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體制
1945~1960
1945~1960
由於國小教學採「包班制」,師範學校學生為了將來的教學需求,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藝,音樂、美術都是師範學校教學的重點項目。
此張張片為1947年(民國36年)臺中師範學校歡送洪炎秋校長,全體教職員與洪校長合影紀念照,拍攝地點在學校行政大樓前,洪校長坐於前排右八。
洪校長為彰化縣鹿港鎮人,早年負笈日本及中國,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戰後返臺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年(民國35年)9月奉命接替薛建吾擔任戰後臺中師範第二任校長,派令發布後有密函檢舉其抗戰時期在中國曾任「偽組織」文化教育工作,甚至斥其為「漢奸」,雖未影響其就任,但使得他行事格外謹慎。日治末期,學校部分設施受戰爭破壞,迄未修復,影響員工工作及學生上課情緒,洪校長積極争取政府經費補助,購買材料,僱工修復。同時延聘各科學有專長的教師來校任教,如當時文壇和戲劇界都享有聲譽的張深切被聘為教務主任,日治時期臺人軍階最高的吳振武擔任訓育組長,另外還有雕塑家陳夏雨、畫家林之助、廖繼春、第一位參加奧運的田徑好手張星賢等,讓中師煥然一新。
此張照片為1950年代臺中師範學校的升旗典禮,畫面中可以見到左側升旗臺上有兩名旗手,專注地望著冉冉上升的國旗;升旗臺下則是數以百計的學生莊嚴肅穆的參與典禮。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升旗典禮一直是校園每天早上不可或缺的儀式。1937年(昭和12年)以前,二代中師的升旗地點在本館(今行政大樓)後庭,也就是本館與平房宿舍間的草地上,集合點名後,接著做海軍體操、聽校長訓話;1937年(昭和12年)升旗臺竣工,此後升旗典禮改到操場舉行。到了戰後,儀式與場景所在不變,只是所升的旗幟,已由日章旗換成青天白日旗。隨著學校逐步升格改制,升旗典禮只在學校重大集會(如校慶運動會)中偶爾舉辦,每朝升旗的影像,只存在舊照片中。
此張照片為戰後初期臺中師範學校集合學生晚點名的場景。中央政府遷臺後,為推展「文武合一教育」、「軍國民教育」之思想,非常重視中等學校以上的軍訓教育,1951年(民國40年)教育部要求八所師範學校先行試辦軍訓,其後則全面於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實施。於是臺中師範學校對於學生也進行軍事化管理,早上起床必須整理內務,晚上則學生先在各班教室晚自習,自習結束後,集合在行政大樓後面草地進行晚點名,唱愛國歌曲、呼口號,待解散後,始各自回寢室就寢,生活極其規律。即使是女學生,依然需要穿著軍訓制服(卡其色上衣及長裙),在集合場地排成馬蹄形狀接受點名。
到了1960年代改制為師專,仍延續晚點名習慣,但不需全員集合,只需晚上7點到9點半在各自的寢室晚自習即可,寢室為6人一間,學生必須要坐在寢室書桌前自習;這段時間,教官會到學生宿舍巡視,或派糾察隊實施點名,並由值日教官督導清查人數。
軍訓課程在日治時期即是師範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戰後國民黨政府為實施文武合一教育,自1951年(民國40年)9月起,命令臺灣省各師範學校開始試行軍事訓練,隔年(1952年)9月起,普遍推行於全省各中等學校。軍訓的人事制度與學校行政一元化,軍訓教員由國防部選拔訓練後,由臺灣省教育廳介紹各校聘用。惟1952年(民國41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後,軍訓業務則由救國團與省教育廳密切配合計畫後付諸實施。至於上課時數,根據1952年(民國41年)5月,臺灣省教育廳修正公布的「師範學校普通師範科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時數表」,「軍事訓練」一科,第一、二學年及第三學年上學期,每週均為四小時;1955年(民國44年)修正為第一、二學年及第三學年上學期,每週均為三小時,第三學年下學期毎週一小時,可見對軍訓學科的重視。
軍訓課程的內容,多半安排基本教練、立正、稍息等軍事基本動作,並有作戰教練、刺劈、陷陣衝鋒的各種戰術,學校也會辦理中師軍訓校閱活動,邀請各機關首長蒞校;而每年前往臺中市太平區的坪林營區打靶更是學生難忘的震撼教育。
照片為1952年(民國41年)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學校普三己班軍事課訓練紀念照。畫面正中有三位教官端坐,旁邊則或站或坐著20餘位戴大盤帽、身穿卡其制服,手持57式步槍的師範學生,拍攝場景應為學校操場。
此張照片為1952年(民國41年)12月11日胡適先生蒞臨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學校,對臺下學生一千餘人演講時所拍攝的畫面,演講地點在本館,也就是現今行政大樓後方草坪上。胡適(1891.12.17-1962.02.24)原名嗣穈,後改名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臧暉、鐵兒等,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中失利,退守臺灣,急需國際社會的承認與支持,特別是美國的態度更是動見觀瞻。在美國學術界擁有一定知名度的胡適於此時來臺參與政治活動及講學,其一言一行對於當時臺灣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胡適當年來臺後,先於11月28日以發行人身份出席自由中國雜誌社創刊三周年聚會致詞,指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一個自由民主社會,需要言論自由;12月10日南下至臺中參觀故宮博物院保管部,隔日先在臺中市新籃球場對數千聽眾講演,主題為「今日的世界」;隨後到臺中師範學校演講,勗勉學子珍惜學校良好環境與求學機會,努力學業,午時赴省立農學院參加文教座談會,下午轉赴日月潭遊賞。
本則照片為1952年(民國41年)臺中師範學生外埠教育參觀留影,外埠參觀通常在畢業當年舉辦,可視為是畢業班的畢業旅行。1949年(民國38年)以前的外埠參觀,日期約在每年的五月下旬,參觀天數約3至6天,多半在往臺灣北部或南部擇一,很少全臺走透透。1950年(民國39年)時,因當年普師科三年級學生有八班,簡師四年級學生有一班,乃分為兩個大隊,一隊先往北,再往南;另一隊先往南,再往北,即所謂半島教育參觀。參觀日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參觀天數達十天。隔年起,每年的外埠教育參觀則遍歷全島各縣、市,進行所謂環島教育參觀,參觀的日期多在每年3月中旬開始,參觀的天數則為12至14天。參觀地點包含與教育相關的單位、風景名勝、文化史蹟,1970年代之後甚至增加了國策宣傳的「十大建設」景點。
本則出自戰後第五屆校友石宏遠的個人相簿,從其相簿中的相關照片來看,當年其外埠參觀的地點,除了臺南赤崁樓外,還包含了臺灣新竹少年監獄、臺灣省立臺南盲啞學校、臺南安平港、臺南安平古堡、臺南幼年兵學校、屏東縣立恆春初級中學、屏東楓港、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宜蘭蘇澳、省立臺北育幼院等景點。
此張照片為1955年(民國44年 )臺中師範學校立於今日臺中市西區民生路和中華路口之拱門,拍攝角度為民生路與中華路交叉路口往中師校園方向攝影。拱門上與學校大門立柱校名皆為于右任所題字。
此張照片如實呈現了1950年代中期臺中師範學校附近的地景,學校門口的民生路尚為石頭路,既不平整亦不寬闊;同時尚未打通,過了校門之後即無路;學校圍牆邊矗立著早期黑色木頭電線桿,路上多半是徒步行人,連騎單車者都相當少見,更不見汽車蹤影。
到了21世紀的今日,牌樓的相同位置已有截然不同的風貌:路口左側蓋起全球影城,專映二輪電影;右側則為手搖飲料店;而從右側牌樓往學校門口延伸的圍牆皆已拆除,成為一間間的店面;左側的植物叢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衛理堂」教會;整條民生路已完全貫通,直達忠明南路;附近高樓林立,早已不復見當年之樸實景象。
國小教學採「包班制」,師範學校學生為了將來的教學需求,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藝,音樂、美術都是師範學校教學的重點項目。根據1946年(民國35年)日頒布的「臺灣省師範學校普通師範科暫行教學科目及各學期每周教學時數表」規定,一、二年級師範生每周需上兩節的美術課。戰後初期,臺中師範學校有三位頗負盛名的美術教師—廖繼春、陳夏雨、林之助,並稱為中師的「美術三傑」;惟陳夏雨後來離開杏壇,廖繼春轉往臺灣師大任教,林之助則持續於中師任教直到退休。
本照片為1957年(民國46年)林之助老師指導美術課進行校園寫生,寫生地點為臺中師範學校操場(現仍為操場),攝於台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簡嘉助老師二年級時。林之助老師(1917-2008年)出生於今臺中市大雅區上楓里,祖父林維修為清朝秀才,自幼家境富裕,天資聰慧,及長考進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習畫,師事山口蓬春、川崎小虎等人;24歲時即入選日本最富盛名的「帝展」,後來遭逢太平洋戰爭爆發,林之助教授決定返回臺灣發展,作品先後參加「府展」連續榮獲特選第一名,奠定了他在畫壇的地位。1946年(民國35年)林之助教授進入中師任教,並編纂美術教科書,1979年(民國68年)退休;1985年(民國74年),林之助應當時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的邀請,擔任美術系膠彩畫兼任老師,首開國內學院膠彩畫教育的先河,也被稱作為「臺灣膠彩畫之父」;2008年(民國107年)於美國洛杉磯辭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