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跨年度系列讲座:中文研究项目跨学科探索与发展
讲座摘要:
近年来,美国大学外语系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这一趋势同样对外语系下设的中文项目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次分享将主要立足于州立大学外语系层面,介绍佐治亚州立大学外语系自2020年以来在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外语系及中文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郦帅老师: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系长聘正教授、本科项目主任 (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中文项目主任。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期刊主编。美国大学理事会AP中文发展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为二语语用学、大语言模型应用、语言测试。成果发表于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等SSCI期刊。曾担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及佐治亚州中文教师协会联合会长。
讲座摘要:
本讲座将介绍杜克大学中文项目在跨学科中文课程开发方面的探索。三位教师将分别结合自身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如“哲学之声”“全球健康”“公共政策”“环境科学”“市场营销”“中美关系”及“中美气候变化”)探讨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挑战,以及 CLAC(Cultures and Languages Across the Curriculum)课程模式对中文课程开发及中文项目发展的启示。
李坤珊老师: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学教授,曾任杜克大学中文项目及留华项目负责人。近年来主要教授初、中级华裔轨课程,并与项目同事合作开发高年级跨学科的文化与语言课程(Cultures and Languages Across the Curriculum,简称 CLAC)。曾与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 (APSI) 合作,获美国国防部 ProjectGo 基金资助,支持杜克大学留华项目的开展。合作编著有《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10)、《文化纵横观》(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0/2014)和《行为汉语》(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21)。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教育、 CLAC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及全人教育理论等。
刘艳老师: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的教学副教授,现任中文项目主任,并担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CLTA)董事会成员,近期当选CLAC Consortium副主席。刘老师2013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第二语言习得博士学位。自此,她在杜克大学教授中高级汉语课程、高年级跨学科课程、中英文翻译与口译、汉语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她的研究领域涵盖中文教学法(包括艺术教学法、社区服务、游戏教学法等)、跨学科课程开发、中文测试、传承语教学及教材开发。她的研究成果曾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并以期刊论文或书籍章节的形式出版。2023年,她与三位合著者共同出版了《传承中文》(Modern Chinese for Heritage Beginners: Stories about Us)这本教材。
贺天舒老师:杜克大学资深讲师,曾任杜克大学暑期项目的首席讲师,教授初级中文、华裔高年级中文和跨学科文化与语言等课程。研究兴趣包括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中国古典语言文学及传统文化教学等。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
美东时间 晚7:00-8:30
主讲嘉宾:李戎真、刘凡
*因保护学生信息,视频内容已做删减处理,若有内容衔接不畅,还请谅解。
讲座摘要:
本讲座将概括介绍耶鲁大学中文项目中高年级跨学科中文课程及专用汉语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分享其所面临的挑战与积累的经验。并以《历史文化高级汉语课程》和《美食文化汉语》两门课程为例,深入探讨这一水平中文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作业形式,以及学生的反馈与建议。
李戎真
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资深讲师、中文项目前任负责人
刘凡
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资深讲师、中文项目现任负责人
2024年12月13日(星期五)
美东时间 晚7:00-8:30
主讲嘉宾:蒋冕华、田野
讲座摘要:
本讲座首先简要介绍近20年来宾大中文项目进行跨学科中文教育和专用汉语教育所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关经验;其次以最新开设的《法律中文》课为例,重点讲述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难点、教学成果以及相关反思。
Dr. Mien-hwa CHIANG:
蒋冕华, 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博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资深讲师。 曾担任宾大中文部主任, 全美中文教师学会理事和会长, 及暑期宾大-星谈项目主任。多年来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负责高年级媒体中文、商业中文、中国文化课教学。 近年发表教学相关论文包括“美国外语教学的五大目标与高年级汉语教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文项目及其商业中文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高年级媒体中文课的相关概念与教学”。 语言学方面的论文则有“汉语第三人称指代‘她’字的诞生和使用”。二十多年来,她致力于推广专业汉语课程教学,关注中-英文双语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及K-16 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
Dr. Ye Tian:
田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文项目现任主任。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巴克内尔大学、明德大学暑期中文项目、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院暑期中文项目。主要学术兴趣是通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来审视中文教学的历史、现状以及意识形态,其他研究兴趣还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法、语体教学、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汉字识别等。曾在中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编写多部中文教材。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7:00-8:30
主讲嘉宾:劉力嘉教授
主讲人简介:
The landscape of world language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marked by a notable decline in enrollments and the rapid integration of Generative AI technologies. These trends necessitate a critical rethinking of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While technology handles transactional skills easily, interpretive and analytical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real-world challenges remain crucial. This talk advocates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revitaliz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tegrating diverse discipline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rough multiple perspectives. It will present four innovative models of bridge courses, detail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These examples aim to provide a roadmap for educators to enrich their programs and better equip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Jennifer Liu (劉力嘉) is 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Pedagogy and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a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t Harvard University, as well as Director of the Harvard Taipei Academy (2023-present) and the Harvard Beijing Academy (2012-2019). She has worked in Chinese pedagogy for 38 years, focusing o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design,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 Prior to taking up her position at Harvard, she was a full professor at Indiana University (1992-2011) and a founding director of its Center for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and Chinese Flagship Center (2008-2011). Dr. Liu was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from 2006 to 2007 and was Chair of the SAT Chinese Test Development Committee from 2014 to 2017.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a dozen articles and 6 volumes of textbooks (Interactions I-II, Connections I-II, and Encounters I-II).
2024年讲座
2024年8月9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7:00-8:30
主讲嘉宾:张正生教授
主讲人简介:
张正生,俄亥俄州立大学语言学博士。目前任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语言学和亚洲/中东语言系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汉语语言学、语言教学和高科技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使用语料库和统计方法研究汉语语体。专著Dimensions of Variation in Written Chinese于2017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新作Chinese 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China’s Linguistic Landscape 202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信息处理领域,曾与人合著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并曾为北美最常用的《中文听说读写》编写教师手册系列。2009年至2016年任美国中文教师协会会刊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的总编。2021-2022年为福布莱特学者,在吉尔吉斯共和国作东干语方面的研究。
报告摘要:
如果您
打算在未来的中高年级中文课上使用话题新颖的教学材料,比如“直播经济”、“三胎政策”、“中国的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
希望了解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或者对编写开放教育资源的中文教材感兴趣;
想要了解如何利用中文二语阅读平台(Du Chinese)和真实语料编写教材;
愿意参与“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中、高年级的中文课”的讨论;
那么,欢迎来听我们的报告并分享您的看法!
欢迎老师们在讲座前提前浏览《开源中文EverFlow Mandarin》教材网站,并观看“教材介绍”页面下的视频介绍,然后带着您的问题来听我们的介绍和分享。在报告最后我们会留出充足的时间听取各位老师的建议以及回答各位老师的提问。
齐润清,科罗拉多大学中文教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文二语阅读教学、技术辅助中文教学以及中文二语教学语法。https://www.colorado.edu/alc/runqing-qi
李颖颉,科罗拉多大学中文教学副教授,中文语言项目负责人。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文语音教学以及项目发展。https://www.colorado.edu/alc/yingjie-li
张羽,科罗拉多大学中文教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文二语教学法和教学评估。https://www.colorado.edu/alc/yu-zhang
2023年讲座
新闻时事类的高级汉语课在教材和教学方面极具挑战。一方面,传统教材在时效性方面不能很好地与当下正在发生的时事很好地结合,教材内容老、过时快;另一方面,在教学上存在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正式语体难度较高,以及在教与学的关系和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权和自主性。在本次讲座中,周老师将与大家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享时事新闻类教材整理、编写的心得,以及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具体做法。
周雨老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留校后教授英语口语与写作,并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1988年开始同时在该校的CET北京项目教授对外汉语。1993年赴美国西东大学深造,主修对外汉语教学,毕业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1997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高级讲师至今。所教课程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中文课程。周老师的中文课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2007年,周老师荣获耶鲁大学Richard Broadhead杰出教师奖。在36年的教学过程中,周老师编写了诸多讲义和教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023年9月16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10:30
主讲嘉宾:郝博,宋汉星,秦天玉,朱晨虹,杨莎莎
讲座录像
提升学生从初级到高级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在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报告旨在分享多位教师在近期西肯塔基大学中文领航项目举办的教师培训中,结合多年实证研究结果、最佳教学理念及实际教学经验而设计的教学计划。本次培训以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性别差异》、《两岸情结》、《餐馆点评》、《留学生存》为主题,通过多种有效教学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在不同水平高效阅读策略及自主性之目的。报告还将对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初中级和高级阶段阅读任务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本场讲座专家团队包含白建华老师(Kenyon College)、高立伟老师(DLI)、Claudia Ross罗云老师(Holy Cross)、叶萌老师(Rice University)、陈雅芬老师(IU)、廖建玲老师(ASU)、姜松老师(UHM)、张瑜芬老师(UMN),共同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郝博老师:现任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高级讲师,担任中文教育硕士项目的首席讲师和学术顾问。作为经验丰富的旗舰项目教师,郝老师在亨特学院的中文旗舰中心任教已逾10年,主要负责高级水平课程的教学与评估。
宋汉星老师: 任教于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的关键语言与文化项目,拥有广泛的教学经验,在不同机构(大学、国际学校和航空业)从事华语教学,并在课程和教材设计方面具备长才。
秦天玉老师: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二语习得博士专业,目前担任北佐治亚大学(North Georgia University)现代语言系助理教授、中文领航项目学术主任, 其研究领域涵盖语言测试和语用学。
朱晨虹老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获得双语/双文化教育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亨特学院中文旗舰中心。 朱老师致力于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善于运用创新方法促进学生高效的语言学习与文化探索。
杨莎莎老师:曾供职于杨百翰大学(BYU) 中文旗舰中心和明德中文暑校,现任教于杜克大学,拥有丰富的中高级汉语教学经验,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卓越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文语言文化时,经常会抱怨他们学习资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强,一方面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的最新进展和文化的最新潮流,另一方面也常常让他们在离开了中文课堂后,就不知道怎样在实际生活中继续学习和运用中文。如何选用兼具趣味性和时效性的学习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中文文化素养和语言实践能力,就成为每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报告从“养成游戏“和“旅行策划”两个话题切入,探讨如何将多媒体教学资料、现实性教学任务与高年级语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体验中文文化的同时,提升自己语言表达、辩证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刘刚,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教学教授,中文项目负责人,《汉语学习与教学研究》执行主编,美国中文教师学会、西宾州中文教师学会董事会成员。自2010年起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任教至今,曾开设多门初、中、高级中文语言课程以及中英文文化课程。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文学、中国笔记小说、中文语言与文化教学理论。著有五册童书系列《洛洛汀神游上古》(新星出版社)。合编/著有《传统与现代:海外中文文化教学》,《北美故事:美国一线汉语教学案例与反思》、《跨文化交际案例:汉语教师海外工作实训教程》、《生存攻略案例:汉语教师海外生活实训教程》等书(北大出版社)。
朱琳,美国杜兰大学亚洲研究系中文项目主任,教学教授。美国OPI中文认证考官(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美国外语口语水平考试),曾任密西西比大学中文旗舰项目讲师,密西西比大学-上海大学海外留学项目驻地主任,匹兹堡大学,Chatham大学中文讲师。博士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应用语言学,卡内基梅陇大学应用二语习得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本科。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研究、中文读写教学、科技教学等,在中、美两国高校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
高年级中文电影课的课堂设计与实践
摘要:电影作为包含丰富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媒介,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报告将分享高年级电影课堂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系统地安排设计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做到语言、文化、艺术三者相结合。
高年级故事与电影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实践
由于单开专门的电影课存在诸多的挑战,比如:看电影耗时过多、语言学校效率过低、适合语言学习的好电影太少等等。但视听效果、以及语言使用真实情景再现,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将电影与故事进行搭配与混合,兼顾电影与文本故事的优点,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张永涛,博士,耶鲁大学高级讲师。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普北班(Princeton in Beijing)。所教课程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中文课程以及古代汉语等思想文化课程。所教的班级类型包括华裔班和非华裔班。在耶鲁大学设计了“中文学术对话”、“高年级故事与电影”等课程。出版教材包括《中国的发展与困境》、《华夏智慧——古文读本》(出版中)。
叶雨佳,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中文助理教学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电影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科技工具在第二外语课堂的运用。代表作《高级汉语读本:当代中国电影赏析》。
张舒,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中文讲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中高级中文教学,电影教学等。代表作《高级汉语读本:当代中国电影赏析》;曾参与编写著作《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与解析》,《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2022年“北美学校的中文项目”系列讲座
为了促进北美中文语言文化教学事业的发展,鼓励大家深入交流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经验,了解各校中文项目的结构和特点,“跨学科高年级中文教学SIG群”、“初、中级中文教学SIG群”和“K-16中文教学群”将在2022年联合推出“北美学校的中文项目”系列讲座。本讲座系列将邀请来自北美大、中、小学中文项目的负责人和资深教师代表,就各校中文项目的发展历史、课程设置及项目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老师们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谢谢大家的支持!
一月 (讲座录像)
谈谈肯扬学院中文项目的成长过程
白建华 Kenyon College
中文教学面对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中文教学为例
梁霞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二月 (讲座录像)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简介
刘乐宁 Columbia University
密西根大学中文项目简介:历史与现状
李可宁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三月 (讲座录像)
把握机遇、坚持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中文项目:介绍罗德岛大学中文项目
何文潮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有德、有乐、有成:德仁学院中文项目简介
王春夢 Durham Academy
七月(讲座录像)
积极创新,稳中求进:弗吉尼亚大学中文项目简介
赵冉 University of Virginia
本硕联动,电脑化教学:布兰戴斯大学中文项目的发展与挑战
陆熙雯 Brandeis University
八月(讲座录像)
新形势下的困境与突围:美国高校高级中文教学中的四个结合
王颖 Mount Holyoke College
唇齿相依,相得益彰:谈布朗中文项目发展与东亚研究专业建设
汪洋 Brown University
九月(讲座录像)
坚持传统还是不断革新:从匹兹堡大学中文项目的设置谈起
许怡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橡树下的爵士、美食与学术:杜兰大学中文项目之传承与创新
朱琳 Tulane University
十二月 Brand Building: 国际中文项目品牌发展战略论坛(讲座录像)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
联合与交流:新形势下一所美国高校中文项目建设之随想
郦帅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挑战与对策——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文项目发展研究
梁霞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新形势下维思大学中文项目的发展
龚薇 Wesleyan University
为多样化的中文学习者提供有效学习平台
张永芳 Wofford College
网络助力,开启中文教学合作交流新时代
梁宁辉 Yale University
2021年6-12月讲座
题目:重定义华裔:来自跨国社群和家庭的华语学生在华留学经历
12月17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刁文豪
主持人:刘艳,刘刚
主讲嘉宾介绍:
刁文豪博士是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系和二语教学及习得(SLAT)项目的副教授。她的研究主要关注二语教学和学习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重构。她在多个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也得过美国联邦教育部以及中文教师协会的基金。
提要:
北美的留学和二语学习的文献近年来开始关注少数族裔学生的留学经历,尤其是身为移民后代的传承语使用者在海外学习传承语。后者常被称为heritage tourism (族裔传承的旅行)(Anya, 2017) ,因为学生被视为回到自己的ancestral homeland (祖先的故国) (Jing-Schmidt et al., 2016)。可是研究发现这些所谓回到“故国”的学生往往需要经历相当复杂的身份重构的过程 (e.g., Du, 2018)。通过使用我于2012年和2016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留学的四批美国学生采取的数据,我的研究更进一步关注不同于传统定义的华裔学生,其中包括通过跨国华人社群接触并建立与华人的家庭联系的学生,以及混血多族裔背景的华人学生。 这几类学生在华留学期间往往同时会被贴上“看起来不像华人”和“华语说得像中国人”的双重标志,因此语言使用在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建构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我的报告将着重关注这些来自跨国华人社区和家庭的学生在华留学期间如何与接触到的中国人用语言重定义自身是否“华人”和是否使用“华语”的过程。研究结果将能更好地为华裔教学和高级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题目:探索语言文化教学的边界:从中文冥想到中国书法
10月29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高畔畔,周康
主持人:高瑛,龙水水
主讲嘉宾介绍:
高畔畔,现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全球语言系中文讲师。2013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高老师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北京书院担任年级负责老师、承担师资培训工作。2019年高老师加入了明德中文暑校,主要负责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高畔畔老师长期致力于教材编写和教学材料开发工作,她是哈佛大学汉语高级教材《春华秋实》、《言文行远》《远见博识》的合编著作者,她参与编写的中级教材《故事内外》(Cheng&Tsui)已于今年七月出版。高畔畔老师曾于201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G&D”语言教学创新基金奖,专为商业中文课程拍摄了一系列短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商业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今年,她发起了“中文冥想”,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nd,Hand,Heart创新奖的支持,之后通过微信公众号、YouTube、Google site等多个平台,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分级冥想视频,将冥想与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发了有关学习体验、学习动机的新思考。
周康,现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全球语言系中文讲师。200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取得硕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布朗大学、威廉姆斯学院、哈佛大学任教,并具有多年中文暑期强化项目的教学及管理经验,曾在杜克大学中文暑期项目(2010)参与教学工作,并于哈佛大学北京书院(2012-2015)、明德中文暑校(2018-2021)任年级负责老师并承担师资培训工作。 周康老师长期致力于教材编写与视听材料开发工作,不仅是哈佛大学汉语中级教材《中国印象》、《中国观察》的合编著作者,汉字读本“Beginning Mandarin Chinese Characters” (Tuttle 2018) ,“Intermediate Mandarin Chinese Characters” (Tuttle 2021)的合编著作者。周康老师曾于2016和2019年获得MIT“G&D”语言教学创新基金奖,专为初中级课堂编写了阅读材料,并拍摄了一系列教学短片,促进语言学习与文化教学。2018年他在MIT首开中国书法课程,努力探索书法教学的新方向。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汉语教学法、语法教学、汉语教材编写、书法教学。
提要: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科内的纵深化、精细化一直备受重视,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相较之下,跨学科的研究、实践仍有空白领域,在一线教学中,语言文化教学的边界也尚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本次讲座将以冥想和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沉浸式的、艺术性的体验,以此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优化教与学的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终身学习者。第一位报告人将通过冥想教学的理念、疫情期间的应用心得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讨论冥想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然后通过具体的学生案例和活动反馈分享引入冥想过程中的挑战与思考。第二位报告人将通过分享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书法课的经历,探讨如何在理工科、综合性大学找到语言教学与艺术学科的结合点,以及如何在书法教学中巧妙借鉴、应用外语教学法中的诸多理念,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题目:自救、自愈、自在: 论电影《无依之地》的内视角
9月10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王颖
主持人:蔡罗一,葛黎妮
主讲嘉宾介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现任美国曼荷莲文理学院 (Mount Holyoke College) 亚洲研究讲座教授 (Felicia Gressitt Bock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正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明清小说和戏剧;《红楼梦》续书、仿书、传播、和改编;李渔小说和戏剧; 经典作品翻译等;所教课程包括:明清奇书选读、《红楼梦》解读、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现代小说选读、中国戏剧代表作、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中国女作家、中国当代小说选读等。
提要:
电影《无依之地》描述了一些美国中产阶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沦落为无房无业游民,开始了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生涯的故事。在 一片赞扬声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批评和质疑。比方说,有人提出影片结构松散,在揭露、批判现实方面远远不及它用来取材的那部新闻写实报告。在本次演讲中,我试图说明:《无依之地》的电影和书虽然题材相同,但是立意有别。不同于新闻写实的客观描述和冷峻批判,电 影《无依之地》选取了一个内视角去展现主要人物和她所代表的群体的体验、感受、和内心世界。而这样的主题设置在电影中是由一个虚构的女主人公 Fern 来体现和完成的。Fern 在影片中的存在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伴随着她的“游牧”生活和经历,观众看到的是她内心和情感上的变化。通过Fern 自救和自愈的过程、以及她最终达到的一 种自在的心境,我们了解到了美国游牧族的遭遇和心路历程。
题目:高年级专门领域课程:以《老上海、新上海》与《春草》课设计为例
8月13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7:00-8:30
主讲嘉宾:虞莉
主持人:刘刚,刘艳
主讲嘉宾介绍:
虞莉博士,现任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威廉大学(Williams College) 亚洲语文系系主任、终身教授。1994年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师从体演文化教学法创始人吴伟克教授(Dr. Galal Walker) 与野田真理教授 (Dr. Mari Noda), 于2003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汉语教学法博士学位。在中文教学法与中国文化史领域发表中英文论文、书评数十篇,有近三十年的对外汉语初级到高级的一线教学经历与十余载的教师培训经验。任Palgrave Hand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第四卷New Trend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主编,该分册于2021年出版。
提要:
随着中文学习者低龄化、加速化、兴趣多样化的趋势,美国高校高年级中文需要设计出更多的跨学科课程。老师如何可以设计出既符合语言学习需求又满足学习者求知欲的课程?“专门领域课程”(specialized domain course)的教学法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讲座将以美国威廉大学(Williams College)两门五年级的新课程来说明专门领域课程设计的教学法理念与流程。
题目:游戏化课程设计工作坊(二):整个课程游戏化设计
8月4日(星期三)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刘倩,刘刚
主讲嘉宾介绍:
刘倩,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中文讲师。2017到2019期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2011年起执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至今。自2018年起与密西根大学欧洲语言系讲师合作实践将“游戏化课程设计法(Gameful Pedagogy)”应用于不同水平的语言课程教学之中,并因此多次获得密西根大学的项目资助,其教学创新及实践曾在密西根大学等多所大学发表。
刘刚,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教学副教授,中文项目负责人,《汉语学习与教学研究》执行主编,西宾州中文教师协会董事会成员。自2010年起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任教至今。著有五册童书《洛洛汀神游上古》。合编/著有《传统与现代:海外中文文化教学》,《北美故事:美国一线汉语教学案例与反思》、《跨文化交际案例:汉语教师海外工作实训教程》、《生存攻略案例:汉语教师海外生活实训教程》等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提要:
随着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汉语教学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弥补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时效性,一直是汉语教师关心的话题。近年来的很多研究发现,游戏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中的益处颇多,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兴趣,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社群、为其提供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游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一直存在着多种形式:有将游戏规则和游戏设计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的“游戏化教学”(Gamification 或 Gameful Pedagogy);也有将游戏内容或游戏制作当作课堂教学材料或教学目标的“运用游戏的教学”(Game-based Learning或 Game-enhanced Learning)。本次工作坊将聚焦“游戏化教学”这一大类下的“游戏化课程设计法”(Gameful Pedagogy),除了介绍分析这一教学法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理念以外,本次工作坊也会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如何将课程活动或整个课程设计为“游戏化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题目:游戏与k-16中文教学的多层面结合
7月16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关春梅,王祥宁,刘艳
主持人:刘刚,蔡罗一
主讲嘉宾介绍:
关春梅老师:现任教于印第安纳州Logansport高中,拥有近30年的外语教学经验。关老师曾任 CLTA印州中文教师学会主席,现任印第安纳外语教师学会( IFLTA) 第一副主席,也是 2021 年印州外语教师学会秋季会议的主席,同时兼任 ASSCE 和 IFLTA 董事会成员。 2016年曾获得CLTA印州中文教师学会“年度杰出贡献奖”和“年度中文教师奖”,也曾在2019年获得IN-NELL 的“职业发展奖”。 此外,她也是 CLTA K-12 Classroom and Methodology SIG的负责人。
王祥宁老师:目前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为该校亚洲研究学系中文项目 Coordinator;王祥宁曾任教於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与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教授初级到高级的中文课程,也曾在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参与和负责不同的暑期密集项目课程,以及师资培训的工作。王祥宁的教学经历有华裔与非华裔的低、中、高年级课程,其中也包括旗舰项目与高年级的商务汉语课程﹔而目前的工作任务除了教学外,也以扩展项目规模、健全项目各项发展、并且整合发展华裔课程设计与教学法为主。
刘艳老师: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助理教授。自2013年起,在杜克大学本部以及杜克在华留学项目中教授中、高年级的中文课程,并开设了多门高年级中文跨学科课程,内容涉及“中英文翻译”、“中美关系”、“全球健康” 及“环境科学”。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将社区学习/服务学习、视觉艺术、游戏等创新元素结合到教学中,并于2020年春季荣获杜克大学的 “贝茜·奥尔登(Betsy Alden)杰出服务学习奖”。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阅读、华裔中文教学、第二语言写作教学、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法以及跨学科课程设置。
提要:
此次讲座探讨如何将“游戏”与“游戏化”教学理念运用到中小学以及大学的中文教学中。首先,印州外语教师学会第一副会长关春梅老师将结合她多年的中文教学和项目建设的经验来讨论如何在中小学的中文教学中利用游戏和游戏化的理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友爱、互助和积极的学习社区,并让学生体验有趣、多样、平等和包容的学习经历。之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王祥宁老师将为大家分享她与同事李俐蓉老师在网课期间,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更好地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将游戏带入华裔一、二年级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活动所做的尝试;最后,杜克大学的刘艳老师将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将游戏与高年级中文跨学科课程以及二年级非华裔课程相结合。希望此次讲座能够激发更多有关如何将“游戏”与中文教学相结合的讨论和尝试;也希望藉由此次讲座进一步加强 k-16老师之间的交流及合作!
题目:《红楼梦》和《西游记》作为美国大学生学习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台的教学设计
7月9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孙金爱
主持人:王小戎,刘刚
主讲嘉宾介绍:
孙金爱,美国中北大学现代和古典语言系副教授,中文项目负责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育管理博士。自2013年至今担任美国联办政府星谈中文教师培训和学生暑期沉浸式项目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和兴趣、高效教学策略和中文课堂中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等,并发表多篇论文。自2011年起在美国大学任教至今,开设多门初、中、高级汉语语言课程,以及面向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职业汉语和中国现代社会热点等专题,与此同时开设大学中文专业。2019年获得美国亚学研究基金资助,带领六名美国学生和同事一起研读《红楼梦》并赴中国实地访学,2020年在《曹雪芹研究》发表《体验式学习在美国大学<红楼梦>教学中的探索》。
提要:
无可否认,现今的美国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中国,在美国教学一线的中文教师尝试各种探索旨在帮助美国学生提高中文水平于此同时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成为中文终身学习者并且成为中美交流的桥梁。本次报告将为大家提供一个将中国古典名著融入大学中高阶段中文教学的新思路,结合STARALK 六大高效外语教学原则(从教学目标、设计到评估等),以跨学科、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为辅,以《红楼梦》和《西游记》的具体教学为例,希望通过本次报告能够展示中国古典名著在21世纪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各种经典人物形象、故事、文学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中,通过这样的平台帮助两国关系的关键时刻开始真正的跨文化对话。
题目:游戏化课程设计工作坊(一)
6月30日(星期三)美东时间 晚8:00-10:00
主讲嘉宾:刘倩,刘刚
主持人:刘艳
工作坊注册:由于此次工作坊中讲员和听众之间会有大量互动和分组讨论,确定要参加工作坊的老师请事先注册,注册人数上限设置为50人。注册老师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工作坊的Zoom链接及密码。原先CLTA通知中的Zoom链接已失效。
主讲嘉宾介绍:
刘倩,美国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中文讲师。2017到2019期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2011年起执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至今。自2018年起与密西根大学欧洲语言系讲师合作实践将“游戏化课程设计法(Gameful Pedagogy)”应用于不同水平的语言课程教学之中,并因此多次获得密西根大学的项目资助,其教学创新及实践曾在密西根大学等多所大学发表。
刘刚,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教学副教授,中文项目负责人,《汉语学习与教学研究》执行主编,西宾州中文教师协会董事会成员。自2010年起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任教至今。著有五册童书《洛洛汀神游上古》。合编/著有《传统与现代:海外中文文化教学》,《北美故事:美国一线汉语教学案例与反思》、《跨文化交际案例:汉语教师海外工作实训教程》、《生存攻略案例:汉语教师海外生活实训教程》等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提要:本工作坊是CLTA 2020 CHENG & TSUI SIG-Award支持的教学研究活动系列之一。
随着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汉语教学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何弥补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时效性,一直是汉语教师关心的话题。近年来的很多研究发现,游戏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中的益处颇多,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兴趣,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社群、为其提供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游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一直存在着多种形式:有将游戏规则和游戏设计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的“游戏化教学”(Gamification 或 Gameful Pedagogy);也有将游戏内容或游戏制作当作课堂教学材料或教学目标的“运用游戏的教学”(Game-based Learning或 Game-enhanced Learning)。本次工作坊将聚焦“游戏化教学”这一大类下的“游戏化课程设计法”(Gameful Pedagogy),除了介绍分析这一教学法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理念以外,本次工作坊也会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如何将课程活动或整个课程设计为“游戏化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题目:高年级汉语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6月25日(星期五)美东时间 晚8:00-9:30
主讲嘉宾:吕翔
主持人:朱琳 ,王小戎
主讲嘉宾介绍:
吕翔,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汉语语言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讲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师
提要:
近年来,ACTFL口语水平测试及标准已经为很多大学汉语教学项目所熟知并接受,尤其是对各个领航项目来说,高年级学生能高分通过并取得高级乃至优秀级的水平认证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尽管在语言本体比如语音、词汇搭配使用和语法结构方面可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各种口语测试中没有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学生在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篇章角度)的训练相对落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语段的连接词的使用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很多人所说的“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语段关联词”其实并不能有效帮助高年级学生提高篇章方面的语言能力。相反,这样做会忽视在篇章方面训练学生描写、叙述、议论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也会反映到其写作上。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方面常常缺乏逻辑,或者是逻辑链条不完整、常跳跃等。今次,我会把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一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恳请不吝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