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第一代

1899-1902

1899年(明治32年),總督府計畫在當時的臺北、臺中、臺南三縣分別成立師範學校。

活動事件

本則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檔案,收在第363冊第20文號,件名為「〔台中〕師範學校位置〔彰化ヘ〕一時變更」,是當時臺中縣知事木下周一呈給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公文,希望能變更臺中師範學校的設校地點。 

1899年(明治32年),總督府計畫在當時的臺北、臺中、臺南三縣分別成立師範學校,3月底頒布「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規定師範學校管理權在縣知事;4月9日公告設臺北、臺中、臺南三師範學校。臺中師範學校原預定設在臺中,不過從公文中可以看到,縣知事木下周一認為台中市沒有可堪作為校舍的建築物,若要新建,礙於本年度經費皆已編定,緩不濟急,建議暫時先移往彰化,以舊文廟(孔廟)的建築物權充為臨時校舍。其後得到總督府允許,因而第一代的臺中師範學校乃誕生在彰化孔廟內。 







本則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檔案,收錄在第608冊第40文號,件名為「明治三十四年十一月臺中師範學校事務告」。是當時臺中師範學校校長按月呈給臺灣總督府的例行報告。從文件中可以見到當時臺中師範學校的教職員人數、官職、俸給、出勤狀況等。 

1899年(明治32年)臺中師範學校決定成立後,木下邦昌被發布為「事務取扱」(代理校長),隔年(1900年)5月1日真除,成了初代臺中師範唯一的校長。其餘教師也陸續到任。1899年(明治32年)10月1日正式開學,計有教師8名(日本6、本島2),分別是:校長木下邦昌、教授張間多聞、淺井政次郎、助教授岩城寬、三屋大五郎、大島丑三郎、囑託吳德功、雇教員張錫九;另有書記鹿子木義忠、荻原豊次二人;其後又增加主管衛生事務的囑託日高幸平;1901年(明治34年)年增加兼任彰化公學校長的助教授松本精次郎,但隨即在當年12月因病休職,由新家鶴七郎取代。兩位本島人教師主要負責教漢學,吳德功為彰化人,前清歲貢生,原任彰化辨務署參事,1899年(明治32年)8月底獲聘負責漳泉語漢學教學;張錫九為豐原人,前清秀才,原任教葫蘆墩公學校,與吳德功同時受聘為客語漢學教師。


   

本則出自《臺灣總督府府報》1131號,1902年(明治35年)3月29日發行。內文公告的「教員檢定免許狀授與及名簿登錄」,即授與公學校教師檢定證書的名單,這份名單正是第一代臺中師範學校的第一屆,也是唯一一屆畢業生,全部臺籍生,共計有22位。 

第一代畢業生出校門後第一份工作皆為公學校教師,為其後發展各異,有數位長期奉獻公學校教育逾20年,如潘清潤、蕭煥文、林倚宗、劉煥文等;也有「教而優則仕」者,如張德榮歷任臺中廳東勢角區區長(1916-1918年)、臺中州州協議會員(1923-1929年);蔡煥階曾任北港郡役所元長庄庄長(1921-1924年),還有多名畢業生成為當時臺灣社會領導人物。








本則名為「彰化孔子廟臺中師範學校全圖」,也就是第一代臺中師範學校的校舍平面圖。收錄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764冊第11文號,件名為「臺北臺中兩師範學校事務引繼報告書」,是1902年(明治35年)3月21日臺中師範學校廢校後,原校長木下邦昌呈報給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交接清冊。

從這張全圖可以略窺已消失的第一代臺中師範學校樣貌,學校位於彰化孔廟的舊址,傳統孔廟的建築布局,正前方會設泮池,正中廣場有方形建築的大成殿,左右則為擺放儒家先賢神位的東西廡。而本圖與原來孔廟的建築布局相當雷同,不過用途已大異其趣。最右方中間為水池,其左右為舍監室及廁所;水池往左,上方為寄宿舍,下方為教授場(上課教室);寄宿舍及教授場左方為食堂、事務室(辦公室),最左側則有浴室、小使室(雜物間)、炊場(廚房)。



本則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檔案,收在第717冊第22文號,件名為「師範學校位置中削除ノ件告示案」,是1902年(明治35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針對臺北、臺中兩師範學校廢校所發出的告示。 

師範學校初設立時,管理權在各縣知事,1901年(明治34年)10月廢縣置廳,師範學校官制亦隨之修改,管理權移於總督。翌年(1902年),總督府認為公學校的發展未如預期之速,臺灣人教師之供給有過剩之虞,為保持供需均衡,遂決定廢除臺北、臺中兩師範學校。由於首屆畢業生畢業在即,乃請求總督准予原地畢業。1902年(明治35年)3月19日下午1時30分,臺中師範學校應屆畢業生22人於孔廟大成殿舉行畢業典禮,校長木下邦昌逐一頒發畢業證書給畢業生。至於在校生,依規定,家住彰化以北的41人編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彰化以南的36人則編入臺南師範學校。1904年(明治37年),總督府鑑於交通之改善,已無保留臺南師範學校之必要,加上為求以單一師範教育設施謀求統一訓育和節省經費,乃進而廢除臺南師範學校,其在校生91人悉數編入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國語學校遂一時成為全臺唯一的師資培養機構。



1909年(明治42年),臺灣總督府將原有行政區劃20廳整併成12廳,即將併入臺中廳的彰化廳官員,前往彰化孔子廟,留下了這張合照。前排右六為末代彰化廳長小松吉久,而合照之處,正是七年前廢校的第一代臺中師範學校的所在。

日本治臺後,為了推展日語教育,先於各地成立「國語傳習所」,1898年(明治31年)8月起廢傳習所,改設「公學校」,作為教育本島子弟的基層教育機構。為培養公學校教員,總督府計畫在當時的臺北、臺中、臺南三縣分別成立師範學校。1899年(明治32年)3月底頒布「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規定師範學校管理權在縣知事。4月9日公告設臺北、臺中、臺南三所師範學校。而臺中師範學校原預定設在臺中,由於找不到合適地點,經縣知事木下周一建議,乃暫移彰化,以孔廟為臨時校舍,與當時先一步在此設校的彰化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共聚一堂,而彰化公學校也成為最初的臺中師範附屬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