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學年度演講紀錄

活動紀錄/2010-09-23 張鳴 / 媒體與網路:中國大陸傳媒現狀


20100923

  今日首次c-club演講聚會,由來自中國北京人民大學的張鳴老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主講,以其豐富的學識與經歷,分析與分享今日講題《媒體與網路:中國大陸傳媒現狀》。

   首先,張老師從改革前後的所謂傳媒的意義談起,續談黨報與都市報的依存關係,黨報以政府的邏輯運作,都市報以市場的邏輯運作;黨報靠都市報的收益生存, 都市報則是依賴市場生存,但是黨報卻又做為報系的主事者,兩者猶如雞蛋,邏輯大不相同,但兩者絕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拜新科技之賜,傳統媒體的寫稿 人,由菁英圈轉為普羅大眾,尤其是在網路上的普羅大眾。

  接著談台灣與中國的網路現象,光是在「網路」與「網絡」的兩個用詞上就大有文 章,「網路」的「路」是平坦的,「網絡」這個「絡」則是代表一種糾結的狀態。在中國,比起需要翻牆的推特,微博更是容易上手和使用,也因此製造了大量網絡 反對派,當然網民也會避開敏感詞,例如使用「草泥馬」、「河蟹」等等,中國政府的防堵也愈來愈困難,因為控制變得愈來愈不具正當性,網絡成為具體對抗的強 大資源。

  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陳佳君、經濟四黃柏憲、陳雅萱、李虹豫、賴仲翔、林育昇)和老師們(唐士哲、管中祥、王嵩 音)也針對中國與台灣的不同經驗,例如網路民粹、跨國網站需要翻牆有山寨替代版滿足需求、對抗的意識和續航力等等,提出許多問題與反思,也再引起老師跟同 學之間的更多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09-29 簡錫堦 / 破除無力感─為下一波改革做準備


20100923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簡錫堦老師(和平促進基金會執行長)主講,簡老師曾有許多社會運動的經歷,立法委員卸任後,開創和平促進基金會以及泛紫聯盟,今日分析與分享講題《破除無力感─為下一波改革做準備》。

  簡老師以自身的經歷進程,談每個階段接觸的運動和概念。由價值觀談起,價值觀影響社會,更影響著運動者的獻身和執著。簡老師談到他從異議書刊的啟發,到創作政治漫畫,發起社會運動,參與黨外的活動,甚至自詡效仿列寧的無產階級武裝革命者,讓他成為參與這個社會的激進份子。

  後談參加主張非暴力抗爭的URM研習,啟蒙簡老師,使他的思惟從流血革命推翻政府的思想,轉變到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思維。簡老師強調非武裝國防的發展趨勢,以非暴力去解構暴力一方的正當性,例如立陶宛的獨立。

  最後,簡老師談到,台灣也可以試著用非暴力解決台灣內部和兩岸的衝突。更重要的是,青年是社會中堅的力量,盼青年進入改革,成為發聲的主力,例如可以就政府資訊如瑞典的完全透明化、或是大學學費不合理高漲、青年薪資、就業等議題下手。

  最後的Q&A時間相當有限,同學們(劉昀峰、陳雅萱、林育昇、黃馨慧)和老師(管中祥)也抓緊時間,針對簡老師所提的,例如國際上的勞工權益或政策、非暴力運動的進行、甚至簡老師的京劇背景在社會運動中能否做戲劇上或其他的運用等,提出許多問題與反思,也引起老師、同學間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0-06 鄭國威 / 跟世界搭訕


20101006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鄭國威老師(知名部落客與網路運動者,全球之聲(Global Voice) 中文版發起人兼編輯、游牧綠要角,中正電訊傳播所碩士)主講,以其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講題《Approch the Globe!與世界搭訕》。

   鄭老師以環球小姐、魔獸世界以及流傳網路上的一個「媒體看世界的(扭曲)地圖」為始,談世界觀要如何觀,還有世界是否只能用「觀」的。

  後藉由跟底下聽眾的互動,提出網路其實並沒有使「地球村」實現,數位落差、言論封鎖、語言隔閡,正是目前【全球之聲】在努力的方向。

  最後,鄭老師以YouTube上的一則影片“Did you know 4.0”,做為這場演講的結束,並鼓勵大家能夠按建議,由小地方做起,付諸具體的行動。

   最後的Q&A,同學們(陳雅萱、大學部學生、孫意盈)和老師(唐士哲、簡妙如)也把握時間,針對鄭老師所談到,如網路的社會實踐、無償投注心力等,實際可能遇到的情形與諸多狀況,提出許多問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0-14 吳介民 / 第三種中國想像——一個觀念的誕生


20101014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吳介民老師(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主講,吳老師以其二十多年來,在研究中國的領域上,分享今日講題《第三種中國想像——一個觀念的誕生》。

  吳老師從自身如何踏入中國研究的緣起談起,自己在這個領域中,不斷的鑽研、思辯、掙扎與對話。1994-95年間,吳老師密集的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並輔以諸多當時的照片,說明當下的中國環境與社會中的衝擊,好奇心常常卻得到「說不清」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通常不見得是「說不清」,而可能是「說不得」;後談中國在世紀之交的一連串改革;以及在世紀之交以後,到現今的崛起。

  最後,吳老師回到台灣的位置與角色。吳老師提到,必須有兩岸公民社會論壇的催生,而且是自發的催生,台灣的民主自由是相對於中國最大的軟實力,「台灣性」的追求,爭取泛華人社會的價值,是台灣最有力的利器。

   最後的Q&A時間,同學們(林育昇、陳雅萱、劉昀峰)把握時間,針對吳老師所提的,例如除了台灣對中國的想像,中國對於台灣可能的想像,以及吳老師所謂台灣性的追求等,提出許多問題與反思,也引起老師、同學間諸多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0-20 盧鴻毅 / 健康促進與社區


20101020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盧鴻毅老師(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主講,盧老師以其近來在研究中的各種實務狀況,談《以健康促進觀點探討不同型態社區民眾健康促進議題及其資訊尋求之研究》。

   盧老師從自身的背景與研究歷程,然後如何進入健康傳播領域開頭;進入社區做研究或衛教工作時,會發現自己對於某些地區會存在某些想像,而這通常都不會跟現實符合。因此,地方語言很重要,而且必須有足夠的前置作業,了解社區的特有文化或特質等,才能真正進入場域。

  另,盧老師展示其帶領學生上健康與生活課程時,所運用的全線上教學的數位學習平台,是如何在平台上引起學生反應,並且如何做到互動的。

  最後,盧老師回到近期研究在社區中的實際體驗,將他在社區中與社區居民,以地方的語言拉近距離,去了解社區居民的想法,社區的屬性不同,健康的傳播就必須要有不同的策略,猶如「因材施教」的概念,因為不會有"one size fits all"。誘出他們的故事,再透過研究者「把場景寫出來」。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唐士哲、李政忠、顏加松)與同學(李品蓁),針對盧老師所提,在進入場域後的實際的經歷與研究處理,類似的研究但並非身體疾病而如精神疾病的研究方式、台語訪談後的逐字稿與隱含意義的處理方式、健康傳播上先備知識的門檻,提出許多問題與反思,也引起老師、同學間諸多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1-03 胡元輝 / 誰在寫歷史的初稿?協作新聞的發展與意義


20101103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胡元輝老師(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主講,胡老師以其近來在研究公民新聞的各種狀況,談《誰在寫歷史的初稿?協作新聞的發展與意義》。

  胡老師從professional journalist與citizen journalist兩者的立論與批判開始談起,並以1870年代南非的「Grocott's Mail」與印尼「Panyingkul」為例,顯示公民新聞在地方的萌芽。但對於公民新聞,常有對於專業或非專業之間的信任問題,並且會引來諸多的質疑,認為公民新聞能夠被肯認的專業價值不足等等。

  後胡老師以各個公民新聞與專業新聞的平台作例子,有的區隔開專業與業餘,也有的是將專業與業餘做結合,例如OnMyNews、CNN-iReport、Voice of San Diego.org、news-press.com、guardian.co.uk、Off the Bus、Propublica等,胡老師也分別一一陳述了每個平台的作法與特色,提出pro-am journalism、pro/am mix的可能性,認為專業主義能夠再構,讓news as a conversation。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顏加松、戴皖文、羅世宏、管中祥、簡妙如)與同學(陳雅萱),針對公民媒體擴張時如何維持專業主義、公民媒體如何擺脫一個只是提供主流媒體素材的角色、公民新聞組織的自我與互相更正的能力,以及實務上例如新頭殼的問題與狀況、公民與主流媒體間如何協作等等,提出許多問題與反思,也引起老師、同學間諸多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1-10 張鐵志 / 時代的噪音:西方與台灣搖滾中的抗議之聲



20101110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張鐵志老師(政治與文化評論者、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現任新新聞週報副 總編輯, 著有《聲音與憤怒》、《反叛的凝視》,剛出版《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主講,張鐵志老師以其近來著作,與大家分享今日講題《時代的噪音: 西方與台灣搖滾中的抗議之聲》。

  張老師從自己在搖滾樂的觀察之中發現,它與社會變遷兩者的關係是緊密的。《聲音與憤怒》主要是談搖滾樂與政治的關係,音樂有時是具有政治性的,像是事件史;而《時代的噪音》一書,則是重在人的故事上,談人與商業體制搏鬥的關係。

   後以《時代的噪音》書中幾個談到的人物,如Joe Hill、Pete Seeger and Woody Guthrie、Bob Dylan、James Brown、Arentha Franklin、Nina Simone、John Lennon、Patti Smith、U2,輔以音樂播放說明,各個人物在時代下的思想與音樂產物,以及面對社會變遷的衝擊。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管中祥、簡妙如、唐士哲)與同學(陳雅萱、蔡明倫),針對台灣搖滾樂的處境與爭議,音樂體現的社會價值、音樂人與觀眾的組織行動、音樂人所具有的政治意涵是權力還是限制,提出許多問題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1-17 唐士哲 / 傳媒=政府? 一個關於當代治理性的提問


20101117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唐士哲老師(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主講,唐老師以其近研究興趣與主題,和大家分享今日講題《傳媒=政府? 一個關於當代治理性的提問》,談名嘴與政治現象。

  唐老師由題目開始,向大家提問,來談政府看媒體治國、名嘴有如國師的現象。接著唐老師以最近的時事(鄭弘儀國罵事件、薛香川八八風災過父親節、陳聰明與名嘴魚翅宴、朱雲鵬翹班約會事件、陳水扁一連串的事件)事件中人物與政論節目的相互回應,作為討論的開端。唐老師提出,傳媒的話語權對比於政治力的萎縮,凸顯出,傳媒監督政治的功能變調,也改變了政治與媒體互動的特性,並且形成政論節目可能代表民意的假象。

  唐老師後談政治與傳媒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經濟上與政治上的相互制約,一方面傳媒呈現了一種擬民粹的政治,讓政論節目成為政府治理的參考點,一方面又為節目生存,某些層面服膺於政府的收編。名嘴藉由把內情資料檯面化,顯示自己民意的代表性,來操縱議題走向,政論節目會是沒有天敵的嗎?如果要管制,又要管什麼?如何管?三律共管(業界自律、公民團體監督、政府法令他律)又是否可行呢?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李政忠、胡元輝、顏加松、簡妙如)與同學(陳雅萱),針對管制的可能、名嘴現象背後的結構問題、政治與媒體兩者共生體、公共問責的仿造,提出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與延伸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2-01 簡妙如 / 「我小時候都去Spin」:台灣現場搖滾音樂場景Live House的歷史初探



20101201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簡妙如老師(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主講,簡老師就其研究,以音樂場景(music scene)的概念,探究台灣現今通俗搖滾音樂的主要表演場地-live house的歷史根源及演變。

  簡老師在演講開始之前,先播放甜梅號的〈偏執狂的論文〉作為開場,接著詢問大家所認識的live house有哪些,再點出題目的來源-旺福的〈我小時候都去Spin〉,說明Spin這個90年代中期另類音樂圈的場景,再扣連回講題所要討論的live house音樂場景。簡老師先將酒吧(Pub)、夜店(night club)、live house(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做定義區隔,續介紹紐約CBGB、倫敦國王街的類似場景,再提到Straw提出的場景(scene)概念,是從community轉變到scene,強調的是文化變遷在場景繁衍的過程。

  而從1960-80年代後期的美軍俱樂部,1980中-90年代後期的另類搖滾音樂酒吧,1990年代早期的原創音樂/地下樂團酒吧、90年代中期的文藝青年新空間、90年代末的樂團時代,到2000年代早期的專業化live house的誕生,再到live house的合法化及商業化。其中簡老師舉許多時代中代表性的酒吧,例如AC/DC、Roxy;也有許多代表性的樂團播放曲目,例如濁水溪公社、瓢蟲。最後談到關於音樂場景的意義與問題,流行音樂中的搖滾青年次文化,成為今日政府致力發展的文化觀光場景,流行音樂的多元與創意價值似乎也已然轉變。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唐士哲、胡元輝)與同學(陳雅萱),針對台灣live house多在台大與師大附近的聚集經濟、the wall或河岸留言的產業鏈、live house走出都會的可能性、與民歌西餐廳歷史的扣連,提出許多延伸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0-12-08 管中祥 / 我,失聲了!



20101208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管中祥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主講,管老師以其研究與關注的議題,與大家分享今日講題《我,失聲了!》,「我」作為一個主體,為什麼會「失去發聲的能力」呢?

  管老師首先談到,這個主題其實是傳播研究的古老議題,而傳播是什麼?很弔詭地,傳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的中文是溝通,則大眾傳播包含著相互傾聽的公共概念。接著管老師幽默地以「我是誰」為命題,可以是「管仲的管+孫中山的中+文天祥的祥」,也可以是「不管用的管+不中用的中+不吉祥的祥」,談論「我」的主體性。

  後提媒體改革運動中的目標與價值,是在民主、多元、人權,還是反壓迫?人天生的傳播工具是口耳,但是到了媒體時代,人的傳播工具被剝奪了,變成一種代言;媒體中的「最小弟兄」被塑造為幾類形象─危險的、可憐的、可笑的、異國風情的、非掌握命名權的、客體的;管老師再談如何對抗媒體、實踐公共媒體、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從中時電子報的氣爆報導修正、到間接影響法規政策,以及風信子協會、樂生那卡西的音樂實踐為例證。

  最後的Q&A時間,老師們(胡元輝、顏加松)與同學(賴仲翔、劉昀峰、陳佳君、陳雅萱、蔡詩瑜),針對台灣社會運動的環境與衝突、媒體改革中說服過程的經驗分享、菁英經營媒體的盲點、自我培力的困難,提出許多思考空間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3-02 蕭蘋 / 台灣電視節目內容中的族裔形象再現


20110302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蕭蘋老師(中山傳播管理所教授兼所長)主講,以其最近的研究案,分享講題《台灣電視節目內容中的族裔形象再現》。

  蕭蘋老師提到所謂台灣「四加一」的族群地景,包含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以及新住民,在其研究中,以電視節目32案例,進行質性文本分析,參照O'Barr提出的三個分析議題:(1)族裔形象;(2)社會關係;(3)不平等與權力進行之。

  後蕭蘋老師逐一在各族群形象舉例說明,顯示出弱勢族群的被客體化,以及語言的位階在其中的壓迫與矛盾,寓貶於褒也是常見的蘊藏糾結的簡化/本質化現象。即使是少數族裔的媒體工作者,或許也不盡然能突破該限制。

   最後的Q&A,老師們(管中祥、王嵩音、簡妙如、胡元輝、羅世宏、唐士哲)和同學們(劉妙青、韋苡爭)也把握時間,針對蕭蘋老師談到到少數族裔 在內團體與外團體的感受差異、主流媒體教育的問題、語言的使用語際、節目製作的組織體制,以及後續研究中可以加深的訪談對象、分類細節、文本的文類多面向 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3-09 柯裕棻 / 電視文化史研究的方法



20110309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柯裕棻老師(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主講,以其最近的研究,分享講題《電視文化史研究的方法》。

  柯老師談起他的研究歷程,是由文化研究開始的,博士論文研究1990年代的鄉土劇,分析與當時本土化政策之關連;接著是哈日風與日本偶像劇的典型哈日文化研究;再到韓劇興起,柯老師將其轉回談符號消費、民族主義與後殖民的認同政治的脈絡。

   後柯裕棻老師講到其問題意識,提到傳播史研究所缺乏的史觀問題;並談到相關電視研究的學者,包括美國的Lynn Spigel、日本的吉見俊哉、英國的Roger Silverstone等,在其社會脈絡之下,電視文化的形成,與當時整體國家集體記憶、科技國族主義和所謂「家」的打造是很有關的。續談其研究問題,重 點在於當時社會如何去想像、討論及安置電視,是否關乎當時的軍事、外交、貿易政策。

   最後的Q&A,老師們(羅世宏、胡元輝、管中祥、簡妙如)和同學們(陳雅萱)針對柯老師在政治經濟學的制度研究與資本結構分析、戰備社會走到消 費休閒社會的轉折、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其中的因果關係角色的思考、國家經濟發展政策方向、史料與常民論述的調和、台灣的集體記憶電視事件等,提出許多問 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3-16 翟本瑞 / 八八風災後山美部落的教育、文化及產業重建



20110316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翟本瑞老師(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暨社會學研究所教授)主講,以其投入部落的經驗,分享講題《八八風災後山美部落的教育、文化及產業重建》。

  翟老師談他們進入山美部落所得的體驗和觀察,原住民孩子的繪畫或其他方面的天份與能力,看似與住在市區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不同,是因環境與條件、慣於使用的語彙,是中產階級的語言表達等所構成的結果。

   後翟老師講到其透過募款和協助,進行「鄒竹屋實驗計畫」,希望補足例如家長無法陪伴指導課業的不足等等。以及莫拉克風災後,山美部落所在的南三村物資處 理,與產業重建的困難與過程,包括農業的輔助和銷售,諸如行銷石篙筍、麻竹筍;鄒族的文化傳承與保留,如出版鄒語寓言、兒歌、戰祭的刊物。

  最後的Q&A,老師們(管中祥、戴皖文)和同學(劉昀峰)針對翟老師在如何深入部落、持久有毅力的做,及行動者的支援系統、榮耀共享的思維和策略、培養種子回部落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3-23 黃子漢 / 數位匯流解放了什麼?



20110316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黃子漢副總(中華電信副總經理)主講,以其對於IPTV、 MOD、數位匯流的理念和心得,分享今日講題《數位匯流解放了什麼?》。

  黃副總首先談中華電信的發展概況,接著提到中華電信的電信線纜,將與有線電視的第四台線纜匯流,兩形態業者將形成競爭狀態。這條接到家中的線將因為數位匯流而解放,中華電信企圖創造all content、all screen、going social。

  黃副總續談數位匯流的發展方案,以及超越傳統電視所要實現的"Beyond TV",並以Google TV與Apple TV為例,說明它們的優劣勢。後黃副總講到MOD的應用服務內容,包含操作介面與收費模式。

  最後的Q&A,老師(胡元輝)和同學們(劉妙青、陳雅萱、向奕蓓、林育昇、賴仲翔)針對MOD的介面、檢索功能、個人化推薦機制、互動服務、MOD在電腦上的運用、中國大陸的三網融合等等,提出許多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4-13 李政忠、劉駿州 / 初探媒介商品再利用的演進趨勢

20110413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李政忠老師(中正電訊傳播所副教授)、劉駿州老師(中正電訊傳播所副教授)主講,以其研究分享講題《初探媒介商品再利用的演進趨勢》。

  李老師先談影視媒體市場的產業現象與發展趨勢,接著提到產製與行銷界線逐漸相互滲透的概念,以及小說文本/電玩文本與電影文本相互參照的比較,最後再談研究的初步發現,包含改編電影觀眾的訴求與愉悅感的來源。

  後劉老師以經濟分析的觀點切入,闡述相關概念與理論、產製模式、消費行為經濟,例如植基於網路效應的雙邊市場概念,增加此主題的不同觀察面向,與可發展之方向。

  最後的Q&A,老師們(戴皖文、王嵩音、唐士哲、顏加松、簡妙如)和同學們(陳雅萱、李品蓁)也把握時間,針對兩位老師談到改編電影的觀影樂趣、文本間的流動與先後順序、產製與行銷的成功偶然性等,提出許多問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4-20 宋倩如、林怡玫 / Explo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via an EFL Learning Website for Undergraduate


20110420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宋倩如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怡玫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主講,以其研究分享關於科技學習的講題《Explo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via an EFL Learning Website for Undergraduate》。

  宋老師先談研究內容,該研究是建構以外語學習為目的的網站,其試圖在網站設計中達到學習的輔助效果,故研究會檢驗其設計與優使性,以及內容分析其使用指標;接著宋老師再秀出網站,輔助上述的研究內容說明。

  後林老師以其近年研究,延伸討論科技應用的層面,例如個人化適地性行動廣告系統設計、GeoWeb 2.0應用研究等。

  最後的Q&A,老師們(羅世宏、唐士哲、胡元輝、戴皖文)和同學們(向奕蓓、陳雅萱、劉妙青)也把握時間,針對兩位老師談到實驗過程的控制、受試者的成就感來源、測量方法等提出問題,引起許多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5-04 戴皖文 / 魔法師的創意策略:消費文化中的國際品牌新定義


20110504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戴皖文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主講,以其最近的研究,分享講題《魔法師的創意策略:消費文化中的國際品牌新定義》。

  戴老師首先談Raymond Williams稱廣告為"The Magic System"的概念,認為廣告創意人就如同magicians魔法師,創造消費意義和價值,廣告做為控制市場的手段。

  後戴老師提到其研究是以國際品牌進入台灣時的策略為主要方向,來看廣告在創意沙漏的結構之下如何進行;創意人面對固有的結構與組織,如何角力與拉扯。戴老師並以諸多廣告影片做為例子播放與說明;並說明其研究中所看見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在國際品牌中的影響力。

  最後的Q&A,老師們(顏加松、李政忠、劉駿州、羅世宏、胡元輝、唐士哲)和同學們(劉昀峰、陳雅萱、蔡詩瑜、邱鈺婷)也把握時間,針對戴老師談到國際品牌、台灣本土品牌與兩岸間的差異與面對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5-11 林淑芳 / 記憶力簡介與傳播研究


20110511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林淑芳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主講,分享今日講題《記憶力簡介與傳播研究》。

  林老師首先談到,記憶可依記憶的運作階段、記憶貯存時間、記憶貯存類別來分。而林老師再分別從感覺記憶、短期記憶(也就是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三個運作階段(編碼、貯存、取)來分析,並說明記憶可能的遺失因素。

  老師並以數字或字母的投影片,讓大家試著體會記憶的測驗與實驗狀況。後提到記憶在大腦的運作過程,可能會在實驗或研究方法上有所影響;例如primacy effect與recency effect,這是指在一連串項目閱讀後所能記憶的只有開端與結尾,在使用例如電話訪調時,就要注意這個缺點。

  最後的Q&A,老師們(李政忠)和同學們(陳雅萱、邱鈺婷、劉昀峰)也把握時間,針對感官記憶的多種可能性、以及觀賞電影時所產生的情節記憶、或是速讀與心算等訓練方式與記憶的關連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引起相當的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5-18 羅世宏、蔡崇隆 / 對岸:中國大陸調研與紀錄經驗談


20110518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羅世宏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蔡崇隆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講師)主講,以其最近的研究與作品經驗,分享講題《對岸:中國大陸調研與紀錄經驗談》。

  羅老師的子題為〈當代中國傳媒與公共人的復返:感覺結構、公共話語與公民行動〉,首先談中國大陸崛起與其研究背景,提到所謂「中國夢」、中國模式、中國的「社會主義」,羅老師並在中國大陸訪談各地之活躍份子及體制內/外的學者,輔以照片看出中國大陸目前不論是經濟或文化等等的狀況,並提到艾未未這樣一個看似無所懼的藝術家,顯見內部已出現各種積極的力量。

  後蔡老師談關於進行〈對岸(The Other Side)〉這部紀錄片目前已拍和進行中的製作,分為兩岸夫妻、台灣商人、大陸交流生、中國農民工四條線。兩岸夫妻是關於一位嫁到台灣農村的中國大陸媳婦,對於兩岸的觀念實無想像中的大差異,反倒是在孩子教養上才容易起衝突;中國農民工則描繪沿海地區工廠內的作業員勞動條件或是對於主管、跳樓事件的反思與看法,以及他們的生涯規畫等。另大陸交流生的部分,則已先有短篇〈她們的民主假期〉在公視播映。此片主要目的與內容,是從台灣的角度看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想像,作為中國大陸角度的參照。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6-07 王嵩音 / 電子公民參與之研究



20110607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王嵩音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主講,以其最近之研究,分享講題《電子公民參與之研究》。

  王老師首先談一個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的時事案例,網路在其中所扮演的串連力量的關鍵角色。接著談到理論性的概念,包括審議式民主、審議式民調、共識會議、公民會議等。審議式民主的意義為,公眾經公正、平等的決策模式來治理公共事務,是對於代議式民主的反思。審議式民調的目的,是為了使民眾在具備足夠基本知識後,再就政策議題做決定。

  後王老師講到電子公民參與之趨勢,例如電子化政府,是為了達到電子化資訊公開、政策諮商、政策參與等;期能夠用在公共審議的機制上,例如911後紐約的重建即以此方式進行。

  目前台灣民主基金會所做之實驗性的行動,即以「北投老街區的明天」為題,組織參與公民線上視訊會議的小組,以視訊、音訊、文字的方式進行;最後王老師從各種的可行性下去分析比較,並論行動公民參與的價值與可能。

  最後的Q&A,老師們(胡元輝、唐士哲、羅世宏)和同學(陳雅萱、劉昀峰、陳慧珊、向奕蓓、賴仲翔)針對王老師在公共電視與審議式民主結合的公民會議、資訊豐富度與消化、議題的被關注程度、資料來源、極化論述的可能性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


活動紀錄/2011-06-14 許正、顏加松 / 實習媒體的新科技與管理


20110614

  本週c-club演講聚會,由許正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顏加松老師(中正大學傳播系講師)共同主講,以其最近之研究,分享講題《實習媒體的新科技與管理》。

  許老師首先由"Imagination"概念談起,從《The Outer Limits》這個老牌影集歷年來的預告就可看出,從六○年代一直到近年,逐年不同科技下所呈現的影音方式大有不同;接著談Broadcasting的發展,提到RDS在多個面向的運用,在歐洲及台灣有些許不同,台灣可用在例如PaPaGo、Mio、公車動態資訊、電台播放的顯示名稱等等;或可思索中正之聲的器材也可做類似或更多的運用。

  後顏老師以組織正義概念,分析中正E報的與人管策略;組織正義可分為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及互動正義,當這些「正義」都得到滿足時,組織的效能便會提高;而此研究未來可拓之處,則可能是在於人際網絡取向的部分。

  最後的Q&A,老師們(羅世宏、劉駿州、胡元輝)和同學(劉昀峰)針對兩位老師在中正之聲的運作組織、外來語(例如越南文)的節目建議、結合中正E報與中正之聲成為一大平台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等等,提出許多問題、回應與討論。

吳惠斐 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