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AI(人工智慧)一詞(英語: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更是在產官學界掀起了巨大的關注與討論。因此,今年的臺中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園遊會特別以 AI 為主軸,期望透過各校設計的多元活動,讓參與的學生對 AI 有更深入的認識。
人類第一部電腦於二十世紀中葉問世,至今不到百年,科技已躍進至人工智慧的領域。AI 目前的常見應用包括:
(一)語音辨識:自動將語音轉換為文字。
(二)翻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
(三)資料分析:利用蒐集的大數據,由電腦進行分析,發掘各種關聯,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並高精度預測特定結果。
(四)網路安全:能自動掃描網路環境,快速偵測駭客攻擊。
此外,AI 還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車輛、智慧家庭的遠端控制與自動化、輔助醫師進行精準診斷,以及提升教師教學效率、掌握學生學習歷程等面向,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園遊會當天,我看到同學們熱情地擔任關主,或開心地參與活動。他們正透過實作體驗啟發創新思維,培養資訊素養與科技意識。相信這顆「AI 的種子」已悄悄在他們心中萌芽,並將逐漸茁壯成長!
三年級學生擔任科學園遊會小關主,積極參與活動。
三年級學生擔任科學園遊會小關主,積極參與活動。
三年級同學熱情滿滿,守關超投入。
三年級同學熱情滿滿,守關超投入。
音樂牽起藝術的手:跨域學習,悅動心靈
音樂教師賴昀辰
在音樂課程設計中,我融入節慶活動與多元藝術元素,打造豐富的學習體驗。例如聖誕節期間,學生運用直笛、歌唱與律動進行快閃活動,與全校師生共度佳節,感受音樂的趣味與分享的快樂。
介紹音樂家時,我也引導學生探索他們所處時代的繪畫、建築與社會背景,讓音樂學習不再只是旋律與節奏,更連結到文化與歷史。例如學習巴洛克音樂時,學生同時了解當時的建築風格與藝術氛圍,進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透過這樣的課程安排,學生不只提升音樂素養,也拓展了藝術視野,體會到音樂與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種跨領域的美感經驗。
與歷史同行:柳原教會的社區探索之旅
社會教師林欣瑚
上學期,全體四年級學生走訪了離校不遠的柳原教會,展開一場文化與歷史兼具的社區踏查。出發前,老師介紹了這座百年古蹟的背景,讓學生帶著知識與好奇踏上旅程。
實地參訪中,學生親眼見證教會的歷史建築與內部空間,有人對建築之美驚嘆不已,有人被傳教士的故事深深打動。
回到課堂後,大家透過分享與學習單記錄心得,從觀察、理解到反思,將所見所感內化為深層的學習。這不僅是一趟認識社區的旅程,更是一場與歷史對話、與土地連結的學習體驗。
舞台上發光的語言力:英語表達的成長故事
英語教師陳玟蒨
本校學生在臺中市英語朗讀與說故事比賽中表現亮眼,屢創佳績,展現出自信與語言實力。這些成果的背後,是學生與老師長時間努力與陪伴的結晶。
從一開始的緊張與不安,到後來能自信上台,學生學會正確發音、語調節奏與肢體語言,並在一次次練習中逐漸成長。比賽的準備歷程,不只是語言的磨練,更是意志與心靈的歷練。學生從模仿到表達,逐漸能把故事說得動人、有感染力,也在過程中愛上了英語。
這些經驗不僅累積了學習成就,也點燃了學生探索語言的熱情,成為他們學習旅程中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