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923
今日首次c-club演講聚會,討論的主題由胡元輝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帶領,以在公視與25餘年來的實務工作經驗分析與分享今日講題《From PeoPo to NewTalk-台灣公民新聞的實踐與反思》。
PeoPo在於實踐citizen media或是citizen journalism的精神。從”news is broken”為出發點,討論新聞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談及公民新聞學的方向,以及實踐公民新聞的最實際方法,可能要從第三地(Third Places)與偶然地(Incidental)發掘。胡老師也以公視【公民眾意院】節目中,曾經實行過的,台南縣長及台北市長選舉審議式辯論的例子來說明實踐公民新聞的可能性。
NewTalk在於結合專業記者以及公民(或者說是業餘、非專業)的力量,尋求不要倒向或偏重一方的平衡點,例如open newsroom直接將編輯室的討論過程直播出去,讓其他人能看到,並且能即時回應、修正。胡老師也舉出已經成功達到pro/am(專業/業餘、非專業)的結合的案例供大家參考,例如Rue89.com、Hartford Courant’s、The Voice of San Diego。
再回到討論中正傳播學系/所可以扮演的角色,也許成立Citizen Media Center / Lab、研究中心 & 創發中心,或者尋求更多企業界、NPO、學校與研究計畫的統合支持。
而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陳雅萱、陳芃瑾、李品蓁)和老師們(王嵩音、羅世宏、簡妙如、唐士哲)也針對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兩者之間共製新聞、受到對待或禮遇的問題,或是關於新聞的來源,以及互動對象(受訪者)等等在實踐公民新聞的過程會碰到的諸多問題,提出許多反思,也引起老師跟同學之間的熱烈回應與討論。
98/09/23 吳惠斐 紀錄
馮建三教授著作(全文上網)
演講綱要:
一、研究中國大陸傳媒的起源
二、研究中國大陸傳媒的歷程
三、研究中國大陸傳媒的心得
(一)中國傳媒的新風貌:宣傳專政
(二)中國傳播體系的構成及運作
(三)宣傳體系的傳媒認知及其產權界定
(四)借力使力及其背景
(五)彈性運用資本
(六)協調式競爭
980930
此次的c-club聚會,邀請到馮建三教授(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進行演講,以其對中國傳媒的長期關注,就宣傳體系的構成、運作基礎與手段及其成果等層面分享研究心得。
馮教授先由中學時期的剪報習慣談起,提出以市場社會主義,特別是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傳媒,越來越有其矛盾性。相較於社會工具,中國傳媒是政府的喉舌,面對資本主義的浪潮,中國反而以行政力的整合帶動傳媒規模,使之市場擴大。在中國官方控制與市場操作的精緻下,似乎開啟了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挑戰了我們對中國傳媒的刻板印象,。
無論是中央電視台與省籍衛視的競合關係,還是外資(如華納、梅鐸)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的挫敗,馮教授對於中國影視產業(如電視劇、動畫片、電影)駕馭資本的技術亦提出了相當精闢的見解,也打破了我們對政治力影響娛樂性的迷思,以中國傳媒目前的發展來看,兩者間似乎沒有必然負面相關。
最後的Q&A時間,老師(胡元輝、唐士哲、李政忠、簡妙如)及同學(陳佳君、陳雅萱)的發問踴躍,分別提出中國傳媒在公共新聞學理論的創造性轉化、複製好萊塢模式與傳統社會理想性流失的疑慮,以及湖南衛視成功創造利潤的案例分享下,企圖更清楚中國傳媒面對全球市場的態度,並由此反思臺灣未來的發展。
劉昀峰 記錄整理
981007
本週c-club聚會,邀請林福岳老師(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來,以其在原住民領域的研究經歷與他自嘲為「熟漢」的身分,分享今日講題《原來並不如此:原住民傳播議題與研究脈絡》。
首先,林老師談原住民傳播的意義,並非只是傳播加上原住民三個字成立的新學門。一支2003年汽車廣告,車輛具有變形金剛式的能力,這是想像出來的;另一支2004年電腦廣告,在非自然的部落中,看見拼湊台灣各族特色的原住民,這完全不合邏輯,是想像。以兩支廣告片的觀賞,說明在媒體當中,原住民被想像成的模樣。接下來,林老師以各種報導的幾則文字,說明原住民在新聞中被呈現錯誤的例子。
原住民的傳播環境,一直處在漢族中心主義下,原住民被標籤化、扭曲、視為他者,原住民需要自我的論述空間,而非一直是被詮釋的。
而原住民的傳播研究現況,除了數量不足之外,研究多具有特定的趨向,而且也缺乏理論的基礎。原住民既有的研究取向,包含原住民傳播權益的爭取(原住民自己的媒體在哪裡)、原住民相關媒體文本的探討(再現的問題)、原住民傳播的主體性思考(自我發聲,主體性是要被實踐的)、原住民的閱聽人研究。最後林老師提出,主體位置的轉換,是否能不將爭取權益視為唯一的政治正確,而是反過來思考,不是原住民爭取什麼,是能夠貢獻什麼。
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陳雅萱、劉昀峰、韋苡爭、李品蓁、林育昇、李岳昇)和老師們(王嵩音、胡元輝、管中祥、羅世宏、簡妙如)也針對相關議題提問、分享,關於何謂文明或野蠻、原住民的自我主體性、原住民代表台灣的象徵意象但事實上是弱勢的反差、族群間的分別你我、扭曲印象及標籤化、文化變成商品的代價、原住民新聞工作者的處境等等,也引起許多反思。
98/10/07 吳惠斐 記錄
981014
這次的c-club聚會,邀請到李淳秘書長〈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助理執行長、台灣通訊學會秘書長〉針對匯流的技術發展、管制革新及法制的因應等面向進行演講。而後,則由羅世宏主任再就媒介法規模式及NCC的獨立性,提出政府對於通訊政策應有的重視。
李祕書長首先介紹匯流的技術層演進,認為之後的技術限制解除將為跨服務帶來更激烈的競爭,而人為引導競爭恐成發展障礙,匯流法制的根本應以市場定義,在市場失靈時,政府才介入矯正。後舉例歐盟就電子傳輸服務與節目內容的管理架構,強調臺灣通傳法規應該要有更宏觀的規劃。
在羅主任方面,則延續先前的議題,提出人為因素及修法的制衡恐影響管制機關應有的專業和獨立性。此外,相較他國對於媒體政策的積極,好比法國之於報業,政府必須要有更多的重視,更具體的願景,才能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最後的提問時間,由老師〈李政忠、胡元輝〉及學生〈倪大程、涂智翔、陳佳君〉分別就匯流後NCC的修法策略、政策應由市場或政府主導、著作權法的規範、無線電視是否必載等議題延伸討論,除了獨立監督外,李秘書長認為,政府亦需要「經理人」的業務角色,對於通傳服務、內容、應用的立法前準備要更好,以幫助推廣整體產業。通傳產業的不確定性高,政府的明確態度將是決定發展的關鍵。
記錄整理:劉昀峰
981021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到盧鴻毅教授〈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進行演講。盧教授先以自身經驗切入,分享如何由新聞背景轉而進入健康傳播的學習歷程,而後再就健康傳播及其相關領域分享研究心得。
除健康傳播外,盧教授亦從資訊尋求和網路傳播等研究專長扣合時事觀察,並強調跨國合作研究的未來性,而教授多元的研究興趣,也在不同議題下,如禽流感、再現貧窮等,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關於健康傳播未來的研究方向,盧教授認為,可著重於醫病溝通、戲劇電影中的疾病再現及老年健康問題等層面深入;未來發展則可往健康宣導、結合動畫的數位學習,以深入淺出的教材設計,增進普羅大眾對醫病常識的理解。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羅世宏、胡元輝〉及學生〈陳佳君〉的提問下,以同樣涉及領域專業的科普傳播為例,說明傳播得以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作用,好比將血液循環比擬為河流示意。健康傳播的領域多元,無論學術或實務應用,都值得進一步探究。
記錄整理:劉昀峰
981104
本週的c-club聚會,由唐士哲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以他的相關研究,就《是名流?會治國?一個關於政論名嘴的媒介/政治生態分析》為題、劉昀峰設計宣傳海報的圖像—黑色「國」字內的紅色「口」字—談起。名嘴論政是否只是一個政論節目的現象?或者更是與政治實踐有關。
名嘴一詞之所以會有多數負面指涉,來自於他們的「批評專職」和行為過了頭,包含爆料、干預、結黨、營私四方面。名嘴論政已牽涉到媒體公共事務討論的「話語權壟斷」。對於名嘴的踰越分際,產生集體社會焦慮,反映出對名嘴跨越既定社會功能的擔憂。
對於政論節目中與談者的出席來賓的架構,而內容中哪些被突顯、哪些又被弱化或遺漏的,產生的旋轉門效應及悶葫蘆效應,唐老師藉豐富的資料圖表以及相關影片清楚說明。
最後的Q&A時間,老師(王嵩音、李政忠、胡元輝)及同學(賴仲翔、林育昇、陳雅萱、陳佳君、曹乃文)分別提出政論節目運作的方式、節目來賓背景為何多來自平面媒體的原因、與政治生態的關連性、媒體做為永遠的反對黨角色的權衡等等,就當前的政論節目生態進行諸多的討論。
98/11/04 吳惠斐記錄
091111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到王右君教授(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助理教授)以「交友網站中的自我圖像與性別展演」為題,分享其研究心得。相較於以往的男性角度,王教授此次採異女(異性戀女生)觀點切入網路議題,討論言說的性別展演是如何在眾聲喧嘩中取得協商,在協商中而眾聲喧嘩。
在反覆的性別操演中,確立了性別概念,而流行文本的內化、挪用女性主義則對於展演有建構性的作用。王教授以言說分析,在交友網站女找男的自我敘述中,列舉案例說明幾個不同的女性圖像,企圖以此窺看展演下的反身性。
最後的Q&A時間,老師(羅世宏、簡妙如、唐士哲)及學生們(陳佳君、陳雅萱、陳芃瑾)除了就研究內容、方法(如訪談進行方式)、切入角度(如發言場域、敘述變動性)的提問外,更論及女性主義在台灣的發展現況,亦提出女性專業自主背後的父權框架質疑。
記錄整理:劉昀峰
981118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邱琡雯老師(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以他的相關研究,就《過猶不及:解構千禧年後台灣女遊書寫下的日本意象》為題,談有關在日本有翻譯出版的台灣女遊書寫。
對照西方女遊—已經在日本國內出版、翻譯成日文、以日本為單一旅地、書寫時序集中在幕府末期、明治維新或大正時期,與台灣女遊書寫—於台灣出身成長、千禧年後在台灣以中文出版、並以日本為單一旅地的書物之作者,兩相比較。
台灣女遊書寫以個人風格強烈的旅遊資訊書居多,無論從眾或獨走,形塑了女遊書寫日本意象的基本方位,是一種角度、也是一種局限,很難脫離浮光掠影的側寫,缺乏更深度的其他角度書寫,如邱老師所言,「繞來繞去、繞不出去」,仍是過猶不及的狀態。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唐士哲、胡元輝、王嵩音、羅世宏、顏加松)及同學(林秉賢、林育昇、陳雅萱、尤柔淳、李品蓁、劉昀峰、賴仲翔)分別針對台灣女遊書寫上如何過猶不及、旅遊在高度工業化社會脈絡下的解釋該如何、書寫者與國家間的不對等位階關係、書寫者的書寫目的等等,進行諸多的討論。
98/11/18 吳惠斐記錄
091202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到林照真教授(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以「收視率新聞學」為題,討論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的現象。林教授先以現今新聞內容的品質低落,帶出收視率、廣告、電視三大產業在資本主義中的商業互動行為,如何影響新聞媒體產業的結構性問題。
相較古典新聞學強調好的內容,收視率調查反映了媒體經濟的消費者取向,除了社會實在觀點的反映民意外,林教授亦也以Smythe「盲點(blindspot) 理論)」的閱聽眾商品化、Eillen R.Meehan的「商品收視率」等,說明收視率是一種商品的批判觀點,並在此之下,來看商業媒體如何受制於收視率的議題。其認為,收視率數字成為直接的買賣貨幣,閱聽人的面貌不清,致使新聞煽色腥、非/去政治化、個人並且戲劇化的亂象紛紛。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胡元輝、顏加松、簡妙如、唐士哲、羅世宏)學生(涂智翔、賴仲翔、陳威諭、資工所林展意)的踴躍提問下,分別就業配新聞與廣告的共生關係、加強收視質調查作為換照標準、分段收視率造成的第一謬誤、網路或恐引起的點擊率商品化,以及發起「公民不服從運動」等問題討論熱烈。沒有絕對乾淨的地方,需要的是更多正向的改革力量,而也唯有如此,才能健全新聞媒體產業,彰顯新聞工作的真正本質。
記錄整理:劉昀峰
091209
本週的c-club邀請到張玉佩老師(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以「遊戲、人生:數位遊戲之閱聽人媒體經驗建構」為題,著重分享研究中的玩家經驗與性別意識,並對遊戲分級及發展前景進行討論。
張教授先以近年遊戲產業的快速成長切入,而後就社會輿論、政府政策及科學研究等各方觀點來看線上遊戲的未來發展。相較以電視為主要休閒,網路的興起,使得未來休閒行為改變,取而代之的,將是遊戲。
後針對「遊戲文化研究室」的研究分享成果,從如何取得受訪者的信任談起,再就線上遊戲的歡愉、社群關係、玩家的反身性思考與道德判斷來看人機與人際的互動,並延伸探討線上身分的性別轉換、遊戲世界的數值霸權等議題。
最後的Q&A時間,與會者(李政忠、簡妙如、林育昇、林倩如、何虹毅)除了就線上與線下遊戲的行為協商、遊戲的完美與真實和青少年的同儕互動之於遊戲行為等提問外,更反思遊戲產業對於社會、文化、性別的影響力。數值化世界不僅決定了意義體系,更落實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行動意義,在未來,帶來的將是全面性的世代襲捲。
記錄整理:劉昀峰
981216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蔡崇隆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講師)以他的相關經歷,就《我不是正義使者-紀錄片的自我實現與社會實踐》為題,談有關自身的媒體經驗與做紀錄片的路程。
蔡導從學生時代的背景開始講起,談起過去的背景所賦予的啟發。接著談在自立晚報的經歷,使其感受到身為記者,文字卻無力的挫折;而做電視專題記者後,開始感受影像的力量與說故事更需要下的功夫。但是又是何者有價值?蔡倒認為是各有價值。
蔡導接著談他在公視時期所做的各部紀錄片。其他還有蔡導之後進入獨立製片的時期、紀工角色的實踐時期。蔡導說,就像他的講題一樣,他做這些議題的紀錄片,並不是為了伸張正義,而是純粹把故事說好,其餘所得來的附加價值,將視為是多的、幸運撿到的。
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陳佳君、林育昇、賴仲翔、許富盛、陳雅萱)分別針對從紀錄片中與被記錄者感情的拿捏分寸、為社會伸張正義的可能性或只是把故事講好、參與觀察法與記錄片之間的差異、建構真實與對於真實創造性的處理的限度、影像與文字之間的差異與價值、紀錄觀點造成的被記錄者的不平之聲與衝突該如何等等提出問題,進行諸多的討論。
98/12/16 吳惠斐記錄
20100310
本周的c-club聚會,邀請到劉駿州教授(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就「電影語言與分析概論 ── 給研究生的一堂電影概論課」進行演講。
劉教授一開始就提醒,電影語言類同於語言文字的文法,而對於電影文本的分析解讀,是有破壞看電影單純樂趣的可能性,但卻也能夠以更細緻的角度觀影。後就電影語言基本概念,如鏡頭、音效、演員位置,及電影語言分析取向,如類型、風格等部分,輔以電影片段舉例,做深入淺出的說明。
好比電影《東京物語》喪禮結束後的一幕,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畫面安排,展現了東方禮數及繪畫構圖的平衡美感;《贖罪》則以打字機的聲音作為開場,預示了後來故事的發展。從每個鏡頭的細細剖析中,都足見電影製作的用心。
最後,針對學生(陳佳君、陳雅萱)及簡妙如老師的提問,劉教授認為,看電影如同談戀愛的一見鍾情,也許每個觀影者都在等待電光石火的一剎那。然而,電影不僅是消遣娛樂之用,從敘事分析的角度切入,亦是另一種研究的可能。
記錄整理:劉昀峰
20100317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李政忠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以他的研究經歷,就《初論非線性/多結局敘事結構之跨媒體文本轉換與內容接收》為題,談有關例如電玩改編電影、小說改編電影等等的非線性敘事的相關研究探討。
李老師從一張閱聽眾參與的媒體內容產製配置圖的圖表,開始延伸 prosumer(producer+consumer)的探討,說明電影與電玩在圖表上是分屬兩種非常不一樣的敘事方式。接著以文本的接收與轉換的六種模式,說明跨媒體文本在被接收時所會有的可能性。
後以《沉默之丘》這部由電玩改編成電影的文本、《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文本、《Soft Cinema》這個實驗性的短片,逐一探討兩種敘事方式所可能有的差異性,以及觀看者在接收上不同程度的參與。
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戴莉盈、倪大程、賴仲翔、林倩如、林秉賢)與老師們(唐士哲、戴皖文、劉駿州)分別就電玩與電影是否並非兩個分別的敘事而是結合、電影可能本來就具有電玩特質、某些學者認為電玩可能根本不能以敘事的角度探討而只是純粹的遊戲規則、遊戲玩家的著迷程度與電影觀看者的接收程度間的關聯等等提出問題,部分有玩遊戲的同學也提出一些玩家的分享,在此主題上進行熱烈的討論。
吳惠斐記錄
20100324
本周的c-club 聚會,邀請到戴皖文教授(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就講題「跨國廣告代理商在台灣的獨立戰爭」,其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出發,藉以爬梳全球廣告代理商在台灣的運作模式。
戴教授首先點出了四大控股公司在廣告界握有的巨大影響力,其不僅控制了大部份營收,更在媒體全球化的發展下,漸往標準化策略靠攏,利潤最大化被奉為經營圭臬。
後從審預算的實權切入,以計劃性預算壓力下的競爭,說明控股公司與地方廣告公司間的互動關係。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廣告業更需開發自己地方上的客戶,在財務和創意上的獨立,也許能帶來更大的自主性及決策發言權。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李政忠、胡元輝、劉駿州、林怡玫、嚴加松、唐士哲、簡妙如)及學生(陳佳君、賴仲翔)的提問下,除了再就跨國公司與地方關係的延伸討論外,亦分享了不同企業文化所致的經營策略差異。面對跨國企業鋪天蓋地的操控,廣告地方市場的深耕反而更有其存在價值,台灣廣告創意無限,爭取台灣本土產業客戶,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記錄整理:劉昀峰
20100414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林淑芳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以他的近期研究,就《移情與情境轉移》為題,談有關"Loss of Self or Merging Self and Other?--Transportation,Empathy and Self-Thoughts."的相關探討。
林淑芳老師首先從對於戲劇或小說等等的文本,閱聽眾在文本中的高涉入與投射的感受,談閱聽眾如何從遙遠的文本到投入感、再到觀影後的情緒改變。移情能力較高的人,愈能夠投入文本劇情。藉解釋此過程,釐清在研究中所運用到的Transportation、Empathy等概念,說明移情概念中所含有的Transportation與Empathy,兩者都包含了認知面與情感面的移情,但兩者又有是否"loss of self"的差別。
續分享編碼過程,在此是將data編碼為六種類型,彼此並不排斥,也可能重複編在不同類別。後提出某些可能的受訪者回應舉例,可能編碼為哪些類別,並提出一些實驗的過程分享。
最後,在老師(王嵩音、李政忠、羅世宏)及學生(李品蓁、陳佳君、劉昀峰、許富盛)的提問下,除就編碼過程與實驗設計可能的干擾或可能的修正方向的延伸討論外,亦分享了林淑芳老師與美國一方合作研究以及收集data、實驗影片挑選的原因與經驗。
吳惠斐記錄
20100421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陳志萍老師(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以他的近期研究,就《網路世界下的閱聽人研究--自我展演》為題,談有關做YouTube展演的相關探討。
陳志萍老師首先從Thompson(1995)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中介經驗概念開始談起,論其在例如call-in或網路交友、網路社群中,類似的持續不斷地相互影響所造成的共同價值與意義。而CMC從文字轉到影音以後,影音分享轉為以「傳播自我」為主軸。
陳志萍老師以質性的方式進行YouTube網站的影片研究,將搜集到的分為模仿名人、反映社會時事、KUSO惡搞、自我才華展現、性別轉換扮演五類。續分別播放各類別的幾則影片與大家分享,並且說明與影片中人物實際採訪時遇到的狀況,以及人物們自我展演的心態或動機。
最後,在老師(盧鴻毅、胡元輝、林怡玫、戴皖文、王嵩音、李政忠、唐士哲、劉駿州、羅世宏)及學生(李品蓁、陳佳君、陳雅萱)的提問下,除訪談中實做的步驟、樣本的挑選等的討論外,亦討論到實際遇到的問題、展演者的動機也許還有更多的可能等更可向下延伸的議題。
吳惠斐記錄
20100505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宋倩如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就《個人化網路節目智慧型編輯平臺》為題,談有關做數位內容產品開發實例的跨領域研究經歷,並邀請研究計畫內的電機所(陳建宏)與通訊所(李文誦)的合作研究生共同分享。
宋倩如老師首先從此計劃的主軸開始說明,此產品的目標在於讓使用者能夠隨心所欲的創造屬於自己的頻道,目前的產品開發是以五大網站—YouTube、CNN、Flickr、Yahoo music、Picasa—的內容為主。宋倩如老師主要是執行子計畫三—使用者行為研究—的部份,另外兩位研究生則是負責產品編修的部份。
後從目前所設計的介面以及功能展示、說明,還有使用者可以和可能使用的方式。而電機所(陳建宏)與通訊所(李文誦)的合作研究生則接著將個別所做的成品和過程經驗,談可能會有的限制以及繼續發展的方向。
最後,宋倩如老師首先向大家提問,這個產品未來能在何處發展的可能性,在老師(李政忠、胡元輝、羅世宏、劉駿州、王嵩音、林怡玫)及學生(陳雅萱、陳佳君、韋苡爭、戴莉盈、賴仲翔、許富盛)的熱烈回應與討論下,除提及產品的各種行動性、影片摘要式的功能、跨平台的整合搜尋外,亦討論到實際的問題,在商機上的考量,最大可能的限制關鍵恐怕會是在觸控或遙控的介面使用上。
吳惠斐記錄
20100512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鍾起惠老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就《NCC監理政策:施政理念如何落實》為題,談有關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追求與實踐。
鍾老師首先從他今日在NCC的固定會議後、趕來中正演講分享前的議題─黨政軍的徹底退出(直、間接都不行)─講起。當代通訊傳播的驅動與追求是有其困難度的,通訊與傳播兩者匯流,使得每一個專業者有存在的可能,也使每一個individual不具有力量。鍾老師舉之前NCC對電信產業要求調整「S值」,也就是調降資費;以及衛廣法修正案的例子。在此獨立機關內,反倒尤可深深體會到與政治的轉型正義有所關聯。
後從新聞傳播教育的本質中,談到界定公共領域與公共利益的兩難。並藉旺旺中時當時不服NCC決議,以大動作刊登廣告的方式批評NCC的事件為例。接著談NCC施政目標與理念,再以瑤瑤、舒舒及動新聞模擬犯罪行為為例,說明NCC如何在個案上的處理及其背後的思考。
最後,在時間的限制下,只能讓學生(倪大程、陳雅萱) 短暫提問,除了就鍾起惠老師談到的調降電信資費的政策,也談及電視卡通如航海王內所會有的管制與理念,與其法源的根據。
吳惠斐記錄
20100519
本週的c-club聚會, 邀請臧國仁老師(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就《我的「生命故事」-- 敘事傳播研究的觀點》 為題,談有關敘事傳播的研究分享。
臧國仁老師首先從自身的研究背景介紹起,導向何以有今日的研究取向的脈絡。從新聞研究中,國際傳播、新聞框架、921到911年間災難新聞的悲劇心態,到老人研究、敘事研究中,傳播敘事論的兩個軸─情感與時間,闡明現在的研究─生命故事的敘事,是透過故事來建立自我。
後談敘事論的典範轉移,新聞是否只有「真或不真」?而會不會有「美或不美」?典範由向語言轉到向敘事轉。故事是由事實(facticity)與可能(possibility)組成。生命故事常涉及四個層面:社會結構、社會文化、人際層面及個人層面。生命故事具有相互矛盾的內涵(paradoxicality),一方面顯現講故事者之獨特性(idiosyncrasies),另方面這些獨特內涵卻永遠無法查證。
老師並以幾個自身的許多生命故事舉例,不只自己,關於父親、女兒、太太等。接著以Fisher (1987)的敘事溝通觀點、Cragan & Shields之應用傳播論、Berger之傳播敘事觀(日常生活論),解釋傳播研究與生命故事的可能連結。後談敘事傳播的理論原則,故事也是框架的結果,經由選擇、排序、重組、秩序的結果。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劉駿州、羅世宏、戴皖文)及學生(賴仲翔)的提問下,除就傳播研究的導向上的突破做意見交流外,也談到影視家庭敘事的生命故事的相關議題,並對臧國仁老師提到曾做過的災難新聞議題等等有相當的討論。
吳惠斐記錄
20100602
本週的c-club聚會,邀請王嵩音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就《管不管?如何管?談父母介入子女網路使用行為》為題,做有關家長介入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的研究分享。
王嵩音老師首先從自身的經驗開始談起,聊到孩子成長時期,使用媒介的習慣與頻率,以及老師自身也參與共玩、同樂。接著王嵩音老師播放部分《爸媽囧很大》對於父母介入子女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討論,藉此看到各種來自家長與孩子對此的角度與看法。
後談研究中,父母從擔心電視的影響,轉變到擔心網路的影響。續談網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三種online risk(內容的危險、接觸的危險、隱私的危險)。就文獻中提到,父母介入行為的定義與兩種不同看法的派別,不同的學者並提出介入分為幾種類型(主動共用型、互動限制型、技術限制型、監視型),而關於介入後的效果,若父母採取互動限制,較能發揮效果,但也只在避免孩子接觸暴力和色情的危險面向。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羅世宏、林怡玫、胡元輝、李政忠、唐士哲、劉駿州、顏加松)及學生(陳雅萱、陳佳君、賴仲翔、林倩如)的提問下,除就研究的面向做意見交流外,也對王嵩音老師在分析上做了家長與孩子的問卷的比較等等有相當熱烈的討論。
吳惠斐記錄
20100609
本週的c-club聚 會,邀請許正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就《一片空白(BLANK)》為題,談有關留白運用的思考。
許正老師首先從發了半張空白A4紙的開始說起,要大家思考所謂空白真的只是空白嗎?亦或是有其他的意涵?接著以最近的時事,嘉義高商為一個已逝的癌生打開瓶中信,卻是一張白紙;以及人力銀行調查的畢業生優勢是新鮮人空白的可塑性;電影《功夫熊貓》中的片段;電視節目《The Outer Limits》中的片段;電視機出現的雪花,講述這些例子中的「空白」可能的意義。
後請大家想小時候最早有的記憶,而在那之前的記憶為什麼空白,要由照片來建構。另,夢是「做」的,抑還是「看到」的?這些空白都要大家做另一層的思考。
最後的Q&A時間,在老師(胡元輝、劉駿州、簡妙如、羅世宏)及學生(資工所林展意、陳佳君)的提問下,就電視及網路在空白或留白上的運用做意見的交流與討論。
吳惠斐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