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供應鏈中辛苦的「乙方(甲方)」
作者: 李兆華 老師
2024年09月25日
最近突然對於身為合約上的「乙方」特別有感。其實我們大都是互為供應鏈中的「甲、乙」方,只是在經濟上行期間,雙方環環相扣地相安無事,但到了目前經濟下行時期,有朋友告訴我:「從沒想過賺錢竟然這麼辛苦,曾想過是否要在公司裡增設一個『跪求付款』的專業。」
環觀周圍,大家都在供應鏈中互為「甲、乙」方,但心態總是甲方多乙方少,以甲方(顧客)心態賺乙方(賣方)錢,所以大家都能很愉快地做生意。最近經濟下行,上述供需關係逆轉,甲方付款拖拉,乙方賺錢不容易,怎麼辦呢?
甲乙方都要回歸企業服務顧客的本質,回歸「精實企業」應是立刻可以實踐的方法之一。(參考連結Jim Womack 談精實思想,Womack的提醒「恢復聯性」,從「精實生產」到「精實企業」,被忽略的「繪製價值流圖」)
一起學習並試驗的經營資訊公司多年的朋友,給我如下的回饋:
高德拉特(書籍「目標」的作者)基於TPS提出「TOC限制理論」後,出了一本書「仍然不足夠」(英文: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就是要告訴ERP廠商,或買了ERP的廠商:「科技來自於人性,也因此資訊科技的限制,就是來自於採用科技之前、習以為常的諸多不合理的運作規則!」
如何找出這些規則、改變這些規則,讓科技帶來效益、大幅改善獲利? 數位,Digital + 精實,Lean融合,讓大家有機會看見精實數位化後的新境界。
書中也強調:「企業高層、TOC專家、ERP專家,三位一體,協同操作,才是實施ERP之道,才能令ERP替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效益!」
正好看到這篇商周執行長郭奕伶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與王慶華董事長常提到的:「絕不可與顧客爭執,吵輸了沒面子,吵贏了沒單子!」異曲同工。
跟大咖做生意,就能賺大錢嗎?
稍微有點江湖sense就知道,接到大咖的單子,表面上風光,但另一面就是,大咖就是老大,他的拳頭比你大,說話聲音比你大,所以,薄利,幾乎是定論,他吃肉,你只能喝湯。
萬一不幸,大咖耍賴,欠錢不還,怎麼辦?小錢,你可以忍;若是大錢,你吞得下去嗎?
欠債的是老大,你即便鼓起勇氣上門討債,若他總是置之不理,你敢告他嗎?一旦對簿公堂撕破臉,以後,你還要不要做生意?
「吵輸了沒面子,吵贏了沒單子!」一位百億營收CEO苦笑點出,跟全球大咖做生意的苦楚。就像最近緯穎狀告馬斯克旗下社群平台X的例子一樣,緯穎多次催帳不成,只好告上法院,向馬斯克求償六千多萬美元。
在商業現實裡,江湖道義常常不存在。拳頭大的人更會賴帳,他任意下單、要你備貨,他沒提貨之前,庫存都算你家的,你就是要幫他扛周轉現金。所以,大咖的訂單,若你沒本事管理,極可能變成毒蘋果。
怎麼辦?「現在照客戶給的forecast去做,一定死,」這位百億CEO跟我分享,市場變化實在太快,根本沒人能預測未來景氣走勢,他也曾面臨跟緯穎一樣的狀況。
當時,另一家國際巨頭向他下大筆訂單,要他積極備貨、拉貨,沒想到,市場急凍,客戶自己也沒生意,最後庫存整整放了三年還消化不完,他只能含淚自己消化這筆爛帳。
但當老闆就沒有悲觀的權利。他現在學乖了,他自己跳下來跑市場、偵測景氣變化、從需求終端開始,一層層往供應鏈的下、中、上游拆解單子部署情況,練到自己能主動提供客戶建議、預測訂單數量,「沒辦法,你得看得比他們還準。」
「老外很笨,也很官僚;越大的公司,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都只管自己分內的事,不往外看、不橫向串連,」所以他觀察,國際大廠下單總是很極端,不是過度下單,就是極度缺貨。
正因為高難度,「老闆自己要下去盯,每個流程都下去看、要串起來,不能只是在上面看、訂策略、做資源分配,那些太空泛了!」他說,如果像以前一樣,只是坐在辦公室聽下屬報告,一定很慘。
而且,即便搭上趨勢、看準一時景氣,也無法保證就此昌旺。這位CEO就嘆了口氣說,像AI伺服器大廠美超微,第一季才因股價大漲快三倍,被稱為AI第一妖股,結果好景不長,因為高成本製造和對手加入競爭,導致毛利率持續衰退、甚至掉到史上最低,光過去半年股價就下跌超過60%。
生意越來越難做,但當老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唯有一步一腳印,把每一個馬步紮穩,才可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命運。
近一年來與前述一起學習並試驗的資訊公司合作,對一家由公司董事長全程領導參與的小型公司,做了「導入精實」與「活用既有資訊系統」的融合。幾乎將改善的進度提高了一倍。新導入的資訊整合系統能在破紀錄的「4個月準備,兩個月上線,近乎結案」的速度下展開。反省其原因,我們有如下的體悟:
案例能順利進行,是因為有「學習與合作」的甲(企業主)乙(TPS, ERP)三方。要維持此合作前行的關係,需要三方持續地努力與維持,未來也將如此。但本應理所當然的事,為何其他案例作不到?
大部分合約的甲乙方,當初都是由新創、成長起來的。甲方本是要經營(從接單、開發、生產、到交貨,收款)的整個企業。同樣的道理,乙方的TPS、ERP專業公司,也是由小而大地發展起來的。只是甲乙方專業化的結果,因三方的專業不同,且當規模變大,若沒有互相尊重與學習,創業的初衷就容易被遺忘。
組織內外,因分工而將專業傳承給專業,結果每個公司、部門、個人的所認知的目的已偏離了公司的初衷,甚至最該負責的甲方也「不知」或「無能為力」地偏離初衷,而將問題丟給乙方。
乙方也是如此,為了爭取訂單,以能讓甲方接受自己而下單、驗收(銷售的專業且以能收款為目的),且為了公司能延續,乙方的專業變成研究如何對大多數已經「異常」的甲方,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結果連應以專業自詡的乙方也異常了。
於是雙方是狗追尾巴地運作了幾十年,甲乙方跟著新聞、輿論、社會⋯的流行,ㄧ個專業(工業4.0、數位、ESG、AI⋯)換過一個專業。但管理能力(TPS、ERP也是其中一例)仍是無法連結到整體企業的經營。
新創公司(包括Tesla)之所以蓬勃於經濟成長期,卻被篩選於經濟蕭條期,是因為沒有「同業競爭與自然規律」的天擇。
設備、軟體、「系統」本無罪,都是「人、甲乙方」需求下的產物,且其結果會因「人」而異。甲乙方如同公司上下游工程的夥伴,乙方是公司業務的延長,彼此需要開誠布公地長期合作。
往者已矣,現在正是彼此挑選「長期真心合作」夥伴的時候。
將本文向一位我尊敬的業界領袖請益之後,他給了我如下的回饋,正是最好的結論:
成功或失敗,皆取決於老闆,而非經理人。老闆必需當責學習及發揮興業領導力。而使用的工具,也需要跨界合作,發揮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