然一新的数码节目,也邀约了超过15个国家和城市的舞狮团队,上演100只舞狮的表演,让国人能够有机会参与一次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表演也使用了精心编排的电脑生成影像效果,为我们熟悉的舞狮表演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有了全新的体验。
3、“妆艺大游行” 的突破
说了那么多,2023年的妆艺大游行也同样玩出了新花样,再度刷新了国人对于这一传统活动的认知,让大家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已有多年历史的活动。约480名学生和艺术工作者共同呈现了集装箱装置艺术,通过喷漆的方式,凸显了本地多元种族的特色和对未来的期许。疫情为国人带来了种种挑战,可是在患难时,我们往往会见真情。妆艺大游行提倡的是把不同背景、不同族群、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当新加坡人携手前进时,我们一定能够共创更美好的未来。妆艺大游行是对国人的一种启发,也增强了我们的凝聚力,让新加坡更加团结,也让大家重新意识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集装箱上的艺术千姿百态,当中最突出的图案无疑是一名身穿欧亚裔服饰的表演者,可是他的服饰上却绘有华族元素的牡丹花,也融合了华族戏曲的服饰设计,以及印族蓝果丽沙画,别具一格。
阔别三年疫情,妆艺大游行今年再次走入邻里。不仅如此,我们也见证了新加坡记录大全中新纪录的诞生:由在循环红包拼成的巨型“旺”字,别出心裁。今年的妆艺大游行也再次回归F1维修大楼上演,尽管当天下起了毛毛细雨,但也无法抵挡观众和所有参与演出的表演者的热情。与主题“拥抱明天”同名的主题曲也巧妙地结合了本地各个种族的传统乐器,其中包括古筝,印度竹笛,昂格隆等,凸显了我国各族和谐交织共处的特点。
总而言之,妆艺大游行不再是我们曾经所理解的一项农历新年期间的节目。它已经演变成了一代人的回忆,也能够反映本地人团结一心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妆艺大游行也并没有与社会脱节,反而它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满足了国人的兴趣,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
卫塞节
● 在佛教的节庆中,卫塞节是重要的节日,也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普天同庆的日子。这一天主要纪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和涅槃。
● 有一说是“卫塞”为巴利文 Vesakha(一个阴历月份名称,一般为阳历的四月到六月)的音译。
● 1955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将卫塞节列为公定假日。此外,卫塞节也定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圆月(大约阳历五月)。
1、节日的本地特色
新加坡卫塞节庆典从黎明破晓开始,此时虔诚的佛教徒们聚集在寺庙前等待仪式隆重开始。当佛教旗帜升起时,信徒们高声诵唱,颂扬佛陀、佛法(佛陀教诲)和僧伽(佛陀弟子)。
● 信徒们还会将鲜花、蜡烛和香烛等供品敬奉给寺庙。蜡烛和香烛会烧尽、鲜花也会枯萎,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醒所有信徒,生命正转瞬即逝,万物都会衰败并最终消亡。
● 信徒用这一天剩下的时间积德行善,因为他们相信,在卫塞节行善会加倍得到善报。
● 佛教信徒这一天只吃素,同时还会组织大规模的医院献血活动、去老人院探望孤寡老人或向穷人派发红包。还有些信徒则放生笼鸟和动物,象征佛教的解脱精神,或诵经数小时。
2、烛光游行
● 在卫塞节,大多数佛像都要重新装饰一番。庆祝活动的压轴大戏是在街道上进行的烛光游行。
● 前往光明山普觉寺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亲睹大游行的盛况。
● 信徒们在寺中践行长达两个小时的 “三步一拜” 仪式,他们双膝跪地前行,每跪行三步叩首一次,祈求世界和平,传送个人祝福和静思悔过。
3、生命之水
卫塞节当天最受欢迎的仪式之一是 “浴佛”。信徒们围在缀满着鲜花的大盆或水池旁,大盆或水池中央位置则高高摆放着一尊小型的幼年悉达多 (Siddhartha) 雕像。从盆中/池中舀起满勺的水,浇在雕像身上,以纪念佛陀出生后不久用九条龙的水沐浴全身的传说。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1、端午节的传奇人物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屈原的故事。屈原乃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臣,廉洁爱国,对楚王忠心耿耿。他曾是楚王身边备受信任的言官,后因受奸臣陷害而被楚王流放,悲痛欲绝之下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由于屈原深受百姓爱戴,渔民唯恐屈原尸身沉入江底遭食人鱼吞噬,于是拼命用舟桨奋力拍打水面吓走鱼儿。其他村民则用芦叶包裹大米,蒸熟后扔进江里喂食鱼儿,希望因此而保全屈原尸身免受鱼儿侵袭。
这些故事与中国渔夫用龙形的船只平息蛟龙的传统相吻合,这个传统到了汉朝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
2、我国端午节的传承
赛龙舟:
勿洛蓄水池:一年一度的新加坡龙舟赛盛会动感十足,世界各地的龙舟队大会师,每支龙舟队均由 22 名桡手组成,在精彩刺激的比赛中手握划桨,劈波斩浪,一决高下。
加冷河:周末,可到这里观赏到各家龙舟俱乐部勤奋训练的场景。您也可以亲身参与这项运动,尝尝奋力划桨的滋味,没什么比亲自体验一把的感觉更棒了。
DBS 滨海赛艇会:到滨海湾 (Marina Bay) 水域感受龙舟赛的动感与爆发力。 除了龙舟赛,还有其他活动和游戏项目,定会为您和家人带来乐趣。
3、我国端午节的创新
粽子口味精彩多变:有深受欢迎的咸肉粽,以猪肉、栗子和香菇入馅;娘惹(土生华人)粽子则以猪肉、五香粉和冬瓜糖为馅料。枧水粽除糯米外不添加其他馅料,吃的时候蘸着白糖或椰糖(棕榈糖,马来族称为 gula melaka)糖浆当甜点吃。
● 日期:农历七月十五
● 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之一
● 称为“鬼节”
● “七月半祭祖节” 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三者虽指同一天,但呈并列关系,不是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 自道教兴起后,在唐中后期,“中元” 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因此这个节日算是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2、来源
● “七” 是一个代表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 既然初秋就是收获的季节,自然要通过向逝者/祖先供奉各样的祭品,表达恭敬。
● 根据佛教说法(盂兰盆节):
《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累千金,然而吝啬贪婪,目连却极有道心且孝顺。
○ 因此,她死后转换成了一位饿鬼。
○ 目连成道后以发现母亲受种种苦。于是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
○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
○ 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 目连母亲吃饱后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 因此每逢农历七月,鬼门关大开,逝者的灵魂于是纷纷游走人间,若不受理会,这些幽灵可能会四处 “作乱”。
○ 为求消灾解难,人们便会在这段期间向孤魂野鬼供奉各种各样的祭品。
● 根据道教说法(中元节):
○ 道教有“三元说”: “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 中元节就是农历七月十五。
○ 在这一天主是“地官赦罪”,因此主要祭祀地官,请地官姥爷赦免罪过早升天界。
● 中国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庆祝中元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仍有一些相同之处:
○ 祭祖
○ 烧纸
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然后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除了烧纸,人们也会烧不同祭品,比如冥衣或灵屋。
○ 祭祀土地
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 焚香燃炮
○ 吃鸭子
■ 这个习俗有几种说法:
●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 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
● 每年的四月初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期,肉鲜肥美。 这时候吃鸭子能祛除肝火、防秋燥。
● “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
○ 放焰口
■ “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
■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布施饮食)。
■ 这项活动在黄昏或晚上进行,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 这个习俗虽本是佛教习俗,但后来因为三俗和一,自然变成了普遍的一种做法。
○ 放河灯:目的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
● 新加坡人在庆祝中元节时,也会有些创新:
○ 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称之为“七月歌台”(简称“歌台”)。
○ 比如:在宏茂桥 (Ang Mo Kio) 和义顺 (Yishun) 等各组屋区邻里中心,人们会架起大帐篷,举办场热闹喧哗的中元会和喊标宴席。现场有各种神祗传说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戏曲演出,或结合劲歌热舞和带点低级粗俗搞笑脱口秀的歌台表演。
○ 而今全是用 LED 显示屏装饰得华丽炫目,使表演变得更有吸引力。表演者除了有许多老牌台柱之外,也有许多年轻人。演唱曲目除了其他场合听不到的各种方言不朽金曲之外,也包括了时下流行的中英文歌曲。
○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的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 “好兄弟“(鬼魂)的。
中秋节
英文: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秋节”,“月夕”, 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中秋节也有着家庭团圆的寓意。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中秋节很大程度上源自古人们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的仪式,演变而来。当时,中秋节就有了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农历八月中旬,是秋粮收获的时候,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1、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而因为那时的大地上猛兽众多,人们深受其害。因此嫦娥让后羿教大家射箭,让人们能够过上更佳安逸的生活。于是,后羿答应了。后羿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逢蒙,深受后羿的喜爱。可是,逢蒙学会射箭的本领后,反而想要害死后翼,自己称“天下第一神射手”。嫦娥要后翼小心逢蒙,可是他不以为意。
一天,后羿发现了自己有了白头发,于是去找王母娘娘要仙药。王母娘娘知道后羿是一位英雄,于是给了他一颗长生药。若一个人吃了这颗长生药可以称为神仙,而吃掉半粒能够长生不老。后羿回去后把要交给嫦娥保管,想着几天后再跟她一起吃。
逢蒙知道了,非常着急。毕竟,后羿若吃下了这颗长生药,将会永远是天下第一的神射手。因此,他趁后羿不注意,用棍棒当死了他。接着,他闯进后羿的家,比嫦娥交出长生药,并让她做自己的妻子。嫦娥不愿意,因此吞下了仙药。
嫦娥忽然飞起来,直往天上升去,在空中大喊,要人们为后羿报仇。最终,人们拿着武器,打死了逢蒙。而嫦娥就从此在月宫里带着,时刻想念着他深爱的后羿。
2、人们常做的活动:
1、祭月
祭越是中国十分古老的习俗,简单来说,就是祭拜古人们相信的“月神”。祭月时,人们常会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2、赏月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八月十五和十六的月亮算是满月,是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自然最适合人们欣赏月亮。
3、猜灯谜
中秋节时,很多地方往往会挂上各种各样的灯笼,里面或者灯笼的边上会写出一些谜语让人们猜。有的时候,灯笼上面还会写上一些爱情佳话,而猜灯谜就变成了一种男女之间谈恋爱的方式。
4、放灯笼
灯笼象征着光明、团圆、辛福美满,古人加护处处都习惯高挂灯笼。对于学生来说,象征着线图光明。
5、吃月饼
据说,吃月饼的习俗与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关。由于元朝末年贪污腐败,使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约在中秋起义,但是因为朝廷搜查十分严密,不方便他们传递消息,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办法,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在月饼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今天,吃月饼象征了“团圆”,和“吉祥”的意思。
6、吃柚子
柚字与“佑”同音,因此吃柚子就是为了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以是全家团圆吉祥。
3、新加坡本土特色
1、灯展
在中秋节的时候,滨海湾每年都会举办灯展,在各个地方挂上大型的灯笼装饰,其中不少都是关于中国神话与传说。同时,滨海湾花园还会举办不少的文化表演和活动。
同时,牛车水附近也常常会摆上各种大型的灯笼,有十二生肖的,也有关于嫦娥和后羿的。
2、花柏山登顶赏月
虽然说这是山顶夸张了一点,但它仍然是许多人在中秋节会去赏月的地方,是个非常不错的观景地点。花柏山公园顶拥有360度壮观景观,甚至能够看到隔壁的圣淘沙,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小岛。游客们可以坐缆车或者步行到达山顶,还可以带上一些点心,比如热茶或月饼。
3、新加坡河
很多新加坡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通常都会去热闹的新加坡河散步,聊天,欣赏灯笼和月亮。有些人也会坐有着150年历史的贩船欣赏风景。游河路线一共有八个码头,能够一直坐到滨海湾。如果晚上坐船的话,乘客在特定时间还能够欣赏滨海湾金沙酒店的灯光秀《幻彩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