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學生對於環境問題及食安議題的重視,清海國中於110學年度開設食農社團。由學務處吳志城組長利用週會時間進行課程說明,並呼籲全體學生付諸實際行動,共同愛護地球!
9月22日進行開訓典禮,邀請地方農業達人趙文賢先生擔任講師,引領學生瞭解社區農業文化,並親身體驗農作的辛勞。在趙先生講解工具使用和注意事項後,學生下場進行整地體驗,在他悉心指導之下,進行撿拾石頭雜物、除草、翻土、耕犁、碎土、耙平、作畦。
趙文賢先生以農民曆進行講解,農民曆集合先民智慧、氣候因素和實地觀察,詳列北、中、南地區在不同節氣適合栽種的作物。他說現在時令是處暑,農民曆記載中部地區適合種植蔬菜有:茄子、蕃茄、八月豆、落花生、大豆、花椰菜…等蔬菜。在他說明後他進行分發菜苗,並請學生下田體驗種植的喜悅。
趙文賢先生示範和指導之下,學生們下田進行菜圃管理,一邊鬆土、拔草、撿拾落葉和雜物,一邊為上星期播種的小白菜疏苗,以保證作物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同學們完成手邊的工作後,圍觀欣賞著成果,每個人都露出滿意的笑容。
趙文賢先生說明植物生長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也需要氮、磷、鉀等元素。人要進食才能長大,蔬菜也需要吸收養分才能成長,施肥如同人類進食一樣宜「少量多餐」,加在作物根部周邊,以免傷到根和葉。
趙文賢先生指導學生動手架構堆肥發酵床,利用落葉和廚餘製作肥料,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長出茂盛的植物,融入有機農業的理念。土壤改良最簡單的方式是增加有機質含量,使用堆肥可以維持適當含量,是對土地最為友善的耕作模式。
趙文賢先生拿著從蟲體向學生說道,這是菜園裡經常可見到成群飛舞的紋白蝶幼蟲,以十字花科植物為食,如:小白菜、油菜、青江菜、高麗菜、花椰菜,是農人眼中的害蟲。同學們興奮地,逐葉翻找,動手幫菜苗除去蟲害。
趙文賢先生清海農場屬黏質土壤,為改良土壤,他建議使用在地資材來改良土性,他示範以拾取田邊的木麻黃落葉撒在菜圃上,翻鬆土壤後攙和一起,大幅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也增加土壤肥力、通氣與及排水。學生在他指導下,也下田動手改良土壤後,再行補植菜苗。
趙文賢先生帶領大家參觀菜園,認識他種植的各樣蔬菜,如玉蜀黍、番茄、萵苣、花椰菜、大白菜…等,實際感受專業栽培種植的差異。最後,他呼籲「不要浪費食物」,從種菜實務體驗應該能夠體悟農夫的辛苦,深刻瞭解書中所言「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滋味,希望大家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
邀請地方美食達人楊秀芸女士擔任講師,指導學生製作蒜蓉辣椒醬,善用在地食材,變身成吮指回味的餐桌良伴。在她詳細解說工序和巧手示範下,學習將食材做成美味的料理,不到30分鐘即完成成品,學生均看得目瞪口呆,並請大家耐心等待辣椒醬冷卻後再裝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