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文學閱讀與生命書寫(一)










第五組提問

第一組討論回應

1 人群中認出自己的孩子?

因為日常生活裡作者對於孩子有足夠的關注,所以了解孩子的身形、穿著、配件等等,那樣的準確出自於身為母親的直覺與愛。

1-1 父親的形象

感覺父親是殘弱而灰色無光的,極具感性特質心思細膩,如作者的描述,父親連到車都是小心翼翼地,對於給予作者的資源懷抱慚愧。

2

第一次的目送:這是一次衝突的目送,作者意識到自己在父親眼中也還個孩子,父親對於作者懷抱物質上的慚愧。

火葬時的目送:作者承接父親的慚愧,但轉化為對於孩子心靈上的遺憾。

2-1 青春期

因父母與孩子間或許沒有找到共同有興趣的話題,且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若父母像是朋友一樣,孩子才比較願意打開心房聊心事。

3 除了目送還能做什麼

作者將兒子不再和她親近的原因視為長大的必經過程來安慰自己,而並非積極去製造機會或是了解兒子的心境,應該要把心裡的話講出來,關心就關心,不捨就不捨,不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說的話可以用書寫的方式。

第四組提問

第五組討論回應

目送及其情感:

一、母子目送

1.上幼稚園:不捨和期待

2.去美國:失落和寂寞

二、父女目送

1.父親開車:因父親的內疚感到愧疚

2.醫院:無奈,無能為力

3.葬禮:悲傷,不捨

「不必追」:父母的老去和子女的成長都是人生的過程。「不必追」重點放在「必」,不是不追,而是經歷過追逐的嘗試後,生活的種種不可抗因素讓這場追逐之旅無法繼續。這是一種對生命規律的領悟和正視,既有不捨,也有放下的灑脫和寂寞。

面對離別:嘗試去接受,盡量平靜、理智地面對,最後儘可能釋懷。



第一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