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7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呂慈芸、呂政道
講題:中國的數據權力與反權力
講者:邱林川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日期:2019/09/27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8位
本次演講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邱林川教授。邱林川教授的研究橫跨了多門學科與領域,其中包含:傳播技術、社會階級、全球化與社會變遷。本次講座邱教授分享了他最新的研究《中國的數據權力與反權力》。近期香港反送中遊行爆發後,不少香港青年利用新媒體對抗黨國的數據權力,這也讓有關中國數據權力與反權力的研究更顯重要。本次講座可大致分為三個段落:1.數據權力與反權力是什麼?中國的數據權力和反權力的樣態又如何?2.下層如何反抗數據權力?3.中國的數據權力與反權力的歷史脈絡為何?
數據的權力與反權力
若要探討數據的權力與反權力,便要避免科技拜物教的迷思。邱林川教授以李開復對AI的觀點為例。李開復認為中國尖端科技的崛起挑戰了美國,且中國政府對於高科技的支持,更加速了中國的崛起。李開復的觀點將中美視為二元對立的國家,無視了其他國家、地區的力量。此外中美也並非處於完全的對立關係,當中有更多的是中美兩國的互動與交流。而中國不只有政府由上而下力量,內部的權力也相當多樣性,並非鐵板一塊。
中國的數據權力與反權力如同陰陽兩極,有其衝突、妥協、競合後所呈現出的關係。權力是制度性、結構性的安排。權力所維護的是不對等的關係,對下層有所壓迫。反權力即對應權力,力圖改變不對等關係使權力更為平等。數據的權力和反權力有其歷史脈絡,現階段的權力與反權力是歷史堆疊出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
反權力案例
因為權力的壓迫,讓下層的反權力開始匯流,使用類同的科技進行反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反抗。邱林川教授在反權力的案例有:
1.參與反政府抗爭的香港青年越馨利用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方式,使各個端點都留有資料,
讓民眾傳出的文字和訊息不會被刪除。
2.程序員起身反抗過長的工時,並以「996.ICU」為這場抗議的名稱。他們在微軟旗下用於代碼共享的平台GitHub上發起有關中國勞動法的相關內容,訴求企業符合勞動法的規範。996.ICU的抗爭中,也讓中國唯一一個合法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旗下的《工人日報》也發出譴責過長工時的報導和評論。
數據權力與反權力的歷史脈絡
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國家權力受儒家以群體為本的思想以及國族主義影響甚遠。1960年代中蘇關係交惡,1964年中國獨自設立第一間電子管工廠,並於1966年發展小型電子管技術。此時毛政府將中國的科技公司作為獨立組織,強調中國不模仿國外技術、自立自強,不懂ABC也可以玩電子,用漢字也可以寫程式。1979年越戰結束後,中美關係升溫,也使中國開始引進美方的技術,從共產主義步入到新自由主義的社會。
邱林川教授總結,數據的權力與反權力是歷史上推演而來的產物,有著本身獨特的價值系統,並隨著歷史時間發生著變化,如同馬克思所述:「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
Q1:普世價值是什麼?
A1:大部分文明的國家接觸到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但中國批評普世價值,認為其稀釋了中國的特色。然而諷刺的是在詮釋社會主義的文宣上,卻也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普世價值。可以說在官方文宣上的普世價值是正能量,但走到街頭上的普世價值便是必須被壓制的負能量。
Q2:從專業延伸到其他領域時,跨領域的經驗為何?
A2:因為覺得很重要,必須跨到其他領域進行梳理。尤其傳播學本來便是跨領域的學科,不是獨立於社會學門的學科,必須向其他領域的學科學習。
Q3:隱私的蒐集做到什麼地步,就是被侵犯了隱私權?
A3:在個人對企業的部分,除了必須全然同意個資被蒐集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產品。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例如手機充電時間的數據,也會被企業收集。除此之外,也必須關注個資的數據如何被企業被販賣,所以也觸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及企業和國家的關係。
Q4:權力和反權力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
A4:從執政者的角度,當然是希望反權力是被收編的。但在歷史的脈絡來說,陰陽合構地情況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權力的內部從來不是鐵板一塊,久了一定有所鬆動。歷史可以分兩個階段:日常,可以被經濟、假民主、意識形態掩蓋。然而日常會在關鍵點:例如韓戰、越戰、六四天安門,爆發出來。
Q5:台灣EID數位身分證可能會延伸權力對個人的控制,但台灣多數民眾卻希望其普及。老師怎麼看待EID的技術?
A5:如果是請私人企業代理,那麼企業如何設置這樣的技術。而且重要的是,台灣民眾是不是能夠也同樣擁有這些數據。或許國家能以數據合作社的方式,讓全民持股,一起決定EID技術的設置權力。
191002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黃仁禧、謝以琳
講題:公益資本主義應用於偏鄉振興政策的侷限性:日本瀨戶內海群島個案分析
講者:李翠萍 / 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日期:2019/10/02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7位
本次演講邀請本校政治所的李翠萍老師分享近期的研究,李老師以環境政治學出發,在課堂中以瀨戶內海的三座島嶼為例,告訴我們公益資本主義在應用上的侷限性。
公益資本主義是一種鼓勵私人企業自願以對社會有利之方式尋求利潤的經濟制度,使企業管理者基於道德做決策,培養出有利於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策略習慣與價值,相較於企業社會責任(CSR),公益資本主義更強調企業應幫助解決社會問題。這種看似對企業和社會都有利益的運作邏輯,其實還是重複著資本思維的掠奪式積累,李翠萍認為,日本式的資本主義是影響瀨戶內海偏鄉振興政策的關鍵。在日本式的企業文化中強調公司主義,勞工和公司類似盟約的關係,會以公司的利益為中心,公司同時會提供就業與管理的安全保障。政府也和財團擁有相當穩定關係,對土地所有權的保護較多,這兩個因素讓瀨戶內海三座島嶼的觀光建設得以有效的運作。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出現之前,直島、豊島和犬島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工業的影響。直島上最大的企業便是三菱冶煉事業,因為開發的緣故早期也被稱為「禿山」,豊島雖然以豐饒的農產為主,但後來豊島綜合觀光開發株式會社非法棄置56萬噸廢棄物在海灘上,也進一步破壞了島上的生態,犬島則有日本重要的煉銅廠,在美國尚未進入銅礦產業前,日本的煉銅事業在國際的競爭力強,犬島便有大規模的銅礦產出。
隨著三座島嶼的產業競爭力削弱,人口也不斷的流失。為了解決這個狀況,以文教產業起身的倍樂生財團(前身是福武集團)便希望基於公益資本主義的精神,以藝術活化瀨戶內海因工業污染而沒落的小島。倍樂生總裁福武總一郎除了商請好朋友安藤忠雄來設計島上的建築,也借助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總監北川富朗的經驗,發掘出瀨戶內海的跳島商機,即是今日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祭。
2010年第一屆藝術祭帶來了約莫200萬的觀光人潮,但有趣的是藝術祭後,專家對於瀨戶內海各島居民的調查,直島和豊島居民有相當比例對藝術祭沒有期待,最不熱衷「與人交流」及「藝術鑑賞」,對藝術祭持正面態度分別佔20.8%及31.7%。這也和後來歷年的人口統計印證,原先想解決人口流失問題而做的藝術祭,卻沒有有效遏止情況變壞。李翠萍的研究中提到,日本的公司主義文化和土地所有權制度限制了行動者的視野,使長期被忽略的不正義持續被忽略,導致在立意良善的制度複製同時,也複製了不正義的制度結果,而且由於偏鄉的脆弱特質,使得此種現象在偏鄉振興的案例中更為凸顯。
另外在土地所有權傳統觀念下,瀨戶內海住民需要承受財團開發觀光的外部成本。許多的小島土地與老宅被財團收購與租賃,在藝術祭的行銷策略上也將島民生活日常轉化成觀光財,而且財團會主導了這些島嶼文化的詮釋權,形成居民生活和藝術祭建構出來的文化處於解離的狀態。
李翠萍在演講結束前說:「我其實沒有要替這樣的情況提出解決方法,這也不是這個研究的野心,而是將這個個案作為借鑒,提醒我們會不會是複製一個人口持續流失的偏鄉振興典範?」
Q1.藝術祭前人口流失的狀況?島上的污染物誰清運?居民平常在幹嘛?
A:犬島、直島礦產競爭力變弱,所以人口在藝術祭之前就已經流失。豊島比較特別,原先便無工業,以農業為主。污染物從豊島運到直島,直島的三菱企業因工廠閒置故可以做污染處理。藝術振興沒有阻止人口流失。直島年輕人以區公所和三菱企業為主,其他兩個島主要是老人。
Q2.美術館的經營者與獲利者是誰?對台式資本主義的看法?
A:都是倍樂生財團。日式資本主義比起台式資本主義更重情感,也更懂得包裝,台式比較草莽。
Q3.土地私人所有的文化和願意捐出土地似乎不同?
A:並非為了公共利益,而是取決於土地有沒有用。對於別人的地,日本人可能較不會去處理、申訴。
Q4.研究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和反思?
A:進入田野的過程最困難,聯絡受訪者有國情問題,美國的案例完全沒有人回應,日本人反而對客人很親切。田野過程中的困難在於自身需要完全模擬情境,所以會比較慢熟,且因為會先準備許多資料,所以進入之後常常已經不客觀。
191009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張彤瑄、陳莞青
講題:文本數據的跨界應用 -《我們與惡的距離》執行經驗分享
講者:徐毓良 / 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應用研究所副主任
日期:2019/10/09
地點:R227
參與人數:52位
本次演講邀請到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應用研究所徐毓良副主任,與我們分享大數據分析如何運用於戲劇節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前期劇本發想,並說明影視產業與文本數據分析合作的可能。
大數據的運用可追朔回2013年,臉書在台灣正式形成風潮,也被意識為社群媒體。而因為是新科技當時業者還不了解這些數據該如何被運用,臉書本身資料為非結構化資料較一般資料庫不完善,初期資策會僅做些敘述統計並規劃成一個報表平台以利協助客戶。但因資策會主要為計畫導向,維運人力通常過於吃緊,因此於2014年便結合了自身的服務設計專業,將報表平台改為提供persona分析使用者輪廓,而這整個服務也隨著臉書於2016年開始將自身數據停止提供後,轉型成研究顧問服務。
而這個顧問服務也承接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接洽,一開始協助像天下、公視這類擁有社會責任又被夾在商業之間的媒體,如何數位轉型、如何運用社群媒體去行銷戲劇等,初期以社群媒體行銷為主要服務。爾後公視提出是否能用大數據結合戲劇,找出能做的戲劇題目,也與製作人、編劇接洽討論,對於此類想法徐毓良副主任也提到些國外實例,如:美國有Amazon、Netflix(為前後顧客行為分析)、中國有小時代(行銷置入),但在2016年的公視是沒有類似這些案例的數據資料。也因如此,對於此類結合在雙方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彼此時,只能透過實驗來進行碰撞,第一次實驗是透過麻醉風暴2,八仙塵爆與戲劇是可結合的,資策會先以過往協助行銷方式提供了事件文章的時間點、主要角色(人物呈現),但在初次配合便發現在編劇的想法中人物、事件是有意義的,但「熱門」趨勢對於戲劇來說並非所需,編劇更想知道的是那些沒有被知道的事,想要瞭解新聞輿論中的「觀點」與「衝突」,而這也是戲劇最核心、吸睛的地方。
擁有了上面的經驗之後,開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前置作業。在當年社會發生了鄭捷、小燈泡事件,因此製作人與編劇想做與無差別殺人事件相關戲劇來慰藉社會。而資策會這邊也從「無差別」、「殺人」兩組關鍵字進行搜尋並將資料進行分類標的、處理並呈現給編劇了解,其中在資料分類上最後發現是運用了事件知識圖(事件、議題、人物三角形)進行關聯整理。而在這三角形裡,人物部分是運用人工校正名字並賦予身份,由於事件人名並非知名人物多需人工處理。在議題上需找出具有觀點衝突的詞彙,而此類詞彙通常在閱讀新聞時容易被略過。而該如何帶出觀點呢?從議題上代入人物的觀點,可能是這類人物多是怎樣類型、有什麼態度、想法與其他關係人對他的看法等等。
而經過整理後其實有發現意料之外的有趣事,比方像:媒體製造業,在鄭捷事件中看見媒體、酸民等其他新角色的出現,進而去了解社群上、媒體立場的對立、喜歡點擊事件的酸民背景。其他部分為編劇想知道的社會安全網、國外案例等等。
最後,透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經驗,徐毓良副主任也做出幾個結論:事件知識圖的關聯性、質化劇本脈絡、新的思考角度等。而對於複製可行性則表示「有討論才有數據,討論量多才有大數據」,並非全部事件都能運用,現行台灣最大的問題則為數據基礎,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戲劇平台。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編劇表示雖然當時接觸時認為數據冰冷超過負荷,但文本數據對於事件脈絡、社會發酵仍給予很好的幫助。
Q1:資料分類是很重要的一環,需不需要具備編劇的常識,磨合中可能會經歷什麼?
A1: 我認為可能跟之前做服務設計的同理心有關,會了解編劇會問什麼,但之後與更多編劇接觸後才更了解編劇的行話。而分類會對應到題目的特色,現在用比較快的方法為電腦去跑新聞主題,透過電腦抓關鍵字,再一一抓主題出來。
Q2:未來像講者這樣的職業角色有沒有可能專業化?
A2:現在比較屬於實驗計畫的延伸,不太可能變成標準化工作,但是對於編劇來說可以扮演編劇顧問的角色,嘗試幫助給予編劇一些新的發想。
Q3:資策會目前有沒有計劃要去實施針對學界、業界與新創能量的結合?
A3:如果業界願意當然很願意去做這方面,不過目前文化部那邊不知道有沒有經費在做這個。
Q4:以紀錄片來說對於觀點和議題都很重要,但人力編排較為吃緊,想要了解紀錄片與這類服務的結合?
A4:要先看是否有足夠的能用數據、是否有多元觀點,大家常討論的主題為何,大約有千篇即可。比方像《老鷹想飛》,因為是較為特殊事件所以就不太適合。
Q5:目前數位服務創新應用研究所中的人力組成多為什麼樣的專業背景?
A5:聚焦到做本次題目的部分,需要懂數據、會寫程式、會爬資料、本身對事件的理解,以傳播學科來講,會需要多一點的涉略,例如:寫程式。而資策會內部會有技術研發人員以及行政部門人員,總而言之,一定是需要跨界合作的。
Q6:運用臉書資料的時候,臉書官方會不會有動作與干涉?
A6:現在臉書能爬的資料已經比當年《與惡》的資料量低很多,因為臉書會認為是可以用的資料,若是學術用途可能可以申請使用。
191016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孫唯容、楊子漩
講題:別再「泰國謝金燕」了:泰國流行舞曲的(新南向)補帖
講者:蔡如音 /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副教授
日期:2019/10/16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0位
本次C-Club演講邀請到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的蔡如音副教授為我們分享她今年暑假遠赴泰國進行有關泰國流行音樂的研究,包含泰國鄉村電音、東北磨瀾新浪與流行「哥」神P’Bird的恰恰恰,以宏觀的視角,傾聽泰國的性別與亞際區域史的觀察。
台灣人接觸泰國流行音樂的接點,從1990年代前半起出現翻唱的華語歌的現象,例如香港團體草蜢,到了2000年前後則有泰籍華裔雙人女團中國娃娃紅遍華語歌壇,當時泰國最大的唱片公司Gmm Grammy在台灣成立子公司,由音樂製作人許常德負責管理,而近幾年像是City Pop 曲風的Phum Viphurit等泰國歌手為台灣人所認識。蔡如音老師表示,在進入研究之前,自己對泰國音樂的認識也如多數台灣人同樣狹隘,一開始的切入點便是從謝金燕發行的台語電音舞曲中發現跟泰國流行舞曲的接觸。
蔡如音老師認為,因為移工社會的形成,台灣跟泰國會有更多面向的互動,但也因為華語樂壇混雜泰國本地流行音樂的嘗試比較少,我們對於泰國流行歌停留在淺薄的刻板印象,例如黃明志的THAI CHA CHA和泰國情歌。
她首先介紹的是泰國的鄉村音樂,泰文稱為「Lukthung」,是泰國最通俗、市場最大、韌性最強的音樂類型。從1940年代開始現代化,其中一個類別是生活歌,對應到的是社會底層勞工階級的音樂,這是它跟城市歌曲「Lukroong」的差別,不同的音樂類型也對應到不同的社會階層。鄉村音樂有幾個主要的特徵,第一個它包含了鄉村、原鄉的意識,主要傳達了從泰國外圍到中部都會區打拚的村民的心聲。再來鄉村音樂常包含比較直接明確的情慾、性表達,對比之下中產階級所聽的城市音樂較為含蓄浪漫。第三,Lukthung是一個高度混雜化及現代化的樂種,在1970、80年代於本土唱片市場大量流通,1990年代加入了拉丁的元素,90年代末開始連結到泰國的國族自尊,而21世紀後便逐漸全球化,鄉村音樂變得不那麼「鄉村」,被年輕人、大眾市場所接受。
本次前往泰國的研究,蔡如音老師親身接觸到泰國兩大唱片公司: Gmm Grammy和RSIAM,並介紹了這兩個鄉村電音品牌的經營路線。 Grammy Gold旗下有淑女抒情代表Tai Orathai,另外也有被稱為泰國謝金燕走美艷鄉村電音路線的Yinglee,所演唱歌曲《用你的真心換我的電話號碼》在youtube上點閱率破兩億次。GMM的競爭對手RSIAM則嘗試做各種多元的路線,有大膽融合韓國K-POP的女團藍梅、走搞怪風格的LULULALA、性感的RSIAM Kratae、RSIAM Baitoey、RSIAM Jah等。RSIAM在意話題性,GMM則重視格調。RSIAM的品牌總監認為, Lukthung的定義不在曲子風格,而是能夠感受到一種社會風情,Lukthung跟POP的區別就在於此。
另外一種泰國流行音樂的新浪潮—東北Isan磨瀾,Isan位於泰國東北,文化與自然資源處於相對弱勢的地區,Morlum磨瀾指的便是來自這區域的民間音樂。最早是源自於地方節慶演奏的音樂,80年代開始商業化,90年代起在曼谷出現Morlum娛樂餐廳秀,近10年來磨瀾透過巡迴策展的方式(Morlum Bus)形成一種推廣的地方文化,另外現在也有獨立廠牌從事磨瀾音樂的創作與創新。磨瀾新浪似乎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展示,能被重新創造與表達,包含電影與微電影。
最後蔡如音老師介紹了國民男「哥」神P’ Bird,P’是泰文暱稱兄、哥哥的意思,他以演唱恰恰舞曲、抒情歌居多,P’ Bird的流行音樂混雜了拉丁、磨瀾、鄉村、嘻哈、搖滾、J-POP多種類型,在泰國的POP界縱橫三十年,「在台灣的流行樂迷應該要認識Bird」蔡如音這樣說。
演講的結尾,對於整個研究歷程的反思,蔡如音老師表示仍在思考流行舞曲在市場上斷裂的類型,目前台灣文化部正大量補助樂團出國的新南向政策,這樣的政策下泰國音樂對台灣音樂能有怎麼樣的發酵與交流,也回歸到演講的主題,希望不要再講泰國謝金燕或印尼謝金燕了,對於泰國的音樂文化是滿失禮的說法。在泰國的音樂中可以感受到社會階層的差異,我們對於音樂類型應該要用社會類型來理解。
Q1:文化會如何介入音樂?泰國男性會吹笙去和女生示愛,台灣平埔族也有類似的狀況,傳統文化為了推廣會創新,會喪失原本的味道,要持續整合或是有何解方?
A1:文化本來就不是外在於音樂。像是磨瀾音樂也有加入電吉他的形式來呈現,最傳統的磨爛似乎只能透過博物館化,或是透過考古去保存。
Q2: 音樂類別不只是音樂類別而是社會類別,要如何區分,是社經地位還是背景?
A2:像是巧遇皇室成員逝世時的商場連放三天的聲樂是一種類別,像是鄉村電子舞曲的受眾主要針對青少年,廣大的指標是大眾市場,當我問及GMM他們的回答就是東北的勞動者,而具體而言勞動者又是誰?可能是小攤販業者、機車計程車司機、按摩女郎等等。
Q3:相較於泰國廣告,泰國MV的拍攝少了電影感,也讓人感覺低成本、低製作
A3:在越南MV也有相同情況,但同時也有高質感的MV出現,可能是選才是關鍵,即使缺乏電影感,但在廣告與MV,都能發現泰國的拍攝都相當注重故事性,時間長,有主線故事,例如兩個女生搶一個男主角。
Q4:在地文化的傳佈是否也要以「獵奇化」才容易被流傳?
A4:像是LULULALA的視覺就彰顯泰國的色彩感,也確實到日本表演過,但是容易流傳的關鍵也要看是否對上某個社群的喜好。
191023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陳巧妮
講題:下班後的5小時:沒朋友的出版社、zine在家的創作者到法國安古蘭漫畫藝術家駐村
講者:Pam Pam Liu / 漫畫家、插畫家 過去X未來多提無用
日期:2019/10/23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8位
本次講師邀請到曾為「愉悅科學」樂團的主唱,現以漫畫家、插畫家為身份,且出版過眾多漫畫、小ZINE,如《過去X未來 多提無用》、《Bunny the Hater》、《不良品》、《失敗集》,線上連載《我弟小時候》,以及即將發行的《癌症好朋友》的創作者─Pam Pam Liu,來到C-Club與大家分享,上班族/漫畫家身分轉變、法國安古蘭漫畫村的駐村、DIY第一本小誌到由正式出版,和舉辦交換小誌(ZineXchange)活動的心路歷程。
成為漫畫家的心路歷程:誤打誤撞做起第一本小誌、上班賺錢才能養興趣
Pam Pam Liu(以下稱Pam Pam)於2009年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隔年(2010年),創建了《過去X未來 多提無用》的臉書粉絲專頁,由於當時是圖文插畫家最盛行的一年,因此開創該粉專後,亦受到不少使用者的按讚青睞,而有自信繼續發表插畫創作。後來,在朋友的建議、協助下,去了不熟朋友的公司,利用該公司影印機偷印漫畫集,再回去家裡裝訂,Pam Pam的第一本DIY漫畫就此誕生,也開啟了她的印刷書不歸之路。
2011年後,她隨即飛往英國,攻讀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的Communication Design,並於2013年成功取得碩士學位,但這兩年多的留學生活,因為人生地不熟的關係,讓她在創作上迷思了方向,為了逼自己繼續畫畫、訓練技巧,開始以漫畫的形式作為記錄生活的日記,也讓她在後來回首之際,發現自己在這兩年的漫畫日記上,培養出在精簡的頁數中,說好一個故事的能力。
2013年學成歸國後到一般的公司工作一段日子,推行了生活雜記的計畫─《Pam Pam Zine #01》,一年一本,內容多與音樂、書籍、私人生活有關,後來兩年陸續發行了幾本零星小誌。2016年網路漫畫蓬勃發展,為了區分大眾風格,Pam Pam的創作內容開始多以批判觀點為主。同年,她辭掉上班族的工作,成為全職創作者,在家接案,但從發包到結款日程費時,以至於無法負荷生活花費的周轉,生活作息也變得很凌亂,工作沒有效率;因此,重返職場,再度成為上班族,新工作的穩定性讓她能利用下班之餘繼續她喜愛的創作,只是常常發生太多次晚上畫到太興奮,白天上班出現非常疲憊的狀況,也讓她在2016年開始嘗試申請我國文化部「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暨影像城駐村交流計畫」,就在連兩年的申請失敗,心灰意冷,即將放棄之際,好友MANGASICK的老B叫她再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最後也有順利獲選了,就此逃離每天兩個小時的通勤上班的苦悶,邁向成為漫畫家的下一個里程。
法國安古蘭駐村經驗:漫畫、插畫是這裡的麵包和生菜
安古蘭(Angoulême)是位於法國西部的小鎮,人口密度低,由於沒人潮之故,平時店家多半不會營業,不過因為漫畫遠近馳名的安古蘭,是一個整個城鎮跟漫畫插畫結合,充滿活力的小鎮。在這裡的店家、指示牌都非常漂亮,安古蘭的吉祥物出現在某棟建築上,公共垃圾桶具漫畫特色,隨處可見的隨筆創作,除了標誌的藝術品外,細緻的畫也常被覆蓋塗鴉,不斷地出現不知名中文字塗鴉,菜市場裡頭有打扮奇特的路人,也因為日本漫畫在當地非常知名,在圖書館中甚至可以找到大量法文版的日本漫畫,而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定期舉辦的國際漫畫節,是全球漫畫愛好者、創作者必定朝聖的聖地!
安古蘭在1974年開始舉辦漫畫節,成為了漫畫愛好者之間的天堂,凝聚了漫畫家、插畫家的社群,同時當地政府亦提供藝術家一個專門的創作空間─「作者之家」(Maisond auteurs)。本次講者Pam Pam亦進駐作者之家,從她在作者之家的幾個月中,體會到地方政府如何提供完善的空間、設備,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可以專心地創作、交流想法和技術,也透過與各國藝術家之間一起生活的日子,發現了一些良善的文化衝擊,如:節慶一定要一大群人一起過。
Pam Pam是從2018年底駐村到2019年初,期間遇到漫畫節,漫畫節一到時,城鎮人口稀少的景象被大批漫畫愛好者取代,在漫畫節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單位,也會有人帶著自己的漫畫到現場,希望其他人提供建議。台灣的大塊藝術出版社亦誌現場推廣台漫,希望可以將台漫銷售到法國。因此,除了展示台漫外,亦安排台灣漫畫家現場創作、設備和翻譯輔助。Pam Pam也發現專業漫畫家的現場創作會特別設計過,讓觀眾覺得吊胃口,引發驚艷。另外,有別於專輯、書籍的簽名會,通常在漫畫節中的簽名會大多會花上很久的時間,因為漫畫家除了簽名外,還要畫上小插畫。
經過這次的駐村後,她發現能當專心的創作者、插畫家是很開心、難能可貴的事,因為可以全心全意地創作,跟其他創作者交流討論溝通的時間,確實能精進自己的技術,也吸取歐洲漫畫的精華和精神(出版社願意出不同主題的漫畫、較不以商業取向、多元取向)。實質層面上,個人Instagram因為中英發文加上外國美麗的生活照讓她獲得許多追蹤,甚至認識一個台灣編輯,該台籍編輯牽線法國的編輯,並預計於2020年2月在法國出版。不過這次的經驗讓她認為每天可以安心地畫畫是很奢侈的事,回台灣後,依舊不敵現實,無法以全職插畫家生活,仍舊回到普通的上班族生活至今。
Zine是什麼?Zine就是自在的你自己,那我們來交換小誌吧!
Pam Pam認為是一種非專業和非官方的少量出版物,由一群愛好同一事物(如文學或音樂類型等等)的一群人製作,供其他有興趣的人閱讀,並回顧了歐美的發展脈絡,如:一、1930至1960年的美國,科幻、廉價小雜誌接受讀者的創作投稿。二、1970年的英國,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經濟的限制,DIY小誌與音樂成為龐克文化的一部分,。三、1990年代的美國,出現「不必依賴主流媒體,也能夠表達自己,及接觸大量觀眾」的觀點,暴女運動結合了龐克的DIY精神,以及提高大眾對女性主義的注意。因此,zines的主題涵蓋廣泛文字到漫畫,拼貼畫和故事包括小說、政治、詩歌、藝術與設計、個人記事、社會理論、女權主義、單一主題愛好,超出主流可接受範圍的限制級內容。
從上述的發展歷程來看,Pam Pam認為Zine是「從身邊的日常小事開始吧!」,這也是她在日後舉辦交換小誌市集(ZineXchange)時,非常強調的重點,入場資格是至少帶一本你想交換的小誌,也會在成功入場時,獲得一張「求交換」的貼紙,希望來的人都能是自在地交換彼此DIY的小誌,當有人想跟你交換小誌時,你也不能拒絕,不能因為認為自己的小誌比較精緻,而不跟別人交換,因為小誌和你都是自由而開放,任何個體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不玩主流市場規則和邏輯的。
最後,她也播放了幾段自己在推廣自己的ZINE的影片,像是《Pam Pam Zine #02》要出版前,先做一個影片給讀者看,小誌預計出的內容和製作過程,引起讀者對小誌的興趣。雖然Pam Pam的小誌中,許多都是DIY製作,大多自己畫、印自己刷版、自己封面捐印版(售價比較貴,限量50本),但現在的她認為,會花較少的時間做絹印,因為小誌裡的內容才會是較重要。
Q1:zine的接受者偏好紙本還是網路,還是兩邊都ok?
A1:新的閱讀習慣確實在網路上,但有部分的人對zine的喜好就是收到紙本、裝訂(癖)、喜好,但其實並沒有衝突。
Q2:會不會有人看了網路創作,也想收集紙本?
A2:要看作者有沒有能力印刷裝訂出版,不然就要看出版社要不要出版,但其實現在的起點大多從網路上開始。
Q3:在小誌交換活動種:小誌的閱聽眾偏重內容還是偏重形式/格式?大家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去蒐集小誌?
A3盼盼: 其實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蒐集別人的東西,而是在你做出一個作品為前提來參加這個活動,你可以和別人交流作品,我會覺得還不錯。
A3小妙:活動進入資格,只要有帶一本小誌就可以進入和交換,而且活動入場時會發「求跟我交換」的貼紙,讓參與者可以隨意交流,不會有「比較」的感覺,讓大家都對大家很有趣(角落的人可能也很有趣)。
A3盼:有些創作者都很害羞,所以會開啟他們的交流機會。
Q4:小誌的宿命是不是比較不會被主流出版社接受,一旦接受了會不會失去原本的特質?
A4:確實是以次文化、地下的形式存在,需要破除要有出版、通路銷很好上的迷思。
Q5:會不會因為主題有不一樣的插畫風格,或關注的主題:
A5:像家人這樣的主題,我弟小時候的故事、癌症好朋友(如何接受巨變),大家都很有共鳴的事,多數為網路發表、線上回響大,也可在網路上測試水溫。但其實我自己也有在創作關於我自己的想法的作品,但這大家就比較難接受、引起共鳴,但我兩件事都有在同時並行。
Q6:同學;何時開始創作,畫風一致,還是會隨主題換畫風?
A6:幼稚園看多拉A夢,國小開始畫美少女戰士的少女風格(美術班),國中高中考大學比較沒畫,大學念動畫,分鏡是我想畫的,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會被影響(養分),但最後會固定下來,除非是接案需求有特定要求
Q7:前面有說到過去有一段時間被其他插畫家影響,為何沒有朝向市場導向,發行好笑的漫畫,讓更多人可以接受。那為什麼不這麼做?
A7:那不是我要的風格,而且想梗好累,因為有些人為了要好笑和賺錢,所以會去研究怎樣吸引粉絲,但我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我沒有辦法花時間去做這樣的研究,我還是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我的興趣才會是興趣,而不是變成工作(政忠老師:所以這回過來看,ZINE的宿命就是這樣。)
Q8: 招生海報哪個老師難畫?
A8:(指小羅),因為老師比較沒有特點?
(妙如老師:我提供的照片比較不好。)
Q9:工作跟興趣怎麼平衡,上班會不會造成你的負擔?
A9:有些人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休息,但我上班是為了維持我的興趣(還可以維持我生活的錢、上班舒服、同事好相處),因為我的興趣沒辦法賺錢,畫畫是我每天必做的行程,但上班是讓我可以維持每天固定的行程,不燃我有一陣子接案的時候,在家都睡到晚上五點,畫畫畫到早上才睡。
Q10:為何法國出版社願意嘗試小眾雜誌,因為出版社應該會有商業考量而出?
A10:法國市場比台灣大很多,台灣市場太小,以至於需要以市場考量,且法國有提供出版社很多補助,讓出版社有足夠的空間去選擇多元的ZINE和內容,加上閱聽眾的接受度廣、閱讀習慣良好、長久,台灣大家比較忙,要賺錢。
Q11:靈感來了卻在上班,是如何記錄下來,還是怎麼分配那個時間管理?
A11:黑人阿金曾問過我在台灣做什麼工作,百貨公司設計,但確實有遇到上班時遇到靈感來了,所以我會先記下來,養成一個固定的創作時間,在那個時間內安排時程,加上今年有拿到輔導金,需要提供一個時程表給他們,後來我也按照那個時程表創作,我也覺得這樣對我很好,比較有效率。
Q12:怎麼突破瓶頸?有靈感但沒辦法呈現時怎辦?
A12:我出國時遇到瓶頸,因為沒朋友聊天,但我又想畫畫,所以我就覺得我把我每天的生活畫下來,就算內容無聊,也可以維持我的畫畫技巧,我那時候就畫四格漫畫,某一天畫了我搭捷運時,卡掉了,我一定會更衰,後來隔天家裡就遭小偷,那時就覺得人生下一步會怎麼走,後來也覺得這樣可以訓練自己的畫畫技巧、說故事的能力。很多人在設計一個圖像之前會先想,但我覺得我會趕快排版或畫下來,因為動手下去做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想法,比起在那邊想畫壞,不如直接開始做,才知道怎麼做,頂多是做壞而已。
Q13:會固定看其他漫畫家的作品嗎?還是為了避免影響,就畫自己畫的。
A13:我之前會看我喜歡的,看他們怎麼說故事,但後來發現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研究、吸收別人的作品,後來就覺得自己畫會比較好。
Q14:斜槓漫畫家在國外常見嗎?政府有無提供任何協助和補助?。
A14:在安古蘭時有遇到其他插畫家,發現美國的狀況還OK,美國出版也比較多元,拿漫畫家、插畫家來做自己的職業,多數國家還是很困難。政府比較不會補助插畫家,會補助漫畫。
(妙如老師:文化部現在的立場是很鼓勵內容的生產,不是補助這些人的生活,而是補助作品,讓被市場篩選掉的作品,有機會被出版。)
Q15:分鏡的設計怎樣設計?
A15:主要是因為我之前是做動畫,要花分鏡,所以我在這過程中找到重點,所以我自己會避免不必要的鏡頭。其實觀眾看不看得懂的問題,像我媽就天生看不懂,我爸就看得懂,這就是天生的,所以我覺得就不要拘泥,但就是簡單的說故事,圖文一頁一頁,IG的形式也很適合這樣的形式。我也會規定我自己10-15頁要畫完,超出15頁就會去看前面是不是有不需要的去做刪除,因為像我已經覺得去蕪存菁了,但編輯也會告訴我哪一頁不需要。
Q16政忠老師問妙如老師:創作者這麼多,為什麼小妙會注意到盼盼?
A16:作品裡面非常多女性意識,像是在親密關係中,男朋友很爛就會「直接」畫出來,也會有滿多黃色笑話、分析A片,但看的時候沒有違和感。《inspiration》就是很多讀完書的心得,我覺得像研究所的課程,小誌裡面出現。中英文並列對全世界的介紹企圖很強。
Q17:法國後很多作品都是中英文並列?
A17:因為去駐村的時候,也想經營Instagram給全世界的人,但後來發現主要讀者還是台灣人,編輯也叫我要把英文拿掉。
Q18:會不會覺得社會上出現一種把小誌、做小誌已經變成一種「潮」的跟風行為,讓做小誌的環境受到影響,比如說一些小誌的內容多半是粉絲專頁的截圖(不是《dad text》那種整理過的)?
A18:你是認為小誌應該要有個框架或品質嗎?但確實現在出現很多「灌水」的小誌,這種現象還是有在發生,會不會破壞做小誌的環境,我覺得不會啊!
191113C-Club演講紀錄
紀錄:潘昕榆、邱佳葳
講題:演講+紀錄片放映 - Us and Them: Korean Indie Rock in a K-pop World 我們與他們:K-pop世界裡的韓國獨立音樂
講者:Dr. Stephen Epstein / Assoc Prof. & Director of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 the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Z (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程主任及副教授)
日期:2019/11/13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5位
隨著韓流席捲全球,K-pop在世界開始廣為流行,但韓國不只有偶像團體,也有獨立音樂,本周邀請到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程主任及副教授Stephen Epstein為大家介紹關於韓國獨立音樂的研究,也放映紀錄片-我們與他們:K-pop世界裡的韓國獨立音樂Us and Them: Korean Indie Rock in a K-pop World。
Stephen Epstein稱韓國獨立音樂研究是他學術生涯中最長的項目,時間追朔到1989年在首爾的延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期,當時他就對韓國的文化與文學相當感興趣,和朋友在首爾的咖啡廳裡,不停地聽到同樣的韓國流行音樂讓他覺得相當不快,離開韓國前,在朋友的推薦下去了「Drug」,一間表演著龐克搖滾的Live Club,這偶然接觸使Stephen產生興趣,開始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有了拍攝紀錄片的念頭。
1960到1980年代的韓國仍處於軍事獨裁統治,在這樣的統治之下,年輕人群聚一起,進行顛覆思想的音樂活動是不受政府待見的。但隨著網路到來以及生活型態的轉變,人民開始到國外旅行,聽著外國歌曲,接觸到不同的音樂,同時,收入所得提高,年輕人變得富有,開始有餘裕能夠與同好一起創作音樂,而此時也正好是全球化來臨的時代。
Epstein教授指出,當時的弘大地區融和許多次文化年輕族群,是獨立音樂樂團的孵化地,而他們也深受國外樂團影響,如英國的「性手槍」,在合輯조선펑크(Choson Punk)封面中可看出其團名多為英文所組成,The Rock Tigers亦同,他們因為受到日本樂團吉他之狼啟發,從原先的車庫搖滾風格開始轉向美國鄉村搖滾,被稱為韓式泡菜搖滾。
此外,Epstein教授也提到,南韓與日本的關係相當微妙,在歷史發展下,兩國樂團不管在音樂還是表演都相當具有民族主義色彩,但從2012年JAPAN-KOREA PUNK FESTIVAL海報設計仍可看出對彼此伸出友誼之手,借音樂交流並欣賞彼此的次文化,如紀錄片中,韓國樂團The Rock Tigers受日本吉他之狼的邀請,至美國進行巡迴表演,藉由吉他之狼在歐美奠定的十年粉絲基礎,拓展自身的知名度。
21世紀的到來,使得更多外國人湧入韓國,舞台的聽眾有更多民族的組成,曾是單一族群的韓國開始自稱是多元文化場域;另一方面,韓國流行音樂文化K-POP透過各種音樂視頻以及三星的通訊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成長,如PSY的Gangnam Style在YouTube上擁有10億以上點擊次數以及造成全球無數的模仿影片,顯示韓國本身的流行文化也正擴及全球。
弘大地區由於政府將其規劃為娛樂區,規模相較十年前變得更大,旅居韓國的外國人增加,音樂愛好者開始探索弘大,各種次文化的活躍促使獨立搖滾音樂分眾化,過去曾經是挑戰主流市場的弘大地區朝向主流文化靠近。如紀錄片中所提及的公園場域,過去在晚上會有許多獨立樂團間的交流,如今已成為流行舞蹈與饒舌的展演場所。
Q1:現在的韓國的獨立樂團也會出現在電視節目中,與韓國主流音樂間的界線是否已愈來愈模糊?
A1:韓國的獨立音樂在90年代很地下,全球化之後開始透過網路接觸不同國家的音樂或者在國外演出,界線已經模糊,如變主流的臉紅的思春期,因此對獨立的界定可能不同,只要不是三大經紀公司,音樂類型不是偶像類型就被稱為K-Indie,但也是比較趨近於流行音樂。
Q2:不知道所謂的「Indie」究竟是什麼?
A2:獨立音樂並不只等於龐克音樂。70年代後期是龐克,80年代之後比較屬於後龐克,會結合很多音樂形式;早期龐克較粗糙,多為幾個和弦或3到5分鐘的簡短歌曲,而後龐克有些比較長,結合迷幻、電子的氛圍。至於在90年代後為另類搖滾興起,因此獨立音樂其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含著不同的音樂型態。
Q3:樂團展演時,台下的外國觀眾多,除了全球化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A3:不論是韓國的主流音樂還是獨立音樂,網路是現在人接觸新音樂的主要管道,像是K-POP歌手利用經營社群媒體,維繫與粉絲的感情,而獨立音樂也是如此,透過網路得到自己喜歡的樂團消息,在社群媒體中與朋友分享,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傳播出去,進而吸引更多的樂迷。
Q4: 獨立音樂是否會有派系之分?
A4:不論韓國或台灣的音樂圈都有這樣的現象,像hip hop會透過歌詞,去批評不同派系者,但總歸一句,獨立音樂就是不會歸順於主流音樂的集合。
Q5:像是YouTube Music或者是Spotify等串流平台,會怎麼影響整個音樂市場?或者會怎麼影響獨立音樂?
A5:音樂串流平台使得CD的實體收入減少,讓音樂產業開始思考如何有其他收入來源,像是K-POP經紀公司透過音樂串流平台使藝人更能呈現在大眾眼前,受歡迎後便可獲得代言廣告的機會,從中獲得非音樂的收入來源,因此真正只靠音樂賺錢的人是非常少的。當然,獨立音樂也可能因為這些串流平台擁有向外推廣的機會。
Q6:比較常看到搖滾類型的獨立音樂紀錄片,有沒有想作其他類型的獨立音樂紀錄片?
A6:如果作新的紀錄片的話想採訪音樂節,裡面會有較多的樂團,時間較為密集而容易蒐集資料,會去觀察的音樂節不只是韓國仁川搖滾音樂祭或是其他有名的搖滾音樂節,也會觀察一些到國外表演的團體,如美國南方音樂節,去看現在最新的發展,因為現在愈來愈多樂團會在音樂節演出。
Q7:最近喜歡的樂團是哪團?
A7:Say Sue Me,今年有到大港開唱表演,風格有點衝浪搖滾,融合k-indie pop,較屬於大眾能接受的音樂類型。
Q8:怎麼看韓國政府對於獨立音樂的政策?
A8:政府介入不一定會得到改變,有可能更糟,像The Rock Tigers拿到政府的補助,因此有官方的干預,而政府對獨立音樂有偏見,因此會想將它轉變成主流的模式,而商人也有可能介入政策的管制,可能聘用外部顧問,來支持自身的想法。
Q9:台灣文策院想推動台灣搖滾樂團,請問教授有什麼建議?
A9:可以提供金錢,使其前往海外,但並不是只要有了政府支持,就能受到所有人歡迎,人們會說韓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政府支持,這有幫助,但並非原因,政府單位並非是直接將錢投入在音樂公司,而是將錢投注在其他方面,如旅遊產業。
Q10:紐西蘭政府也有相關措施嗎?
A10:紐西蘭的電影後製相當良好,例如魔戒,這是因為政府有支持。另外,紐西蘭的政府也有支持獨立樂團錄音、到海外演出,因受限於同為英美語系國家,很急迫保護自己當地的樂團。
191120C-Club演講紀錄
紀錄:林昶志、羅尹蓁
講題:紙媒數位新聞產製與性別的交織分析
講者: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日期:2019/11/20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7位
本次講師邀請到過去曾在中正大學任教,現任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的方念萱教授,方教授不只為我們帶來「紙媒數位新聞產製與性別的交織分析」,深入探討紙媒產製的過程中,性別的再現是如何被形塑出來外,方教授也分享了自身最新的研究,從網路環境的分析及女性主義數位義勇主義的角度來討論報復式色情。
報復式色情
David Rose於書中提及,一個產品的設計和發展,會與使用者的潛在需求引起共鳴,或是創造與人的情感連帶。但在網路與數位環境之中,女性的潛在需求與所欲創造的情感連帶卻未能得償。首先網路世界的兩性參與可能失衡,在《維基百科》代表了網路世界的知識彙集的網站上,2015年時,全球編輯團隊之中,女性人數只佔團隊的9%,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前執行董事Sue Gardner列舉了女性為什麼不編輯維基百科的九個理由,其中包含,缺乏自信、認為維基百科的氣氛對女性不友善、維基百科有關性的文化讓人厭惡等。
其次,是反女人與女孩的虛擬暴力,現今用來指稱電玩文化中騷擾汙衊等相關事件與行為的名詞「Gamergate」,就是來自於女性遊戲發展人與聲援的女性主義評論家被攻擊、騷擾,以及死亡與性侵威脅的事件,但是Byerly還是將網路世界看成一個數位場域、一個空間,談的是要研究女人在哪裡如何,方教授認為這無疑是一種「蕩婦羞辱」,在說哪一種「好女人」會在性愛關係中拍攝照片,但拍攝對於現在的社會的意義,就如同過去寫上鎖的日記一樣,只是一種紀錄。且用「網路本來就是很危險的地方」這種言說框架,說有問題的是網路,就會看不見其中作為、施展暴力的人與受害者。
曾幾何時報復式色情已經多到大家可以知道這不是詩、不是小說、是前女友的裸照、性交照片被男友恣意上傳到各式平台,是一種紀實的、新的色情文類。Emma Jane以女性主義數位義勇主義,指在數位線上、虛擬環境中保障民眾福祉或是自力救濟的集結行動,強調的是自己動手做,目的是為了線上世界的正義得償,例如,打擊線上性騷擾的倡議團體「不對性暴力噤聲」(Sexual Violence Won`t Be Silence)就是女性主義數位義勇主義的濫觴。但最終還是沒有能將加害人繩之以法的法律工具,在加害人的性別腳色之中,他們甚至認為自身是被辜負的角色。也因此Emma Jane強調女性主義數位義勇主義只是用來診斷仇女,並不是一個解方,虛擬暴力的受害者與對抗的行動者都不應該有其責任與負擔,而是政策、立法、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公民聯合的多重涉入。
方教授在台灣復仇式色情立法公聽會中,也得到台灣對於立法有以下三個看法,第一,普遍大眾會認為這是少數的個案,且在媒體的呈現上,也通常會指向是個人的問題;第二,不必專法,現有法律可以回應;第三,妨害言論自由。但方教授指出,如果在網路搜尋,在台灣地區就已經有數不盡的裸照,且這是全球的趨勢,因此表示必然有個結構讓此事件不斷發生。也認為民眾覺得不需要立專法,可能是未了解到受害者的需求與困境,而保障特定生理性別的權益,也不代表要撻伐另一些人的權益。
大眾怎麼想像網路
數位性別分身的議題範圍很廣,可以從經濟規模、資本結構等等切入去看,但最重要的是大眾怎麼想像網路,英國衛報2016年2月18日的報導引述澳洲資深警官的發言:「為了遏止日益增加的報復式色情威脅,澳洲人不要再拍攝自己的裸照或性私密影像」。警官還表示他不是在責怪受害者,並做了一個比喻:「身上沒穿衣服走在大風雪的路上,人就會傷風感冒。同理可證,如果你沒穿衣服就在電腦上曝光,你會招惹上病毒」這樣的批評指的就是,明知如此還拍照的女性,根本就是自找的。這個評論,反映出我們到底怎樣想像網路的,把網路當作是一個高風險的存在,但是卻責難女性,這是複製了現下的性別制式,還是因為我們在線上,所以又創造了另一種給予人的課題,這很值得我們去看待。
康庭瑜老師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書中的篇章也談到,性化的身體展演逐漸成為一種社群常規,另一方面,蕩婦羞辱的凝視仍然時時監控和規訓這些女性使用者。社群媒體是當代青少年和年輕人探索性主體意識和性認同的重要場域。蕩婦羞辱指的是當女人明示她的性欲望或是使人有性的聯想時,她們被認為是蕩婦,因此應該被羞辱和責備。其實像報復式色情在國外很多例子裡面,有一些女性會自己把自己拍的裸照po上網,意思是不必等你,我就把它放上網,這樣的女人也逃不掉蕩婦羞辱。「長這樣還放裸照?」、「妳幾歲了,這麼老了還放裸照?」女人永遠可以被一把尺來評論。再加上除了假新聞之外,我們最近在研究的就是deepfake,可以用頭像或身軀做出沒有看到的動作。如果有一天deepfake成為日常經驗的時候,人們是不是可以真正的解放,將真實與網路徹底脫鉤,承認網路空間就是一個虛假的社會。幾
年前,日本情色產業曾流出一批無碼的片,後來被宣稱該打馬賽克並不是真的,而是AI畫出來的,底下男留言一片哀嚎,要求要「真的」。這樣的現象可以跟deepfake上下對照,當網路上全部都是AI打造的時候,一方面說女性更受害,因為被指認的女性百口莫辯;另一方面這些哀號的男性認為真假絕對不同,當這些現象無限延伸,會顛覆很多人跟慾望跟對象之間的關係。
數位性別裡面還有一個主題是展演式攝影,強調人的主體性、展演性質以及涵攝的美感經驗,這些年有很多都是在研究社群媒體上的自拍,就是人們怎麼利用數位形象呈現自己。例如:高中男女對於修圖的看法,同樣是在數位環境下怎麼形塑分身,結論是IG是一個美學和社交的展示場,它的協定誕生跟定義過程取決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可以修圖但是不能修太過分,會反過來被同儕酸太不像本人。方教授再分享一個研究,是Lyons在2016年研究臉書上大家如何上傳分享飲酒作樂的照片,在現下社會裡男人喝酒跟女人喝酒就存在一個性別腳本,男性喝酒是一個陽剛氣質的展現,可是女性飲酒尤其喝個爛醉在台灣容易被聯想為行為不檢,更是蕩婦中的蕩婦。在BBS版上更是會看到鄉民們的比喻說,女生喝到醉倒在路上,就像是家門未上鎖,遭小偷是剛好而已。可是,女生上傳飲酒歡樂的照片可以,男性經常上傳下班後休閒拿酒杯的照片卻不被認為是非常陽剛的表現。這些例子正好說明了數位性別分身這個研究有很多可以持續開展的地方。方教授也說,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探討在網路與數位世界裡面,女性是不是賦權或是增能了?這個問題通常會伴隨著在數位世界裡性別是不是複製了原來的刻板印象,這個性別秩序是不是維持不動?通常方教授會提醒學生問問題時,不應該二元化到往兩個極端走,提研究問題的方式不該是一個是非題,例如:女人被賦予權力了嗎/線上秩序維持了線下的刻板印象了嗎?而可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發展過程。
紙媒新聞產製和性別
在性平基本法尚未制定前,為了避免媒體質疑思想審查箝制媒體自由,所以由文化部訂定平面媒體報導性別相關內容指導規範,作為要求媒體強化自律的法源依據,以採鼓勵而非監督方式。文化部長鄭麗君覺得很苦惱於平面媒體表現不如預期,甚至每況愈下,但是方教授表示我們沒有法源跟治理工具,另外補充NCC性別平等委員會的監理範圍是廣電事業,所以對於網路部分,NCC是無法介入管理的。第一個背景,台灣近年在政府治理下是往性別主流化的方向,也就是根據1997年聯合國的定義:在各個領域及層面上評估所有計畫的行動(立法、政策、方案)對男女雙方的不同含義,作為一個策略方法讓男女雙方的關注和經驗成為設計、實施、監督與評估政治、經濟與社會領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機組成部分,讓男女雙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發生。當然現今的性別主流化當然已經超越了生理男女的二元對立,朱偉誠老師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性別平等的相關概念,透過行政體系中成立專責單位(如:性別平等處)來納入政策中,所以現在中央每個部會都有性別平等專案會議。同時,在每個委員會裡面任一性別比例不能少於三分之一,現在更希望可以朝40%推進並且推及到私人機構。第三個背景是根據國外專家對台灣婦女人權發展提出建言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從簽署的公約來修改國內法。跟媒體有關的部分是對於媒體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未能由現行體制或自律改善,要求國家應要求相關政府與民間之人員與單位積極參與,然後以創新措施在各種媒介增強正面、非刻板印象女性的描繪。例如:在今年七月開始英國全部廣告禁止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是由英國的廣告主聯盟有意識一起推動促成。美國也以2020年當作指標,在五年前由他們的廣告主協會及收視調查民間團體推動美國的電視電影相關廣告裡面性別友善的比例增加到20%,但是要廣告主來簽署,第一個是針對家用品的廣告主協會,成效並不好。回到台灣要推動時,廣告主協會並不在NCC的監理範圍,所以台灣目前沒辦法做到。
最後一個大背景是全球的厭女風潮,歐盟在2018年出版的《媒體部門的性別平等》就是要在媒體裡面推行性別平等,但是絕對不能把手伸進去戕害資訊自由。可是Sarikakis和Nguyem(2009)的研究卻發現,歐盟以性別主流化為依歸,但是新聞媒體產業展現的不進反退,甚至認為最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就是在媒體。回到台灣相同情況,可是除了自律他律和法律,方教授也坦白說不知道還能怎麼做,因為跟新聞自由在互相拉扯著。
不過,方教授也發現從2018年底到今年陸續幾場講座,其實在媒體裡的主管或是其中部分的新聞人是把報版和即時所出產的產品當作兩個不能等量齊觀的對象。所以汪琪(2018)提到數位媒體的時代常面臨到新的東西一直出現,但是舊的理論不適用,可是傳播領域的研究者常常還受困在自己不自知的二元對立,不是二元對立「論」,是一個強調陰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思是說,當做媒介社會學的時候,不太可能把媒介組織跟社會對立起來,不太可能把媒介跟閱聽人對立起來,因為什麼樣的社會有什麼樣的媒體組織,而媒體組織又再次形塑了社會。所以如果我們用二元對立去看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說媒體記者認為閱聽人很爛,這些新聞他們要看所以才做這樣的新聞。方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她認為白凜這個新聞媒體始終在他的身分及他是什麼性別上打轉,報版或電子報的主管認為如果一個男人扮成女人要誘拐少女,媒體必須要示警,因為如果是生理男性誘拐少女必然會發生一些狀況。這樣的邏輯處理方式在報業上數見不鮮,他們不斷把報紙的角色和社會新聞的呈現認為是示警,社會上的人需要我們去提醒,可是這樣的提醒是持守著古老的「女性千萬不要穿太暴露」或是女性遇到意圖不明的男人尤其是他假扮成女人,可能就會有遭受性侵的危險等等。
Calson和Lewis(2019)用「時間上的反身性」來談新聞研究的時候,把課題放在時間軸上去審視延續和變化的重要性。在時間向度裡看待過去跟現在的變與不變,找出意義重大的發展變化。當前新聞媒體跟性別平等關係的樣態舉世皆然,歐盟、國外或是台灣也好,這究竟是延續過往、經年累月加碼的發展?還是它經歷轉變?或者是一個揉雜的形變?因為在一個數位的環境裡,特別是報業從業人員的主管們不斷超越方教授想像的去區分逐漸式微報版以及數位新聞,究竟為的是什麼?跟性別的關係有沒有關?而同時性別與新聞媒體研究當前的課題還是Me Too運動,各地都有人出來講跟性侵、性騷擾有關的事件。在歐美研究新聞與性別的學者將其視為轉捩點的Me Too運動,在台灣、亞洲卻沒有出現。長期觀察台灣性別媒介的罔氏電子報發現,在性別暴力新聞上台灣其實還是不斷在追求「完美受害人」,像是她笑咪咪跟著進hotel,她怎麼可能被性侵?Carolyn Beyerly(2013)強調,時至今日,報業一如其他產業,媒體集團水平跟垂直整合、資本跟勞力密集,當前各國新聞表現中女性的邊緣化跟性別不平等又有了新貌。她指出,在一路變化的過程中,少有研究聚焦分析有違性平的新聞再現的產製跟決策過程。方教授曾經採訪過的地方記者表示,他作為地方記者在寫社會新聞的時候,因為判決書是七天才會出來,所以當天法院如果沒有重要新聞,他就會用關鍵字去資料庫找,例如:懷孕或是小三的字詞,因為跟點閱率有關,一天要做六到七篇的新聞出來。因此在報端上性別的產生,也許讀者不會第一眼指認出來是性別,可是新聞的產製過程跟記者的勞動還有工作量是有明確關係的,那麼存稿就會出現同上在兩報的即時新聞可是兩報間可能相隔一個半月以上,因為讀者不會知道。最後,方教授以對於報業主管的提問做結尾,即時新聞跟紙本新聞都是新聞,有一天報紙會走向沒落,大眾都轉向消費電子新聞的時候,這些主管們口中的報紙人的優異性、報版的秀異性不存在了,那麼組織要如何把悠久的傳統平行轉移到數位世界?當我們談產製過程跟性別的交織性的時候,方教授認為汪琪老師說的二元對立性被當作新聞產製人的託辭或是認真看待自己的勞動處境,恐怕都會讓即時新聞上面跟新聞性別再製產生非常大的挑戰,也很值得再繼續探勘。
Q1: 廣告要在三十秒之內必須要傳遞一個訊息,相當程度要運用很多聯想、刻板印象的連結,才能把一個複雜概念傳遞給你,所以如果要打破刻板印象,那會增加廣告設計的難度。
A1:印度有一個家電品牌為了挑戰刻板印象出了一系列的廣告,在很短的時間內去挑戰傳統女人家務分工的刻板印象。英國的廣告公會做得到,可是台灣電視廣告如果被管制,那麼廣告商可能就會直接移去遊戲或網路平台,那麼NCC更管不到。
(妙如老師補充:英國禁止之後,可以激發廣告業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行銷產品,一起去促動這個社會性別劇本的改寫)
Q2: 線上跟線下的性別議題是相關的,有沒有比較正面的例子可以分享?
A2: 網路遊戲裡有些社會遊戲可能會達到某些目的,那些設計或想像可能有不同差別,可能會有一些好的例子,但又要提回一個不好的例子,遊戲設計裡面那個女鬼怎麼加強了不守婦道的女人變成厲鬼,是為大家所害怕的。但還是要保持正面思考,現在進入到一個數位多媒體的時代,那我們去衡量女性在節目上是不是可以被聽得到,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跟製作單位說,雖然有女性參與節目,但聽不到女性的發聲,都是男主持人在發言。從女性在節目上被聽到的聲音長短就可以看到這個節目的性別呈現其實要再被討論。這變成是發展出一套尺度可以衡量,這也算是一個正面的。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蔡宛蓉、陳君宥
講題:香港反送中運動中傳播科技的角色
講者:李立峯(LEE, Francis L.F.)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暨院長
日期:2019年11月28日
地點:R127
參與人數:126人
演講摘要
從2019年3月以來的香港反修例運動,至今已經延燒了9個多月。回顧香港過去的抗議遊行多集中於香港島、灣仔等地區,然而此次的反修例運動則是香港全區域都有抗爭活動在進行,透過香港大學的社運支持度調查,便可以發現反修例運動在遊行前就有一定的民意基礎,贊成與反對之間的差距,甚至比人大831決定的時候還要來的高。且,在進行支持度調查的時候,香港大學分別用了兩種不同的問法,分別是「單單只問是否贊成反修例運動」以及「舉出條例中的爭議處,並詢問是否贊成反修例運動」,前者的贊成比例為27%、反對比例為47%;後者的贊成比例為17%、反對比例為66%。可見,當時並不是每個香港人都了解為何要反修例。
以活動進程來說,3月31日的時候就已經有第一次大遊行(人數約一萬三千人),4月中為了能讓民眾能更理解逃犯修例,媒體便改動框架,將焦點集中於「送中」上,將問題簡化到大家一聽就有反應的程度。到了4月28日的遊行,人數直接是擴展到十三萬人。而5月底的時候,最為關鍵的是「中學舊生網路連署」活動,這裡面牽扯到認同的問題,講者認為那是因為中學創造的連結相當具體,在組織、動員擴散更有效果,因為「中學舊生」那樣的身分認同拉近了參與者和參與者之間的距離。而「民主黨」與「本土黨」滿意度調查的結果,同樣反映了反修例運動的民意基礎。根據2016年到2019年的數據,發現民主黨支持者對本土黨的態度以及本土黨支持者對民主黨的態度,不滿程度都是下降的。因為這個時候的公民社會正處於低潮期,民主黨與本土黨之間就沒那麼對立了,因為他們需要面對共同的困境,比如:中共的打壓等。
雖然有這樣的民意基礎,但反修例運動的發起,基本仍是一個「無大台」的情況,「無大台」能讓行動能更多樣、更流動,彈性較大以及主動參與的特質有利於行動的創新、解決統一決策的衝突,讓活動更容易促成,同時失敗的成本也較低。但是在無組織的情況下,要進行資源動員、組織和整合還需要幾個要件,分別是「基本共識的存在」、「Open Source Modle的適用性」和「中心傳播平台的存在」。在「中心傳播平台的存在」這項中,網媒跟FB的使用比率還是最高,但是Telegram、連登的攀升比例卻是最高的,而這兩個平台最大的特點就是由「網路個人主義」回歸到「網路集體主義」。而在香港「無大台」的組織活動中,活動的預計到實行經常是相當短暫的,況且活動的前線更需要機動性,所以示威者常常是先行動後檢討的,事後討論對「針對活動提出修正和規範」、「激進化的集體約束」都是相當重要的。同時運動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語言,比如:攬炒、私了等用語。研究連登上一些用詞,這些詞何時開始被頻繁使用的時機能看出行動與這些語言的改變是同步的。
而從一些問卷調查及數據爬梳中也發現,越多從連登和Telegram獲取資訊的運動參與者,有以下四種特徵:傾向認為激烈行動可以理解、更接受具體的激進行動、更同意「攬炒」的說法及「私了」的做法。
而在保持運動的團結上,可以從三個點切入。第一點為前面提過的,勇武派與和理非幾年前開始的修和。再來一點很重要的是前線經歷的部分,只要經歷過抗爭,就算只是跟著撤退,那樣緊張的情況及氣氛(同時抗爭者也會有意無意製造緊張的環境),這樣的前線經歷會強化大家在同一條船的感覺,像是中大校長被催淚彈襲擊,也會增加抗爭者對其的認同。第三點可從一些論述機制看出,如「手足」一詞的使用,強調「團結、不割蓆」的原則,乃至將港警視為共同敵人的態度,甚至有「冷氣軍師」一詞出現來區分話語權,這些都能從一些論述的熱度看出運動的軌跡。
中心傳播平台也有其侷限,隱憂之一在於平台討論與前線行動的落差,前線行動者不一定跟從討論結果及規範而行動,也不一定喜歡連登(光說不練的冷氣軍師),加上前線的行動很依賴臨場發揮,其結果不一定符合討論,鴻溝還可能會繼續加深。
另一侷限可以從組織動員的角度來看,實例上在7、8月的一些遊行活動中,有些幫忙申請的人表示,新媒體對於擁有社會資源的人來說不見得有太多幫助,在平台上甚至因無大台的情況,其身份會引來質疑,他們還是依靠原有的人脈資源在辦事。
無大台還是會有問題,雖然本次運動已經看到相當多元的配套方法在解決問題,如民間記者會、選舉名額協調等,但回到如罷課及罷工類的活動來說,罷課後無明確計畫、罷工的職業對民生影響不夠等問題,都會導致成效會大打折扣,而這些問題需要組織領導來解決。
最後一個侷限則源於行動型態的變化,7~8月時節奏較固定的行動型態(週末活動週間休息)使得傳播平台成為週間休息討論相當重要的地方,但9月後蒙面法、港鐵等因素使行動轉為分散後,偏向地區性的行動對傳播平台的依賴性降低。
總結,今日介紹了新媒體有傳播資訊、促進動員、乘載討論、促進論述發展、促進策略創新、內部溝通與團結等作用,但我們必須同時去思考其affordance和設計,並關注是什麼樣的社會、政治和運動條件導致其作用,作用成效有什麼樣的變化。最後強調,新媒體不是獨立出來的一個因素,而是動態發展的一部分。
問答Q&A
Q1:有些藍絲認為反送中運動有外國勢力(如美國)介入或資助,在前線怎麼看待這樣的論述?
A1:兩點簡單的回應。
第一點,今天主要講的是新媒體對運動支持者的影響,所以可以反過來談支持港府的人(藍絲)怎麼被媒體影響。這些人更多使用傳統媒體(如電視),導致對運動會有某種既定印象,也有使用會傳播假新聞及挺港府文宣的網路平台,所以我們說這場運動中雙方處在一個平行時空裡,不只是觀點或價值觀不一樣,是對事實認知上的差別。以元朗事件為例,對抗爭者來說就是黑社會的攻擊事件,對藍絲來講卻是民主派的議員先帶頭惹事才引來幫派反擊。由此可見雙方對事實認知的差異甚巨。
第二點,我個人認為香港是個國際社會、國際城市,當然有各種國際勢力在運作,不可能不受影響。而且這場運動是非常主動去面向國際的,如今日美國簽署通過的法案即是抗爭者的推動。這是一個國際城市很正常的運作模式,由各種勢力交互運作組成。至於是否有收錢抗爭,我常開玩笑說有的話得告訴我,去了前線幾次應該要去拿錢才對。
Q2:教授認為促使這次抗爭者前仆後繼出動的結構性因素為何?
A2:結構問題有很多方面,其中一點常被提出來討論,這是不是由經濟結構、社會地位引發的問題?我的判斷是Yes and No。香港政府想把所有問題都經濟化,致使另一派為了抗拒這種論述而產生另一種極端,認為這與經濟完全無關。但我會看成這是「政治化的經濟怨憤」,我們很難否定完全跟經濟無關,但年輕一代認為經濟問題並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制度不公的問題,產生了非常政治性的解讀。因此政府派錢也沒有用,所以大家會認為這更是背後政治結構導致的問題。
Q3:我自己在暑假期間也是前線的示威者,但也知道其實大家心中也還是有被逮捕的恐懼。前陣子港警進入中大抓人也有許多學生向教職人員求助。想請問教授認為身為教職員是否有道德上的義務站出來,用自身的社會地位保護這些學生?
A3:當然有道德上的責任,但必須搞清楚教授、校長的道德責任在哪裡。我自己也是中大的校友,因此就算我不是教授那幾天的狀況我還是會回去,但對我來講,在校內教職員就有他們的職業責任。舉例來說,中大出事的那幾天不只有支持運動的教職員協助保護校內的學生及示威者,那些立場偏向港府的教職員同樣也盡了職責。看回中大校長的聲明,在政治上也許不那麼明智,因為有點與其他抗爭者切割的意味。
但如果站在保護中大及中大學生的立場來看,我完全是可以理解及接受的。
所以教職員當然有責任(保護學生),但這是基於他職業上的責任,而不該是一種政治上的責任。
Q4: 在我的認知中香港並沒有所謂的政黨,只有社區團體,而民選議員的職權相當有限。這次運動會產生無大台的現象是否也跟香港政體的設計,導致政治誘因不足有關?
A4:我自己對香港發展出無大台的理解會放在比較local的角度來看。香港長期以來對於傳統的組織跟政黨有很不信任的歷史,之前的研究就強調過香港人有很強的自發性,就連前幾年的運動的領導組織,裡面的人也都是默默無名的素人,並不是什麼傳統組織的大人物。這樣的一個脈絡才誕生出無大台。
當然跟政治系統一定有關聯,不過這個狀況還是更原於長久以來的信任問題。
200318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孫唯蓉、謝以琳
講題:跨國合拍電影的市場導向?以香港-中國合拍片為例
講者: 張時健 / 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0/03/18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3位
在全球化的電影產業,跨國的合製模式悄悄成為趨勢,台灣的影視發展也備受挑戰,張時健教授說,台灣與香港的影視產業擁有相似的困境,比如:人口少、閱聽眾不夠支持視聽產業等,根據許多香港在地民眾所述:「我們的電影產業已死。」然而此番言論卻為屬實嗎?另外,在合製模式下的香港電影產業,被激盪出何種變化呢?
透過劉偉強擔任導演的中港合製電影「建軍大業」,可以發現許多香港電影的特色,像是男性為主的視角、爆破刺激場景、兒女情長,以及蘊含義氣的兄弟情誼,讓兩個地區的電影敘事手法,貫穿成新型態的合製電影。在市場趨勢下的電影產業,華語電影圈的人才,都前往中國拍電影,那此時的區域的電影還會留下什麼?
因此,張時健教授以當前香港的電影產業部門為背景,提出兩大方向研究。第一,在跨國合製中,在香港的電影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為何?第二,這群香港電影工作者,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表現與貢獻?
首先,由第一個研究方向延伸,「在華語合製片中,誰會更有影響力?」張教授說明,會有這樣延伸性的想法,歸因於香港人總說,在跨國合製電影中,香港的話語權被剝奪了。
以文化產品的貿易量面向來做數據分析,香港的影視產品明顯「進口的多、出口的少」,代表香港電影的產出狀況越來越差﹔但卻有反向狀況顯現,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數量,是呈現增加的趨勢,電影製作公司的數量也是一路上漲,數據顯示此時香港的電影從業人員,與90年代香港鼎盛時期的員工數量是相當的。
既然香港人都在拍電影,那在國際分工中那他們都是在哪個位子呢?是電影決策高層,還是跑龍套的位子?在電影拍攝中是否佔據特殊位置?
張教授以2003以及2008年的合製電影為數據,選取自2003年官方鼓勵合製拍片起至2008年期間的香港-中國合拍片,約有60部,藉此分析官方鼓勵合製拍片之後的5年有什麼樣的發展狀況,以社會網路分析法來研究。
在社會網路分析法,你與該人交往的頻次越高、交談的次數越多,代表這個人的重要性越高,我們假設越常被聯繫的人,此人必定能代表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因此就能解答「在華語合製片中,誰會更有影響力?」這個問題。
透過60部中港合製片的電影幕後工作人員名單,其中越常被提到的名字,就越能代表該人在當前整個華語合製電影中,擁有更高的話語權。
研究結果顯示,在華語合製電影中,香港人的地位優於其他華語國家,香港人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中國大陸無法擺脫香港影業人員在合製片中的核心地位,香港人在跨國合拍片產業中,並沒有被邊緣化。
第二個研究問題是,電影中文化的折價(只有本國人愛看,外國人不愛),這種假設在本國人有沒有作用呢?大市場對合製電影的品味是否有影響?該如何去衡量合拍電影的表現?
根據文獻分析以及轉化,列出五種類型:一、大市場票房高,二、小市場票房高,三、沒有文化特色(文化最低公約數,大小市場表現皆好),四、非市場導向(大小市場表現皆差),五、混種電影。
總體而言,中港合製片偏向大市場導向,目前合拍片越來越像是中國的形狀,趨於「大陸化」,目前也出現了混種電影,無法定義是給大市場還是給小市場看的,所以程度上你說香港電影已死是確實的,準確而言90年代港片的風格已然不再,但香港的新形式也出現。另外,瞄準給中國人看的合拍片與瞄準給香港人看的合拍片,相當平均,但依然像大市場移動。
Q1:台灣人去中國,技術都被學完以後,台灣人就被丟掉,香港會有這個問題嗎?是不是香港人進去,技術被學完後就被遺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
A:香港佔據的是製片、導演、武打、槍戰、爆破,這類技術比較solid、無法被學走;相對來說,中國大陸的人員流動較快,跑龍套的人較多,這跟科技技術有關,若將跑龍套的人都納進去的話,香港人就很難集中,因下面跑龍套的人可以一直換,並且主要都是中國大陸的人,所以核心主創團隊的部分,香港人是位居比較重要的位置,其中製作的部分會和中國大陸的市場一起做協調,因此也會看到很多中國大陸重要的人;然而,目前還無法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可以證明這個「沒有被取代的現象」是有的。
以古天樂來說,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在中國大陸有市場、是一線的明星,但是他會想:「若是我不回去香港拍片,我的兄弟要吃什麼?」他用brother-hood去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回到香港。
其中有個訪談裡談到,台灣人在那邊融入得很好,而且可以拆散到不同的team裡面,不用台灣人都在一個team,但香港人會很明顯呈現群聚現象,其中的關鍵是語言和工作方式的異同。
Q2:去年爆發反送中事件,對於香港跟中國合拍片的人在配置上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A:有訪談對象會傳反送中的相關訊息,要我去支持、支援他,不過他是比較底層的工作者,至於上面那些負責製片、導演和流動性演員,會說:「那個一點都不重要、我不在乎,只要能夠好好拍片就會拍」。至於立即的影響,比較不是政治的結果,去年在反送中之前,范冰冰被抓起來,是同一個大背景之下的結果,中美貿易戰時,中國在蒐集資金外流的事情,而到了反送中階段,很多合拍片就停掉了,是因為 AB合約被終止,所以去年下半,很多合拍片停下來;反送中發生了、合拍片停了,他們之間倒不是直接的關係。
Q3:電影會針對大市場或是小市場,這要如何分辨這個片就是針對小市場,香港警匪片很多,但也不代表警匪片就等於是小市場,是有什麼樣的判斷標準?大小市場是否已經具有地域的屬性(大市場就是中國,小市場就是香港)?
A:用票房分層的百分比來看他在那個市場的票房比例。在香港市場的票房比例好的話,會將其看作偏向小市場,這個是在開拍之前就可以確定的事情,中間過程可能會有微調,這個意思是,畢竟是合拍片的關係,所以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像是《寒戰》最後的結局是開放式的,雖然警務人員裡面有壞的,不過後面總是有一個老大哥在看、逃不過他的眼睛,這個老大哥就是中國的法制系統,這部分是要加進去的,在合拍片裡面是不能講警察是壞的。
製片題材的部分,中國大陸有很多東西不能拍,如果完全是中國大陸為主控方,他們是比較不喜歡拍警匪片,因為太容易碰到敏感議題;而香港的拍法,現在的大電影公司會有一個人,請內地生到香港讀電影學位,與中國大陸有較熟悉的網絡,他會幫你改劇本、告訴你哪些東西不要寫。
Q4:合資的合拍片,資金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被稱為中國製造的,這可以理解,但若是香港的獨資電影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趨勢、放眼中國大陸的市場?
A:以當代的香港電影圈來看,他們所謂的「獨資」意思就是不拿內地的錢,這種電影會拍成非常的local,這在近幾年是很明顯的,像是黃子華的電影,有一堆香港的俚語,只有香港人才看得懂,翻譯成其他語言的話,香港的特色就少了一半,這種就是標準的獨資電影,而《十年》這一種電影,就是搞政治議題。對香港人來說,電影是一個生意,以他們的預算和規模是無法拍出他們想要的,像是拍片的規模、燈光的要求、技術的細節、數位的器材,這些只有合資的才辦得到。
Q5:前幾年香港也有提到北漂的問題,在香港的影視產業呈現兩個極端,已經出去的人就是已經中國化,這樣子是不是會相對刺激香港,在這幾年的認同意識增加之後,反而刺激了在地的小資本,類似於80年代新浪潮的方式,是在地的年輕港人喜歡看的,這樣子是否會在未來成為趨勢?
A:好萊塢一直有在投資藝術片,以比較開放的系統在做,而我主要的目的是我們區域的電影製作中心,不是大市場的中心,像是香港和台灣,在整個大華語圈中可以站到比較實驗性、前衛的位置,因為這對核心來講是不必要的,核心的沒辦法一直重複去拍這類小的邊緣片,所以我猜想之後香港轉型,會去做實驗性的新電影語言或是新的種類。
Q6:Netflix的出現,現在上面也能看到一些區域性資金的作品出現,是不是能讓電影從事者不用再考慮到播映、發行等等的關卡?
A:有問過電影工作者他們的工作內容,一年有3個月拍電影,另外9個月做別的事,而像是我們現在說的網劇,這些工作人員他們還是沒有離開電影圈。
Q7:合拍片會有港版、中國版,可能會遇到被刪減的部分,那在研究資料上是如何處理不同版本的問題?
A:直接的答案是沒有處理。(補充:因為中國的禁制而做的部分修改,其實是並沒有違反他原本的情節架構、電影敘事手法,基本上這些部分並不會因為版本而改)
Q8: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在合拍片扮演的角色?中國會不會介入?
A:《變形金剛》有一集是在香港拍的,算是中美合拍片,而電影公司想要透過香港這個位置進軍到中國大陸的市場,他們可能沒法直接進去,那麼香港的特殊性就是在這,在東西、中美的對抗或是文化落差的衝突之間,香港確實是有這個位置,這與香港的工作文化也有關係,他們比較能夠跟西方接軌,但無法直接確定中美直接對接是否會出現衝突。
Q9:中國電影、合資電影目前對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影響程度為何?
A:以上個階段來說,是有十足的影響力,但東南亞是個空白,不會提到東南亞市場,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朋友也說看陸劇比較多,以前他們是喜歡看台灣的電視劇或是港片,現在的話就比較少,在早期的時候,東南亞市場對港片很重要;而合拍片有一個麻煩,就是在華語圈是OK的,但出了中國大陸就不行。
Q10:香港人會覺得《美人魚》或是《寒戰》是港片嗎?
A:上課時有問過香港的學生,他們說自己現在也不看港片了。
200408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黃仁禧、羅尹蓁
講題:台灣獨立音樂如何走向世界:華語流行、東亞DIY、跨地專業統籌
講者: 簡妙如 /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日期:2020/04/08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5位
本次演講邀請簡妙如教授,分享台灣獨立音樂如何走向世界的近期研究。簡妙如表示,三年前受到日本、韓國等亞洲流行音樂研究群友人的鼓勵,在去年底終於完成由台灣學者們合作的Made in Taiwan:Studies in Popular Music的英文專書。而今日演講即是她撰寫的最後章節,主要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的海外發展,她觀察到台灣獨立樂團近年來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她好奇,那麼台灣獨立樂團近年來是如何發展其海外市場?
透過田野調查,簡妙如歸納出台灣獨立樂團三種跨出海外的路徑,以草東沒有派對為例,是藉由亞洲擴及海外的全球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另一種則是透明雜誌的發展路徑,也就是透過DIY文化網絡來擴展出海外市場,最後則是藉著跨地的專業統籌者,將知名度擴展出去,這種類型則以大浪漫唱片為主要案例。
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的規模,實際上可以媲美歐美流行樂市場,以五月天為例,2017到2019的世界巡迴收益約3億美元,跟小天后泰勒絲的巡迴收益不相上下。另外,來自中國市場的大量人口使全球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的規模擴大,加上音樂的消費習慣改變,消費者逐漸不購買唱片,於是音樂企業便改以現場演唱會來增加收益。草東沒有派對則是藉由華語流行樂進入國際市場的獨立樂團,儘管每次演出的參與人數受限於場地,但只要有演出,幾乎都可以將門票售罄。
東亞DIY網絡的串連,來自於龐克音樂的DIY文化,各地的小型音樂場景的互相聯繫,例如台灣樂團如果要發唱片,日本地區的場景就會協助宣傳、提供場地,反之,當日本樂團有需求,台灣的樂團或場景同樣也會幫忙。在透明雜誌的個案中,除了DIY文化外,和日本的聯繫還有311地震的援助,形成更加信任、穩固的合作關係。簡妙如認為這種模式有別於商業表演舉辦模式,更多了互助的精神,不純粹是利益考量。
這種DIY模式也有不少缺點,首先是投入心力不少,樂團、場景容易消耗殆盡,另外就是DIY過於手工業,很難持續舉辦。於是部分人認為應該要有一套商業模式來讓樂團生存,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寺尾佳之。但是寺尾佳之最早並不是要以統籌跨地樂團為主,而是311後,許多日本人對台灣越來越感興趣,他來台之後發現台灣獨立音樂圈的有趣,加上本身會中文,經過幾次協助台灣樂團到日本發表,於是才決定在台灣成立大浪漫唱片。
跨國專業統籌特點在於有橋接資本可以擴大本來的網絡,由於是異地市場的拓展者,除了現場表演的宣傳,也需要對樂團進行介紹。另一個特點是重視語言的翻譯以及美感的拿捏,促成跨國音樂人的合作打開彼此的市場,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雀斑Freckles主唱斑斑以個人名義「林以樂」與「シャムキャッツSiamese Cats」菅原慎一和「我是機車少女/i'mdifficult」凌元耕合作。回到一開始落日飛車的案例,跨地跟DIY的方式打入華語市場,未來要打入歐美市場,跨地統籌需要更專業的市場判斷去合作,畢竟不希望只侷限在華語市場,雖然中國市場巡迴會有穩定收入,但還是企圖將自己的音樂推廣到華語之外。
獨立樂團進入全球市場也有非常大的挑戰,第一個便是到歐美的成本非常高,常常是獨立樂團難以負擔的,就算解決了費用的問題,也需要歐洲、美洲的專業統籌者協助。另一個困難在於語言本身,要讓外語聽眾喜歡華語音樂,需要挹注極大的努力。
透過觀察獨立音樂的全球擴展,簡妙如認為這些模式是一種對大型音樂公司經營模式的反省,也形成歐美對於亞洲音樂興趣。
Q1:跨境專業統籌是否會壓縮DIY文化?
A:DIY模式和跨地專業統籌兩種模式在台灣都有人正在經營,不見得會壓縮到某種類型。
Q2:獨立樂團在中國市場如何考量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拉扯?
A:政治考量是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前的必要評估,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在兩岸聽眾心中的形象。
Q3:能去海外的獨立樂團有何特質?
A:最普遍的特質還是技術與音樂性,另一個在於與聽眾的氣味是否相投。
Q4:學校有資源可以補助社團發表音樂作品?
A:有,不過補助的思維值得討論,是否音樂作品沒有補助就無法創作?(另外有曾任相關單位同學補充,學校的社團資源補助比較偏向挹注在擴及全校性的活動)如果想要得到補助可以嘗試申請學校的創新創業專案。
Q5:政府應該怎麼協助DIY場景的通過,或是交流與宣傳?很多補助是把少數樂團送到沙灘,但更重要的是把道路鋪好,讓每個人都可以去那片沙灘看?
A:文化部的資源補助項目琳瑯滿目,有看過個別的DIY申請也看過有廠牌的DIY申請,但是資源有限,很容易又被補助的論述框住,現在會偏向你如果一直介紹好的音樂,就會有越來越多樂迷,這是一股力量。
Q6:三個樂團的發展路徑有沒有階段式的關係?
A:以五月天為例,他們剛出來就被滾石簽下,但是後來要進入中國市場也有進行過一番調查,從小場地慢慢開始累積歌迷。如果是以草東會不會有下一階段式的發展,的確有可能,也會猜測下一階段可能會登上小巨蛋,還是要去看規模。大型演唱會就像一個秀,要去看那個規模能不能撐出來。
200415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陳巧妮、楊子漩
講題:故事不只是用來聽/說的:簡介認知敘事學的傳播應用
講者: 李政忠 /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日期:2020/04/15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2位
這次演講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李政忠老師,分享「故事不只是用來聽/說的:簡介認知敘事學的傳播應用」,本演講為講者早期研究主題大多為「故事改編」,而在近期則是發展與故事改編的相關理論,特別著重在敘事學領域,及其次系統的認知敘事理論與應用。
敘事學深植日常生活
首先講者分別透過書籍《百年孤寂》的段落、「這個人全身都是刺」和「我們正處於十字路口」等有關「譬喻」的日常生活實踐例子,說明人類通常不會只根據看到的「表面內容」來理解,因為人類的思維、理解、感知系統,本質上是譬喻性的。
講者再舉網紅志棋七七《薛丁格的貓》的影片中,談論丁樂群處長回答「介於有與沒有之間」的案例,分析人類的思考路徑是經常借助於一個經驗域,來理解另一個經驗域,在這兩個經驗域裡面,至少要有一個經驗域是已知的,否則接收者無法進行訊息的連結,而人類的理解發生在整個經驗域,而非孤立概念,雖然有助於新經驗/新資訊的處理,卻也可能因為每個經驗域有其特定性,導致接受者產生誤解、扭曲,或僅達片面的理解。另外,譬喻植根於個人肉體性與文化性的經驗,而非隨意指派的,例如:不同的文化經驗、層次,所造成不同的理解結果。
講者以〈Sandy Hook Promise:Gun violence warning signs〉影片進入敘事學的介紹,以這部短片的故事說明人類天生具有「敘事智慧」(narrative intelligence),接受者僅需藉由幾個重要事件(分鏡)的連結,即可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但鏡頭的聚焦也會影響人類理解整個故事,例如:該短片比對同事件中不同的聚焦範圍,足以讓觀眾產生不同的認知效果。因此,講者認為「敘事學」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平常難以察覺,不過這是否也代表這些「沒有注意到的,沒有意識到的」對我們的影響反而更大?
什麼是敘事?敘事學的基本認識
敘事(narrative)是一連串發生在某段時間、某個/些地點,具有因果關係、主題性、動機的(非常規的)事件組合,且相當重視理性層面和邏輯推演,所以通常會強調「前後一致性」、「敘事完整性」、「情節合理性」、因果關係環環相扣。
敘事學基礎概念有四個。(1)情節:呈現出來的事件+無關情節推動的元素,例如:我們是靠畫面呈現出來的事件來了解事件,像是媒體的再現。(2)故事:呈現出來的事件加上推論出來的故事,例如:主人翁冷笑(提示)可以推論為意懷不軌。(3)閱聽眾會主動連結事件的因果關係:狀況一旦發生,我們會去猜測、或預測結果,引發好奇心。(4)個人的「認知基模」(知識背景)會影響他對情節的理解,以及故事的推論和想像。
若要針對敘事進行分析,講者提供六個基本面向,分別為(1)敘事的時間性、(2)敘事的空間性、(3)敘事者/聲音、(4)聚焦、(5)可說性/可敘事性、(6)互文性。其中關於第六點的互文性、文本互涉部分,講者指出因為人類在認識世界時,不是孤立的,而「互文性」是基礎的文本分析,捨棄結構主義的科學與客觀的觀點,強調的是文本的「開放性」(openness of the text),且文本的意義永遠無法被確切掌握,會因為個人的認知基模、教育程度、文化脈絡、社會情境、時代背景等各種因入,而持續發生變動與擴充。在某時刻,互文性的分析焦點會發生轉移,特別是這三個層面:(1)「作品」→「文本」、(2)「作者」→「接收者」、(3)「文本」是一個開放的「意義作用場域」。
敘事學如何跨領域結合&何謂認知敘事學?
敘事學的跨領域應用最早是後古典敘事理論(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敘事理論是起源於文學理論,隨著時間發展,理論開始停滯,古典敘事學也被冠上結構主義,隨後因跟其他領域融合發展,讓敘事學不只是作為敘事文本的工具,應用的範圍變得更加廣泛。目前常見的結合跨領域廣闊,如語言學、哲學、史學、心理學、心理分析、民俗學、人類學、電腦科學、AI人工智慧等的資訊傳播,與傳播領域的結合更甚緊密,時常應用在日常敘事行為,因為我們說話的方式,經常也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來對話。
認知敘事學即是將認知理論與敘事學結合。人類在思考的方式往往像是在理解一個故事,透過相關事件的選擇、排列、其他資訊的結合、因果關係、動機和目的推論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成為人類在理解下次類似事件的基模,因此,聽/說故事的機制很適合當作人類處理訊息的方法,講者舉出兩種機制:(1)情節化(employ):人類具以生俱來的「敘事智慧」,從得到的訊息中,挑選重要的片段加以情節化,作為故事情節一部分。(2)目的推論(goal reasoning):人類透過個人經驗反思,來對某件事(現象)進行得以獲得「一致性」、「對自己有利」的解釋。講者先引David Herman(2000):「敘事理論有助於我們檢視人類認知理解的過程」作為小結,並指出認知敘事理論亦有助於理解社會互動,因為人類時常藉由對於他人心理狀態、思考、想法、心理特質、行動動機、理由的推論或猜測、因果關係建構,來作為自己社會行為對應策略的依據。
講者再度引用David Herman的分析,列舉認知敘事學的五大功能,分別為(1)將經驗分隔成區塊(事件、行動)來理解事務、(2)將事件(行動)進行因果關係連結、(3)賦予各種現象的特定屬性規範(norms)、(4)將事件或行動進行串連sequence(預先計畫也算)、(5)進行空間、時間的配置,以及溝通方式。上述五點不只是功能,不同的區塊選擇、因果關係錯置,或不同串連亦會影響認知的過程。因此,講者認為「敘事」是思考的工具,一旦成為認知機制,可能不只影響思考的結果,而是宰制思考的方式,例如:網路上吵架,雖然看一樣的東西,但會出現不一樣的解讀跟意識形態。
了解認知敘事學的應用前,必須先知道人類認知社會現實、理解經驗,大致「有邏輯─歸類思維」(logico-classificatory thinking)、「敘事思維」(narrative thinking),那我們究竟是被邏輯嚴謹的理性論證說服?還是被「好故事」感動?又何謂「邏輯嚴謹」,何謂「好故事」呢?敘事典範日漸崛起,像是台灣婚姻平權爭論時期,許多論述是透過故事來進行說服、資訊交流,比起邏輯嚴謹的論述,畢竟以一個好故事更容易讓人接受。而敘事新聞學是敘事學中,最早被運用到其他領域的,原本新聞寫作的格式(5W1H的元素)各自獨立,但透過敘事學綿密結合的理論系統架構,讓閱聽人更好進入新聞事件的理解。
因為跨領域的應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路徑,目前認知敘事學的傳播研究應用有六大類:(1)新聞敘事手法的影響力:如說服歐美人士戴口罩、(2)「敘事智慧」應用於框架理論、議題設定、(3)認知失調理論的敘事分析、(4)同溫層現象的認知敘事分析、(5)廣告行銷(包含社會行銷、政治行銷)的敘事效果分析比較:與ELM理論不同效果,講故事比較像我們人類平常處理訊息的方式、(6)假新聞、假訊息的偵測/判定/傳輸。
講者最後拋磚引言提出兩個問句,分別是「你相信地球是平的嗎?」和「你相信星座嗎?」讓在場所有師生思考問句與認知敘事學的關聯。簡妙如也回應這兩個問題,認為認知敘事學不是只有認知或敘事,而是用好的故事來提升閱聽人的認知,改變態度,影響後續的行為,例如:相信唐綺陽的星座分析、議題中同溫層故事的滾動。
Q1. 傳播研究中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它是有一套理性、邏輯性的規則去進入空間,經過溝通、推演達到共識的結果,但是人類的溝通行為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發生的,我們要如何用認知敘事學來理解公共領域?
A1.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分析確實陷在一個小圈子內,若是透過教學或研究會試圖理解它的理論框架 但這跟生活或我的認知基模不見得有關,對於知識分子能溝通無礙,但跳脫這層圈子確實會遇到問題。
例如現在有些知識型的自媒體,會如此受到歡迎,因為他們很懂得用說故事和生動的方式把很難的概念簡單的告訴大家,當用說故事的方式比起像我們上課的方式,我們會比較容易去聽,至少能理解一些概念,現在很多Youtuber都在玩這套,包含我們前面看到的志祺七七,他的公司也在做資訊簡介化這塊。
Q2. 現在Youtuber這種新的形式,拍片的腳本有別於影視的劇本,用這種方式進行該如何應用?
A2. 將簡單的概念套上一些故事,像是舉出一個例子,因為我們記住故事的能力比較強,平鋪直敘的描述與說故事,會讓閱聽人記住重點的效果不一樣。
例如廢死為什麼這麼難進行,因為不廢死的故事性比較強。像是盧弘毅老師演講時能夠講出很多故事,至於怎麼講故事,可以用時間或因果關係等等,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好奇心。
Q3. (1)敘事理論重視因果關係,理性層面好處理,在拍劇情片的應用上,也有一種好故事是偏向情感方面,有些藝術電影違反這種理論,感性層面會不會是敘事理論的弱點?
(2)劇情片在故事上的發展呈現三角形,一種叫原型(古典)敘事、一種極簡敘事,還有反敘事,這三點之間都各自有不同作品,有些非主流或藝術的電影文本,是反因果關係、線性時間、非單一真實,像時空穿越劇、王家衛的電影等等,敘事理論怎麼回應和解釋這種相反的文本?
A3. (1)確實敘事理論是滿理性的,畢竟它還是結構主義,會去分析裡面的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但它不是拿來評估作品的好壞,而是提供創作故事的工具 。
(2)敘事理論不是一定要怎麼說故事才好,藝術的成分在於可以不落俗套呈現敘事的主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敘事結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絕大多時候我們還是偏好符合我們習慣的方式。
Q4. 任何議題都適合敘事學嗎?另外資料新聞學的崛起與老師說的比較不符合
A4. 資料新聞學是一種方式,敘事新聞學是另一種方式,不會因為有敘事新聞就打壓資料新聞,或許可以比較一樣的新聞用不同方式呈現,哪一種會讓人比較願意去看。
Q5. 剛剛講到不廢死故事性強,在廢死方面如江國慶案也是故事性強的例子。敘事新聞學跟我們的經驗有相關,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是反廢死,這樣敘事新聞該怎麼做?(如何用好的故事去支撐廢死的訴求,用人權議題去改變人的想法)
A5.反廢死要講精彩的故事太容易,除了誤判的案子,當中辯論就不容易去說服別人。人權用說理的方式很不容易,不管是婚姻平權、言論自由、種族議題,它的故事題材多,說故事會使人容易進入情境。
Q6. 最後老師的例子我覺得很有趣,為什麼會相信星座? 星座運勢怎麼解析,它的敘事理念包裹什麼樣的認知,認知敘事學分析是怎麼運用?
A6.我有時候會看每週運勢,慢慢會發現有一些模式,它其實會跟時事結合,卻不明確的提到,如用名人的星座來解析。
Q7. 我們看到純淨新聞的轉變,我們想分享一則訊息是因為會產生一種情緒,怎麼看待敘事跟認知之間的關係,假新聞、內容農場、轉分享,如何用敘述新聞學來描述?
A7. 有講到可說性、可敘事性:接受故事的時候,是用看故事的方式,會覺得故事有趣。再來是互文性:把不同的資訊拉進來,以講星座拉時事來說,符合可信度,造成可信度;要破解假新聞就去看它拉進來的事件,這些會影響理解,假新聞現在都真假夾雜。
Q8. 那唐綺陽是在散播假資訊嗎?
A8. 在真假判定時,fact跟opinion並沒有清楚的界線,是建立在約定俗成的概念,唐的論述界於事實跟論述之間,可以說是星相學或玄學。(同學補充)我們曾討論宗教跟科學之間的差別,宗教是只要100次中對一次就會相信它,科學是即使有99次對,但只要錯一次就會覺得是錯的,星座有接近宗教的部分。唐的訊息具有模糊性,我們會就主觀意識判斷她的言辭,當開始相信她的時候,就會用自我角度去解釋,心理學叫做巴納姆效應,若跟自己相似的情況下人會對自己產生投射,甚至會慢慢變成他所說的那種人。
Q9. 假新聞能否用人工智慧判定?
A9. AI 能偵測敘事結構、語辭、傳播路徑,但操作的人也能更改傳播路徑、語態結構,這是一個無窮的競爭,AI事實上有限制,同樣地AI也能改變AI偵測的特徵。
0422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陳莞青、邱佳葳
講題:資料、科技與傳播—Facebook與定向廣告
講者: 劉榮樺 / 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0/04/22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7位
這次演講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劉榮樺老師,分享「資料、科技與傳播—Facebook與定向廣告」的主題。劉榮樺老師為人類學專業出身,但由於對資訊相關領域抱持興趣,近期研究內容涵蓋大數據與資料探勘,也翻譯《Google、臉書、微軟專家教你的66堂科技趨勢必修課》一書,並透過今日演講來探討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背後的資訊科技邏輯如何運作。
數位足跡與定向廣告
隨著科技網路以及智慧型行動裝置的發展,人們得以更加快速地取得各種資訊、利用社群媒體
與他人進行互動。如同劉榮樺老師所說,人們在網絡上不斷產生資料、自己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工具,我們都會在網路上留下各種數位足跡,而這些掌握我們數位足跡的科技公司,提供廣大的使用者資料給其他廠商應用,如定向廣告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有別於以往廣告的投放模式,定向廣告更能夠精確地針對特定特質的受眾發送廣告,如劉榮樺老師向大家展示如何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加強推廣自己的貼文。在Facebook的投放廣告頁面中,廠商可以選擇期望達成的廣告成效,如增加觸及率、按讚數或更深度地與目標受眾接觸;在目標受眾方面,廠商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透過用戶興趣、居住地等各項數位足跡資料,來鎖定目標群眾,如設定喜歡少女時代、18-26歲的台灣女性等細項資料。另外,老師也提到,同一個關鍵詞彙可能會因為地區或語言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火影忍者(台灣、中文)與naruto(歐洲、英語)的差別。Facebook雖然擁有簡單易懂的廣告投放界面卻並非CP值最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其他報章雜誌或網站相比,Facebook的定向廣告是相對有效的。
網站如何蒐集我們的資料
而這些用戶資料又是怎麼被蒐集到的呢?劉榮樺老師指出,為瞭解自身客群,許多網頁會使用Cookie來辨識用戶資料;所謂的Cookie,指的是網頁上的記錄檔,用以辨識大家的數位足跡,如去過的網站、瀏覽行為。劉榮樺老師透過網頁程式教學網站「W3C」來介紹Cookie運作模式以及所儲存的資料,如下方所示(username表示用戶代碼、expires表示時間、path表示路徑):
W3C javascript cookie page example:
▍document.cookie = "username=John Doe; expires=Thu, 18 Dec 2013 12:00:00 UTC; path=/";
同時,劉榮樺老師透過聯合新聞網的Cookie頁面來向我們說明,不只有聯合新聞網本身的記錄檔,也會有來自其他網站的記錄檔,這些記錄檔會記錄用戶從哪來;此外,因為聯合新聞網會使用其他鑲嵌外掛如YouTube,因此YouTube也可以取得聯合新聞網的Cookie記錄檔。
接下來老師向大家介紹Google Analytics是如何將蒐集完的用戶資料以視覺化圖表進行呈現與分析。在GA的頁面中,可以知道用戶是透過哪些管道轉至網頁、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停留時間、瀏覽次數),以及用戶從點閱至購買的轉換率。
機器學習與推薦系統
從上述例子中可察覺,對於各種數位足跡的應用已是常態,而機器學習便是透過過往的用戶資料和經驗中學習並找到一套運行規則,推薦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如Netflix與Spotify中的推薦機制。而劉榮樺老師提到的「PredictionIO」,它是一個開源機器學習服務器應用,可以幫助使用者搭建推薦引擎;同時,老師也提到推薦系統背後的計算方式,如何運用三角函數、線性代數與矩陣相乘概念將使用者分類。
這也表示,人們接觸世界的方式如今已透過許多機器學習管道作為中介,而機器學習是否中立或者帶有偏見?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重點之一。在過去,我們通常會對於傳播的內容進行問責,如指責撰寫仇恨言論的人;但劉榮樺老師透過《Facebook Enabled Advertisers to Reach ‘Jew Haters’》一文,提醒我們科技並非完全中立,因為其背後操作者也同樣是人,或者基於不同的樣本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向機器學習問責,也是我們未來可思考的方向。
Q1.我們給予Netflix的評分資訊只有按讚與倒讚,Netflix是如何去計算出精確的推薦機制?
A1.除按讚與倒讚外,亦會根據觀賞時間長短、次數、類別進行權重計算,數字化會比五點喜好評分來得更加精確。此外,針對第一次且無記錄的使用者,會採取冷啟動(cold start)機制,提供使用者大家都在看、最近都在播放的影片。
(小妙老師補充:Spotify不透過喜歡與否來計算權重,而是聽歌的時間長短進行權重分配。)
Q2.(承上題)那這樣是不是回到行為學派只詢問你的行為不問動機呢?
A2.其實它是可以了解到你的動機,運用了貝氏網路的概念,當你觀看這部影片可能因為演員或是片種等狀況,便可以在往上層去假設並推算你可能的動機。
Q3.定向廣告的存在價值?以行銷來說精準行銷是一個追求,今天有這個工具應該是被肯定,但其實它在現今產生不少問題,如政治的定向廣告是否對民主產生了影響?該如何看待?
A3.政治廣告的要價雖比一般的廣告還要高,但因為有其效果與轉換率,若政治人物有足夠預算仍然會去使用。但目前在一般廣告上有鑑於同溫層問題,有在推行類似驚喜的廣告(平常較少接觸的東西),若運用在政治廣告可能會有突破同溫層的效果。但對於Facebook而言,演算法算是他們的商品,對於是否要有個監督機制其實也很難執行。
200506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蔡宛蓉、黃建智
講題:科學歷史做為知識傳播
講者: 陳瑞麟 / 中正大學哲學所教授
日期:2020/ 5 / 6(三)14:00-16:00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7位
這次演講邀請中正大學哲學所陳瑞麟老師,分享「科學歷史做為知識傳播」的主題。陳瑞麟老師是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專長為科學哲學、科學史,在學校與電傳所、歷史所合作,開設「科技、傳播與社會」碩士學分學程,同時還設有粉專「陳瑞麟的科哲絮語」透過哲學的觀點探討時事,且於近期出版耗費二十年的著作——《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一書,並透過今日演講來探討現今科學與傳播的結合研究方向與其著作中的重點題要。
關於「傳播」與其它領域
隨著時間的發展,「傳播」一詞逐漸轉變成多義的性質,以時事論之,公共衛生研究使用了「流行病『傳播』」研究,而在新聞媒體中就也提到台灣究竟有沒有發生「社區傳播」?然而社區傳播的英語應為“community spreading",裡面其實並沒有「傳播」,對此陳瑞麟老師的建議是避免一詞多用的情形,因為傳播(communication)更強調的是「資訊或訊息的發送與接收」。
陳瑞麟老師表示communication一詞,有通訊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資訊通信科技、傳播(資訊或訊息的發送與接收)、溝通(雙向傳送和接收;意義的理解)的用法,整題來說涉及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語言學、記號學)等。且認為communication 的架構(發送者→訊息-媒介-訊息→接收者)無所不在,所以對於中正所哲學所開設的「科技、倫理與社會」以及電傳所的「科技傳播與文化」兩門學程,陳瑞麟老師都相當推薦同學們去修習,除了能增加出路還可以強化對科技與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進而能了解到科技史其實是文化史、世界史的一環。
科技傳播研究與科技傳播與「科技與社會」研究
陳瑞麟老師認為目前的科技傳播/溝通研究,包含了科技訊息研究(科技語言、文本與表現形式研究)、媒介研究、發送端研究:科技家如何表達科技訊息與接收端研究:學徒、其他科學家、公眾等等,此外還有社會背景研究以及整合研究。陳瑞麟老師也提供了幾個科技傳播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別是:一、科技傳播媒介形式研究:文字、圖表、書籍、期刊、網路…等等。二、科技的地理區域(跨文化)傳播。三、科技的社會傳播:科技如何傳播給社會大眾?(科學普及)四、科技的公眾理解與參與(閱聽人的研究)。
陳瑞麟老師接著將科技傳播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科技的內部傳播與科技的外部傳播。科技的內部傳播包含:科技文本、科技的傳播媒介(器物、管道、方法等等)、科技的跨區域(文化)傳播。偏向對於科技的歷史研究;而科技的外部傳播則是:科學普及、科技的社會傳播、科技的公眾理解與參與。比較像是科技的傳播研究,且表示這兩者是可以互相連結的。而針對傳播研究在相關於科技傳播研究的三方面,一是認為傳播研究提供了一般傳播理論、二是傳播本身要依賴於科技,三便是綜合上述後,傳播研究本身就顯出相當的 STS(科技與社會)性格。
陳瑞麟老師認為所有需要應用到科技媒介的傳播研究,原則上都是一種廣義的「科技與社會」研究。比如:傳播科技如何在社會中運作?以及應該如何管理、管制、調控傳播科技在社會中的使用和運作(像是假新聞的議題)?不過這類研究的重點還是在於做為媒介的傳播科技本身,而不涉及被傳播的訊息內容形態。
科技傳播與科學史
陳瑞麟老師認為科技史本身即是一種科技傳播歷程:科學家如何透過科技文本來傳播科技知識?因為過去沒有論文的形式,也沒有期刊,多數的知識都被教會所掌握,所以當時候學者的文章都屬於科普的內容。且以前英、法等國雖然設有皇家科學院,但仍是以備忘錄的形式,去記載誰進行了什麼樣的研究以及貢獻,而現在的論文都被歸馴化要求SSCI等等,但陳瑞麟老師覺得其實也有其必要性,比如掠奪性期刊的存在、論文的正確性等等問題,但也使得文章變得不似以前那樣「科普」。
而針對科技傳播研究與科學史研究的相關和差異,陳瑞麟老師則認為科學史研究著重在科技內容的傳播,但科技的傳播研究會著重在傳播媒體的形式、管道和歷程的研究、發送者(科學家)和接收者(其他科學家或公眾)的關係研究。
《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一書
陳瑞麟老師表示這是一本科學史著作,討論的時間貫穿兩千年。且書中嘗試以科學史是否可以用「問題―解答」的科哲框架來書寫,內容共分成十個問題作為主軸。第一問:討論人類文明、石器時代、巫術、神話、技術、藝術,以及大自然是什麼?第二問:自然哲學與科學是什麼?要哪些東西算是科學?便要先定義「科學」,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列入科學史。第三問:討論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關係,有沒有一個「歷史變動的理論」能用來處理科學史本身。第四問到第十問分別在討論宇宙論、天文學、星理學、地理學、空間和時間的結構、時間等等。
陳瑞麟老師先是提到物質世界三個基本問題,分別為:一、世界萬物由什麼基本成分構成的?二、這些基本成分是由怎樣的過程變成世界萬物?三、什麼原因或力量造成這樣的歷程?接著又換以最抽象的問法,那就是「為什麼萬物存在?」、「某物為什麼會變成另一物?」等多個問題,激發對書中「問題―解答」的想像。
科學史作為傳播:幾個例子
歷史本身就是傳播,是經歷時間的傳播。對學科分類的不同,代表了對這個學科的看法不同。
像是空間的傳播: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傳入,促成西方學問的傳承,字源的證據像代數Al-gebra、煉金術Al-chemy。且「自然哲學」與「科學」分類架構的演變也隨著各個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哲學一開始一直是科學的最大分類,直到十三世紀中葉,才將知識作為最大分類,而人的知識底下才又分為哲學與巫術。
在書中的第九問中,提到「徵象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套自然哲學的思想系統,他相信人們應該揭露自然的徵象,使用帶有神秘玄奧色彩的方法,透過物質的化合與轉型,來理解這個世界,這套自然哲學夾雜巫術、煉金術與占星學。而該字的字源,源自希臘神Hermes 赫默斯,他同時也是「信使神:傳遞訊息的神。」而牛頓可以說是最後的鍊金術師,因為在牛頓的物質理論《光學》,提到「難道一般物質和光不能互相轉變嗎?也許物質是由進入其構成成分中的光粒子而接收很多的活動(activity)的吧?」
問:這次台灣的疫情溝通、是否是好的科技傳播示範?
答:目前為止結果很好,讓台灣人覺得很有光榮感,但這中間還是有很多爭議,主要是台灣曾經有SARS慘痛的經驗,所以在這次的應對上做得很好。
問:偶爾會聽到科幻小說會影響科技的具體實踐,陳老師的看法如何?
答:科幻小說很多是娛樂效果比較大,但這些不一定會是現實,不過像特斯拉就確實有受到科幻小說的影響。而像是艾希莫夫的全球網路圖書館就是預言現在的維基百科、google等。
問:為目前疫情溝通除了傳統電視媒體宣傳,就是集中在網路上的傳播,但大多都是以年輕人互相分享擴散為主,針對中老年人的科技傳播有什麼好的範例是可以分享的?
答:中老年人都用line,可能要研究line,不過因為我個人不用line,所以對這方面的了解不多。
問:此次疫情中全球出現多國專家觀點與政治人物觀點不一致的情形,歷史上是否有此種現象可以對比?如何看待?
答:歷史上幾乎都這樣,1918年大流感聽說死了幾千萬人,導致了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研院李尚仁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大家可以參考他的相關著作。關於科學上的爭議是無所不在的,台灣最明顯的對照就是SARS,因為地方跟中央政府之間的衝突所以導致了和平醫院封院,造成了院內民眾、醫護人員嚴重感染。
問:想要用科技傳播來研究飲食文化的傳播(例如:雞肉飯是否有嘉義風味?),請問老師有沒有推薦以STS來研究飲食文化的書目可以參考?
答:老實說我也不太懂,但有些很有意思的是現象可以研究,像印度沒人染病,所以大家就一窩蜂跑去吃印度咖哩;有一些地段開飲食店怎麼開怎麼倒,早期說風水不好,但後來發現改變經營型態其實他也會生存下來,所以真的是風水不好嗎?
問:除了艾西莫夫之外,老師有推薦的科幻小說或科幻小說作者嗎?
答:我推薦中國的科幻小說『三體』,是劉慈欣所寫的。他敘述三個質量差不多的恆星放在一起是如何運作的?在這樣困難的環境裡,他們是如何建立起秩序、建立起科學。
問:請問老師,目前台灣在推行eID,但政府無論在開標的公告或是對民眾的宣傳,都屬於避重就輕,大多以方便、科技正面的詞來描述eID。想跟老師詢問,政府部門在溝通這種數位人權的新政策,會建議政府部門應該怎麼跟公民溝通,公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訊息?
答:eID是個嚴重的問題,需要更多討論,了解政府和公民之間的立場到底如何?我覺得舉凡公聽會、網路溝通等等都是不錯的形式。
問:徵象主義不是科學嗎?
答:我認為他應該是那個時代的科學,但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科學。
200513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張彤瑄、潘昕榆
講題:越更正越錯誤?更正效果的逆火效
講者: 陳怡璇/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0 / 5 / 13(三)14:00-16:00
地點:R227
參與人數:43位
本次演講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陳怡璇老師,分享「假新聞更正效果的逆火效應」之研究。陳怡璇老師表示,在同婚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期,許多未經查證的假訊息在長輩群組間流傳,然而在群組中提出訊息更正會引起反彈,也就是所謂的逆火效應,因此成為此次研究的動機。
逆火效應是由於人們認為否定自己較為痛苦,因此當感受到既有的價值、信仰以及意識形態等受到威脅時,人們會更加捍衛自己深信不疑的事物。陳怡璇老師也提到,逆火效應帶來更進一步的問題—到底該如何更正錯誤訊息,更正訊息之管道又分為社會更正及新聞更正,以不同管道檢視逆火效應的現象。此次研究更適逢2020總統大選之際,陳怡璇老師認為,在政治對立越明顯之際,假新聞的現象亦會更多,因此研究問卷選擇在大選前夕發布。
在此研究中,陳怡璇老師及其研究團隊實施了實驗法,以不同選民立場、更正管道以及更正消息來源立場進行,在正式實驗前,做了兩次操弄檢定,第一次檢定遇到一些問題,像是找傳播系的同學測試卻發現媒體素養太高、該相信的人沒有相信,不該信的人卻信了。在第二次檢定成功後,趕在2019年年底,投票之前將問卷發出去,陳怡璇老師笑說助理曾問在這個敏感的時機發問卷,老師會不會被抓走!不過也因此拿掉會影響投票行為的題目。實驗受測者共539位,其中政治立場多半偏綠,受測者經過兩次的問卷實驗,兩次實驗中受測者分別閱讀了四則新聞,其中兩則含有更正訊息,第一次問卷主要測試受測者的閱讀能力,而第二次則是製作假新聞以及更正新聞,最後將假新聞更正前後之相信程度做比對,得出是否存在逆火效應的現象。
陳怡璇老師以及其研究團隊製作兩則不同政治立場的假新聞,標題分別為「北大證實,韓國瑜為中共培養代理人」、「中天遭罰三百萬,立委掌握證據直指小英施壓NCC」,以及製作兩則PTT更正訊息和兩則中央社更正新聞,並選擇其中一種管道讓受測者閱讀。
在韓國瑜新聞的實驗結果方面,陳怡璇老師表示,逆火效應最強的兩組分別為:選民立場偏藍-更正管道網友-更正消息來源中立組、選民立場偏藍-更正管道新聞-更正消息來源偏綠組,這也符合立場不一致產生的逆火效應較強的預測。在蔡英文新聞的實驗結果部分則是更正管道為網友的逆火效應最明顯,選民立場偏藍-更正消息來源中立組的逆火效應最強,其次為政治立場與更正消息來源立場一致的組別,更正管道網友組的逆火效應強過新聞組;陳怡璇老師也提到,整體而言,超過七成的人是維持原本的認知。
陳怡璇老師分析,認為對於泛綠選民而言,消息來源立場中立的更正效果會優於偏藍立場,但在偏綠立場的效果則沒有差別;對泛藍選民則是任何立場的更正消息來源都沒有差別。透過這次的實驗,發現逆火效應並不明顯,這也呼應其他相關研究,逆火效應的效果其實沒有一個定論。最後,假新聞層出不窮,即使更正假新聞還是不會改變認知,陳怡璇老師笑說「也可以說是更正無力到無力更正吧」。
Q:有人說PTT政黑版偏藍,八卦版偏綠,是否會導致填問卷的人對八卦版或政黑版有既定認知,而影響更正效果?
A:像實驗的新聞,原本以為中央社是中立,所以消息來源選擇中央社,但訪談時發現有受訪者說中央社偏綠的,只能說這跟個人的認知有關,而其中對這方面的敏銳度有待探討。
Q:偏藍立場的人看中立新聞的逆火效應比較強,因為事實查核中心比較中立,是否是因為打臉效果比較強,而使得逆火效應強烈?
A:有可能,很喜歡這個解釋,覺得這個解釋有道理。
Q:1450的事件是否影響到中立者對藍營的可信度?
A:現在人對網軍有一定程度的警覺,這次選舉也有特殊處,像是對韓國瑜的崇拜與支持非常狂熱,選高雄市長前後開始網路聲量暴增,在這個研究下有影響,但是實驗並不是在當下執行,就要看記憶程度是否持久,對網軍的更正程度就是看個人自由認定,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Q:在價值、意識形態方面,操弄時無法知道受測者的認知,針對這點是否可以做補救?
A:在統計上做補救,測量政治知識、新聞興趣,就有六成的受試者勾選有興趣、極有興趣。但這次實驗中政治知識的影響不明顯,或許這兩個可以當作變項。
Q:2020的總統大選時,年輕人跟老年人有很大差異,在實驗中是否有受到年齡影響?
A:受測者年齡平均在30歲上下,樣本分布區間在20-40歲,在做網路問卷時很難避免大學生,因此有跟著全臺灣的年齡分布去控制分組人數,盡量避免太多學生族群。
Q:逆火效應的數值如何測量?
A:問卷在實驗前後會問一樣問題,問卷數值相減為正表示更正成功,相減為零表示不改變,相減為負表示產生逆火效應。
Q:問卷是否分為相信與不相信?
A:量表為相信程度,標明0為非常不相信,3為普通,5為非常相信。問敏感問題時大部分人會選普通,所以是以程度來區分。
Q:使用新聞跟PTT會不會對有些人來說是一樣的東西,都是網路資訊?在這次實驗中是否缺乏人際網路的更正?
A:在統計上,每組的差距是明顯的,表示操弄成功,看網路組跟新聞組的人有不一樣的影響。
有可能,這會變成兩難,到底是想要問什麼樣的問題,這就要回到原本要問的問題,大量的網友說的如何影響。
Q:藍色更正的成功率好幾個都比較高,老師是怎麼解讀?
A:分開看,把各組的逆火效應拿出來比較,更正成功的又另外拿出來比較。
Q:有時會用問題去測量受測者的立場,為什麼測立場時會讓受測者自己表達?
A:測量立場最後是採取三個問題,第一題是最直接的自我揭露,接著是在下列政黨中選擇立場較接近的,以及上次的立委選舉投給哪個政黨,用後面兩題去測量是否與自我揭露一致,最後結果大致上是一致的。
200520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黃晴雯、呂政道
講題:你不可不知的社群媒體運作與數據分析實務
講者: 趙維孝 / QSearch 數據分析 蔡汶成 / QSearch共同創辦人暨商務長
日期:2020 / 5 / 20(三)14:00-16:00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8位
QSearch 創辦至今6年,專注在臉書社群數據分析,協助輿情危機處理、消費者輪廓洞察、行銷規劃,讓專業行銷人員掌握市場趨勢,把握契機。講者趙維孝在大學本身是唸經濟,畢業之後在商業週刊當記者,而現在於數據公司做數據分析師,雖然彼此感覺沒關聯,但是他認為關於數據分析是未來的趨勢,必定各行各業都會接觸到,但是台灣對於這部分的教育接觸層面太少了,至少該有初步的認識。
QSearch 數據分析師趙維孝觀察2017年臉書用戶趨勢,比較台灣鄰近國家,馬來西亞仍在成長中,香港與台灣用戶趨於飽和,台灣臉書用戶約在1700至1900萬人;談及年輕人是不是不用臉書了?趙維孝說,年輕人並非不用,而是少用,但統計台灣臉書每個月約有20萬不重複互動人數,等同於1%的電視收視率;以台灣現況,常有電視台高喊的「破1慶功」,破1代表同時間收看人數達到20萬(補充:收視率=收看的人數/總人口數X100%),保守估計台灣至少有100個以上的粉絲專頁,佔有1%收視率的影響力。
趙維孝指出,QSearch 負責將臉書上的資訊記錄保存,開發成消費者可取用的介面;臉書上討論的場域多元,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兼具,統計出的數據可運用範圍較廣;且過去傳播形式較為單向,透過電視為媒介,難以立即獲得觀眾回饋,但智慧型手機改變原來媒體生態,過去戲劇節目需在節目全記播放後,才能做焦點訪談得到回饋,但現在節目首播後,便能立即在OTT平台或社群上獲得觀眾的回饋與評論,透過臉書貼文熱度,便能與前一週相較不同集數受討論的熱門情況。
媒體商業價值與社群的關係
透過數據可以發現,在台灣臉書粉絲專頁差不多有80萬個,而使用者平均每個月會進行50次左右的互動,透過不同以往的數據分析來比較傳統與社群的差異,利用使用者足跡來了解其喜好,並更方便投放定向廣告。
由於平台界線愈漸模糊,傳統或是網路社群對使用者來說其實都只是成為資訊獲得的地方,對使用者來說就是內容產業的接受,開始沒有新舊媒體之分,因此業界生態的改變是難回溯的,也因為現在正處在一個通往萬物皆可連上網路大數據的中間時期,因此更需要大數據分析來收集使用著的習慣與偏好。
媒體與社群關係
由於社群監測的數據資料量大、回饋即時,反映真實群眾想法,可以滿足傳統上不能補足的遺憾,因此媒體與社群越來越密不可分,其中包含媒體得以透過相關社群調查議題影響力後續追蹤,從社群中分析大眾與網路互動性及可追溯性,進一步了解TA輪廓,另一方面也因人人都能成為媒體,在社群中陳述個人意見與觀點,自媒體化的時代與傳統媒體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在龐大的網路資訊中,媒體與社群也共同分食「使用者」的時間,因此逐漸演變為傳統藝人透過與網紅合作增加曝光率,電影宣傳時也經常找網紅代言或政治人物開設粉絲專頁,除成本降低外,也爭取不同的「使用者」族群目光。
QSearch 為何存在
趙維孝說,台灣臉書使用人口已超過1900萬人,社群平台為現今議題討論、品牌拓展、消息匯聚之地,因此藉社群平台上討論議題,更能直接反應輿情與民意,QSearch 成立目的,分別為下列三點,輿情分析、品牌監測、議題追蹤與拆解,並透過進一步了解面向,社群平台中討論熱度高的貼文為何,哪些人物或群體在社群中帶領討論,不同群體討論面向的差異為何?將上述目的及面向交叉比對後,將能製作出一份專業的報告;目前QSearch 所採的商業模式分為兩類,第一為開發相關社群介面,提供資料庫供消費者使用,第二針對消費者希望調查項目,在搜集資料統整後,提供專業報告給予建議。
工具為輔助非取代專業
儘管QSearch搜尋工具以搜集臉書粉絲專頁貼文為主,但若在自己所經營管理的專業每日大量發布貼文,卻鮮少人關注也不具有討問熱度,趙維孝指出,過去相關同業較多僅比較粉絲專頁的文章篇數,較少進一步分析貼文內的討論熱度,留言數量等,他進一步提醒,數據僅為輔助專業,但專業判斷則需依靠「人為」,數據僅為輔助並非能取代專業。
使用臉書數據運用在商業上更需要透過邏輯思辨,如臉書用戶可在個人檔案中設定所居住城市、職業、電話、信箱等,但資訊為拼湊出,無法獲得確切資訊,若要推測誰為「北漂青年」可依照在節日中移動返鄉至不同城市的人計算,若希望從資料庫中獲得資訊,則要進一步確認事實,不只仰賴數據,全面量化判定;工具雖能加快效率,仍需要「土法煉鋼」,重視消費者個別的意見。
Q: QSearch 目前分析內容只限文字,若以影片方式分析,如youtube上的影片也可以嗎?
A:現階段仍受限於成本問題,但探索新領域,嘗試以新領域作法分析後,也更有效果也說不定,因此在以文字搜集數據同時,團隊也不停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獲取資訊。
Q:若臉書用戶中在社群中不按讚及留言的人越來越多,是否影響QSearch分析資料?
A:儘管不按讚、不留言,但使用者在某貼文中停留多久,或是如Instagram也會抓取使用者點進個人瀏覽檔案紀錄,因此難以被規避。
Q:現在有許多小型企業,除了具有粉絲專頁外,也會另外經營臉書社團增加用戶黏著度,如何說服企業願意使用QSearch系統?
A:社團封閉的,因此若希望增加曝光度,增強品牌的觸及率,仍需大力推廣粉絲專頁,粉絲專頁與社團如同「官網」與「客戶管理」系統,藉由資料庫分析,業者可以得知現今流行的鞋款、 KOL穿搭指標等資訊,因此在小型企業初期知名度較低時,更應該妥善管理粉絲專頁,未來有機會將粉專上的觸及人數轉為社團中的活躍用戶。
Q: QSearch在蒐集資訊時,能否篩掉網軍?
A: 首先應定義什麼是網軍?若顧及企業口碑,請特定人士在貼文留言是否為網軍,黨部人員張貼網路文宣盡工作職責散佈資訊,澄清網路上詆毀是否為網軍?,若為自發性,積極為某支持陣營無償成為「義勇軍」護航也算網軍嗎?
因此在網軍難以判定及去除情況下,粉絲專頁更應注重與實質的互動,不論是否為網軍的留言,重要的評斷,後續對多少人產生影響,是否在過程中產生討論的熱度,受到關注。
Q:面對不同陣營,是否有可能接下雙方的生意,為雙方分析數據?
A: QSearch共同創辦人暨商務長蔡汶成回應,看你要將自己定位成什麼?若僅為工具,並不干預對方決策,也不能透露使用者搜尋的關鍵字,因此對方決定要買什麼工具,在商業中要脫穎而出應各憑本事,但若牽涉在同一選出的立委選舉,則有違倫理。
200610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黃文旻、凌晴榆
講題:你有問題嗎?還原媒體研究的本來面目
講者: 汪琪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授/前中正大學電傳所教授、院長
日期:6/10(三) 14:00 - 16:00
地點:R227 *遠端連線
參與人數:42位
媒體研究是什麼
汪琪老師在開頭便點明了整個主題,但並沒有直接和我們說明媒體研究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反而是用一種追本溯源的方式,探討這些主流學術研究究竟從何而來,與其他講者的方式不同,這堂課在一開始老師要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已經存在檯面的知識,而是這些知識的本質
你有問題嗎?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什麼因素引領我們去問問題?「問題到底是什麼?」一般傳統大眾的觀念都認為「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沒問題就是沒問題」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我們需要去想,到底哪裡有問題又哪裡是沒問題了?就如同古希臘哲學一般,知識便是真理,而人永遠無法達到真理,但人可以無限的追求知識,問題是所有學習、創意、研究的起始點;不但要問問題,而且還要會問某一類的問題
關於考試!
到底是思考問題,還是單純只是填上答案?這兩點在中國與西方世界可以看出很大的差異,中國人的一生可以考到千次以上的考試,甚至因為考試決定了你的一生(例如學校、工作等等),這點在現在真的需要更改,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思辨的能力,更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思辨法、批判性思考,教育和如何問問題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類似的課程與教育,不能再是整天題目問A你就回答A的考試機器人,但是現在甚至到大學或者甚至研究所都沒有這種課程,我們還是沉淪在無法跳脫「大師」或老師教給你們的東西裡,簡單來說就是無法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前我們教育所欠缺的就是這一塊,我們需要跳脫文本,建立一個自我的思考空間,拋掉作者、拋掉老師,這正是我們當今學術界所欠缺的。
很哲學嗎?其實不然
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概念,但沒有多少個人能作到,老師想給大家的便是換換想法,雖然不一定可以再不拘泥於考試,但對於各位研究生往後的不管是研究也好、論文也好,在換個方式思考後,肯定會有所幫助的。
Q: 我們在學習怎麼寫論文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一個說法,就是在一個研究裡面你說的所有的話,都要有所本,那我們要怎麼回歸到自己所思考的東西,這樣容易被質疑你說的話並沒有有所本,要如何在這兩者之中取得一個平衡,想請問老師有什麼樣的想法嗎?
A: 我想,這要看有所本的「本」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如果一個研究中只有別人講的東西,那就不叫做研究了,我想有所本的意思應該是你有一個依據證明你談的東西不是無的放矢,比方說我今天和大家談論到二元對立思考的框架的這個問題,其實二元對立思考框架是不可取的,如果我突然在研究論文中迸出一句:「這個框架是不可取的,他有很大的問題,我們應該拋棄他。」如果是這麼單純的一句話,那就是無所本,因為我完全沒有解釋說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主張或一個觀察或是評價出來,但是如果你能夠把它講清楚,能夠把他舉證出來並且有一套說法提出來,然後這一套說法沒有什麼明顯邏輯上的脫鉤,然後我的立場沒有什麼偏差,並且站得住腳,這個就有所本了。
Q:剛剛PPT上有一段我看不太懂,什麼叫「冬蟲夏草式的創新」?
A: 我很高興你有問到這個問題,「冬蟲夏草式的方法論」也是我在《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的那一本書裡有比較詳細的解釋,其實這個是從韓非子去轉化老子的道家的一些學說,發展出他自己法學的學說,他的轉化的方法裡面我步出來一個這樣的途徑,就是中國人會覺得舒服一點的就是說,我把你的東西都接收進來了,但是消化了之後,又發展出屬於我自己的一套東西,會這樣講是因為韓非子的一些主張和老子是很像的,但是在一些關鍵點上他又轉到法家的方向,一開始的時候當然覺得法家跟道家差的有夠遠,但是只要了解到韓非子和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不同,其實可以理解為什麼韓非子認同老子的一些學說,但是到後來發展出來的他的一套看法會跟老子完全不一樣的。我會用冬蟲夏草這個東西來做形容,大家知道冬蟲夏草是什麼東西吧!冬蟲夏草其實是一種真菌,這種真菌的孢子他會進到蟲體裡面,他會依靠蟲體的養分來發展,發展到後來這個蟲就掛掉了,到了春天,孢子就發展成一株植物出土,這個就是冬蟲夏草,所以它好像是冬天的蟲夏天的草,但就是孢子寄生在蟲體裡面,最後它就把它給掏空,發展出它自己的一套東西。
我一直都覺得科舉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非常非常大的貢獻,它使我們社會階層的流動非常的暢通,這個暢通的程度要與歐洲相比較,才會知道有多可貴,歐洲的階級為什麼會有階級革命,就是因為他們階級分得太嚴明了,而我們,其實你只要會讀書、肯讀書,借人家的方法、強打一個洞,用一個什麼樣的方法,只要考中科舉你就可以當大官,但是它最大的罪過是讓我們整個思想僵化,如果就我們春秋戰國的體悟,「冬蟲夏草式的創新」這樣的一個方式,其實在真正學術之外的領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例子,比方說佛教的例子,禪宗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接受了印度的佛教之後本土化,然後發展出來的支派,而禪宗它其實有非常濃重的中國特色,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冬蟲夏草」的轉化,同樣的在藝術的領域,在功夫的領域有很多很多的武俠小說,有很多不同的門派,包括像李小龍也會發展出它自己的一套拳腳功夫,但是所有要學功夫的人,它的基本功都是一樣的,但是你有出師的一天,一旦科舉掛勾僵化之後,我們就變成沒有出師了,包括我們現在做研究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我那時候讀到一些禪宗的研究的時候,我就在想說當初翻譯佛經的這些飽學之士,他們很懂得用一些中國人會懂得語詞和文字來解釋佛經,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沒有按照印度本來的思想方式解釋,而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所以漸漸的發展出來中國式的佛教,我就在想這些飽學之士當時翻譯的作品都要送去印度認證,比方說像我們現在如果要在學術圈有一席之地的話,最好是要有國際S.S.C級的論文發表才算數,我們會覺得他們認證了那就放心了,如果這些飽學之士翻譯佛經時都要送回印度去做認證的話,就不會有禪宗,所以體悟的「冬蟲夏草式」的轉化方式,在學術思想之外的中國文化的領域,其實到處都可以看到例子,所以非常非常多,但是獨獨就是因為思想這一塊,跟政治掛勾之後就僵化了,那就變成化石,所以就沒有創新了,是非常可惜的。
Q: 老師你好,我之前是哲學所轉過來的,我對於老師的滿多說法都滿有感覺的,之前哲學所的老師都會要求我們有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並不是全部都自行吸收,也不是全然都聽老師講,有時候還會看到老師和老師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辯論,說難聽一點就是吵架,它需要我們發言和質疑老師或學者的論點,那才對我們比較重要的部分,我想老師是想要告訴我們這個。
A: 對,絕對是想要談論的之一,很高興你有掌握這一點。
Q: (同上一位發問者)我是看老師從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脈絡去講之是到底是從何而來,因為我畢業的成品會需要把那些東西再讀一次,所以我最近就有重新再讀那些東西,所以比較有感覺。
A: 那可能你對於思辨法也比較熟悉吧!謝謝!
Q: 請問什麼是第一代本土研究理論,和第二代本土研究有什麼差異?
A: 最簡單來講,第二代研究還沒有體現,所以才說邁向,我所期待的第二代就是以剛剛講的那樣的角度出發的研究,也就是說,我們了解自己,也了解西方,甚至於了解世界上不只有我們跟西方,還有伊斯蘭和印度和很多不同的文明及文化,從剛剛簡主任提到的多元文化的觀點進去看,要這樣做其實有很多的功夫是我們必須要下的,比方說,以我來講,大家可以在我的書上看到關於哲學,尤其是中國哲學,中國思想的這個部分,不是我自己去讀了諸子百家去找出來的,而是靠著一位哲學所博士班的助理,靠它的幫忙才能把一些想法串聯起來,發展成一種論述,所以我們一般來講對於自己文化的一種認識,要怎麼重新建立本土的信心,這都是一些功夫,而我們一直聊的西方,我覺得只要把它當作一個X光照過去,背後到底是些什麼東西,大概我們就比較容易掌握八九不離十,而我們要怎麼了解自己,對自己了解了多少,是一個滿大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