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增量製造裝置和材料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1981年,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的小玉秀男發明了兩種利用光硬化聚合物的增材製造三維塑料模型的方法,其紫外線照射面積由掩模圖形或掃描光纖發射機控制。之後在1984年,三維系統公司的查克·赫爾(Chuck Hull)發明了立體光刻,用紫外雷射固化高分子光聚合物,將原材料層疊起來。Hull稱這一程式可以「通過建立列印目標物體每部分之間的聯繫來列印三維物體」,但該程式已由小玉發明。Hull的貢獻是設計了STL(立體光刻)檔案格式,該格式被廣泛應用於3D列印軟體和電子切片與填充。「3D列印」這個術語最早是指使用標準的傳統噴墨印表機噴頭的流程,到現在為止,大部分3D列印機,特別是3D列印愛好者使用的和針對消費者設計的3D列印機,使用的大都是採用熔融沉積建模法(這是塑料擠出的特殊應用)。
針對金屬燒結或金屬熔化(例如選擇性雷射燒結,直接金屬雷射燒結和雷射選區熔化)技術的增量製造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通常採用不同的名稱。儘管大量自動化技術當時已經被運用到幾乎所有金屬加工產品都需要經過的澆鑄、製造、衝壓、加工等程式中(如機器人焊接、電腦數值控制技術(CNC)的應用),只用一件工具或一個噴頭就可以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全過程的想法還是只能讓大多是人聯想到金屬切削(而不是增添)的過程,例如數控銑削,數控電火花加工和其他程式。但AM類型的燒結已經開始挑戰這個假設。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史丹佛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出了材料沉積新技術,包括微鑄造和噴塗材料。犧牲材料和支撐材料也變得越來越普遍,讓新的幾何物體可以加工。
「增量製造程式」 這個雨傘術語在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逐漸流行,因為各種增量製造程式都在逐漸成熟,金屬切削很快將不再是金屬加工過程唯一可以使用技術。在這個十年中,為了滿足機器製造(金屬切削是其永恆的話題)的需求,「減量製造」應運而生。然而,同時期,3D列印在大多數人心中只是一種聚合物工藝,增量製造這一術語可能更多地應用於金屬加工製造背景下,而不是聚合物,噴墨列印或是立體平板印刷領域。「減量製造」並沒有取代「加工」,而是在切削方法方面對「加工」這一術語進行了補充。
21世紀早期,「3D列印」和「增量製造」在涵義上有所發展,代指所有增量製造技術。儘管這與早期所指代的意義有所區別,但仍反映出3D工作流程在自動化控制下將材料層疊堆積的共同特點。(其他術語通常被視為增量製造的同義詞或上義詞,例如「桌面製造技術」、「快速製造技術」(是「快速成型技術」的發展),和「即時製造技術」(模仿了二維按需印刷技術))。在2010到2020年這10年,發動機托架和大號螺母等金屬部件在分批生產上會有所增加(在加工前或取代加工程式),不再從屬於棒料或金屬板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