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生活轉譯

.Village Life Record and Translation

點亮眷村新生命」重構地方眷村記憶

目前臺灣的高齡化與少子化之情形已日趨嚴重,使得農村或偏鄉地區的人口外移狀況相當明顯。然而,南勝社區也是其中之一,團隊進一步翻閱現有的文史資料,便發現到文化記憶確實流逝也沒有一個完善的整理,像是眷村面臨搬遷、耆老年紀偏高齡、相關文物皆已遺失或零散…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中過往值得恆久流傳的趣事、景色…等,倘若沒有受到良好的保存,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流逝,這也可能使許多人們感到可惜。因此,團隊透過訪談和整理,將這些眷村記憶完整重構起來,可以使居民與遊客日後做回顧的時候,變得更加簡單,讓眷村記憶得以永續流傳。

耆老訪談

團隊與南勝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追朔早期眷村的記憶,藉由耆老訪談,將「凱旋新村」及「篤實新村」歷史痕跡的點滴記錄下來。規劃照片尋根、社區耆老訪談、蒐集相關資料後,統整成屬於南勝社區的眷村生活回憶紀錄摺頁作為作品,透過彙整耆老口述其豐富的生活經驗,便系統性地蒐集社區散落的歷史紀錄,如舊照片、珍藏物品影像等。社區與本團隊共同討論呈現主軸,佐以訪談過程的影像紀錄,讓未來世代的社區居民能回顧眷村與社區共榮的時空背景,體會前人的生活點滴,讓當地人及來訪遊客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故事

篤實新村耆老

理事長

理事長務農起家,在篤實新村出生,小時候沒特別要好的玩伴,幼時記憶大多在農耕中度過。因兒子讀嶺口國小,接任理事長後才跟社區有所連結。當時還很年輕,接任的原因是想回饋社區,因為在這邊做生意,後來民國86年的時候參加農村再生,才知道社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民國100年篤實新村居民遷移,理事長便把那塊地認養下來,讓社區更繁榮(公園地)。

總幹事

吳伯伯從小生長在嶺口,為嶺口國小第一屆學生,篤實新村於民國44年進入南勝社區,面對與篤實新村孩子相處最讓吳伯伯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在學校因語言不通而受到種族歧視,也提及政府為了要照顧這些篤實新村的遷居者,給予相當多的福利。雖然篤實新村是搬遷至南勝並徵收土地,在生活上其實也回饋給南勝社區居民相當多資源,也因為這樣讓南勝社區居民對於篤實新村民眾的看法由討厭轉為喜歡。

袁大哥

早期嶺口這個地方是一個原始森林,所謂原始森林就是沒有人來墾荒過,早期來這邊等於是拓荒,那時候大陳義胞來台的時候大概是民國40幾年。荔枝產業到現在大概有六十多年了,最早期的荔枝品種是黑葉,那時候沒有所謂的玉荷包,目前大概有十多種了,最早的品種就是甚麼三月紅,在後來就是蘭溪的品種,再下來就是玉荷包,最後是黑葉,大概有十來種。

凱旋新村耆老

彩英姐

彩英姐為大陳義胞之一,由於爸爸是漁民,政府分配黃家居住東港,並於20多歲時嫁給同為大陳義胞的先生,隨之搬居在凱旋新村。先生早逝,阿姨為養家活口,便與公公開起早餐店,經營30多年,其饅頭、豆漿是社區多數居民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的共同的美食回憶。阿姨目前70歲退而不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更不吝分享其手藝與眷村傳統美食給社區居民。

王大哥

王大哥在年紀相當小的時候,便被父母親帶到臺灣來,先到基隆港之後,再搭著火車到高雄。年輕時當過跑船員,之後想要多多陪伴和照顧家人,於是開始擔任加工區作業員、夜市擺攤、國小警衛⋯⋯等工作。經歷豐富的他,也不吝嗇的與我們分享許多人生的想法和道理,勉勵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一切,因為現在的生活與早期相比,不僅方便許多,更是幸福

舊照片

成果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