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期待顧客改變之前⋯⋯
2023年05月24日
豐田生產方式的源流在於滿足顧客,「物料依照販賣的速度,在流動的過程中,改變其形狀」。但飄忽的顧客遇上難以調動的生產系統要怎麼辦呢?
常見的對策是以更多的資源與庫存來因應,但這不是豐田一貫的方法,2000年間我參加豐田生產調查部所主辦的TPS研修結束前,當時的齋藤彰德課長給我們他如上圖的心得,協力廠導入TPS的7步驟。迄今我仍是這麼做,且屢試不爽。
這步驟背後的道理仍是1. 滿足顧客。 2. 凸顯與顧客需求不一致的問題。 3. 持續改善。以下特別提示在實務上被人忽略,但豐田卻最重視的步驟1, 2, 3,這也是為什麼豐田生產方式的指導者觀察現場時,都從出貨場看起。
步驟1. 要備好要出貨的成品,以保證能準時交貨
步驟2. 模擬顧客生產現場的需求來領貨,以更仔細地凸顯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步驟3-6,都是被常提到的TPS方法,此處省略
步驟7. 當顧客的需求穩定之後,可以減少為對應顧客需求變異的緩衝庫存。豐田的供應商大都沒有這緩衝庫存,但有些為了自家原因,甚至天災而準備的安全庫存
企業越小,越會受到顧客需求變動的影響。但仍須準時交貨,為此簡直是買賣雙方的夢魘。大家都知道需要買賣雙方的合作,但談何容易?
曾任豐田汽車副社長的友山茂樹先生在生產調查部時,曾有協助一家夫婦兩人的二階以後的供應商,也可說明TPS為何堅持縮短前置時間,在自家可以對應的範圍內,吸收、協助顧客因應訂單的變異(顧客的顧客也在無厘頭的變異交期)。詳《豐田傳(台灣用豐田物語)》12章。
客戶在訂單上做稍微變更,就經常讓老伯老媽苦不堪言。兩個人用盡心力在工作,但是電話一來,不是「要增加數量」,就是「減少數量」。面對交貨前的變更,是中小企業的宿命。由於「變更次數太多,所以老伯老媽只好總是準備12個或15個,來應付10個的訂單,結果原料增加,又浪費人工。
因此,他對兩人說「我們來縮短前置時間吧」,如果客戶最晚在交貨前一星期會變更訂單的話,那就在交貨的一星期前再開始做就行了。也就是說將前置時間縮短到訂單確定後,來得及交貨的時間。同時,與客戶負責人員的聯絡要更密切。再三與對方確認,實際需要幾個、最晚什麼時間要,以此提高接單的精確度,減少浪費的工作。
縮短前置時間,減少不需要的庫存。為了將兩星期以上的前置時間,縮短到五天以內,需減少模具更換時間,和機器的週期時間,建立小批量生產的機制。規劃按種類分類的店面,貫徹先入先出的原則,庫存一減少,不知為何連品質都改善了。
藉由看板的循環,只生產所收到看板的部分,作為後補充生產。大量品按一天的批量每天準備,少量品按五天的批量生產,每星期準備生產一次。
模式(pattern)生產就是固定一個模式,例如將A做到這裡後,製作B,然後接下來做C。用一台樹脂成形機,生產成形溫度各不相同的多種製品時,若是能按溫度上升的順序生產,效率會提高。因此,將收到的看板也按著這個順序排列,進行模式生產。
簡言之,就是將大野初期在豐田工廠執行過的精華,套用到小工廠中。只靠整理整頓,工作就有了進展,並且有了成果。這麼一來,老伯和伯母工作也來勁兒了,他們甚至還說:「請再多教我們一點。」
綜觀齋藤與友山的步驟,包括了大部分豐田生產方式的改善實務。當自家的改善可以滿足顧客變異的需求時,期待顧客改變的重要性已不復以往,甚至於因為自己是供應商的顧客,自家穩定的生產使得要求供應商改善的需求也降低了。
改善從自己做起,若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都這麼做,
必將成為顧客喜歡的堅強團隊。
以往有關於《豐田傳,台灣用豐田物語》的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