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標:
美國教育學者布盧姆(B. S. Bloom)將教育目標分成三大領域:
1. 認知層面(Cogintive Domain)
2. 情意層面(Affective Domain)
3. 技能層面(Psvchomotor Doain)
2001年修訂版將教育目標分成兩個維度:
1. 知識內容維度:
● 事實性知識:指學生必須必須知道與學科或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元素。包括:
(1) 專有名詞的知識
(2) 細節與元素的知識
● 概念性知識:基本元素之間的關係,元素彼此之間可以互相運作在一起。通常包括:
(1) 分類、和類別的知識
(2) 原則知識
(3) 理論的、模式的、結構的知識
● 程序性知識:完成事情的方法、探究的方法inquiry、與運用技巧skills、規則系統algorithms、技術techniques、方式methods的標準。通常包括:
(1) 學科特殊的技巧與規則系統的知識
(2) 學科特殊的技術與方法的知識
(3) 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序知識
● 後設認知知識:一般性的認知知識、和對自我認知的察覺和知識。包括:
(1) 策略知識
(2) 認知任務的知識
(3) 自我知識
2. 認知歷程維度,其中知識與學習保留(retention)有關,其餘五者和學習遷移(transfer)有關:
● 記憶(Remember):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
● 理解(Understand):從教學訊息中創造意義;建立所學新知識與舊經驗的連結
● 應用(Apply):牽涉使用程序(步驟)來執行作業或解決問題,與程序知識緊密結合
● 分析(Analyze):牽涉分解材料成局部,指出局部之間與對整體結構的關聯
● 評鑑(Evaluate):根據規準(criteria)和標準(standards)作判斷
● 創造(Create):涉及將各個元素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且具功能的整體
情意領域(由安德森及克拉渥爾Anderson & Krathwohl提出)中的行為目標:
接受(Receiving):在學習時或學習後對其所從事的學習活動,自願接受並給予注意的心態。覺知情境的存在、有主動接受的意願、有意地加以注意。
反應(Responding):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並從參與的活動或工作中得到滿足。默從性的反應、自願性反應、滿足的反應。
評價(Valuing):指學生對其所學,在態度與信念上,表示正面的肯定。價值的接受、價值的肯定、價值的實踐。
組織(Organizing):學生對其所學價值內化、概念化,納入他人格特質中,成為他的價值觀。價值概念化,組成價值系統。
内化(Characterizing):綜合個人對其所學,經由接受、反應、評價、組織等內化過程之後,所獲得的知識或觀念形成個人品格的一部分,品格形成。
技能領域(由辛普森Elizabeth Simpson提出)中的行為目標:
知覺作用:個體能運用感官獲取所需動作技能的線索。刺激辨別、線索選擇、動作轉換。
心向作用:在動作技能學習之前,已完成心理上的準備。心理傾向、動作傾向情緒傾向。
引導反應:示範者引導下跟隨做出反應。跟隨模仿、嘗試錯誤。
機械反應:是指技能學習達到相當程度,手眼協調的動作以臻於習慣化的地步,不須特別注意,即能表現出像機械運轉般自動地反應。
複雜反應:多種不同反應的動作技能,已經學習到熟練的地步。動作定位、自動作業。
技能調適:技能學習臻於精練地步之後,能夠配合情境的需要,隨時改變技能的組合去解決問題。
創作表現:可以進一步運用之以從事超越個人經驗的創新設計。
參考:http://edu-exam-note.blogspot.tw/
~想要煮好一鍋南瓜濃湯,只有想著如何種南瓜是不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