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外的學習體驗
學期 1 , 2022/23學年
「世」心 校.社計劃於2022年10月22日正式開展。此計劃以"to-know, to-care, and to-act"框架,設計出各項工作坊及體驗式學習活動,予初中學生及老師、非牟利機構同工及教大同學參加。
此計劃吸引了超過80位參加者來自教學專業的同工及學生報名。首節工作坊主題為「擁抱本地地球村 - 與全球接軌」,由我們的計劃負責人高俊傑博士及計劃成員陳岳青女士主講。第二節工作坊主題則為「照顧學習差異 - 文化、決定與教學法」,由Dr Miron Bhowmik及高博士主講。兩節工作坊均以網上方式進行,並吸引了超過60位師生參與。
首節工作坊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背景,讓參加者更明白全球化在本地的意思,並反思此概念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工作及上課時的重要性。之後,高博士介紹了全球勝任力的概念;對老師及社區人士而言,這是一個必要的特質,尤其我們活在此多元文化的城市當中。透過反思本地的全球化之緊密度,參加者就能發現文化定型的觀念是如何主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決定及感受。
下一部分,陳女士則談及成為擁有全球勝任力的老師及社區一分子的重要基礎 — 同理心。若我們能夠從別人的角度理解事情,不論我們在課室,還是社區當中,我們都能夠就別人需要表達我們的關心,而非以自認為「好」的角度出發,實則卻充滿着各種對文化的誤解。最後,陳女士以香港教師專業標準參照作結,並提醒各位準教師及在職教師同工,當遇到不同文化背景學生時,保持「世」心的重要性。
第二場工作坊則再往前一步,讓參加者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本地學校的學習情形能有更清晰的理解。
Dr Miron Bhowmik首先介紹了三個重要概念:平等、公平及公義。這是個相似,卻互相各有分別的概念。當我們能分辨這三者間之分別,我們就能裝備好自己去消除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社會不公義事件。
透過一些具體數據及研究發現,參加者能夠理解現有少數族裔學生在本地社會之中面臨的挑戰。
最後,透過個案分析及小組討論,參加者能反思他們自身的習慣,並更好準備自己的一套多元文化教學法,以應該多元文化背景的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