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故事的地方移動

旅行、寫作與手繪

2021/12/26 枋橋城的故事探訪林本源移入板橋的歷史空間紋理。

第2季共學團第一次「在有故事的地方移動」,多數家長和孩子第一次見識到跟健一老師走讀課,必須在移動的過程裡不斷透過簡圖、現場地景、口頭講述,再運用超級想像,在21世紀大同小異的城市街區重建兩三百年的變遷。

一整天時而飄雨時而放晴,大多時候東北季風強勁地令人縮著脖子走路。我們在捷運府中站1號出口出發,大抵沿著「枋橋古城」城牆移動,早上從城堡內直通火車站的中直街(府中路)經慈惠堂、穿梭後菜園街、倉後街、文昌街,下午則是拜訪大漢溪舊河道-湳仔溝。

健一老師總是拋出疑問句:為何1901年日本人要在板橋設立火車站?板橋有哪些地理條件的優勢讓新莊的鐵路移至板橋?18世紀淡水河系的港口新莊是龍頭老大,板橋尚人煙稀落,林本源家族為何在1855年選擇此處築城牆?新莊與板橋發展和大水河(今大漢溪)的關係?漳泉械鬥與枋橋建城的淵源?

一整天我們在幾無歷史痕跡的街區現場推敲幾百年前的景觀變化:東門街往昔是大安水圳流經之地;拱型亭仔腳留下了日本時代商店街的見證;微微高低起伏的西門街想像已經加蓋成大馬路的大U形公館溝的流向;老地名深「丘」、後「埔」、新「埔」、「崁」仔…在腦海自行描繪地勢微高、不易淹水的畫面;湳仔溝(大漢溪舊河道) 、公館溝、大安圳的位置簡要說明了當時林本源家族選擇在板橋落腳建城的理由。

板橋林家花園不會橫空出世,凡事必有因,我們無法在單一封閉的首富花園宅邸拼湊出枋橋古城與大河的關係,得像今天這樣移動方式,在支離破碎的地景裡企圖解碼。清代的枋橋古城牆一息尚存,卑微地露出一角;福興宮的遷移和因高架道路失落的湳仔溝,甚至從叫得出名字的武嶗灣溪或擺接溪→大姑陷溪→大嵙崁溪,再到因石門水庫設立後更名為大漢溪,大河名字的更迭也不難看出我們越來越與土地脫節。

這不只是一堂歷史課或地理課,也是一堂公民課,看看從前的人們,想想現在的我們怎麼看待同一條河流?城市的發展與河息息相關,21世紀許多城市的河川復育大計,是否也會是未來我們可以為淡水河做的大夢?

2022/3/27山仔腳與大漢溪網流故事大漢溪網流變遷下的水圳與聚落發展,兼及煤礦發展。

我們在新北市難得還保留原址原貌的「山佳火車站」開場。健一老師指出車站背後的蘊藏煤礦的山,站前原面對的大漢溪,1903年爲運煤而設的山佳車站,最早應該在更左方,位在兩聚落之間,因礦工聚落在右側逐漸生成,到了1931年便搬到現址,離礦坑區更近。

老師要我們觀察車站的迴廊、門口雨遮、大開窗...等設計,都與當地的風土:河口風向、陽光、雨...考量有關,欣賞小小的山佳車站可留意日本人採光、通風設計之講究。

我們進到新山佳車站三樓走通橋到鹿角溪和大豐煤礦最早的坑口。坑口附近尚存當年的牌/排仔間、木工廠、煤車修理室、洗滌室、理髮廳...等。健一老師提及這山區舊地名叫太高坑(或稱癩哥坑)應與痲瘋病有關,「大豐」是戰後煤礦公司的名字。「鹿角溪」之名也有待考證,至於「大漢溪」就是大嵙崁溪,也是興建石門水庫之後,網流地貌丕變,連名字也換了。

我們沿著鹿角溪尋大漢溪舊河道。在狹窄的巷弄裡聽見十二股圳(福安陂)的名字。看到自然溪流和人工圳道並行的河床,今天才知道,原來後村圳有分在樹林火車站附近的清代的後村圳;和戰後因興建石門水庫,導致大漢溪網流水量驟減,更往上游拉一條後村堰,引水灌溉新莊三重蘆洲一帶。這條後村圳與十二股圳共構導水路,沿著山邊走的十二股圳灌溉的是樹林的田地。

原本一天的移動濃縮在半天,只要你抓住上述關鍵字:山佳車站、煤礦、水圳、鹿角溪、大漢溪...我們透過移動捕捉關鍵字的細節,在紙上加入風土判斷,半天山仔腳精華略顯一二。

2022/04/24新店十四張尋訪大坪林圳,大坪林渡和店仔街土地公廟-斯馨祠。

在環狀線十四張站下車,對龐大的捷運建築量體和遠處雖高樓聳立卻顯得荒涼的四周感到意外。打量不遠處一片小雜林,健一老師提醒今天的故事線會穿越菜園野地,要穿長袖長褲防蚊,心想,今天應該是往那兒移動吧。

十四張的故事開始便遠溯十八世紀中期,與郭錫瑠、瑠公圳、大坪林圳開鑿息息相關。眼光深遠的大企業家郭錫瑠想開鑿大水圳灌溉,他就得尋覓由大河-新店溪從高山流出山谷的最佳位置,水量豐沛之地也是平埔秀朗社、泰雅族的獵場,為了取水,原漢衝突死傷慘重,直到與大坪林五庄-十四張、十二張、二十張、七張、寶斗厝聯手,1760年終於打通「石腔」,大坪林人另闢大坪林圳灌溉,自此原本只能種番薯的旱地便能種水稻了。

從新莊慈祐宮1764年渡稅碑已明載「大坪林渡」,也可以想像與新莊對渡的大坪林渡,因碼頭商業活力集市的「店仔街」、店仔街土地公廟-斯馨祠香火繚繞的景象。2011年捷運環狀線動工,店仔街土地公被迫搬家,而清代的店仔街盡毀。

十四張捷運站周遭在1980年代被列為十四張農業保留區,2009年解編區段徵收,有一大半土地已是高樓大廈矗立。而捷運不遠處的小雜林的確隱藏著大坪林第一代的古水圳,健一老師帶我們走進清代殘存的古路、刺竹林、劉家「藜閣留輝」老宅、田園、水梘、大坪林圳的第8條、第9條小給……順著小水道走,腳踩在厚厚落葉鬆軟滲水的土地,小白粉蝶一直在眼前飛舞,眼前腳下盡是綠意流水,算是這兩三年來跟著健一老師的「在有故事的地方移動」尋古水圳最安適的路線,而今天上午聽到看到的兩三百年田園水圳,可能又將重演約十年前區段徵收炒地皮的戲碼,全部抹平蓋豪宅。

目前當地人正努力為大坪林留下一些蛛絲馬跡,你會好奇三百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在這塊土地生活的嗎?如果能留下具有說明性的場景,人們的想像就有了座標可抵達遠方。



2022/05/29石角風情大屯山系下湧泉聚落與紋理,冷戰時期芝山岩下的眷村空間。

搶到梅雨季難得驕陽當空的間隙,來到去年曾來過的芝山岩附近,一個我全然陌生確有故事的地方-石角。為了方便集合,健一老師選擇在泰北中學出發,指出劍潭山、士林官邸、陽明山(草山)、福德洋街庄相對位置,時代巨輪來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初,蔣中正選擇劍潭山下作為官邸,保密局(後來的情報局)設在芝山岩下。

隨著國民黨軍隊大量移民湧入大台北地區,永和和士林是外省人口最密集的兩地。我們穿越馬路來到「忠勇新村」,雨農路上尚可見最早的眷村-雨後新村,十坪大鴿子籠般的窄屋,可以想像當年兵荒馬亂時的窘迫。

因應大量軍眷落腳此地,民國45年以後設立雨農市場,雨農路是日本時代從士林車站通往芝山岩神社的參道,雨農橋下的雙溪,水光、草坡宜人,雨農橋連接的另一端是芝山岩百二崁。

今天的目的地是陽明山腳下,雨聲街、芝玉路一帶,老地名「石角」,大約是今日的岩山里。我們安靜謹慎地經過情報局圍牆來到雨聲國小,雨聲國小是一所老學校,民國40年左右為了安頓軍眷,即設立幼稚園和小學。

從雨聲國小望向陽明山山腳下,可見紅瓦古厝隱身在綠意中,時光隧道穿梭到一兩百年前石角的曹家望族。他們坐擁一方寶地,這裡有難得的水源豐沛湧泉帶,容易引水灌溉水稻田,依山傍水,防禦與生產空間兼備,這裡還留有四、五間古厝群,仰德大道開通之後,這條彷彿時間停滯的巷道車水馬龍了起來。

最令我眼睛一亮的,就是尋「湧泉」,我們穿梭在私地自建的老眷村,屋舍依地勢蜿蜒錯落而建,生活氣息與寶藏巖、蟾蜍山聚落極為相似,一見民宅角落地表源源不絕湧出的泉水,大人小孩無不露出驚訝的表情。

走回芝玉路,靠山邊的路邊不知是前陣子大雨積水,還是地表真會滲出泉水,路邊的汽車都是浸在水漥地。我們又看見一池會有人來釣蝦的湧泉,路的另一邊則是清澈的水圳和一片茭白筍田。半天岩山里走讀,許是春陽太熾熱,還是太久沒出門走長路,暈呼呼的回家,腦海裡還留著,在石角湧泉帶,近兩百年的曹家古厝和超過半世紀的老眷村比鄰而居,晃蕩的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