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第二代
1923-1945
1923-1945
1923年(大正12年)4月6日,總督府以敕令第148號公布設立「臺中師範學校」,同時任命原台南師範學校教諭大岩榮吾擔任臺中師範學校校長
此張圖像為臺灣總督上呈內閣總理大臣何以需改正學校官制、設立臺中師範學校的說明書,收錄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7189冊第A02文號,件名為「[臺灣總督]府諸學校官制中改正」。內容提到由於公學校就學兒童數目增加,有養成更多教員的必要性。根據總督府的預估,從大正11年度至大正19年度,就學兒童數會從223,241增加為431,121,因此衡酌就學者增加的狀況、各市街庄的經濟狀況等,認為臺中師範學校的設置有其必要性。因此建議大正12年度設立台中師範學校,編制為校長1名、教諭6名、書記1名。文中除了敘述考量設置學校的原因外,也將預想推測的資料製成表格,如「各學校學級數及所要職員數」、「學齡兒童數豫想表」等,是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創設的重要背景說明。同年4月,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即暫時利用臺中公學校(後改名村上公學校,今臺中市西區忠孝國小)部分校舍設立並招生。
1923年(大正12年)4月6日,總督府以敕令第148號公布設立「臺中師範學校」,同時任命原台南師範學校教諭大岩榮吾擔任臺中師範學校校長;4月25日正式開學,首屆招收公學師範部普通科94名學生入學。此張照片為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創立時的職員生徒(學生)合影照,拍攝地點在當時的臨時學生宿舍,畫面中央廊柱上可見到「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的木牌。第一排左邊第九位為首任校長大岩榮吾;第一屆招收的學生中,臺日籍皆有,畫面中有幾位穿唐裝者應該就是台灣人。
由於創校當時校舍尚未完成,所以授課地點是借用臺中公學校,也就是今天的忠孝國小。至於學生住宿則是暫租用臺中市楠町152番地,約在今台中家商附近。臨時校舍離宿舍有一段距離,每日用餐後,學生們必須立刻準備上學。在一聲號令下,全體學生立刻集合在舍監室前的通路上排成兩列横隊,並在舍監檢查服裝後,立刻出發。學生的隊伍每天早上穿過十字路口的高架鐵橋,再轉往明治小學校(現在的大同國小)方向,一直走到臨時校舍。無論颳風或下雨都要徒步往返,整個隊伍的步伐整齊雄壯,尤其在下雨天時,學生們均穿著雨衣,外觀相當奇特,稱為斗篷隊伍。甚至有些小學校的校長也常在禮堂向兒童講話時,把它做為生活教育的題材。
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的教育內容,除了在教室內授課之外,也非常重視戶外教學。因而每年都會舉辦修學旅行及遠足。修學旅行的期程較長,須在外地過夜,而遠足則是當日來回。遠足每學期會舉行一次,惟第二學期若逢舉辦修學旅行的學年則停辦。第一學期的遠足通常由校友總會負責舉辦,全校學生都到同一地點;第二及第三學期則由各年級自行選定適當的地點來進行。最常前往的地點為員林、大安港、豐原、新社、大肚山、鹿港、后里等。此外,演習科部分有志學生,甚至會自行規劃新高山(玉山)、阿里山等進行動植礦物的採集旅行。
本張照片為1930年(昭和5年)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學生舉行遠足活動,中午於彰化公園休憩的場景,畫面中的中師學生,著深色制服外套,愉悅地享用午餐,可知舉辦的時間應為冬春之時,推斷應該在第二學期11月下旬時。彰化公園位於彰化市東部,成立原因有部分是為整理八卦山上的北白川宮御遺跡,於1905年(明治38年)開園,面積達四萬多坪;二次大戰後,彰化公園位於八卦山麓的部分開始被開發改建,如山腳下的彰化縣議會等;八卦山上的部分設施也有所變動,逐漸變為八卦山風景區大佛風景區一帶。
此張照片為師範學校學生在操場進行軍事訓練的場景,時間在1943-1945年之間。由畫面研判,應當是從當時的操場東南隅往西北方向拍攝,畫面遠處整排茂密樹木的後方即是今日臺中市西區五權路。
照片中學生們身穿制服,持槍進行軍事演練,右前方的學生,主要練習持槍立正的動作練習;左下方的學生則是持真槍練習握射的瞄準動作,每位學生除了有一位指導如何臥倒與瞄準之外,還有一位學生持目標物供練習學生瞄準;指導學生皆採標準的高跪姿,畫面最左側則有配戴指揮刀的教官四處巡視。
日本領臺後,仿日本文部省規定,在各中等學校設立以強化體能與類似新兵基本教練之體操科;1925年(大正14年)增設以軍事課程為主之教練科,軍訓課程早已是師範學校正規教育的一環。
照片出自日治時期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學生松澤薰的相簿,主人松澤薰為1945年(昭和20年)年本科(日治時期的學制)第二屆畢業,相簿當中包含其在日治時期臺中旅遊景點(如湖心亭、日月潭、神社等),以及校園生活(如軍訓課)剪影。
本張照片出自1941年(昭和16年)年,臺中林寫真館所拍攝的臺中師範學校相簿,所有者不詳,相簿中含有多張學校校景、合唱表演,以及臺中師範學生於臺中座、柳川、臺中公園、州立圖書館等地合影。
從照片中學生多數穿著黑色立領制服,頭戴黑色盤帽,帽正中央鑲飾中師的校徽,可以得知為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學生與校長三屋靜先生合影;不過合影地點並非師範學校內,經比對應是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本館(今已拆除),推測有可能是中師學生在附屬公學校實習完成後的合影。三屋靜校長坐於正中(前排右五),除少數幾位學生外,皆穿著全套「詰襟」,即立領制服,並搭配黑色盤帽、西裝褲及皮鞋。學校教育中要求必須「襟を正す」(端正衣領),也有著「端正個人品格」、「遵從社會秩序」等意義。另外,詰襟下擺的扣子則通常需要扣起,若敞開會被認為不禮貌。
三屋靜校長於1938年(昭和13年)到任,1940年7月逝世,享年59歲,是唯一在校長任內身故的校長,而其父親三屋大五郎也曾在第一代臺中師範學校擔任助教授。
此張照片為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在本館(今行政大樓)前合影,照片出自1941年(昭和16年)年臺中林寫真館所拍攝的臺中師範學校相簿,所有者不詳,相簿中含有多張學校校景、合唱表演,以及臺中師範學生於臺中座、柳川、臺中公園、州立圖書館等地合影。
畫面中有六名學生,其中五名學生的制服較為一致,皆穿著黑色立領學生服,此種學生服稱為「詰襟」,學校教育要求必須「襟を正す」(端正衣領),有著「端正個人品格」、「遵從社會秩序」等意義;詰襟下擺的扣子通常需要扣起,若敞開會被認為不禮貌。搭配「詰襟」的,還有黑色的大盤帽、西裝褲。另有一位站後排的學生穿著卡其色折領制服,這是在日治末期軍國思想盛行下流行的顏色。一般來說,穿著學生服應搭配皮鞋,照片中可發現右一、右二及左二學生腳下穿著的是木屐,兩人不詳,只有居中的學生穿著較為正式。
此張照片為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專門學校修學旅行到臺南神社留影紀念。照片背後有文字說明:「昭和19年12月24日,臺南市研修旅行,臺南神社にて,二年五組全員30名及教官2名」。日本的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視「修學旅行」,日治之後,這樣的風氣也帶進臺灣,不論是第一代或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都可以見到師生共同踏出校門到外地舉辦修學旅行的記錄。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時期,修學旅行大致分為兩種:內陸旅行(日本旅行)和島嶼旅行(環島旅行);而環島旅行又進一步分為一周旅行、南部旅行、東勢旅行三類。由照片標示的位置來看,應屬於一周旅行或南部旅行。所謂的一周旅行係指繞行臺灣一周,主要是針對在日本內地讀完中學才到臺灣就讀台中師範學校的學生而舉辦,這些學生對本島事情一知半解,未曾親歷本島的地理人文,但將來有可能會分發到本島各處去任教,因此有必要讓其在畢業前繞行島內一周,了解重要人文史蹟,日期多半長達八至十日,見學行程遍及各地的重要寺廟、溫泉、公學校、歷史遺跡、神社等。南部旅行則相對簡單,多半僅二或三日,前一日先由臺中到高雄,第二三天再北返。
照片出自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學生松澤薰的相簿,主人松澤薰為1945年(昭和20年)年本科(日治時期的學制)第二屆畢業。
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的游泳池位於學校西側學生活動廣場旁,1929年(昭和4年)完成游泳池及更衣室設備;跳水臺則於隔年完成。原本建游泳池是因為游泳為體操科的一部份,有教學上的必要性;等到泳池建成後,學校隨即成立游泳部,在講師熱忱的指導下,游泳部的進步甚大,二代中師當時成為全島水上界的霸主。此張照片可能是課程舉行游泳測驗,畫面可以見到游泳池旁學生,或坐於旁邊的草地上,或駐足泳池邊,觀看水中一位健兒游水。
即便改朝換代,戰後的臺中師範,對於游泳課依然相當重視。早期中央政府遷臺後並不鼓勵學生學習游泳技能,據說是因為擔心學子畢業後至金門、馬祖服兵役之時,藉由地利之便游至中國大陸,因此當時諸多學校都沒有游泳池,中師當時有游泳池設備,在眾多學校中可謂是獨具一格。據校友回憶,部分學生在到中師求學前未曾學過游泳,但因中師課程必安排游泳課,所以到了畢業時皆具備游泳技能。
第二代臺中師範學校創立於1923年(大正12年)4月,日治時期以日籍學生居多,二次世界戰後日籍校友被遣送回日本。這些日本校友,不論就讀的是「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或日治末期改制的「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專門學校」,對於與臺籍學生一起共學的同窗情誼,始終念念不忘,經過1952到1954年三次準備會後,終於在1955年(民國44年)8月15日,於日本東京神宮外苑日本青年館成立「日本國台中師範學校同窗會」,每年均盛大舉行年會。
本物件為1971(昭和46年)年6月所印行的同窗會名簿,大小為18.3*12.7公分,由池田幸夫、塚本茂喜、松沢一雄、瑞秀政裕共同編輯。名簿開頭為「台中師範學校同窗會會則」12條,其次為同窗會本部及支部的正副會長、監事、幹事、聯絡人名單;再次為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歷任校長、恩師等名單;其後則為按「都道府縣」別的會員名冊,包含會員的畢業年份、姓名、住所、職業等詳細資料,以及住在臺灣的同窗會員,是研究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師生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