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超前部署的豐田模式
2022年10月19日
導言▶
2022年10月10日晚8點,精益高手和百星連鎖智庫聯合直播,邀請精益企業中國資深顧問,臺灣豐田國瑞汽車TPS專家李兆華老師做客直播間,開啟了一場主題為「以異常為師的豐田模式」的直播。以下是部分訪談和互動問答內容。
9月27號LEC公眾號上發佈了一篇李老師的專欄文章:「掙扎衝突于豐田的沉默工廠」,由於疫情和晶片短缺,致使曾經生機勃勃的元町工廠徹底沉默了下來,無數輛汽車被覆蓋在塑膠布下。面對停產,豐田的員工做了些什麼?此文引發了眾多精益同好的關注,此次直播就是以此為背景而展開的。
元町工廠1959年成立,有著63年的歷史,是豐田的第二個工廠,是日本第一座生產轎車的專用工廠。1988年李老師加入豐田,在豐田研修一個月的期間,曾在元町工廠實習2週。 1990年年產量44萬輛,以1分鐘下線1台車的速度生產。由於九十年代日美貿易摩擦,日本國內以及海外建廠等原因,導致元町工廠的產量下降。但作為老牌的工廠,即使設備老舊,產量下降,車型種類增加,反而更考驗技術水準和豐田生產方式的踐行。
問:停產時,做些什麼?
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瑞也經歷過減產停工,既不能裁員,也不能一直放無薪假,怎麼辦?
1、 把曾經發生的異常,品質不良記錄全部找出來,看看是否有改善的必要?
2、 有沒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修修改改,可以方便作業。
為籌備這個史無前例的計畫,1號裝配線從去年4月開始至年底一直在調集人員。我們有很多員工是從其他工廠調動過來的,也聘僱臨時工和派遣工。
忙的時候,人數以每週20人的速度增長,現在包括物流人員在內,已經有1000人了。其中,超過60 % 是新面孔。
經過反覆的教育訓練, 4月開始連續兩班次,本月第三款車型皇冠下線。前所未有的挑戰仍在進行中。
問:產量降低,人員不減,工作如何分配?
舉個例子,以前分兩班,每班100台,現在每天只需要生產100台,人員不減,如何分配?
國瑞的做法是,改成一班制,維持原有的節拍時間,仍舊保持兩班出勤,每班工作4小時,剩下的4小時在休息區做培訓和改善。
問:為什麼要這麼做?為啥不裁員呢?
短期看裁員是個好方法,可是增產時還是需要招人,還需要重新培訓。為什麼要分成兩班生產,這是為了保持住全體員工的工作狀態。人最怕離開一段時間後,再回到工作崗位,工作的熟練度以及工作心態都需要重新適應。所以,即使沒有太多工作也需要員工上班。
問:學豐田要學什麼?
以異常為師,隨時都要處理各種異常狀態。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做好「再發防止」。有了對策,是不是該異常就徹底解決了呢?豐田就是通過降低庫存的方法,暴露問題,把螺絲擰得再緊些,不斷提高標杆,讓人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逐漸有餘力去解決問題,不是被異常追,而是主動去找異常。隨時都在處理各種各樣小的異常,也就很難有大的問題產生。
問:如何發現異常和預防異常?
豐田生產方式有兩根支柱,其中一個是自働化,就是當發現異常時,警報就會響起,而這個警報由誰來拉響呢,就是一線員工。主管就需要天天看哪裡的警報會響,並且思考如何預防異常。像一個大部隊在行進,一線員工就是前面的尖兵,尖兵發現問題,並不一定會解決問題,但是他可以上報給後面的主管,慢慢地,尖兵越來越有經驗,主管也只需要處理特別的異常問題,各司其職,共同成長,整個團隊就會變得更有效率。
問:這讓人想到了「行燈」,發現問題,員工會拉響警報,可是很多時候,團隊中的下屬都不敢暴露問題,如何營造出勇於暴露問題的氛圍?從豐田人的角度出發,如何培養這樣的氛圍呢?
如果一線尖兵都不敢向後面的主管彙報問題,那麼長此以往,整個部隊豈不都不安全了嗎?其次,站在效率的角度來看,後面的主管人數不多,前面的一線員工人數眾多,技能水準相對較低,所以,前面的尖兵把沒法處理的問題交給後面的主管,組織能效才能更高,這是企業上下需要達成的共識。所以豐田有種說法叫:先聽壞消息。先聽壞消息聽起來不太符合常理,我們常說「槍打出頭鳥」,人人都不願意去當出頭鳥,所以豐田會設定一些機制,鼓勵大家暴露問題。於是「行燈」應運而生。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直沒有拉「行燈」,一般來說,要麼生產線上人員過多,要麼產品品質有問題,這都暴露出生產線的管理以及人員培養方面出現問題。
「行燈」對於員工和主管具有雙向制約作用:
「行燈」如果一直沒響,那麼主管需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告訴他「行燈」的重要性,主管的職責就是解決生產的異常;而主管的工作也是由員工來決定的,拉「行燈」次數多,主管的事情也多,需要教導部下的事情也多。所以,其實是相互牽制的。
當主管很忙碌,處理各種異常,產品的品質會更穩定,問題也會越來越少,好處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慢慢地也就都認可了這個機制。
「行燈」的頻率與產量的壓力,對於主管也是兩難的局面,當產量的壓力不是那麼大,或「行燈」不太會響的時候,就要鼓勵拉「行燈」的頻率。一般在計算每日的產量時,會有2%,約10分鐘的停線時間餘裕。若常提早完成當天的產量,就要更積極地鼓勵發現問題拉「行燈」。
問:偏離標準的異常才需要「行燈」,應該儘快採取行動恢復標準,對嗎?
是的。舉個例子,一個新人上崗,即使只教他半天,也可以上崗,但前提是他只能做我教他的事情,如果遇到新的狀況,即使以前在別處遇到過,也請拉「行燈」。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他做的是我教他的事情,不會偏離標準,當遇到新問題,也是一個培訓的好機會,因為不可能一個新人上崗就能一次培訓完所有的問題。所以,偏離標準需要拉「行燈」,有疑惑也需要拉「行燈」,這樣累積起來,員工會進步,主管會進步,標準也會進步。所以,先報壞消息,對大家都是學習。
問:暴露自身問題是反人性的,需要激勵機制來對沖?
首先要利用各種機會建立起拉「行燈」的習慣,要對拉「行燈」的人說謝謝,因為在拉下「行燈」的瞬間,他的內心是很掙扎的,拉得多會不會影響別人,我的主管會不會對我另眼相看?所以,需要一個環境,對這些舉手提問題的人,要做成樣板來鼓勵。
其次對主管也要做心理建設,讓他明白改善的目的是為了讓工作做得更好,要感謝這些暴露問題的員工,這是一種態度,也需要公司來建立這樣的文化,否則主管面對拉「行燈」的人,嘴上不說什麼,僅一個眼神也是非常有殺傷力的。
問:公司管理層的工作是什麼?開會能解決問題嗎?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公司管理層整天忙著開會解決品質、安全、效率、銷售問題,這些問題的源頭來自於一線,如果在生產現場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那麼開會應該討論的是明年的規劃等等。
問:從豐田與供應商的關係反映出豐田模式以及豐田精神的內核和底層邏輯是什麼?
豐田與供應商的關係,和豐田與員工的關係一樣,都會有一個類似於就業保障的默契。就像對員工承諾不裁員一樣,在公司經營順利的時候給供應商加油鼓氣,在面對經營困境的時候,才最能看出差異。在2006年,我在國瑞擔任採購部主管,曾在不景氣的時候,我們主動提出提早一個月支付貨款,以幫助供應商度過難關。
問:如果主管自己不覺得有問題,如何破?
如果主管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而部下覺得有問題,這本身就是問題啊?如果主管是對的,那麼主管知道部下和自己有差距,把它補足起來就對了。如果主管是錯的,而部下是對的,其實時間長了現場會說話,有人講「官大學問大」,可是在工廠並不是這樣的。當然主管的評價可能是由他的主管在決定,但反而是部下看得最清楚。
問:所以,是不是說,沒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是啊,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現在沒有問題,公司未來會不會遇到問題,現在是否可以想一想?其實豐田和其它公司比較,我有個比喻,就是:現在的人用過去的經驗,再現在,提前解決未來的問題。比如,未來有可能糧倉糧不夠,那麼現在就把多餘的糧食鎖起來,於是現在就會遇到缺糧的問題,想想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於是就提早在解決未來的問題,當然就會比臨時抱佛腳的人有餘裕了,這就是我們說的預防異常的對策。
問:不裁員,但是有人工作不認真,躺平怎麼辦?
第一,部下真的很能幹就不會做你的部下,所以,作為主管的責任就是要把部下教好,因此,對這些人要特別下功夫,讓每個人都跟上來。
第二,相對於日本,歐美可能會比較有系統地處理這樣的情況,有一種做法,就是做記錄,把資料準備好。對於特別調皮的人,一次次面談,承諾、簽字,目的是讓你加油,以免實在不行的時候,要走法律途徑。
以上是摘錄的部分訪談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啟發。如果有興趣,可以回看下方精彩直播。謝謝!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訪問▶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