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製作座位坐墊主體時,為了平衡座位的舒適度、有效使座位能偵測是否被佔用兩項因素,我們曾選用不同的材料。起初我們為了製作更舒適的座位,想使用棉花填充坐墊;但後來發現棉花的承托力不足,也無法對感應薄膜構成壓力,使感應薄膜未能偵測到座位有否被佔用;為了增加坐墊對感應薄膜所造成的壓力,我們後來打算利用紙黏土來製作倒置的角錐,作為坐墊主體,但最後發現紙黏土過重,無法將其置在座位內。
最後,我們決定改用膨脹海綿,以層疊的方式來製作坐墊主體的倒金字塔型結構,解決主體過重或承托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滿足舒適度與實用性兩種需求。
我們現時的設計能夠把剩餘的座位及輪椅空間數目分別顯示在兩部 micro:bit 上,但若要在巴士公司的應用程式上顯示這些數據,就需要利用序列埠輸出功能,並在電腦安裝驅動程式,使所測得出的數字能傳輸至電腦 (使用序列,2018),再透過網絡傳至巴士公司的伺服器。若能把資料在巴士公司的手機應用程式上顯示,便能方便正在候車的乘客知道即將到站的巴士尚有多少個剩餘座位或有沒有輪椅空間,讓他們及早知道是否需要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總結
是次的巴士模型有效能偵測巴士車廂內有多少剩餘座位及輪椅空間,如能把這些數據傳送至巴士公司的伺服器,便能夠進一步方便乘客。我們希望巴士公司可以參考我們的設計,為車廂座位設置壓力感應及為輪椅空間的安全帶接駁成電路,收集車廂內的有關數據並顯示在手機應用程式上。
學生感想
梁柏翹:
我認為我們的模型除了未把數據傳送予巴士公司的手機應用程式,我們的模型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坐墊的「倒置的角錐」有時會移位,即使已用 blu-tack 固定,仍然會出現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應使用一些柔軟的物料來擠滿「倒置角錐」的兩旁,以作固定。
在是次計劃的過程中,我最大的得着是我加強了我的解難和思考能力。不論是編程部分,還是模型製作部分, 我們也克服了不少難題。例如我們在苦惱用甚麼感應器時,我提出了坐下後自動感應的方向進行探討,觸發了其他組員的思考,對日後的製作帶來得益,也對個人的解難和思考能力很有幫助。
我認為在整個過程中,我在編程部分獲得最大的成功感,因為我一開始對壓力感應器的 micro:bit 編程無從入手,不但不知道怎樣編程,還不知道怎樣於 micro:bit 上進行實驗及測試,最後要請家人出手協助。但後來,我對 micro:bit 編程更加熟悉,自己探索,最後還自己改良,特別有滿足感!
在是次計劃後,我希望再就小巴服務作改善。有的小巴司機會超速駕駛,這樣會危害乘客的安全。我希望能設計一種設備,當小巴超速,小巴會自動減速,若多於三次則會直接通知警方,以保障乘客安全。
楊榆:
我認為我們的模型確實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壓力感應器的操作並不穩定,亦有可能錯誤地感測剩餘座位數目。 若這個設計真的在巴士上實行,我認為可能要定期檢查巴士上的感應器, 可能也需要定期更換或更新配件。 在這次計劃中,我最大的得著就是可以認識到更多的感應器的操作及作用。 並明白了在不明白時向人請教, 不放棄,始終會找到答案的。 我在這次計劃中, 在最後製作出一個成品是我覺得是最大成功感的一刻。 因為我覺得幾經辛苦終於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案並用這個方案製作一個模型是十分值得驕傲的。 在這次計劃之後我希望再幫小巴、地鐵也安裝這個設施,因為這些都是普通市民常乘搭的交通工具, 可以更普及地幫助更多市民。
郭峯霖:
我覺得我們的模型可能不夠準確,因為有時一公斤的砝碼放上去也未能檢測到,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坐墊不穩固的原因。我建議可以穩固倒金字塔的位置,把坐墊固定在較堅硬的物件上。是次計劃中,我學會了編程和製作模型,還學會了如何將壓力凝聚在一點上。在整個過程中,我覺得當我們測試成功時是獲得最大的成功感的,因為我們在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所以最終能夠製作成功令我感到很滿足。經過是次計劃後,我發現其實地鐵也能作出改善,在一些輪椅人士的專用位置上也安裝安全帶,這樣便能夠利用閉合電路的原理,檢測到地鐵上還有多少剩餘輪椅空間,方便輪椅人士使用。
司徒慧研:
完成是次計劃後,我覺得我們的模型還有不足之處,座位較不穩定和不平衡,當1公斤的砝碼放在座位上後,需要稍為調整一下角度才可以令壓力感應器感測到,我建議可以在座位下方比較矮的那一邊加上 blu-tack 去調整高低,令它變得更平衡。在是次計劃的過程中,我最大的得着是我變得有耐性,因為我們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測試,並根據結果作出改善。我認為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滿足感是我們在最後測試階段成功的一刻,因為我們在經過多日的Zoom課堂,在不斷努力下終於完成了這個模型。在是次計劃後,我希望再就小巴作改善,同樣地可以運用壓力感應器和閉合電路的原理,便可以讓乘客知道剩餘座位的數量和大概還有多少時間才有一輛小巴到站。
精彩瞬間
Zoom課堂
輪椅空間設計圖
(原理:閉合電路)
一般座位設計圖
(壓力感應器感測)
學習編寫程式
學習編寫程式
測試感應器
編程及製作
測試模型
完成測試
參考資料
〈使用序列埠輸出資訊〉,《micro:bit 全攻略》,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