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臺灣地區四大氣象災害(颱風、梅雨、寒流、乾旱)中,所造成損失最嚴重的一個,但是它帶來的降雨也是我們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
源自熱帶海洋上的強烈低氣壓(或稱熱帶氣旋),暴風半徑可達數百公里。在北美洲稱颶風,印度洋稱為旋風,菲律賓稱為碧瑤。
(1)持續的水汽供應:暖洋面水汽上升,對流增強,使更多的水汽上升,如此反覆形成溫度較高且氣壓較低的颱風中心。
(2)較高的洋面溫度:海水面的溫度必須達27℃以上,才能有足夠的水汽蒸發,供應颱風的能量,而南美洲和非洲西外海,因水溫較低,不利颱風形成。
(3)足夠的科氏力:有足夠的科氏力,方能帶動水汽而成低壓氣旋,形成颱風環流,故赤道上幾乎不可能形成颱風,而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方有可能形成颱風。
(4)大環境的配合:大尺度的大氣運動能夠提供地面輻合、高空輻散的理想環境。如此能使在地面因輻合累積的空氣被迫向上運動、而在高空向外輻散,形成對流強烈的低壓系統,最後演變為颱風。
中央氣象局以颱風中心平均最大風速將之分為輕度、中度、強烈颱風 .
https://ssc.ntu.edu.tw/Campus_security/Disasterp/Causeoftyphoon#anchorPag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