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洪育增
講題: C-Club Party
講者:簡妙如主任主持/碩三林晴陽、李依璇及所有電傳所師生
日期: 2017年10月11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45人
演講摘要
KTV歌喉戰:
管中祥老師演唱〈無心傷害〉、〈往事就是我的安慰〉PK研所碩一王教安演唱〈千辛萬苦〉、碩二賴麒元演唱〈Love UU〉
交換分享:碩三林晴揚、李依璇分享2016年至中國大陸當半年交換生的心得。
林晴揚:到重慶大學進行交換,對於生活中的人們抱持著什麼樣的價值觀、如何看待台灣等較為深層的部分進行分析。較有感觸的是「減速帶事件」、「停水事件」,看出了在台灣及中國,人們面對事件、處事態度的不同。
李依璇:到廈門大學進行交換,認為廈門地理位置所交織而成的文化及生活環境,很適合成為戀家者出國交換的選項,特別分享在校園裡感受到的文化差異及課堂概況。
師生交流:電傳所老師們與學生們一同分享過往經驗、期盼未來。
劉駿州老師:創立之初老師僅有3位學生及10位老師,25年前有相對前瞻的定位,25年後的今天需要找到新的定位跟教學研究思維。喜歡上這個所的原因是因為師生之間互動緊密,且老師們的和諧程度排名全國第一,期許無論外在環境怎麼變化,系所能做好自己的本分。
王嵩音老師:確實有一些25年前有的師生活動到後來就逐漸沒有了,令人覺得有些寂寞(笑)。希望電傳所的傳統可以維持,每個人把論文的品質維持好,並鼓勵同學們可以常常與老師們交流、對話。
李政忠老師:想到過往接到系主任的職務時,確實誠惶誠恐,當時的師生互動也確實較為緊密。在25年後的今天依舊期待電傳所能持續往前邁進,有更多無限的發展可能。
羅世宏老師:整個所的life cycle 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差距逐漸變大,但這也是正常的。以前的學生被要求的多、老師們給的分數低,現在的學生們則是被要求的少、老師們給的分數高,雖然如此,仍希望學生們的output是一樣的。以前的學長姐有很多output及嘗試,期許25年後的現在學生們依舊能勇於嘗試。尤其是讓自己投入時間,成為自身研究論文的專家。
戴皖文老師:一個所若要有所成長,從一個主任的角度來看也不能做太多,需要和學生一起努力才有辦法。這幾年同學們的自主性較高,但獨特性也比較能被看見,期許在剛開始研究的階段同學們能多找老師談談,也希望C-Club可以讓大家熱烈地進行討論。
碩三吳佳騏:覺得中正電傳的研究氣氛很好的,與自己在成大的研所氛圍不同。在這裡即便大家討論的爭鋒相對,但是後來還是會一起開心吃宵夜。很喜歡小羅老師說的:「每天每天都要看跟自己的主題有關的東西,不然你可能就像跟它分手一樣回不去了。」 目前最大的感想是,雖然讀到碩三,但不會對自己生氣或難過,因為在這裡過的很開心。
碩二陳宣佑:當初接到所學會會長的職務是從幫大家買蔥油餅開始的,因為大學時在台北,很明顯感受到一下課大家就散了,和現在研究室裡隨時有同學可以切磋學問、互相照應的狀態不一樣。建議其他同學可以多去敲一敲老師們的研究室,幫助自己瞭解更多。
碩一趙思婷:今天上研究方法時覺得很想趕快生出一個東西,研究的過程感覺會很有趣,覺得過程比較重要,但是也沒把握自己有沒有辦法完成一個研究。
碩一蘇奕祥:剛入學的時候因為是提早入學,所以很多事情都像鑽木取火,但是幸好有學長姊的照應。也很感謝老師們不知道是否看在提早入學的份上,期末給的分數很高,但是自己深知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多多學習。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王教安
講題: 尋找Seafood, 讚嘆Seafood: 價值千萬的研究修行路
講者: 陳怡璇教授/電傳所助理教授
日期: 106年10月18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
學生:35人
老師:簡妙如、王嵩音、劉駿州、胡元輝、李政忠、戴皖文、唐士哲、吳政龍
演講摘要
陳怡璇老師今天在C-Club演講的題目是「價值千萬的研究修行路」,一開始先提及到自己的剛踏入研究領域後的第一篇研究,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就是把自己讀到的書做成讀書筆記,然後經過簡單的整理後,就成為他的研究,沒有題目、沒有格式、沒有問題意識,什麼都沒有,就呈現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狀態。接著,隨著接觸的事情越來越多後,漸漸地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像是數位科技(例:社群媒體、行動裝置、多平台)、閱聽人研究(如知覺、態度)以及媒介經濟與管理等,開始在這些領域上開始進行研究,從自身的經驗開始發想題目,他認為研究其實不困難,只要肯去做就一定會有結果。
也因為在奧斯丁大學念博班的關係,認識到議題設定理論的提出者McCombs,也修了他的課。在期末時,因為要用議題設定理論作期末報告,以同性議題作為主題,並加入了新聞來源這個變項進去,一個無心的舉動,卻讓他的這篇論文選入到期刊中。這時候他發現,其實理論不僅只是來驗證一個事實。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得來「玩」理論,在研究中來嘗試各種可能、試圖擴展本身的理論,或是加入其他變項,又或是結合不同的理論等,讓研究能更充滿豐富性。而且同一種研究題目,也可以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做切入,像是歷史角度、閱聽人知覺又或者是媒體經營管理的角度下去做切入,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接著,陳怡璇老師也提到如何學習做研究,其實題目的發想就在周遭,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與同學的對話當中,都能夠從中發想問題,若是真不知道去哪裡找題目,那就去參加研討會,因為參加研討會後,就能知道大家都在關心什麼事情。而當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答案時,就去文獻裡翻,因為所有的解答都在文獻當中,很多研究者都已經幫你想好答案,並且寫在文獻當中了。在寫論文的時候,同儕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們會給你壓力或者是砥礪,激發自己不服輸的態度,因為從同儕的眼中,尤其是能從學霸的眼中看到發亮的眼神。
最後他分享,在研究所中四個千萬的價值。
一、千萬不要猶豫不前。大膽的用理論,試著修改理論,怎麼做都可以。
二、千萬視失敗為理所當然。在我們人生當中,不會因為失敗一件事情,就把自己給否定掉,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定會經歷過許多的被退稿、被拒絕,但這些都是種累積,因為有了這些累積,最後才能成就一個完美的研究,畢竟,一個完美的研究,就是透過不斷的失敗來累積而成的,只要記得「Crappy journal and move on」。
三、千萬要與壓力相處。
四、千萬要愛自己。只要愛自己,你就會懂得包容自己,了解自己的不完美,這樣也不會太苛責自己,畢竟,我們總是不完美的,只要能夠愛自己,就能接受他。
送給同學一句話:「與不確定性共處,仍保有方向感。繼續迷惑卻不慌亂地面對眼前這條人生與學術路。上路吧!」(鄭玉菁,2007)
問答Q&A
Q1:當寫不下論文的時候,會怎麼調適自己的心情?
A1:自己會想去做菜或是做一些不動腦的事情,像是繼續看類似相關的論文。會寫不下論文的原因在於,沒有資源、沒有材料,所以不知道可以寫些什麼東西,這時候可以再去多看一些文章,來補充自己的資料庫,讓自己產生出一些想法,就會有寫下去的動力,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也是一種心理安慰,至少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比較對得起自己。
Q2:會不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想踏上博士的路?
A2:其實不太會去質疑自己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因為自己在很早之前就決定好,要往這條路發展,不過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沒有辦法完成他或是克服他。不過,回到最後一點所提到的,只要能夠多愛自己的話,也就不會有質疑自己的時候,因為這時候的自己,是已經能接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實。
Q3:有些閱聽人的型態會是一個,如果自己能在實體媒體上能得到內容之後,就不會到臉書上再去獲取,而產生二次性的消費,所以實體業者其實不用擔心臉書的威脅?
A3:其實我們的目標是泛指一般的大眾,不是只有特定的閱聽人,問題點應該會是,當臉書出現之後他開始與實體媒體之間產生一種爭奪,兩者一起爭奪閱聽人有限的資源,像是時間或是注意力。
Q4:像老師之前上課的時候,感覺還去旁聽許多課程,那老師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
A4: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的時間殘忍,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時間。每天設定一個時段給要做的事情,當時間一到之後就要停下來,去做下一個時段應該要做的事情,即使事情沒有做完,也要停下來,把沒做完的事情,規劃到明天繼續再做。畢竟,人通常都是在有限的時間之內,產出無限的可能,即使沒做完,但也能確保每天都有進度,有在穩定成長當中。
Q5:在研究與教學兩者之間是不是具有差異性?會感到不適應嗎?
A5:其實,兩者不會有衝突,我把教學當作是一種重新回顧自己以前所學的,讓自己重看一些文獻,重新檢視一下自己,像是研究方法,若不是因為交了這堂課,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再拿出來看了。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林晴揚、賴志軒
講題: 知識經濟的未來:傳播學生可以做什麼?
講者: 鄭國威/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泛科學總編輯
日期: 2017年11月1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
學生:35 位
老師:簡妙如、王嵩音、劉駿州、李政忠、戴皖文、唐士哲、陳怡璇、黃俊儒、管中祥
演講摘要
聽到「知識經濟」這個詞,大家腦中會浮現什麼?
賺錢?無形的東西?交易?難以計價?
鄭國威老師說從今年開始,老是不斷聽到知識經濟的議題,但意外的是,發現大多數人所談的知識經濟卻和自己所想的不相同。老師接著放出了一張圖:一隻小狗被兩個玩偶所擁抱。「你們認為小狗喜歡被人抱嗎?」一開場,老師就拋出這個挺有趣的議題。
這個問題來自於老師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社群媒體上火熱的「狗不喜歡被擁抱」新聞。鄭國威老師說自己在檢視媒體的標準,來自三個問題:
「誰創造了這個資訊?」
「誰用什麼方法創造了這個資訊?」
「為什麼現在要讓我看到這個資訊?」
於是乎,他自然也用這三個問題來檢視這則新聞。經過一番追查,發現新聞來源為美國科學雜誌——今日心理學,上面刊載的一篇網路文章:The data says“don’t hug the dog”。
這篇文章來自於美國教授柯倫的親身經驗。柯倫教授身為心理學的退休教授,某天參加了加拿大某大學辦了「狗狗舒壓日」活動。在活動中,有個女大生對柯倫教授的狗狗擁抱,但看似狗並不高興。隨後,兩人發生了對於狗是否高興的討論。
回家後,柯倫教授念念不忘,並上網進行相關議題的搜尋。當他發現一無所獲時,他在網路相簿flickr搜尋了250張人擁抱狗的照片。根據不同的徵象,評定狗表現出「不喜歡」的樣貌照片。其中不高興的照片,佔了其中的81.6%。而這就是原始的新聞來源!一篇稱不上研究的文章!
話鋒一轉,鄭國威老師順勢拋出幾個懸問:「以後看到新聞會查證嗎?」、「那當你或你的客戶被誤導時,你認為其他人會查證嗎?」正因為資訊爆炸的時代,其實大部分人並不會去查證所收到的消息。
隨後,老師講了阿拉伯之春的幕後催生者Wael Ghonim。在成功推動阿拉伯之春後,他講了著名的一句話:「要改變一個社會,你所需要的是網際網路。」然而,發現網路並未達成更好的世界樣貌後,重新定義了這句話:「要改變世界,必須要先改變網際網路。」
現在世界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建知識經濟的生態系。我們的大腦跟不上資訊的速度,所以我們不斷把精力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知識經濟所遭遇到的問題,就是歸因於「加速時代」這本書提到的概念。該書作者認為世界被三股不斷加速的力量所推動。3M:摩爾定律、市場化、大自然母親。而人類的適應速度,卻遠遠追不上科技進步的速度,以致於發現社會上的各種問題。
而知識經濟的瓶頸,在於當今社會充斥的三種情形:專業的詛咒(越專業就離社會大眾的知識越遠)、解釋的衝動(人有普遍找尋原因的傾向)、逆火的陰謀(人會相信既定的自我信念,無論證據多寡)。而這些總結起來,就導致了現今社會的知識困境。
問答Q&A
Q1:知識經濟在未來很重要 傳統教育需要做何種因應?
鄭國威在寫部落格時,發現有趣的事情。觀察並且翻譯全球之聲。隨著時間,能力也愈來愈精進,並有機會代表台灣出國開會等等。重點是想不想去做,即使現在沒有一定專長。即使不是為創新創業,現在就要做一些事應付未來即將發生的事。先用手邊資源做事,不期待教育會如何變。
Q2:傳播領域在科技扮演角色,新創內容與之關連?
剛進去念覺得迷惘,現在有些可做的事情。現在位於沒有典範的時代、寡頭壟斷。傳播科系是科技及人文社會的轉譯者,藉由敏銳的嗅覺達到跨領域的角色。別陷入專業的詛咒。
Q3:新聞查證,泛科學查證有特別的機制嗎?
依照三個問題,「作者是誰?」、「什麼方法?」、「為什麼現在要寫?」
Q4:第一次創業遇到什麼困難?
順水推舟,遇到機會才做,一直都會遇到困難。但做完後獲得成就感,很佩服中小企業。總結來說, 額外提及系所定位,密度高。之後課程仍可討論,有想嘗試的話,可以合作。知識經濟背後原理尤為重要,有很多可以探討之處。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陳怡君
講題: 研一電傳情報與實作畢業說明會
講者: 陳宣佑、(電傳研一) 蘇奕祥、林育楷、楊佳欣、張慈庭、王教安、池瑞昇、李映儒、鄭峮瑋
日期: 106年11月8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
學生: 35人
老師:簡妙如、胡元輝、劉駿州、李政忠、戴皖文、唐士哲
演講摘要
實作畢業說明會
選課注意事項:必修11學分,碩二同學需要注意,實作畢業要修傳播創新與創意的課程。
資格審查規範:資格審查作品採單作品審核制,達門檻後填申請表後,送系所審查。投稿平台可以參考所上的列表,未在表上的管道記得先與老師討論再投稿。
畢業作品規定:碩二上學期末的論文提報中發表論文初步計畫和構想,實作部分依然要事前企畫書或者田野調查。
未來所上有可能會有創新實作論壇,相較於過去研討會,只為畢業審查而辦,學生處於被動的取徑。配合今年開始的創新實作課程,想讓同學有比較主動的權利,例如:擬定徵稿方式,主導某些東西。目前為兩年舉辦一次,細則將於未來討論。
電傳情報
一、 直播-你不可不知道的事
直播平台(facebook、youtube、twitch、17、浪live、meme直播),內容包含:聊天、商品、遊戲、運動等。
直播基本操作
基本硬體->選擇直播平台並且申請帳號->選擇想搭配的插件
直播主的運作模式
連環泡有芒果,看準現代人需要療癒的心態,直播寵物的生活。
M.E魔鏡娛樂,致力於專業化實況經紀服務。
張家兄弟滑起來,由經營twitch的知名實況主亞洲統神與其哥哥經營,提供新聞時事的談話內容等。
直播行銷五大要點
1.操作模式(互動方式)2.直播的長度 3.直播的觀眾累積4.讓直播內容更精彩5.直播的跨界行銷(不限於網路平台,也可以與現場做結合,提高知名度)
二、 我們的虛擬時代
VR的運用
VR運用在影片中-沙中的房間(新的敘事方式,以黑板材質的概念來比喻人類的記憶),相較於線性方式,VR提供以空間來描述的方式。VR除了影片也運用在新聞(紐約時報)、教育、行銷、遊戲。
VR需要面對的外部環境:
1. 政治層面:經濟部推動「極克窩」,整合各家廠商。
2. 環境層面:有華碩、宏碁、HTC等各家廠商的軟硬體合作。
3. 社會層面:各方領域都有需求,例如:房仲業。
4. 科技層面:硬體進步,及新的XML格是較人性化,相容性也高。
5. 法律層面:目前無限制,所以可以盡情發展。
6. 經濟層面:有園區,產生規模經濟。
VR的SWOT分析
S:提供360度的觀看感覺。W:成像技術不成熟及會有頭暈現象。O:需求量大以及外部環境的支持。T:價格高、需要穿戴裝置的輔助、不普及。
VR需要面對的問題
身理上的問題,例如:頭暈問題,以及生理上的問題,例如:線上體驗的不適感,線下依然存在。未來VR需要有技術上的突破,解決身理的不適,以及思考每個領域如何運用VR技術。
問答Q&A
如果他想要拍影片畢業,系上會給他建議的名單或師資嗎?還是由他自己選?
可以找業師共同指導,業師的資格需要與指導老師討論後再決定,可以採雙掛名制(可參考章程中第三章第十二條)。
碩二期末口頭發表,實作部分?
有初步構想就可以提報。需注意的是,提報是畢業的門檻之一。
如果要論文畢業的話,可以用實作作品著作審查嗎?或是要用實作畢業可以用論文著作審查嗎?
畢業資格審查和畢業作品是要一致的。但是中途是可以更改的,但是需要重新跑一次資格審查。
為什麼要在中正要加入實作畢業的方式?
傳播生態已經在改變,所以傳播教育也需要改變,未來因應環境的改變,目前也有許多學校在做。至於有沒有能力去做?這個需要自己的努力及創新,當然每位老師都有許多的經驗可以幫助同學。下學期會有策略規劃與執行的課程,除了幫助同學實作外,也可以讓同學更了解實務界。課程將會強調執行這塊。
為什麼不在一開始進來就分論文組及實作組?
實作的路線需要的能力是跟論文一樣的,一樣是在協助分析現象,實作只是另一個呈現的方式,必修課的所學依然會被應用到。
業師所上是否準備好?
現在的課程改革,會不斷建立起業師群的網絡,現在的趨勢是,就學中就已經可以試試看自己的構想,有無創業的可能,我們提供論文之外的可能性,過程中,依然有老師指導。
直播是否為職業?
1.以往是透過業者,現在透過自己的平台及創意,所以可以是一種職業。
2.大家都可以當,但真正能出名的人很少,要把直播當長久職業,需要再做更深入的探討。
3.回到歷史的過往看,現在很像之前收音機出現的狀態,但沒多久出現市場的干預。比較好奇的是,未來誰會來控制這個職業?
4.直播可以視為一種產業,不只是職業,直播主到後來會與其他資源合作,反而有再中介化的現象。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吳佳騏、錢薇如
講題: 一個文化工作者看到的世界的改變
講者: 張培仁/中子創新執行長
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
學生:44 人
老師:簡妙如、王嵩音、李政忠、管中祥、蔡崇隆、唐士哲
演講摘要:
簡單生活節創始人張培仁,現為中子文化的總經理,身為一位音樂的創意經理人,今天以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身分,來到中正大學的社科院和同學們交流分享談一個文化工作者看到的世界的改變。其實張培仁開啟了許多流行音樂的里程碑,從80年代的滾石唱片,到了90年代甚至拓展到中國的魔岩文化公司,後來更挖掘了伍佰讓他成功的打進市場,另外還有張震嶽、楊乃文等等,開始在校園辦現場的搖滾演唱會,幾乎是現在各種獨立樂團的原型。2000年後又建立了街聲(StreetVoice)平台,重新把街頭的音樂文化用新的媒體形式來展現,另外還有簡單生活節(Simple Life),這些建立都與他敏銳的文化嗅覺和觀察有關。
張培仁一開始就談到他接觸音樂的起點,在資訊匱乏的年代遇見了搖滾樂,影響張培仁的最深的搖滾樂是70年代歐洲的搖滾樂,張培仁想問的是:「為什麼西方年輕人可以創造出色彩鮮豔華力的想像表達自己的個性和主張,可以肆無忌憚地創造出你永遠無法想像的精彩世界,而我們的世界卻是黑白的?」這對張培仁來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文化震和與衝擊。
於是張培仁高中畢業後開了唱片行,店裡只賣搖滾樂,某一天他從電視新聞上看見了約翰藍儂過世的消息,當時他非常擔心自己熱愛的搖滾樂世代是否會因此而轉變,加上當時又有出現了Disco的曲風。除了對約翰藍儂做的類似告別式的儀式,張培仁開始思索原創音樂在當時存活的可能性,因此決定要做個音樂節(Taipei Jam)。
第一屆在兩百人的場合就這樣展開了,做了三屆後,第四屆開始決定要在公賣局體育館舉辦較為大型的音樂季。但由於資金不夠,張培仁則說他們籌錢的方式很單純:「當時一行人就賣血籌資,觀眾有兩、三千人,那個時候都仍是cover band,甚至大家還規定不能唱三首太常被翻唱的歌。」由此可見當時獨立創作並未成為關懷的重心,而對於當時只有19歲的張培仁來說,能舉辦這樣規模的演唱會是相當興奮與熱血的。
除了音樂本身,回到那時候的時空脈絡進行觀察,張培仁則說:「那時候的世代其實是彼此不瞭解的,辦完精疲力盡的隔天,在報紙上看到記者把搖滾樂描繪為毒藥、將年輕人說成洪水猛獸。」當下促成了張培仁的決心,因為若是這樣年輕人是永遠沒辦法在年輕的時候創造、盡情享受生命。
接著張培仁進了滾石唱片兩週後,他考上了國立藝專,原本還在學業與工作間掙扎,但半年後旋即離開了學校。這時候重要的事,是如何面對過去一起關心搖滾樂的將他進入主流視為一種背叛的的行為。相對背叛,張培仁認為不進到主流要怎麼知道經營的細節呢?只有喜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經營的觀點。張培仁認為:「創作是這行最重要的事情,但哪些音樂歷久不衰、越陳越香,就與經營相關,在穩定的基礎上,他才能夠在現有的市場裡獲得收益、擁有創作的基礎。」
但90年代初期時碰到了一些轉變,台灣的唱片業,從民謠運動到消費者生活水準的提升,當時的唱片公司像是代理商開始,以版稅的方式創造營收,而後唱片公司後不滿足以代理商為目標,因此開始了一連串的購併與整合,滾石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堅持下來的公司。張培仁說:「我們都知道走向國際是重要的,但要拿什麼文化輸出?就像西洋音樂在亞洲很流行,但音樂代表的並不只是音樂,音樂是具文化背景的,有流動性的,由高而低,文化的魅力存在與否,影響了音樂的流動。」
張培仁體會到一些事,音樂代表是你的生活,而文化是有位階的、是流動性的,若沒有文化的制高點,很難輸出自己的文化到比你高的地方,從此處就可以看出台灣的位置。
對於張培仁來說到北京則是另一種驚艷。在沒有任何國外樂器的狀況下,在快要消磁的錄音帶、在上海自製的吉他聲中,找到令人驚喜的搖滾樂創作(何勇《垃圾場》、《鐘鼓樓》,竇唯《上帝保佑》、《黑色夢中》),在沒有錢、沒有資訊的狀況下,是沒有屋頂的,面對的是自己無比巨大的困境:文革、六四。那時的創作不是為了取悅,而是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那時主流仍在抒情、偶像的發展,工業化生產製作的流程和邏輯,對比期待的色彩斑斕的年少,討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成為必然,也理解了沒有任何一個公司可以創造偉大的搖滾樂隊,而是時代造就了搖滾樂隊。
當時95%是盜版市場,也沒有現場演出,像是唐朝這樣的稀有樂種、如果能夠推廣,其實對於音樂市場是種解放,也是一場絕無僅有的音樂實驗。以文化層面來說,是希望這個新路徑發生的。對於張培仁來說解嚴作為一種憂慮,我們面對全球化的脈絡進入我們的生活,那我們本地的創作在哪裡呢?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面對即將大量湧入的資訊,所有的標準因為資訊湧入而提升,本土文化該如何轉向?大眾會往哪裡走?
當所有人都還在聽主流的流行、抒情,什麼才能把這些人帶過來?只有人才能夠吸引人潮。從一開始的水晶唱片到伍佰,張培仁以伍佰為例子來分析當時唱片傳播的模式遇到的困難,伍佰的台語歌在電台只播送國語歌曲的年代、審美不同、與當時節目的走向不合,那要怎麼行銷?當時主流唱片公司宣傳費用大約為一千五百萬,導致他們都不上媒體,改用較低的成本來推動live house,讓大家到live house裡聽伍佰,以生活經驗作為基礎推動搖滾樂。
然而張培仁又直問唱片究竟在賣什麼?盜版的確對他們來說沒有辦法有直接收益,但卻帶來了文化的影響。音樂產業賣的是歌曲、歌手,更深層的,是文化的優勢。1998年之後網路普及、MP3成為新的音樂傳播方式,改變了產業結構,色彩斑斕的時代因為能夠同時與全球分享同樣的資訊,而有了發生的可能性。對產業而言,傳播的模式改變,行銷的收益流也跟著改變,我們怎麼傳播?怎麼衡量收益?
為了讓大家理解次文化,理解新傳播模式、新型受眾的來臨,張培仁從可口可樂結合公益角色、海尼根介入生活模式、TOMS的公益捐鞋活動等案例出發,看見封閉型和開放型品牌的區別。當資訊源改變,”engagement”成為更重要的事情。將伊藤豐雄提出的浪潮與與小建築師所提出的漣漪做為比較對象,可以看見「進入生活」的另一種經營模式。
除了streetvoice、simple life之外,台客搖滾對張培仁來說,更是進入生活的重要的節點。台客搖滾以「我的生活就是美」作為主題,進入生活之中,對比全球的流行趨勢我們看見電子花車,與simple life強調的創意為主,還是有所區別。
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指涉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怎麼活,怎麼想,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哲學態度和審美能力。而創意是指人從生活中擷取養分做出作品、產業則是將作品規模化放大創造收入。若以藝術市場來說,分為精緻的藝術市場、大眾文化市場、前衛創新市場,而讓頹廢的人得以頹廢,讓人們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展,就是前衛創新進行發展的方式。所謂精緻的、大眾文化的、前衛的發展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需要時間轉變。
流行、大眾,即是一種行銷觀點,以抽象的語彙讓人說出「對。就是這樣!」當所有人看見流行語彙,認同進而推廣,不禁也讓人想問:如果我們認同的都是一樣的,個人的風格還存在的原因是什麼?簡單地說,所謂流行不是單方面的決定、而是整體的協商。同樣為流行,創造流行和複製流行不同,其癥結點在於,我們並不為邊緣人發聲。成為流行的過程需要易於複製,需要契約行為,如果我們能做到易於模仿、進到生活的型態中,那才能推動所創造的流行。
當OSMU成為文化產業中的運營模式,回到最終仍是一種生活哲學。以Beatles和現代主義的呼應為例,我們也可以在Beatles的音樂中看見人們騎著偉士牌穿著西裝要去上班的畫面裡,看見現代主義。
而李雙澤在中美斷交、政治變遷的情況下,說出了「我們要唱自己的歌」,因為認同焦慮引發的的校園民歌運動,這些歌曲的意圖並不單單只是音樂,而是時代中文化理路的呈現。就像崔健的音樂能不能有自己的美學和價值系統?在不稱自己為搖滾樂能不能為自己的生活下定義?我們能不能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台灣的音樂發展中,從70年代以時代為主的、80年代走向個人、90年代的感官、個人風格成為新的可能,也與我們生活相關。2000年之後,我們的文化優勢在哪裡?simple life把所有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也是試圖找出文化優勢。
以唱片業的發展來說,現在已經與讓人從象徵零分的選秀往前走,經過製作企劃、廣告宣傳、實體發行走到九十分的藝人經濟已經不同了。當媒體至今注重的是娛樂或是深耕,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誰、喜歡些什麼,才會有不同商務模式可能。
今天張培仁的分享從最一開始的搖滾樂對於音樂以及人生態度種下的啟蒙,到台灣音樂產業環境的推動與發展以及本土化音樂在文化上的地位優勢的重要性,更以音樂創意經理人的角度來看傳播經營與行銷隨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傳播模式,相信未來一定能開創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而對於張培仁眼中他所看到的文化工作不只是一個世代接著一個世代的改變,而是一個全球走入在地,在地走入全球的改變,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改變。
問答Q&A
Q1:(碩二晴揚)
剛才有提到時代改變造成音樂改變,不知道老師對於串流音樂的看法為何?有了串流音樂後,從產製端來看,我們是不是能夠更容易的走進製作的殿堂、相對的,是不是也更容易走入生活。
張培仁:要看從哪個角度來問。這個行業仍是內容決定一切,基本上串流音樂就是讓普及大眾能夠接觸到更多類型的音樂。事實上,串流音樂仍有很多包裹的方式,一般我們仍選擇已經知道的資訊去聽,就這件事而言對獨立音樂的幫助仍是有限的。若以唱片行、電視來說,為了讓獨立音樂被瞭解,還有很多必須做的事。理想的是有個文化的渠道,我相信這個渠道而願意接收各種特色的內容。因為我們其實並不懂得選擇喜歡什麼。Festival相對來說就是很好的傳播渠道,就是生活裡的engagement,雖然留下來的人數可能不多,卻是緩慢的積累,以美國的live house作為參照,就是風格音樂的聚合。在網路的環境裡,走向視頻是渠道,考量中國市場也是必然。
(碩二晴揚)那麼像是對於Spotify、Kkbox 獨立樂團有沒有辦法能夠更快速的推廣出去?
張培仁:以串流媒體本身來說,它有很多種包裝的方式,比如說給你情緒的歌單,一般來說你只選擇你知道來去聽,如果是一個知名度不高的,你若又沒有爭取一個環節你的歌「被」選進歌單,或是在其他的地方給你經營,對於獨立媒體音樂的幫助顯然是有限的。我們還是認為這些流媒體是用傳統的角度來思考的,產業若是要能增直,要被更多人了解,有非常多必須做的事。其實可以從我剛剛給大家看的那個架構圖來看,再來我覺得最難的事很理想主義的事情,就是要形成一個風格,這個文明其實沒有給我們選擇我們自己喜歡什麼,這才是問題,應該要去想的是有沒有一個好的舞台這是我們在做的事,而在所有平台上都要去溝通,我覺得不會傷害這個產業,但一定還有去改變現有模式的空間。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范書綺
講題: 娛樂媒介:閱聽人觀影心理歷程
講者: 林淑芳 教授
日期: 2017年12月20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學生:32人/老師:簡妙如、李政忠、陳怡璇
演講摘要
林淑芳老師現任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媒介心理、新傳播科技、娛樂媒介、電子遊戲研究,而今天要與我們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媒介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用有趣且豐富的內容分享一些娛樂媒介的相關研究,同時也提到一些閱讀或製作新聞方面的一些基本心理機制。
淑芳老師表示媒介心理學範圍很廣泛,傳播學界跟心理學界都有這個概念。通常我們會研究「人類」與各式各樣的「媒介」、「新科技」等的互動過程,只要中間有產生任何的心理機制都是關懷的重點。娛樂媒介大部分的研究範圍都是比較輕鬆的範圍,他可能包含了使用新聞網站、玩電玩、看電視的時候,都能運用到這個層面去理解。像是我們如何看美劇、如何玩電玩,又或是看電視的時候不是喜歡跟人家一起看,而觀看的時候旁邊做一個心儀的女生,你是不是會覺得那部影片可能更好看一點或是更尷尬一點,這些其實都是很有趣的研究內容。
首先,用一則新聞報導,帶我們進入他的領域:
這則報導主要在講說美國的美式足球的事件,因為他們職業足球隊,在球賽開始前唱國歌時,都要把手擺這樣子,表示崇敬國家的意思,但大家在比的時候,某個足球選手就單膝跪下來,因為要抗議種族事件;而我老師表示她剛開始在看的時候,沒有那個文化脈絡就會覺得很納悶,認為跪下來好像比較尊重阿,但這是文化脈絡的不同,事實上這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尊重的。當然,文化、種族都是很重要的,但老師表示她其實比較想了解的是:我們閱聽人會如何去理解這個事件?而媒介心理學就有辦法讓人家知道說,我們寫了一篇文章該如何讓閱聽人讀懂他。老師表示那這件事情就先擱著,等等再來談。
接下來,老師詢問大家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圖案嗎?
美國中央公園;一條街分開,左邊是中央公園,右邊就是另一區。那這幅照片名字就叫兩個世界,老師認為這跟我們閱聽人理解電影中的世界還滿像的;中間的街道像電視螢幕,而右邊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左邊是偶像劇創造出來的美好的世界,這好像是它主題說的,當我們在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就是創造了兩個世界。好像另一個世界是虛擬的世界,但有時候對某些人來講可能是真實的世界。那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個界線是很遠的嗎?
事實上就在講,我們跟螢幕裡的世界其實是可以交互作用或互動的。
接著老師問:「有看過這個嗎?兩個世界,我看了這個韓劇的前兩集,覺得超酷的,心想這編劇一定有修過媒介心理學,所以它某些概念可以用媒介效果跟傳播的一些概念去解釋。那,有同學可以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劇情嗎?」
洪育增(碩二):「女主角是漫畫家的小孩,他覺得爸爸的漫畫怎麼那麼稀奇古怪,但是某天爸爸突然消失在真實世界,後來才發現爸爸竟然可以穿越到漫畫的世界,而他自己也可以,中間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但重點就是他們可以透過漫畫發生的事去改變真實世界,也能透過漫畫去改變真實世界,因此故事軸線就一直在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來回跑這樣。」
接著老師問這件事情,有可能發生嗎?老師開玩笑的說如果我們還正常的話,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在媒介心理學上,是可以有一些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有時候他們真的會跑出來跟我們互動,就是說我們被帶入了媒介世界裡面去。那接下來要講的是一些相關的概念。
1. 擬社會互動
老師覺得她跟那個劇中的男/女主角好像是真的朋友一樣,會想了解他的所有消息,甚至有一天沒看到他,會很失望很難過,就像看不到男朋友女朋友一樣;而在傳統的擬社會互動的研究就是在研究新聞主播,每天早上起來聽他們說「早安你好」,然後也跟著回「早安你好」,主播就像對著朋友家人一樣的問候。因此,男主角有沒有可能跑到現實社會來呢?這是有可能的,在心理層面。
這種運用擬社會互動的技巧,事實上是可以用運鏡技巧趣構成的,好像就是在對你說話或行為那樣。在《火車大盜》這部影片就可以看到,或是許多主持人也會用這種方式,各位觀眾請別走開,我們馬上回來!雖然他是在對螢幕說話,但觀眾感覺好像在跟你互動,有親近感。因此電影使用這個手法,讓觀眾覺得真實感強烈到「想趕快躲避槍的瞄準跟射擊」,當然,愛迪生導演他們團隊可能不見得知道擬社會互動的概念,但他們還是運用了這種方法去增加觀眾與角色間互動的感受。有兩位史丹佛的學者提出一個概念:如果那個虛擬的物件有表現出一些人的特質出來的話,你就會忍不住在心裡面,用對待人的方式去回應它。這兩位學者針對這個概念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針對電腦這個媒介,去了解人跟電腦互動的過程,發現人們是不會直接這樣對著電腦去做反應。
接著老師提問:「那......麒元,你覺得我從剛才講到現在有不有趣?」
賴麒元(碩二):「有趣!」
老師回:「有趣對不對哈哈哈,你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你是一個好人對不對,你很有禮貌,你可能會在下課說有趣個頭,都聽過了還有趣!但其實你當著我的面,遇到這麼蠢的問題,你還是會說有趣啊!因為你不想傷我的心!這就是我們的「禮貌原則」。但我們會不會對電腦做這樣的動作?我們傻了嗎?」
根據這件事情,學者做了一個實驗;
找來一群人在電腦上面回答一些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小幫手的功能,來幫助他們引導解答這樣,然後做完實驗,接下來學者就做了ABC處理方式讓受試者回答「小幫手的表現好不好?」」,三種方式分別為:A一群人留在原來座位上對著相同螢幕B另一群人就被帶到另一間房間,一樣坐在螢幕,回答問題C另外一群人被帶到另一間房間用紙筆回答出電腦表現好不好,那最後實驗結果是A組明顯給小幫手的分數最高。三組依照禮貌原則的話,那組人明顯回答比較高。這研究用了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機制,譬如心理學的偏見、人際關係、互動原則都發現同樣的原理,就說我對電腦的反應,它的PATTEN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處理上會不一樣;就是說我們對電腦的處理方式,還是會跟我們對待人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另外也有研究是在兩台電腦個字貼了張便條貼說:你好,我叫瑪麗,而另一台就是叫做BOB的電腦;就是一台男生、一台女生的電腦,結果發現性別刻板印象在電腦上是也會適用的。
2. transportation的概念
老師表示transportation近年用得非常頻繁;基本上,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們的人基本上被運輸到媒介世界裡面去了。有時候看小說看到忘我的境界,就可以運用這個概念,好像被帶入這個概念,忘我就是忘記現在身處的狀況,會覺得媒介的世界離我比較近。transportation可能是身處在某個感受非常投入,它可能是只有一秒或是很長的時間,而我們跑進去那個世界。那麼我到底是要保有自我,還是失去自我比較容易跟角色互動呢?到底要self,還是 selfless? 到底怎樣才會享受樂趣呢?其實在傳播、媒介效果還有社會心理學,一直都在研究自我的概念,我們想要探究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了解我們是誰的概念,我們可以跟什麼樣的媒介角色去做互動。老師表示那接下來有時間會再跟同學分享。
老師也用了芭蕾舞的舞台劇碼與我們分析娛樂媒介的效果:
(影片播放)
老師問大家:「看到這個有什麼感覺?我自己看到覺得不同的天鵝演出來的方式真的不一樣,天鵝要這樣擺,那樣擺的阿!吼真的覺得要演天鵝公主很了不起,手非常痠阿!那其他人有什麼感受呢?」
政忠老師:「不知道在幹嘛」
小妙老師:「很美、音樂很好聽」
溫浣鈞(碩一):「腳很痛」
怡璇老師:「我想去看現場」
老師再問大家:「那情緒呢?大家情緒如何?無感?噁心?我就覺得男主角表情真的太噁心了!哈哈,但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連我們最基本的芭蕾舞劇,就幾個人在舞台上弄來弄去,你還是有辦法發現誰是王子,誰是公主,你也可以體認到一些裡面劇情的感受,但為什麼有辦法有辦法去理解他呢?」
美國學者提出,在看芭蕾舞劇時,會經歷一系列一連串的感受,要去理解角色的內容、劇本的內容還有故事的內容,哪個角色是主角,誰是配角什麼的,他們角色動作個字代表什麼意義,接下來才能感受到Flow(心流)。Flow跟transportation很像,會覺得說我能理解他們男女主教的互動狀況,才會看到感受到一些媒介效果的影響。那就理解這個層次來說,我們在理解一些文本的時候,基本上是一樣的狀況,我們會根據五個資訊在裡面去做理解;
「剛開始會有一個醜陋的烏鴉出來 然後男主角出現了! 你看到芭蕾舞劇會去記住,會去根據五種事情做理解,但當你看到某樣事情,無法理解,可能就無法投入了!」因此讓觀眾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不同芭蕾舞劇或是新聞,都會根據過去的資訊經驗去做更新。另外,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之中,你會做推論做預測,你會做一些合理的推論,某個表情動作可能想要追求女主角啊什麼的,那如果理解順利更新的話,那理解程度會上升,娛樂感也都會上升。所以回過頭來,足球新聞,我們不管是讀者還是記者,必須要了解閱聽人是如何讀懂他的,我們要更新訊息,就是一個文章從頭讀到尾的話,基本上要讓讀著看懂,所以研究媒介效果基本的影響力,基本上理解程度是滿重要的!
(看影片)
老師分享:「哈哈這個橋段我以前跳過,結果發現不是四隻小天鵝,是四隻癩蛤蟆,但你們的感受呢?」
賴麒元(碩二):「他的腳動得很厲害」
洪育增(碩二):「他們整齊的很可怕」
老師再提問:「那大家還有什麼感受呢?心情怎麼樣?」
愉快!輕快!(許多人異口同聲的說)小天鵝什麼都沒說,我們卻能感到輕快的感覺,就是說我們事實上不用透過一些文字的影響力,就能表現出來,而閱聽眾都能感受到。
而接下來做一個對比(看影片)
老師笑著說:「很酷吼!裡面演什麼故事?死掉垂死的天鵝,我們感受強烈的對比,快死掉的感覺在那邊掙扎,我們會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學者探究這樣的關聯性,目前比較新的研究方面,是去研究腦神經元活化的方式來理解;那應用心理學的基礎來理解的話,可以發現用黑白對比,用黑布景凸顯主角,把所有焦點都擺在女主角身上,可以幫助觀眾集中注意力,也用音樂、動作的表現方式,來告訴你他想呈現什麼訊息。那為什麼我們會感受這樣的情緒呢?為什麼我們看完後,有些同學會有壓抑的感覺?或想殺男主角呢?
那這是研究腦神經的社會網絡,我們觀看那些動作後,我們腦中,有些部分專在偵測表情、行為情緒的部分會活化,而這也是理解跟別人互動必要的過程。我們也會運用在社會網絡,這些基本上是我們同理心的來源,所以別人受傷了我們也會很痛。黃色的地方就是鏡像神經元,我會感受到別的動作裡面的意涵,那鏡像神經元的研究是從研究小猴子來的!
學者發現他們餵小猴子吃花生,他們腦中的某個區域會活化(F4的部分),然而呢,再讓人去拿花生,但猴子沒動作,但發現腦內同個區域有活化,這代表鏡像神經元,讓我們有辦法去同理別人的感受,因此我們可能沒有經驗,但可能可以理解他。我們有看過別人分手要安慰他,我們會說我了解你心痛的感覺,但別人可能會很過分的說,你怎麼知道我痛,你又沒有談過戀愛哈哈哈,這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雖然我沒有談過戀愛,但我有鏡面神經元。」那理解後,接下來的行為才是促成我們產生娛樂感的重要感受,我可能會想繼續去看芭蕾舞劇,我會感受到開心之類的感受。另外就是說.有其他學者在想媒介娛樂是什麼?娛樂感是什麼?
學者說娛樂感是三種概念的合成:(affect)認知(cognition)跟行為(behavior);所有概念,都能用這三種面向去代表他。老師接著跟同學分享這三個概念延伸出的相關的研究
情感跟媒介娛樂的關係:
而Zillman是在這方面做滿多的一個學者,那他提出我們看到影片時會有一些情緒反應,而這些情緒是會暫留的,那他應用的方式比如說,男主角一開始被打個半死,然後最後都會變成男主角戰勝一切;前面看到男主角被揍的感覺,是會暫留的,我們前面可能心理上感覺被壓抑了,而後面被解答後,感到舒暢!而比起男主角沒有前面讓人壓抑的橋段來說,有了前面的橋段,觀眾會感到更興奮。基本上,這樣的高潮是真的被慢慢積累出來的!
而新聞報導的順序,其實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學者研究結果發現說,兩則負面新聞擺在一起的話,我們看完會覺得第一則新聞好像比較沒那麼負面;而正面新聞擺在負面新聞之後的話,也會覺得前面那則新聞好像也沒那麼負面。報導流程的順序,對感受也是有差別的!另外也有研究是說男跟女對負面新聞喚起程度是不同的,就是說性別上面是有不同的感受,而記住程度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另外,圖片對於新聞的影響比起文字來說是比較強烈的。
行為跟媒介娛樂的關係:
可能包括看之前的行為,我們會蒐集一下大家的影評;然後正在看時,可能翻白眼流口水尖叫;然後看完後阿,會不會想參加卜寶劍的粉絲見面會,所以你會做一些行為;那其實,我們基本上是會想要管理我們的情緒的,可能失戀、靠酒精解愁、看電影、找朋友鬼混)但是媒介使用是我們調節情緒的方式之一 ,所以學者想了解我們如何使用媒介來調整情緒。
五月天傷心的人別聽慢歌有沒有道理?別人分手的時候 你覺得要聽快歌還是慢歌?有人說慢歌可能是要宣洩,那有學者就是唱是做這類的研究,來幫助大家理解是不是真的是這樣,他就做了一個研究基本上,在看情緒反應,遇到這三種情況,你要聽什麼音樂?
一種是失去心愛的人的時候,第二種就是不是人際關係的損失,但就是人生中的一件爛事情,第三種就是失敗了考試不及格阿都是。
發現就只有第一種情況,就是在被分手的時候,聽了傷心的音樂會更沮喪
學者說呢!一直催眠自己想要變好!基本上你的心情會變得更好一點!
認知跟娛樂媒介的關係:
像是我們對媒介做出錯誤的判斷,可能常常做出一些錯誤的想法,可能東西要記的太快啊,資訊不夠自己會去腦補,事實上這些訊息是閱聽人習慣。我們也會運用到政治傳播廣告等的研究,用眼動儀來做實驗:
光點代表注意的時間順序,網站大部分停留在圖片下面一點點的地方,這是一個滿好的方式去知道閱聽眾的注意力放在哪哩,我們會發現很多廣告商大部分都是白花錢的!
另外,工具人的影片!下架有沒有道理?為什麼廣告會造成不爽的情緒會這麼濃厚?其實最後只要再加上一些重點就不會被下架了;我們在看的時候會判斷男生是好人還是女生是壞人,然後我們會比較主角好人跟壞人的結果,但這個廣告給我們的感受的情況之下,好人沒有好結果,男生盡力付出卻沒有好結果,我們就會不爽!我們看完廣告所以一點都不享受啊!當然,老師表示很多情況之下,會例外,像是雷神索爾的弟弟阿,就覺得沒關係啊!所以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再去研究這樣子!
問答Q&A
Q1:(許淳瑜提問)
女生會對高興的新聞反應會比較大,而男生對負面新聞反應比較大? 為什麼呢?
淑芳老師回答:哈哈不知道,但其實我們不太喜歡用生理特質去分辨兩者的差異,但有時候確實做出來是發現男生女生還是會有差異這樣,但我們相信絕對是男女背後的心理機制早成不一樣的反應,那當然需要更多研究去慢慢檢驗到底差在哪裏。或許有其他學者探討,但我們仍要去慢慢梳理。
Q2:(晴揚碩三)
失戀要聽快歌還是慢歌的部分,研究是在西方世界做的,那放在東方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情況呢?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上,可能東方同儕相處會常常引起大家的共鳴?
淑芳老師回答:東西方的創傷的反應,我想基本上是沒有太大的差異,通常我們會懷疑差異的基準點,是東西方面對創傷的經驗,心理運作機制是不一樣的,但是目前據我所知是沒有的。
小妙老師分享:我有認識一位做相關音樂的研究,是蔡振家教授,目前在台大音樂學研究所任教,他有寫一本書《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那書裏面蔡老師就是請我為他寫序,而我的名稱剛好就是〈傷心的我們為什麼要聽慢歌〉,就是剛好在講這件事,剛好可以對照。那這本書就是提出說華語主流的情歌是如何引起閱聽人的共鳴,而在KTV裡面歡唱時,我們為何總是對副歌特別有感覺;他有提到利用堆疊的方式,主歌副歌的鋪陳與交錯,讓我們在聽情歌時能達到紓解以及宣洩的效果。
淑芳老師回答:這個部分跟剛剛提到堆疊效果是可以累積的,也可以做連結!那悲傷跟快歌的聆聽感受也可以測平常的人,反應會有點不一樣,另外,女生在生理周期的前段中斷後段都有不一樣喔!
佳騏分享:有種音樂治療方法,是洪水法,有人說是暴力治療,但我想他並不主流的原因,可能跟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一樣,怕出事哈哈
淑芳老師回答:其實心理治療每個時期的流派不太一樣!也有導演法,就是為了探究你的情緒就叫你導演一場戲,導完你可能也好了!那還有沒有人其實滿喜歡聽悲歌來自虐的哈哈哈,那其實韓國研究中就是做滿多的,媒介內容常常有自虐的情況,這可能跟西方比較直接,而東方比較能同情有關係
Q3:(麒元碩二)
剛剛稍後回來好像還沒有回去?哈哈哈
淑芳老師回答:這其實是要說非自主性自傳是記憶,你可以去讀這一本書!他主要有在探討自我的概念;到底我們很投入的時候,是喪失自我還是保有自我的概念,但其實情境不一樣就......也很難講;但結論是我們仍然會保有自我,而我們會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陳宣佑
講題: 年金改革中遺失的拼圖 : 性別與階級的交織
講者: 王舒芸教授(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
日期: 2018年03月21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學生:40人/ 老師:簡妙如、管中祥、唐士哲、胡元輝
演講摘要:
3月21號在227教室邀請到社福系的王舒芸教授主講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年金改革議題,老師一開始就以年金和大眾以及年金的訴求還有年金的性別議題讓大家思考年金和自身的相關性,年金的產生是為了因應退休後的生活基本開銷以信託的方式來建立的一個公共基金概念,老年保障適足性跟財務平衡性的天平失衡一直是改革議題的主軸。
媒體上常常訴求的繳多領少延後退就是一種財務導向的改革手法,調整參數而忽略照顧私有化加上人口變遷以及勞動市場條件的根本影響,六月二十七號的修法以世代正義為主軸進行調整,但遺漏了保障適足性和性別正義以及國家角色這三塊。分配的重點除了世代和職業以外性別和勞資關係亦是思考年金問題中重要的一環,台灣現行的勞保制度天花板需要高薪和持續不斷的工作生涯來維持,但除了大眾焦點的勞保外,超過四成人口領的國民年金過低的繳費率和2040年收支逆轉都是相當嚴重的議題,遠低於第一分位長者消費水平的補貼金額,國家低程度的微量保障使適足性的維持必須大量透過薪資退休金給付和家人的奉養,造成自給自足的老年生活成為空想而養兒防老成為現實,這種強調給付和貢獻的高度商品化思維產生以下固定邏輯: 好的年金保障=好產業鐵飯碗+高薪+不中斷的就業生涯,這鞏固了性別和階級起始的不平等也忽視了從事家庭照護的女性在勞務上的付出和努力。
忽略了勞資財富分配的不對等以及人口年齡分配的差異,只調整基數的公式來消除暫時的收支問題只會造成每五年就要調整一次的年金協商會議,放任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改革沒有消除不平等反而強化了職業和性別的差異。因此民間團體主張以均一給付的基礎年金取代國民年金,提供最基本的平等保障,並用現有的軍公教優存和提高營收稅和遺產累進課稅的方式作為基礎年金的財源,回到公民身份而不是就業身分來保障基本的適足性。
問答Q&A:
1.如果營收稅提高,資本家抗議 ,資本家輸出利益綁住政黨,政黨做得罪既得利益者的事?
A: 人民的聲音透過選票和資本的力量抗衡,社會運動有沒有足夠的能量讓政府明白民眾的想法讓 背離民意會收到選票的教訓。
2.這社會愚民這麼多,怎麼辦?
A:如果自覺不是愚民,應該去思考自身能做什麼?知道問題而從不去思考行動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從最基本的大學研究助理沒有納保的問題都沒有去反映的話,自然對年金問題也不會有任何的意見。
3.PTT花了多久時間完成?加班費會納入勞保薪資乘數的計算嗎?
A: PTT是由公民團體討論完成後吸收不同的團體意見不斷修改的論述,出社會以後要多注意老闆投 保的薪資,實質薪資老闆是否實報薪資,加班和獎金皆不納入,公務員也是用本薪計算退休俸,在私人部門可能會把勞方應該負擔的提撥轉嫁給勞工。
4.每人每月8000元的基礎是夠的嗎?
A:8000元是取代國民年金能墊高其他保險的收入,因此除了這個以外還會有職業退休的給付,計算方法是利用基本薪資去乘以一定比例後得出的數字,金額可以透過長照或其他社會福利提供來調整(公共化長照或是人人有房住)。
5.服務提升的可行性?勞保天花板打開的影響?8000元全部變服務可行嗎?
A:食衣住行較難透過統一的配給來處理,但住和長照可以由公共來提高品質,個人花費是較難衡量,但提高所得替代的水準相對會提高生活水平。一旦打開天花板,負擔七成的資本家會提高成本因此沒有意願或是要求政府或個人負擔更多部分全部變服務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但對於在家勞動的工作者現金來源會產生問題,八千元的基本年金雖然沒有排富或其他限制但加上勞退或軍公教退過高的部分可以透過課稅的方式達到重分配。
6.打開勞保天花板限制會提高薪資水平嗎?
A:勞保的給付主要是由資本家和稅收共同負擔,高過天花板的部分可以透過個人理財規劃來作為退休收入的一環。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何怡逸
講題 : 回不去了?台灣媒體產權之變遷
講者 : 陳炳宏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大傳所教授)
日期 : 2018年04月11日
地點 : R227
參與人數 : 40位
演講摘要
此次CC邀請到師大大傳所陳炳宏教授來為大家介紹台灣媒體產權的變遷,也兼論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媒體素養已納入未來108課網的九大核心素養之一,除了收視率、廣告、多元文化等概念外,產權對一般民眾來說太過沈重,較不被大眾了解,但媒體產權和媒體內容息息相關,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黨政軍遺留下來的媒體產權空缺已被買光,但是大眾卻不明白現今媒體產權的分佈和詳細情況。
戒嚴時期黨政軍控制絕大多數的媒體,特別是無線廣播與電視。台灣在當時共計31家報紙、33家廣播電台、3家電視台,台視屬於省政府、中視屬於中國國民黨、華視是教育部與國防部共同擁有。威權時代的媒體有嚴格的言論控制,甚至遇到10/31時,都會在頭版登上「日月同光,河山並壽。恭祝總統華誕。」來祝賀領袖生日。1986年9/28號民進黨成立,報社不知該如何報導,隔日只有在小小一版中提到。當時還有限印的規定,只能在登記地印刷,為的是如果報紙上出現了任何黨政不喜歡的言論時方便查扣。1988年,政治解嚴讓台灣媒體天空開放,現在台灣有300台衛星電視頻道、220家報社、171家無線廣播公司,然而媒體雖然大增,媒體的表現是否有符合民主社會的需要,還有待商榷。
大眾媒體已成為現代人接觸外界人事物的重要管道之一,媒體內容和媒體產權絕對是相關聯的,了解媒體產權的分佈才知道是誰控制著觀眾的眼睛和耳朵。2003年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財團開始接手廣電媒體;2013年修法同意政府得間接擁有5%媒體股權;2016年政院通過匯流五法,刪除此條文;2018年廣電三法修黨政軍、必載、分組條文(分為1\2\3級)。媒體產權形式可分為國家營和政府營,國家營為行政院提名董事,經過立法院同意,可以說是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的,其中包括公共電視、原住民族電視台。政府營的話,行政院可以直接任命其董事長,也就是執政黨決定的,包括警廣、教育、漢聲、復興、漁業、央廣、講客等電台。弔詭的是,2003年就已經要求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但在去年時卻通過成立講客電台,原因出在廣播電視法第5條和第5-1條。第5條寫說: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所設立者,為公營廣播、電視事業;第5-1條補充: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視事業。雖說政府不能投資廣電事業,但政府只要套上「公共性」或「公益性」就可以開辦電視台,公設電視事業設立許可辦法第四條:由政府依法捐助之財團法人,申請經營具公共性或公益性之電視事業應有法律依據;其籌設規劃並應經行政院核定獲同意,使得為之。
大財團方面也爭相收購媒體,中國時報集團同時擁有報業、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成為跨媒體集團;富邦擁有凱擘、台固有線電視系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拿下TVBS百分之百股權等等,當財團拿下媒體控制權後,就可以決定其內容,頻道雖然比戒嚴前多了上百倍,但觀眾所觀看的內容還是這些第四台的老闆們決定的,彷彿回到威權時代,有一群「蔣介石們」控制著大家的眼睛耳朵。擁有媒體的好處是可以自我宣傳、控制輿論、攻擊敵人和保護自己。擁有媒體就擁有話語權,有政治、經濟影響力,還有建構意識形態的能力,媒體可以選擇如何報導影響自身利益的政策,作為保護自己的利器,甚至拿來推廣自家產品,例如TVBS大成本報導HTC的新手機。
了解媒體產權的分佈才能防止媒體壟斷,拒絕媒體成為財團或政府的一言堂,避免越來越多的媒體被越來越少人控制,媒體產權問題和我們切身相關,未來的相關修法將如何面對上述問題值得注意。到。當時還有限印的規定,為的是如果報紙上出現了任何黨政不喜歡的言論時方便查扣。1988年,政治解嚴讓台灣媒體天空開放,現在台灣有300台衛星電視頻道、220家報社、171家無線廣播公司,然而媒體雖然大增,媒體的表現是否有符合民主社會的需要還有待商榷。
大眾媒體已成為現代人接觸外界人事物的重要管道之一,媒體內容和媒體產權絕對是相關聯的,了解媒體產權的分佈才知道是誰控制著觀眾的眼睛和耳朵。2003年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財團開始接手廣電媒體;2013年修法同意政府得間接擁有5%媒體股權;2016年政院通過匯流五法,刪除此條文;2018年廣電三法修黨政軍、必載、分組條文(分為1\2\3級)。媒體產權形式可分為國家營和政府營,國家營為行政院提名董事,經過立法院同意,可以說是政府和人民共同決定的,其中包括公共電視、原住民族電視台。政府營的話,行政院可以直接任命其董事長,也就是執政黨決定的,包括警廣、教育、漢聲、復興、漁業、央廣、講客等電台。弔詭的是,2003年就已經要求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但在去年時卻通過成立講客電台,原因出在廣播電視法第5條和第5-1條。第5條寫說: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所設立者,為公營廣播、電視事業;第5-1條補充: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視事業。雖說政府不能投資廣電事業,但政府只要套上「公共性」或「公益性」就可以開辦電視台,公設電視事業設立許可辦法第四條:由政府依法捐助之財團法人,申請經營具公共性或公益性之電視事業應有法律依據;其籌設規劃並應經行政院核定獲同意,使得為之。
大財團方面也爭相收購媒體,中國時報集團同時擁有報業、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成為跨媒體集團;富邦擁有凱擘、台固有線電視系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拿下TVBS百分之百股權等等,當財團拿下媒體控制權後,就可以決定其內容,頻道雖然比戒嚴前多了上百倍,但觀眾所觀看的內容還是這些第四台的老闆們決定的,彷彿回到威權時代,有一群「蔣介石們」控制著大家的眼睛耳朵。擁有媒體的好處是可以自我宣傳、控制輿論、攻擊敵人和保護自己。擁有媒體就擁有話語權,有政治、經濟影響力,還有建構意識形態的能力,媒體可以選擇如何報導影響自身利益的政策,作為保護自己的利器,甚至拿來推廣自家產品,例如TVBS大成本報導HTC的新手機。
了解媒體產權的分佈才能防止媒體壟斷,拒絕媒體成為財團或政府的一言堂,避免越來越多的媒體被越來越少人控制,媒體產權問題和我們切身相關,未來的相關修法將如何面對上述問題值得注意。
問答Q&A
(因演講時間已超過,沒有進行Q&A)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錢薇如
講題: 與我自己的旅行和其他:一點讀書、寫作和思考的個人經驗分享
講者: 羅世宏教授
日期: 107年4月18日
地點: R227
參與人數: 34人
演講摘要
「學」字這條路,與我自己的旅行和其他。這次邀請到羅世宏老師來和大家分享關於他對學習這條路上的心得與想法,以及影響自己思考與價值觀的深受啟蒙的對象等等,還有使用過ㄧ些在學騎上很不錯技巧與經驗。老師在一開頭披頭四是我最愛的偶像,其深受大哥的影響,我比較了解60年代的歌曲,而我認為每個人都要一首主題曲。其實一開始小妙老師要我談傳播政策,或是這幾年比較多在研究中國研傳媒,不過這些之後也會開課,所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修。那接著小妙老師要我談談的自己思想,但我後來想想其實有很多思想是對於自己是受益良多的,今天我要談一個東西的keyword就是「啟蒙」,啟蒙的出發點也就是敢於求知,而啟蒙的精神擴大來看就是四個範圍(理性、科學、人文主義、進步)。「人文主義」其是實源自於孔子思想,在歐洲則是「理性」與「科學」的發展促進了進步,而Entropy其實是有序到無序,從生命到死亡,這是必然的,但不要太悲觀,因為我們可以對抗熵增,因為我們有自組織的能力、強大自己,進化持續吸收能量。而基於啟蒙對於我們學傳播的來說,對抗熵增的就是訊息、知識、資訊和優質新聞,如果成功可以打敗熵增,啟蒙對於我們說是明天會更好,我們必須遵循理性科學與人文主義,雖然有時無法一帆風順,但也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悲觀犬儒。而有些是與這相左的,那就是反啟蒙 (厚古薄今),反理性科學進步的東西,像是集權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任何形式的歧視,這些都是影響熵增的現象。
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學到了很多,校訓是:「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也就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另外理性的是要是找到原因,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可以一起找答案,後面的可以持續的找更好的答案,這些是哈佛大學Steven pinker講的,那他有出一本書叫《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作為一個社會的知識份子我們可能會看到很多不公不義,或是難以改變無法介入的情況,但是我們還是必須要,知其不可而為之,雖然在知識上是悲觀,但要意志的樂觀。可為、應為之事還有很多,我們現場的老師都是這些的標範。另外Pinker說我們人類的進步是全方位的進步,只是往往你沒有意識到這點而已,由於死於空難和雷即的人數大幅下降,這是因為「科學」,我們能造出更好的飛機跟汽車,更精準的氣象預報,我們也活得更久,暴力也相對減少,死於戰亂的人數也相對減少。代表人從理性、人文科學才大幅的進步,這是可以吸收更多能量的時代,全球的財富增加,但貧困人口每天減少了13.7萬人、歧視像是性別種除等也減少,整體來說,人類幸福是大幅增加了。
「進步,是來自於啟蒙思想的實踐」。而早期有一些有名的啟蒙思想家,也影響了小羅老師
像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天賦人權、牛頓的科學宗教神學、伏爾泰的言論自由、盧梭的契約論/民主/主權在民、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另外還有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理想,例子是《巴黎非戰公約》主張戰爭非法化,應以和平方式達成,而1950年大國不在戰爭,用戰爭手段併吞土地也得不到國際承認。另外,羅斯福推動了四大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還有羅斯福遺孀說服56個國家來推動世界人權宣言,其中沒有國家反對,而蘇聯棄權但也沒有反對,本來英法反對,因為他們手上還有很多特權與權力,但她遊走各國去說服最後成功了,這對於很多極權國家很害怕的。
再來提到哈伯瑪斯,他其實是啟蒙之子,他說:「modernity as an unfinished project. It means that much more has to be done」啟蒙現代是尚未完成的方案,也不要太過相對主義,但反啟蒙的人會反動的修辭來反駁,也就是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接下來談到羅老師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點讀書、寫作和思考的個人經驗分享。而對於一個新聞記者來說,必須是磨破鞋底的報導,但作為一個學者來說,那就必須是磨破鞋底的研究,很多時候必須走出去,該去的地方要去不能偷懶,我也分享一下我去過留下的足跡,像是中國的Google、去公視抗議等等,當然在旅途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朋友,像是中國漫畫家鄺飈為我作畫,靈感來自於小魚兒也有大力量,以及透過兩岸公民社會互動與奧援來與艾未未在課堂上互動,還有我得local guide艾曉明、翟明磊、老虎廟、趙思樂。 另外Some of my companions 胡元輝、戴怡慧、簡妙如老師、管中祥老師…。還有一些我啟蒙的老師和幫助我的人,劉俊州老師,王嵩音老師,李政忠老師等等。當然,還有與我自己的旅行和其他,就是1908-1998生的 Martha Gellhorn,他是一個新聞記者、作家,在旅途中全世界我們看到很多不公不義,我們必須知道誰掌控了權力,我們也必須想想做研究是為了什麼?而身為知識份子的使命,我們應該對權力說真話 ,「speak truth to power」, 知識份子是為了真相與真理。另外,影響我的還有Mills (1919-1962)社會學家、作家,雖然他早死,但不影響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他說社會學的想像非常重要,我們所研究的社會,當代過去與未來是相連的,另外他也關注權力,能把權力菁英揪出來,還有Stuart Hall對於階級、性別、世代、種族、族群的關懷。接著老師還播放丹麥公共電視台推出的廣告,廣告主打的是「也許你我能串起更多的共同點」,希望大家能打破成見與歧視。
社會學的想像是公共精神,不要把私人感受和公共問題分開,像是失業、同性戀問題等。再來談到問題意識的部分,我們可以轉換思維、逆反,思索細節,就像是或是你開始思考互聯網可以改變中國嗎 ?但也可以思考那中國會改變互聯網嗎?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走一條人少的路,另外有時後我們必須面對理論重新的接合與挪用。而閱讀、思考和寫作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以閱讀來說,盡量只讀好東西,有四要點,要有問題意識、有原創論點/概念、有充分證據支持(展現細節)、有可讀性。在閱讀時要思考作者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是真問題?是好問題?是重要的問題?那我的問題意識是什麼?而可以從兩種邏輯來判斷,一個是驗證的邏輯,另一個是發現的邏輯,我們在閱讀時也必須掌握某一文獻的中心論點或概念,記下與此一中心論點或概念相關的關鍵細節
,同時要連結論與自己的觀察,另外還要反思,自己接下來需要讀什麼?需要記什麼?必須勤做閱讀與做筆記,閱讀有兩種,一種是聚焦式閱讀,可選一個狀態好的時間,另一個是背景閱讀,聽音樂、看小說,可以活化思維,另外要避免抄襲、避免剽竊、避免學術不誠實。而做筆記的方法,就是閱讀和思考的積累過程Idea 可以是別人的,但 Expression 必須是自己的。
另外老師也分享一些在學習寫作閱讀方面很好用的工具WORD、EXCEL、Nvivo、Endnote、Dropbox
Instapaper。最後談到寫作的部分,寫作有三個精隨,就是write、raad、rewrite,它不是一種線性的過程,是不斷來回往返的過程。而Gellhorn說I rarely read travel books myself, I prefer to travel. 最後老師提醒大家,旅行,要記得帶上自己,同時愛上旅遊,不論有多辛苦都不要放棄,未來還有很多你想追尋的旅行。
問答Q&A
Q(麒元):ENTNOTE關於APA格式的問題
A(羅世宏老師):國外其實有很多格式,在他裡面是可以選擇的。但是,台灣的就比較少,但你可以在發表之前最後做一個確認。
分享心得(趙思樂): 羅老師人生中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因為公開演講是在中正大學做的,因為羅老師的幫助,這是交換生身分第一公開演講,邀請我講南京梧桐樹的報導,老師當時追蹤我的微博後來邀請我的,當時在管中祥老師開的咖啡館,聽說變成一個傳說叫做燦爛時光,是在我六、七年前,在台灣交換半年唯一有一次可以在台灣做公開演講。蠻感動的是說,妳們會有一些我們可能這輩子都很難遇到的機會,有很好的老師,希望大家珍惜,也要有一些Outrage去可以多關注這個社會。
Q (趙思樂):蠻好奇你的問題意識?在一件事情的問題意識是什麼?
A(羅世宏老師):在某一個意識上,我也認同我是中國人。我也出於自願,中國對我來講太重要,他就像房間裡的大象,但台灣好像沒有人真正懂中國,但我的好朋友中國人多於台灣人,甚至想要幫助他們,我覺得我可以進到他們世界,回到啟蒙的論點來看,這邊太多有太多極權主義,但應該追求社會進步,我們才會變得更好,而且不用把問題意識想得太過神秘化,很多東西其實都算是問題意識。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蘇奕祥
講題:電影裡的科學
Ott給你滿滿的大平台
講者:周妙穎、賴志軒、余岱凌
吳容璟、王教安、范書綺、陳昱青
日期:2018年05月02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2位
演講摘要
此次CC由碩二的學長姐來為大家帶來電傳情報,總共分為兩組,主題分別是電影裡的科學跟
Ott給你滿滿的大平台,從題目就可以得知,學長姐是從兩個不同的領域帶給大家傳播領域的新知,傳播是一個集合許多專業領域而成的科目,其中可能包含電視、電影、廣播、新聞、文化創意產業等等,這次學長姐透過網路播放平台以及電影兩個產業的面向切入傳播,與大家分享其領域的專業以及未來可能發展成論文的問題意識。
電影裡的科學
從一開始由妙穎學姊破題詢問,到底科學是什麼,我們對於科學的印象可能有一些既定印象,在談到科學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科幻,科幻就是虛構作品的一總,比如,未來科技、外星人、人工智慧,這些有想像性的內容都屬於科幻的一部份。
然而我們對於科學的印象可能會下意識的與對科學家的想像有很多的連結,可能是身穿白袍、留著鬍子、做一些危險的科學研究、身邊圍繞著一些精密儀器等等,甚至再更多的貼切形容一點,可能會有一個板模,好比是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媒體在科學中的應用或許得從科學與生物學的共同發現開始講起,1878年這兩位學者以高速攝影機捕捉馬的畫面,發現馬的四肢可以騰在空中(物理現象),因為這個發現,開始影響生物學、人類學的研究,這也是媒體跟科學的首次合作,目前科學在電影中使用的數量相當多元,至今有蠻多成功的電影大多數都是以科技為核心,學長姐透過三部電影以及一部台灣電視劇的方式與大家共同來探討,科技如何與媒體結合,電影包含:蜘蛛人、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阿凡達以及台灣的戲劇麻醉風暴。
首先看到的是蜘蛛人,他是以現實世界蜘蛛絲的【極限抗拉強度】去計算,雖然沒有到像媒體渲染的「比鋼鐵還強」這麼誇張,但其實他可以的力量,是相當可怕的,所以在電影裡,被劈成兩截的物體,再經由蜘蛛絲撐住,是可能的!
再來是海底總動員,故事主要敘述一隻過度保護兒子的魚,名叫馬林(Marlin)和牠在路上碰到的多莉(Dory),兩人一同在大海中尋找馬林失去的兒子尼莫(Nemo)。在路途中,馬林漸漸了解到牠必須要勇於冒險、以及牠的兒子已經有能力照顧自己了,其實在這部電影出現蠻多科學不正確,就以多莉去哪裡為例,多莉、馬林和尼莫到底是怎麼從澳洲到加州的?從簡報裡面的洋流圖我們可以得知,從大堡礁到加州,若要搭乘加州洋流到達,必須先經過阿拉斯加吧,不過,不管是小丑魚(尼莫和馬林)還是擬刺尾鯛(多莉),他們最適宜的生存溫度都是攝氏 25-28 度左右,到底是怎麼在寒冷的加利福里亞洋流生存的(最低溫可到攝氏 9 度),這些其實都不符合科學依據,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也非常不合理,因為我們基於生物學的認知,多莉是海水魚,事實上牠如果跳進人類的水壺中(淡水)不能活,卻能夠在那個那個空間裡活得很好。
最後是阿凡達裡面的問題,山為什麼在空中飄浮?故事開頭實驗室主管拿出一塊,可以在飄浮空中旋轉的礦石,就是超導體礦物 unobtanium。電流可以完全沒有阻力通過它,這也是地球人登上潘朵拉的原因。
然而是戲劇方面帶給一般民眾的誤導,比如說我們常在電影、電視劇看到:當角色心跳停止,旁人便匆匆忙忙對他施予電擊,然後就恢復了心跳,這其實就是很常見的為了戲劇效果而扭曲醫療現場現況的錯誤示範。對於急救人員來說,只有在心律不整時才會施行電擊,絕非心跳停止。
所以,電影中的科學,不論是電影還是戲劇中的文本當中,科學或許不是觀眾最在乎的,但是傳達正確的資訊給閱聽眾是相當重要的。為了讓觀眾了解電影呈現的科學,背後是有一套科學系統,包含科學的風險與限制、科學的邏輯(合理性)、時間推移、科學實驗的環境、科學實際的應用,都是要符合現實邏輯。
Ott給你滿滿的大平台
Part2階段是由另一組學長姐所帶來的主題,緣起必須從大家的媒體使用習慣改變開始說起,其實上了大學之後,相信有很多年輕人對於媒體的接收與資訊獲得,已經從傳統電視、報紙、雜誌,改變成網路,其中的媒介就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等,當然陪伴著莘莘學子一起走過的,不管是歡樂的大學生活或者苦中作樂的研究生日常,一定缺少不了的就是追劇,不管你追的是韓劇、陸劇、日劇、台劇、泰劇甚至是BL劇,只要有OTT就能夠給那些想追劇卻不知道哪裡可以無限暢飲的人,滿滿的大平台!
然而到底什麼是OTT呢?OTT為Over The Top的縮寫,依歐盟電子通訊規管機構BEREC(2016),將OTT定義為透過網際網路向終端使用者提供的內容、服務或應用。簡單來說就是不需透過有線電視系統或電信業者等寬頻業者所傳輸的語音、影音及數據服務。
然而OTT TV:指的是透過網際網路,將數位影音內容傳送到收視者所使用終端設備,可跨越時間空間及載具限制,又稱串流服務、線上影音服務。
然而在OTT中又分為封閉型OTT與開放型兩種不同的種類:
封閉型OTT(closed OTT):
如內容整合者,將各種內容整合成封閉型的營運模式,消費者看的內容取決於付費的模式,有免費的內容也有付費的內容。實際案例:CHOCO TV、NETFLIX
開放型OTT(open OTT):
不會用編排方式限制消費者觀看的內容,消費者可自由選擇要看的內容。實際案例:YAHOO!、酷瞧
介紹完OTT的種類以及由來之後,到底要怎麼能夠在台灣的OTT平台Binge Watching(瘋狂追劇)呢?
依照經營者總共又可以分為四大類:
電信業者 → 中華影視Hami+ 、Gt行動影城
有線電視業者 → 三立電視的Vidol
內容整合業者 → 愛爾達ELTA、Yahoo TV
其他 → 酷瞧、CHOCO TV
但是所謂的常規就是,物極必反、有一好沒兩好,世上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麼好用的平台,怎麼是不是有什麼法規限制它,或者說它為傳統媒體帶來什麼樣的衝突與衝擊?
透過數據我們可以得知OTT對於有線電視的影響並非立即性資策會調查,國內58%聽眾經常透過線上媒體收看戲劇等影音內容,而非電視機,尤其年齡18-44歲的族群更高達77%,然而傳統的電視媒體,並沒有因為OTT的日漸盛行與發展而開始沒落與式微,反而出現另一種媒體接收現象,透過資料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閱聽眾多螢幕觀看的習慣,晚間在家中收看電視黃金時段的電視觀影率為77.2%,同時段手機/平板觀影率也提升至75.4%。
OTT TV對既有法規的衝擊又是什麼?
台灣鼓勵新興媒體產業發展,促進跨業競爭,對於OTT TV採「低度管制」,目前主要以業者自律為主,而目前主要幾個先進國家美國、加拿大、日本也沒有採取執照管制。但相較於電信業者與有線電視此法規是否公平?
然而其中代表性案例就是OTT TV界定與愛奇藝落地爭議,OTT目前法規並沒有太多限制,但對於境外媒體的處理不一樣界定也不一樣。愛奇藝應該如何歸類?該不該讓它落地?這些都有待NCC的規範處置以及更多的討論。
最後是關於OTT TV對內容層面的衝擊
第一個是關於盜版的問題,盜版導致OTT產業發展慢,台灣政府對於盜版的打擊行為頗寬鬆,且對盜版OTT內容並沒有明訂法規。再來是關於OTT TV對於自製內容的規範,2017年,歐盟為維護文化主體性,規範境外OTT TV需提撥20%營收投入在地內容產製。最後是自製內容的必要性?回歸到內容本身,自製內容是否有可能成為OTT TV成功的一大誘因以對抗盜版及其他平台競爭?
然而自製內容其實有很多發展性,「做 BL 劇不是為了自肥,而是因為看到市場!」BL 劇究竟有多熱?CHOCO TV 也提供數據作為參考。今年在平台上點擊表現極佳的當紅陸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上架一個月後總點擊數超過 1100萬,而《是非》和《越界》各自於 2018年 1月 30日和3月 6日播出後,截至4月 11日晚間止,於 CHOCO TV 上《是非》總點擊次數已有 425 萬,而《越界》更是以一個月又 5天的時間即創下近456萬的點擊次數。若再加上同步播出的 LINE TV 總點擊次數,與當紅陸劇竟然相差無幾。
問答Q&A
Q:大四學弟陳旭洋提問電影中對科學家的情境會一直改變,拍電影的人為什麼會有想像的改變?
A:因為科學家都一直在改變,可能會因為環境、教育、知識普及的發展,電影的技術也跟著時間進步等等因素,但是人們意識到只有理性還不夠,即使是理性主義的科學家,也會因爲期待科學的進步,也會在這個歷史演變過程中受到影響。
Q:小妙老師提問為什麼想做這個主題?
A:因為本學期有修科技傳播的課程,上學期的外國學者的課堂演講也有一些啟發,主要是台灣民眾對於科普知識的學習並沒有一定取得方式、也沒有可以印證方式。
麒元學長分享心得:剛好在暑假實習的時候,有機會採訪演員李國毅,裡面的演員事實上都去跟著醫師實習,因為他們必需更融入那個角色,這是演員敬業的地方,也是對於科學的致敬,是科學與影劇中的結合。
Q:小妙老師提問這個大平台的目的與價值?
A:OTT改變了大家對於媒體的使用習慣,從以前的傳統有線電視,到現今新穎的匯流媒體,對於閱聽人的使用習慣都是很大的衝擊與改變。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洪育增
講題:啟動媒介研究的N種可能
講者:唐士哲教授
日期:2018年05月09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0位
演講摘要
一、研究問題的挖掘與探討
在大家就讀研究所期間,想必都會被老師們提醒「小問題要大做」,但有些時候「大問題也可能小做」,或許可以透過研究、提供這個大問題一個不算太難的解答。而這次的演講重點在於「媒介研究」四個字,基本上就是個大問題。
唐老師曾經在博士班資格考之後被問了一個問題——「什麼叫做傳播媒介?」通常可以先用一個不透過學術的方式進行闡述,然後再進行申論,而唐老師自身也在往後幾年的研究生涯中不斷叩問著相同的問題。
二、傳播媒介是什麼?
唐老師認為大概是出現了我們認為的渠道與溝通方式,才有大眾傳播理論,而最早的大眾傳播理論想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對話」,對話變成是溝通的最理想境界,對話的過程是否消除己見?讓彼此意見交流?這是人們不得而知的,但能確信的是,傳統最理想的對話是「四目交接」、「理解對方想講的內容」。
唐老師指出,在19世紀大眾媒介出現之後,例如廣播、電視等產品,使得訊息的兩方能消除歧視的可能性可能越來越少,因為兩方見面的機會在媒介的使用之下,可能越來越少。然而即便不談大眾傳播媒介,單純來討論人際溝通之間的狀況的話,像是電話等媒介,其實屬於「強制性溝通」,讓人們不得不面對溝通的狀況與當下。
三、兩個盲點的釐清與討論
唐老師提到,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我們都存在在一個對話產生的必須狀況,但是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交流了嗎?還是交流了什麼?或許我們都處在一個交流的無奈(speaking into the air)?而這次演講要談的媒介不再只是渠道、東西、物品,媒介可能是存在於一個「過程」,今天就是要談這個過程。
於是,當機構化的大眾傳播媒介研究產生了許多傳播理論之後,能否解決以下兩個盲點問題:
1. 我們不是從第一份報紙出現,才開始使用媒介:例如人們從書寫的語言、音符、說話、數學等就是一種媒介,可是沒有太多討論。
2. 如果媒介的功能是中介,現在媒介中介的過程涉及的事物包山包海,且超越只是人們使用的「工具」這麼簡單:例如手機的使用等變成更多數據的服務與使用,反而是使用者要提供數據、訊息服務給媒介
因此,對於媒介的定義不再只是達到溝通目的的媒介,反而可能創造了某些環境等各式影響與可能。
四、和理論對話
上述說的各式影響與可能,其實從Mcluhan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中也有相呼應的。Mcluhan提出了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而這些受影響的就是媒介周圍的人事物。所以其實將媒介從「工具」轉變成「過程」、「過程帶來的影響」等,就有相當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又例如Postman將Mcluhan的理論總結後,提出「媒介生態」的概念,指出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情感、生存的環境等,人們又都是如何生活在媒介的環境中思考、行動的。
而這樣對於傳播歷史及週邊的探討,可以從以下兩個學者的論述進行分析:
尹尼斯:
透過溝通技術描寫傳播史,提出「傳播偏倚」理論,認為傳播的過程中發生許多偏倚狀況,例如書寫工具和埃及文明之間的關聯,更可以看出文字的主導權對於宗教意義的詮釋、甚至是文字傳遞的權力象徵等。
除此之外,尹尼斯也以加拿大的殖民歷史來解釋,提到加拿大常常受到歐洲國家的資源掠奪、勞力密集等以致內耗,因此尹尼斯認為有趣的是,大眾物資(例如:礦產、林業、稻米等)開採的需求,使得殖民的政權深入加拿大、進行國家建設等。而傳播媒介對生活造成的偏倚就是從發展的經濟型態有關,像是美國的新聞自由、報業發展,也對於加拿大造成嚴重影響(伐木、製紙漿)
基德勒:
提出「媒介分流」的概念,例如19世紀開始使用電之後,像是電影、廣播、錄音設備的出現,史基德勒認為這打破了記憶的工具,記憶不再只是人腦的工作。而留聲機、打字機、膠捲就是基德勒認為人類記憶的代名詞,影響著人類書寫及思考的方式。基德勒也從尼采的「早期手寫著作」到「晚期使用打字機進行書寫」這之間的差異找到佐證。
五、媒介探討無邊界
唐老師提到,媒介的研究有更多可以探討的部分,就像互聯網的存在,背後需要有相當多的儲存空間(data center)、有技術跟物質的基礎等,被影響、選擇的地方,也連帶形成一個媒介的環境及經濟基礎。
問答Q&A
Q:似乎不只有電話屬於強制性溝通,連面對面溝通也是一種強制性溝通,對於電話的強制性溝通此一論述希望能聽到更多的說明。(碩二/賴麒元)
A:這個強制性是建立在設計這些聯繫的人出乎意料之外的部分。以電話這個例子來看,像一開始以為設置line可以增加溝通的便利,但其實產生了其他的溝通動機及狀況,像是已讀不回等。而電視基本上也是如此,縱使你可以關掉電視機,但是做電視節目的人不可能讓自己的節目服務中斷。24小時都有電視節目的狀況、可是電視節目卻無法做好做滿24小時,使得「重複」變成了一種無所謂、也產生了新的傳播方式。
Q:基德勒的分流概念聽起來有點模糊,其實在探討符號學的時候 有一派是說文字本身具有物質性的存在,不知道是否可以呼應基德勒媒介技術對於時間軸的概念呢?(碩二/余岱凌)
A:基德勒確實曾說過在某些年代我們會使用符號的紀錄,但如果以基德勒的觀點來說,會強調讓符號有意義的是「存在乘載這個符號的特定媒介」。就像文字淵源於兩河流域的蘇美人,一開始是進行記帳使用,而符號學處理的符號最早不是用來表達意義,只是一種媒介。像希臘人用的符號具有匯流功能,可以用來當作數學符號、字體等,所以其實符號具有多項功能。
Q:這是比較天馬行空的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超越文字的「念力能力」存在呢?因為念力反而是讓我們直接溝通的方式,但好像沒有被歸納進媒介裡面?(蔡崇隆老師)
A:媒介比較是溝通的過程與周遭的影響等,「念力」的概念反而比較像是一種透過技術手段、達到的境地。
Q:數位溝通環境的溝通性何在?似乎在這些數位溝通的背後,需要付出較大的環境溝通成本?(蔡崇隆老師)
A:其實有些內容有強調過數位溝通環境的清靜性。
簡妙如老師補充討論:蔡導的提問很有趣,感覺可以做一些傳播媒介科技社會的研究。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林奕歡
講題:報導文學的更多可能: 非虛構書寫的兩個集體創作經驗
講者:蘇碩斌教授(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日期:2018年05月16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3位
演講摘要
五月十六日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C-Club有幸邀請到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蘇碩斌教授來分享「報導文學的更多可能——非虛構書寫的兩個集體創作經驗」。蘇老師專程帶來了二本由他主編企劃的兩本報導文學集體創作作品,並以兩本書的寫作過程、思想歷練、和成書期間的啟發,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老師開講就預告這二個小時將談論「如何處理歷史的問題」、「報導文學與新新聞的走向」等命題。作為一個報導者該不該追求真相?而他今天是來否定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是可以被定義為真相的,但我們可以盡其所能寫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所謂正確,是一個史觀的問題。
第一個案例為「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實例,為了成就這本書,老師第一次上課就找來了出版社的編輯與課堂上的同學們討論,如同宣示決心一般,課程很快進入到了第一個難題,老師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同學們討論這本集體創作的報導文學所該保持的史觀。
「這一本書如果你可以把它比較認真的看完,裡面是有史觀的,你說史觀是什麼東西,史觀在英文裡面就是意識形態,是有機的結合體,不是隨便的。我們怎麼看待台北,我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從前我在寫『看得見看不見的台北』,基本上很簡單,那就是一個現代暴力的觀點,清代是很悠哉的,我們看人都隨便走來走去,而日本來了以後調查、畫地圖,調查的結果你沒有辦法反抗。這個計畫圖後來被民進黨國民黨的台北市長執行完畢,為什麼,因為這個計畫圖非常的科學,這是一個科學的暴力,這就是我的論點。我們全部被現代的暴力征服了,人沒有空間,被政府被國家所籠罩。我不斷講述我的史觀給學生,讓他們去找資料,喜歡跳舞就去找跳舞,喜歡文學的找了台灣第一個文學少女。我們試想了一個個嘗試,我們不斷來往討論,最後是這樣定調。」
1915年噍吧哖事件起義,規模很大,日本派人鎮壓,雙方合共死了三四千人,後來武裝抗日突然結束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台灣人被馴服了?蘇教授認為其實沒有,後來由蔣渭水接下來了。這個就是日治中期的出現,早期還沒穩定,建設也還沒開始,要在1920年後穩定了,台灣才真的進入到日本的統治裡面。於是第一本書被聚焦在日治時期中期,並依八段式的方式作題綱,歷經艱辛的史料收集過程而成。蘇教授認為任何史觀都無法宣稱為真相,更多的時候必須將多種史觀與面向並置,如同有人喜歡台灣就有人討厭台灣,人們是處在一種欲拒還迎的狀態之中,這一本形似導覽手冊的書,其實是從當時的人所展現的生活之中所取材的。從日本推行斷髮與改裝時,台灣人民的談判到西式服裝店的折扣戰略;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台灣分公司的日本社長找來台灣人為電影製作屬於「台灣味」的主題曲。都是當時台灣人處在矛盾狀態中的生活,這般的狀態蘇教授定義為混雜。
「我們面對各式各樣政權的轉折,一定是不能一刀兩斷談喜歡或討厭,一個人的內心沒有那麼單純,人沒有辦法那麼直接的面對,他們在想的是怎樣得到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非常的複雜的,這是那時人的性格。」
第二部作品則來到了二戰,蘇教授認為戰爭的複雜的,尤其對於台灣在二戰時期的身分,更是難以在國家間找到夠好的視野切入。一個人在戰場上做了很多事情,他回來要不要受到表揚?誰值得哀悼的並不是依個人的生命的經驗,而是由國家來定義。但當時的台灣到底是哪個國家呢?
「從前的歷史課本說二戰台北受到空襲是日本人炸的,標準答案就是日本來炸台灣,這怎麼可能?但是我們毫不疑惑,因為我們解釋歷史的框架被控制住了。日本是萬惡的魔鬼啊,還南京大屠殺,還強姦中國婦女,但是回到台灣人的角度,我們要不要這樣寫?我們要批判中華民國嗎?後來我們決定不能這樣做,我們研究戰爭理論之後,決定批判現代國家的概念,我們用一個總力戰的概念,戰爭其實是極度理性的,經過合法合理的程序發動的事情,而人被捲入其中。」
「你可以寫一個人的人生是怎麼與這場戰爭產生交集。」則是這本書共同作者們最後找到的史觀。一起透過收集資料,寫出在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那些人們所面臨的「終戰那一天」。
最後蘇教授回到了新新聞與創造性非虛構書寫的討論,前述的二部作品並不是純粹編出來的,也如實的考據了歷史中實際出現的物件。這樣的作品,既是文學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蘇教授認為是沒必要僵持著從前對報導文學的二元討論。而到底有沒有一種史觀是新新聞所信奉的?大多數作家相信是有的,認為自己不說沒有人知道,這些人要去搶救,在過程中把自己的主觀投射到客觀。
科學史觀之後,人們的寫作技巧被馴養,不敢把自己放進去,所有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而歷史的書寫就是一種文學。文學是一個表現的方法,是一個展現,並不是不客觀或不科學的東西,如果堅持科學,那你就堅持唯一,那就只有一種史觀,蘇教授則認為應當並存,社會學訓練讓他接受後現代歷史學,史學要承認書寫本身就是文學的一部分。
問答Q&A
Q:能把同學聚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相信這個過程看起來好像很愉快,但其中必定有艱辛。一方面前期需要調查很多史料,後期還有寫作的奮戰,這之中最辛苦的階段在哪裡?
A:我認為一開始是最難的,在於我們如何觀察一個時代,有些人非常被動,如何讓所有人進入討論,為一個史觀來捍衛。現在的台灣研究觀念大多只是存在過就是好的,你叫我去看一個老舊碗公的時候意義在哪裡?作為一個都市空間的研究者,我不覺得所有東西過了五十年歷史就該留下來,那會是一個災難,所以重點是什麼東西該留下來,這是一個史觀的碰撞,這個史觀是我們今天記得的。對我們來說最辛苦的是這個史觀的形成,讓大家看事情會有一致的方向,我們要往哪裡寫,史觀必須是這一群人大家一起想出來。你可以想辦法說服別人,我覺得後來史觀的形成都是超出我的想像的。其餘的都是技術問題,都可以個別施壓約談解決。其實同學也互相幫忙。
Q:我想問老師,那本書我自己有看過,他們裡面雖然看起來都是單篇故事,又環環相扣,會讓人好奇這個人物背後還有更多故事,我想問老師看學生找資料,什麼樣的狀態才是學生自己會覺得足夠了,或是怎樣突破找不到史料的狀態?
A:寫公園的同學,他本來是一個工運份子,他在另一本書要把戰爭時期左翼被壓迫寫出來,但左翼的材料不夠,另外還有彭明敏這些右翼的人,他會難在怎麼擺在一起寫,後來他找到一個材料,1947年3月6號陳儀發給蔣介石一封電報,把這些人全部打為叛亂份子,全部寫在一塊,把這擺在第一段就都解決了。這些人後來非常慘,謝雪紅當時很辛苦,戰爭一結束謝雪紅多興奮,不過後來要去搞暴動革命還是失敗了。你平常敏感度就要夠多,這些有資料的人你只要找到一個其他都會拉出來。我從社會科學跳到文學裡面,最大的轉折就在這裡,每個人都該發展自己的生命,這是我教文學理論、讀尼采的感想。不要相信大作者,所有的讀者都應該成為作者,為了成為作者就該不停地看不停地寫,也不該所有人都讀經典,不然很多都會略過,經典的觀念應該消失掉。
Q:我想follow一個問題,如果說作者已死的觀念,可是在網路的時代,這又像一個後現代敘事,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路上有很多新的媒體平台,用歷史的角度來寫故事,在這個時代就變成有很多的可能性,這時候出書又好像是一個很古典的事情,不知道蘇老師怎麼看。
A:我是書的愛好者,不能接受電子書,但我現在已經屈服了,蠻好用的。其實我不反對他賣電子版,其實如果不抵抗的話,就是內容的問題,我也在準備跟電視電影合作,讓他們寫作有電影的語言。只是書寫方式的調整,我也不覺得電子媒體就會損傷書的價值。我們期望讀者可以分辨地獄天堂,卡爾維諾就是要讓你可以分辨什麼是地獄。網路上很多亂七八糟的,不要看,我給你好東西寫得很好看,我希望可以留下來,久了之後大家就不會去寫那個爛東西,因為會覺得很丟臉,讓大家彼此努力伸展寫作能力。在文化工業的理論中,讀者不會分辨,都被支配,所以我不喜歡阿多諾,我喜歡羅蘭巴特,羅蘭巴特就從閱讀的革命開始。
Q:你談到史觀的問題,在戰爭那個時期,在台灣來說是很難產生所謂一個民族戰爭史,比如你把它放在太平洋戰爭又是另一個模樣。在課堂你帶著學生做,會不會面臨很多問題,第一個,學生基本上是從國外的史觀中尋找,第二個是即使找到了,也可能也可能是很混亂。這在你跟他們互動的過程,有沒有成為一種困難或掙扎,甚至於你自己,如何找到一個能跟學生在分歧之中溝通的史觀?
A:這個世界的史觀本來就是混亂的,並不是你之後可以整理得清楚的,難的是你如何表達,而你要做的就是表達混亂。書中分成三種人:報效國家、能閃就閃、何其無辜,我的史觀不是要批判,而是只要是現代國家就會用總力戰的方式把大家拉進來,而且戰勝戰敗都是很現實的,我的史觀是希望把大家看待國家的史觀轉成裡面的人民怎麼被帶動,不管怎樣,最後每個人都有1945年8月15日那天,所有人都會被捲進來,這是我要討論的,而我現在有了這個史觀,不管面對過去現在未來,能不能適用?我根本上是一個反對現代國家體制的人,但一個人怎麼可能去抵抗,但200年後是什麼,能不能是沒有國家主義的世界,目前看起來很不可能,所以你說史觀發展出來要面對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很高難的挑戰,但如果沒有這個的話,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寫這個,很多論文都是這樣,包含我自己。
C-Club演講紀錄
紀錄: 郭亮均
講題:新科技與親子關係
講者:王嵩音教授(中正大學傳播系)
日期:2018年05月23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0位
演講摘要
現代的父母在教養小孩的過程往往會面臨到的新課題為青少年在面對新科技時的使用行為態度,從王嵩音老師的親身經驗出發,觀察到青少年在面對網路吸引力的同時也引發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免會擔心網路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父母與孩子在面對關係中突如其來的第三者-網路,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介入才能避免親子關係的衝突是這次演講所要探討的主題。
然而,網路並不是第一個讓父母產生擔憂的新科技產物,隨著電視機的普及相關的父母介入子女媒介使用行為研究也開始產生,電視之於網路同樣對孩童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為求降低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網路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包括因過度使用而導致的網路成癮以及接觸到色情、暴力等內容,進而影響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等等,父母作為監護人的角色則顯得相當的關鍵,因此有效的做出對應的介入行為是父母所面臨的挑戰。
其中,父母的介入行為可分為四種,其中包括(1)限制型介入:主要是由父母直接設定規則,比如規定時間但特定範圍、(2)評價型介入:父母會和孩子一起觀看並且討論節目內容,偏向控制成分較強的介入行為、(3)無目的型:父母偏向不加以管束、(4)共視型介入:父母會陪同觀看但不加以討論。由於網路的使用特性上較屬於個人使用層面,因此在網路的媒介介入行為上,相較而言共視型介入行為較少出現。
而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和子女皆認為「限制型」的介入頻率最高,其中父母認為自己所採取的是時間限制型,而子女認為父母是採取互動限制型。然而有趣的是,雙方對於介入行為的認知有差距,父母對於介入行為的認知程度高於子女,也就是說父母認為自己的介入程度高而子女卻沒有感受,這種結果可能是父母的介入方式較為隱匿,使得子女在認知上沒有達到相同程度。
演講過程中,擅長量化研究的王老師向同學分享了TCS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其中的數據是針對民眾做調查媒介使用行為以及社會變遷的態度反應做調查,是具有代表性全國社會變遷的調查資料,提供同學在做量化研究作為的二手資料來源。
進一步調查介入行為和網路正面行為的研究發現,以限制時間為主要的策略的限制型介入,但是對於降低青少年在網路上涉及色情與暴力之危險以及社交危險行為完全沒有效果。有趣的是,父母越少採取限制型介入,青少年越會在網路上從事正面行為,另一方面,父母的評價型介入也無法降低青少年在網路上涉及色情與暴力以及社交危險行為。也就是說父母的限制性行為對於子女無論是在正面或是防止負面行為上都是沒有幫助的。
演講進入下一階段,老師開始分享的是親子關係維繫和溝通管道的研究,子女在成年後離開家後如何使用新科技和父母維持聯繫的管道。透過代間連帶理論探討不同世代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親子間最常以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LINE)作為主要的溝通工具。總結來說親子間的溝通管道在選擇上會依據聯絡的目的、內容、地點與時機而做出不同的選擇。因此,除了了解使用的頻率外,接下來可以進一步的探討各種管道與功能的使用情形與時機。
演講的最後,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臉書關於隱私管理與親子關係的相關經驗,發現同學對於和家長成為臉書好友有矛盾的心理。由於擔心隱私被家長侵犯的前提下,子女會利用設定隱私範圍或者甚至是申請兩個帳號以防範自己的隱私。家長侵犯子女的隱私往往會產生親子衝突,進而影響到親子之間關係的問題,究竟親子間在臉書的互動會呈現什麼樣的關係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親子關係議題。
問答Q&A
Q:想請問研究結果當中「家長越少採取限制型行為,子女的的上網行為越正面」這個部分不太了解,想了解進一步的內容。
A: 家長越少採取限制型的行為,子女反而不會有正面的使用。因為父母不讓子女使用,並不會降低它的危險性,可是相對也會降低正向行為,比如使用網路做功課等行為。以數值來講,限制行為越是多,正向行為也會跟著減少。評價越高,正面行為也越高;但是限制高,正面行為不一定也越高。
Q:(補充)我當初聽到這個結果覺得很有趣,所以我在想這個例子會不會是倒過來的,也就是孩子越是走正向網路行為,父母則越是可能走評價型的介入方式?
A:目前這個研究當中的因果關係是將介入行為當作自變項,網路使用服務當成依變項,當中有沒有因果關係還需要後續更多的研究。
Q:評價型的家長比起限制型的家長的管教方式會不會相較來說連帶影響子女網路使用技能?
A:目前研究是將網路技能當作自變項,因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樣也是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Q:子女的網路危險行為以及正面行為該如何判定,是用網路使用內容來判定還是以使用完的結果來判定?另外還有就是網路的使用所產生的社交行為像是網路霸凌等問題,不知道有沒有同樣反映在研究當中?
A:研究當中的網路危險行為是測量在網路上做的事情,比如接觸暴力、色情等內容方面的行為。接觸後會產生的影響就屬於其他研究的研究主題。有其他後續的相關研究有探討網路霸凌的問題,父母的介入行為對於霸凌的舉動沒有影響,但是可以降低霸凌受害者的負面影響。
Q:這方面研究是從子女的觀點還是父母的觀點出發?
A:是從子女的觀點出發,但是不是回答真實就不能非常肯定沒有誤差的存在。
Q:內容呈現的方式,如果是正面的內容但是以負面方式表達,那在研究中該如何定義?
A:確實在做研究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什麼是正面的題項?什麼又是負面的題項?這必須回歸到定義的問題,基本上負面就是牽涉到色情、暴力為主。但是像是在國外的研究就將線上遊戲歸類為正面行為,但是若是玩線上遊戲變成網路成癮的話,我就會將它歸類到負面行為。
Q:請問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TCS傳播調查資料庫?
A:使用二手資料比較麻煩的地方在於裡面現有的資料不一定是我們研究所需要的,因此訣竅在於你在做研究前必須先把他們的問卷看熟,了解每一年的問卷問了哪些題目,再從中發展自己的研究。
二手資料很好的用法是用來觀察近年來整體的趨勢分析研究。
Q:我認為以後可以反過來研究子女介入父母的網路行為,以我的觀察發現父母比我們還要沉浸在網路使用行為 。(同學補充)我們甚至會害怕父母做出危險的網路使用行為,比如說像是傳送來源不明的網路健康資訊,擔心他們被詐騙等等。
A:就我的經驗也有發現,年長的長輩對於網路文章當中教授、醫生所謂的專家所講的話非常聽信,甚至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只信網路內容不信醫生的情形產生。
Q網路的危險行為該如何界定?舉例像是青少年的多數的網路行為偏向娛樂像是追星,即使在追星的過程學習到很多網路相關的技能,但父母免不了還是會擔心,所以該如何界定不那麼極端的網路危險行為?
A:父母親大多擔心的是孩子花費太多的時間在使用網路,但就孩子的角度而言,可能會因為偶像而產生的正面的影響。
Q:想和老師分享我們IG和臉書的使用經驗, 以我的經驗而言會發現身邊的人為了逃避父母親而不想使用臉書,都默默逃到IG平台上面,避免被父母發現自己的行蹤。
Q:目前比較大的困境比較是父母應該要去了解運用新科技的行為,不是介入或管理,而是去了解這個世代的運作以便和子女溝通。
Q:分享一個網路使用很溫馨的例子,銀髮族運用網路建立起豐富的退休生活,另一方面子女反過來教導網路技能也促進了家庭之間的關係,不一定都是網路危險行為。
C-Club演講紀錄
記錄: 賴麒元
講題:
電傳情報
【講題一】AIoT如潮水:從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看我們的生活
【講題二】嗶經濟:行動支付的到來
講者:
電傳研一
【講題一】余奐均、溫涴鈞、黃釋賢
【講題二】陳貞如、日奎鈞、趙思婷
日期:2018年6月6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 學生:33位 / 老師:簡妙如、劉駿州
演講摘要
為促進師生交流,打造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設立週三C-Club傳播專題研討聚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傳播產業工作者、校內教師與所上研究生以主題演講的方式帶領師生交流討論當代傳播產業及創新創業趨勢。本次C-Club由碩士班一年級學生帶來「AIoT如潮水:從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看我們的生活」及「嗶經濟:行動支付的到來」兩項講題。
【講題一】AIoT如潮水:從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看我們的生活
第一個講題為余奐均、溫涴鈞、黃釋賢同學所準備的報告。他們指出,在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這幾年,開始有人提出AIoT的概念,AIoT即為AI與IoT的縮寫,意指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在這次C-Club電傳情報,這三位同學分享了自己對於「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的觀察。
在物聯網的主題上,余奐均同學談到,所謂的物聯網,就是裝置之間能夠透過雲端平台互相通訊,共同協作的網絡,物聯網的重點不在於硬體的升級,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務應用能優化人類生活環境。舉例來說,大家熟知的無人商店即為物聯網技術的一種應用,其自動化的機器辨識系統減少了龐大的人力成本;電子標籤技術使消費者更快速、更準確的得知商品價格。
運用物聯網技術,國家可以打造懂得民眾需求的智慧城市。余奐均表示,目前全球正在建設中的智慧城市,保守估計有超過100座;以韓國為例,韓國打造了一個叫做松島的物聯網智慧城市,松島城市上的汽車、路燈及便利商店,都可以連上網路,松島居民家中冰箱、冷氣機、洗衣機等家具都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去滿足使用者最想要的需求。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物聯網在世界各地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級產業的級別。
介紹完物聯網相關概念後,輪到溫涴鈞同學向大家講解AI人工智慧。溫涴鈞說,人工智慧指的是機器自主代理的智能行為,「人工智慧」這個詞是想特別強調這種智能系統能夠如同人類大腦般的運作,它的相關概念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語義感知(Context Awareness)。
溫涴鈞指出,人工智慧在當今社會已有許多應用,如:協助挑選衣服的「時尚助理」、幫助居家生活的「智慧家電」,提供資訊搜索的「智慧語音助理」、應用在消費上的「智慧金流」及提醒用藥的「智慧醫療」等等。透過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能夠依照每一個人的個人偏好及生活型態,來提供最人性化的智慧服務。
整合「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的概念,黃釋賢同學以SWOT分析架構來探討AIoT技術在台灣的應用。在優勢(strengths)上,台灣具有強大的硬體製造技術;在劣勢(weakness)上,台灣對於人工智慧的產業資源不夠豐富,人才培育訓練尚未健全;在機會(opportunity)上,人工智慧可以應用在交通、醫療、農業、教育、環保層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在威脅(threats)上,台灣目前已經失去產業先行者的優勢。
在講題最後,黃釋賢同學分享自己對AIoT的觀察,他說,AIoT雖然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這些技術卻可能會讓人面臨資訊安全問題,例如:駭客可能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來訓練出一個強大的攻擊系統,盜取個人隱私資訊,黃釋賢認為,未來資訊安全行業,或許有它的發展契機,但在建立人民資訊安全的同時,什麼樣程度的介入可以被稱為適度保護,什麼樣程度的介入會被說成是過度保護,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講題二】嗶經濟:行動支付的到來
講題二由陳貞如、日奎鈞、趙思婷同學主講「嗶經濟:行動支付的到來」,他們在這場報告中先說明了行動支付的定義與種類,再進一步介紹行動支付對傳播及生活的影響。
對於行動支付的定義,陳貞如同學指出,行動支付指的是使用行動裝置進行付款的服務,在不須使用現金、支票或信用卡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使用行動裝置支付各項服務、數位、實體商品的費用,一般來說,行動支付的主要付款方式有簡訊轉帳支付、行動裝置網路支付、QR碼支付以及非接觸型支付(NFC)。
在行動支付的種類上,日奎鈞同學分別介紹了台灣及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系統。他表示,台灣目前在行動支付上是一個新興競爭市場,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行動支付,如:Hami錢包、Friday錢包、Wali錢包、台灣Pay、Apple Pay、三星Pay、Google Pay、街口支付、Line Pay、歐付寶……等等,這些行動支付與商家間缺乏性統性的整合:而在中國大陸,當地人民最主要使用的行動支付為「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只要在手機上下載這兩套APP,幾乎沒有不能結帳的地方。
接著,陳貞如同學以兩篇實證研究說明行動支付對傳播的影響,第一篇論文為「出門不必掏錢包:檢視影響台灣行動支付採用之因素」,其研究結果指出,行動支付可通過加強受眾對行動支付的功能知曉、大眾媒體的正向推廣等方式提升使用意圖;第二篇論文為「手機上的神秘第三者:從科技接受與網路口碑觀點探討微信支付使用意圖」,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對行動支付的知覺有用性可以正向影響使用意圖,而實際使用亦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的可能性。
談到行動支付對生活的影響,趙思婷同學向大家分享了個人使用行動支付的經驗,並介紹行動支付如何應用在食、衣、住、行、樂,各種不同的生活層面上。她進一步提出使用行動支付的優、缺點,優點包含不用拿出現金、累積成紅利點數、發票可以電腦對獎,她還開玩笑地說,面對一個不愛帶現金又欠錢的同學,使用行動支付討債變得十分便利;而在缺點上,使用行動支付後,開銷不知不覺增加、為了優惠開了一些無用的銀行帳戶、生活圈也被行動支付限制住了。
趙思婷總結了行動支付在台灣的發展,行動支付目前在台灣還不是很盛行,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困擾的事,如:不同商家使用的支付方式不同,付費系統也不夠穩定等。她認為,台灣人民還是很習慣現金支付,行動支付在商家跟民眾能接受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問答Q&A
【講題一】AIoT如潮水:從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看我們的生活
Q(碩二麒元):你們對於AIoT在傳播產業上有什麼樣的想法?可能會取代傳播產業相關工作嗎?或者有一些使產業更加優化的地方?
A(碩一奐均):傳播產業每天都要面臨不同的變化,對於AIoT會不會取代記者寫新聞這件事情,我認為或許書寫這個動作可以被取代,可是想法與創意是很難被取代的。
A(碩二妙穎、岱凌):台灣現在有一個人工智慧的新聞撰寫系統叫做「記者快抄」,它就是透過AI技術從PTT取材寫新聞,挑戰現在的新聞行業。
A(碩二麒元):我認為從即時新聞出來之後,記者常常都在趕一些紀錄性質的無聊工作,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這些無聊的工作可以給AI做,而記者就可以專心做一些專題新聞、深度報導等困難的工作,或許這樣能使傳播產業變得更好。
Q(妙如老師):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想研究AIoT這個題目?
A(碩一釋賢):我覺得廣義的傳播不僅僅是影視或新聞產業,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想透過這個題目了解,當AIoT進入到我的生活消費中後,會不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疏遠,甚至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Q(妙如老師):剛剛同學的講題中討論到無人商店,我就在想,我們系的同學可以做一些相關的研究,或者應用在創新創業的實作上,不知道有沒有同學對這項議題想發表回應?
A(碩二岱凌):我想回應剛剛老師說的,未來有沒有辦法延伸AI的技術做出更有特色的無人商店,因為AI一直討論的是它介入人際關係的程度到哪裡,我認為AI的數據分析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是在人際的互動上,或許AI還沒辦法取代這種人際互動的溫暖。
Q(妙如老師):在場有沒有人覺得無人商店超讚的,想去那邊買東西的?
A(碩一思婷):我會,因為邊緣人不喜歡跟店員互動,喜歡自己看東西。
A(碩二妙穎):我也會想去逛,覺得無人商店很便利,但還是會擔心隱私的問題。
Q(妙如老師):小胖老師對這組有沒有什麼想法要交流的?
A(駿州老師):因應AIoT的發展,衍伸了許多隱私權政策,而歐盟在隱私權上經常採取比較嚴格的態度,這是同學可以做研究的題材。另外,AIoT這項議題往往會涉及到科技烏托邦與科技反烏托邦的辯證,像剛剛同學提到AI可能是很冰冷的東西,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雲端情人」,或許我的語音助理比我的老婆還要了解自己,當人工智慧更能滿足需求的時候,我可能會選擇更信任讓它,這都是同學可以去正、反思考的問題。
【講題二】嗶經濟:行動支付的到來
Q(妙如老師):在場有沒有使用過行動支付的同學,能不能分享一下經驗?
A(碩一奐均):我使用過Line pay行動支付,因為它有集點回饋,這成為了我使用的誘因。
A(碩一教安):我在大陸辦過微信跟支付寶,辦理手續有點麻煩,因為它要實名制,在大陸開一個銀行帳戶,不過辦好之後很方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行動支付結帳。大陸第三方支付推行的比台灣還要成功的原因是,大陸是直接從現金跳到第三方支付,不像台灣中間有一段推行信用卡的過程,現在大家還是比較習慣信用卡、悠遊卡、一卡通付費。我覺得第三方支付有兩個缺點,第一個缺點是,大家還是會擔心隱私權的問題,第二個缺點是,第三方支付就像刷信用卡一樣,很容易把錢刷掉,如果注重理財的話,不推薦使用第三方支付。
Q(妙如老師):同學在講題中有問到,你是否會想使用行動支付?有沒有同學要回應?
A(碩一教安):我想補充一下剛剛同學報告提到的街口支付,它一開始成立的時候用戶數非常低,後來這家公司得到投資後,砸錢做了很多獎金回饋活動,像是過年期間的搶紅包優惠,用戶數量才大量增加。
A(碩二亮均):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有使用街口支付,因為可以集點扣款,很多優惠活動,不過我自己沒有使用,因為覺得使用行動支付是一件麻煩的事。
A(碩一教安):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選擇太多了,沒有一套整合的系統,不像大陸是以支付寶跟微信支付為大宗。
Q(碩一釋賢):如果遇到消費糾紛的話,行動支付要怎麼去處理?
A(碩一奎鈞):以街口支付為例的話,結帳後都會得到一個退款碼,你只到帶著商品跟退款碼去商家,就可以退換貨物;如果是像刷卡付款的話,就是像信用卡那樣刷退。
Q(妙如老師):行動支付跟我們傳播的關係是什麼?剛剛你們在報告中有提出一些研究,有沒有什麼可以再補充的?
A(碩一貞如):行動支付在行銷傳播上可以有一些應用,行動支付可以幫助商家更了解消費者。我們在找資料的時候,有發現台灣政府要推動2025年無現金計畫,我想,行動支付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趨勢。
Q(妙如老師):最後小胖老師,有沒有什麼想法要跟同學交流?
A(駿州老師):行動支付在傳播領域可以用使用與滿足、創新傳布來研究,傳播系的同學可以著力在行動支付對於閱聽人與媒體之間關係。而談到行動支付在台灣發展得比較慢的原因,我的印象是台灣目前在法規上還沒拖動一個整合性的,讓民眾容易接受的環境。
C-Club演講紀錄
記錄:陳怡君
講題:利用傳播來翻轉防災教育
講者:李旉昕博士/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研究員
日期:2018年6月13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3位
演講摘要
演講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講者簡介自己的經歷。第二部分為大眾對於防災教育的刻板印象。最後為李旉昕博士對於自己行動研究的解說。
講者於大學實習中正E報時,開始走進社區,除此之外,還學習日文。於碩士期間幫忙大學老師做災害報道的調查,之後博班論文是,建構以民眾為主體的災害重建資訊-以台灣以及日本的社區為例。
對於防災教育會只有宣傳,由上而下的刻板印象。而我們認為媒體在災害的角色,媒體為了收視率,所有災區亂象,包括強調政治對立、拍攝受災戶呼天搶地的樣子等皆為媒體造成。我們覺得民眾應對災害的方式,他們既無知又無助,所以需要被教育也需要被幫助。這時就出現矛盾,自主防災社區之矛盾點在於,我們普遍認為居民是需要被教育的,居民是需要被保護的,政府專家需要傳遞正確知識以及保護居民,居民得以依賴政府專家認為他們不必特別做防災準備,更不會有自主性。這樣又怎麼會有自主性社區呢?
行動研究利用媒體來翻轉防災教育,研究者不單單只是觀察者,還需要深入介入研究對象,為了改變大眾對於防災教育之既定印象,並且接受防災教育,需要開發防災教材來改變現狀。講者開發「十字路口的遊戲」,這個遊戲是有一個題目,要求大家回答YES/NO,但題目並沒有正確答案,目的是為了要引起討論,匯集大家的意見,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決定。 除了YES與NO二選一的方法之外,居民開始結合YES與 NO兩種答案之好處,重新創造出新的方案。
講者的茨城縣大洗町研究,其中討論了漁夫與外部的矛盾。漁夫想要大眾購買魚,但又怕解釋不清楚,反而讓自己不停地與輻射議題連貫起來。其中,講者就請大洗町的居民製作屬於他們的「十字路口」題目,例如:你是漁夫。目前漁業深受輻射汙染以及其謠言所害。你想要在臉書上發表災區漁業的現況,但又怕消费者誤會你是要模糊真相,還是會發表嗎?藉此讓居民互相討論。
我們必須了解到民眾絕非無知又無助,政府專家媒體(外部支援者)需要學習更多在地知識。社區居民並非固定於教育與被教育之關係,而是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傳播的可能性在於增進外部支援者以及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作其中的橋樑。
最後,講者給研究生的建議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自己的不足,做研究除了找出新的地方做研究外,當遇到瓶頸時,也無須堅持都做,可以降低一點標準。
問答Q&A
Q:防災的教育,像我們常常在學校辦活動,重點就是沒有人來。社區會不會有鄉村跟都市的差別?做這個教育的時候到底是誰會來?是不是關鍵人?還是都是充充場面?這會影響效果嗎?
A:我們辦的工作坊比較少人來,像我五月辦一個活動大概六十個人,就很高興,做這個防災沒有很好做,可能來的人也不多,可是相對他們來的一定是關鍵人,比如說他是防災社區的leader,由他們這樣的種子人,再去播給下面的人。
Q:所以是她們自願性來,還是村里長要他們來?
A:他們還是會去找重點人,還是會有一兩個自動自發,。我一開始我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做訪談,所以訪談就認識很多人,然後我辦活動就會把他們再抓來,所以或許就變得有點限定住,每次就都是這些人。
Q:剛剛那個大洗町的是你們現場發展問題之後,後來有出自己的卡片,所以是後來會把它變成一個印刷品嗎?會保留下來嗎?剛剛有提到兩個台南的社區,那個工作坊結束後如何把討論的結果,這個公約如何流傳下來?以及如何繼續發揮作用?
A:日本這邊就是有弄出成品出來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像台灣比較難一點,因為它本來就是一次性的活動,有些社區會把壁報紙貼在社區公布欄,讓大家去看去分享,這些公約都很簡單,但是你用自己的筆寫的時候,影響力就不一樣。這是目前最節省金費又可行的效果。
他們願意來是現在台灣社區他們有社區評鑑,他們如果有來上課對他們的社區評鑑是加分的,所以有社區畫的很漂亮,我都會拜託他們上來跟大家分享,他們就變得有點競爭關係,做的就會變得很好。
Q:在做這樣的議題討論的時候會不會面臨到文化上面的衝突?面對不同文化是要如何協助當地的人去做這樣子的思考跟發展後續的行動?
A:文化一定會不一樣,像我們這個遊戲,在日本的話大家都會去遵守這個規則,但是不會像台灣一樣,大家可能有很多自己的意見,這個遊戲在台灣我就必須一直強調不能去否定別人。我會說你們在玩這個遊戲不能說「不」這個字眼,我會換個方式想要怎麼讓他們去接受,主要自我自己怎麼去讓對方接受,我就會說如果再出現否定字眼,你就要出來跟大家分享你的初戀。就是要幽默,大家都可以接受,可是我自己要去對應不同文化,但不是讓他們來配合我這樣。
Q:這樣的活動會不會有些權力不對等,比如說男女不對等?
A:這個遊戲今天是我一對多,通常我們會分組,每個人一定要說他為甚麼選YES/NO,然後大家在交換意見,最好能寫起來,所以每個人都一定要陳述自己的意見。其實大家都自己你不可以去反對別人意見,但是有時會無意識地說出,你就要把它變成一個規範。
Q:前面有提到日本及台灣在報導受災區的方式,日本是比較客觀,台灣是比較主觀,那你是怎麼樣在看待這個事情,畢竟學姊是從台灣過去的,那你到日本去的時候對於這樣的環境或媒體報導的過程有什麼樣的想法?
A:以311為例,一開始對311的報導印象就是非常的冷靜,非常的中立,我覺得這樣很好,跟台灣完全不一樣,台灣那時候在報導311是非常的煽情,非常的激動。後來我就漸漸發現事情不對,明明福島的事件不應該被這樣單純的報導。我之後做研究發現,他們每家媒體的報導數量都差不多,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獨家的一個概念,他們有個記者俱樂部,參加這個才能採訪官方的人,他們對於災害報導的限制非常多,然後我就被叫出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們在報導日本東京大地震的時候,因為過於冷靜,後面就發現應該用更激烈的語氣叫大家逃跑,而不是單純客觀陳述意見。
Q:台灣莫拉克風災,那時候社群媒體扮演相當重要的言論角色,不太知道在日本的話,社群媒體在防災,包括災後的消息傳遞,有沒有類似像台灣大概從88風災之後,社群媒體進入臨時的串聯,形成一個官方以外的渠道?
A:有,311之後就開始有社群媒體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力量來做,但日本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們沒辦法確認這個事是不是對的,他們有點不相信民間的力量,他們政府太強。相對的,我覺得台灣的社群力量很強,是因為我們有很弱的政府。他們不太相信民間的力量,會不知道正確性,有沒有偏袒的報導,會比相信政府。因為我們政府弱,我們民間知道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Q:如果要去日本留學,之後又再日本發展的話,身為外國人,又是跨國研究的專長對他們而言是有意義的嗎?一個跨領域的研究,這裡面還包含跨國、跨社會這個研究的角色,在日本也是開始受到重視嗎?你面對的優勢或是劣勢是甚麼?
A:先從劣勢開始講,其實日本對於外國人的接受度不高,他們喜歡的外國人是講英文的白人,而且你是台灣人的話,他們會相對的要求你的日文程度一定要跟日本人一樣。台灣跟日本都是島嶼國家,我們的個性有時候會很接近,可是他們會覺得台灣有日本沒有的東西,所以他們會很希望我可以介紹台灣的東西給日本,因為日本高齡化社會,他們也需要人才,他們希望接收外國的人才。我的優勢就是在我可以把台灣的東西帶過去,然後把日本的資源帶回台灣。我會想留在日本是因為我做了田野已經五年,其實我的目標是做滿十年。
Q:那你下一步的研究階段為是甚麼?
A:行動研究我必須要跟現場的人討論說我們的下一步是甚麼,我們下一步是要做防災的工作,政府希望在沿岸建立防坡堤,但他們很反對,那就要確保人可以逃命,政府就不一定要幫你建防坡堤,所以自己的避難體制做好。那個目標就是跟他們一起建立他們自己可以做到的避難體制。
Q:對於社區而言你不是官方的代表,你只是學術單位,他們會怎樣接納一個學術單位跟他們合作?
A:因為我在那邊很久了,所以他們不接受也不行,加上我不會很介入幫他們做甚麼,我只是提供我的意見,上次介入是我辦一個活動,找一個叫黑潮町的地方,他們自行建立自己的防災體制,沒有建防坡堤的意思,我就把黑潮的人介紹到大洗那邊,接下來會把大洗的人帶到黑潮,然後希望把大洗跟黑潮的人帶到台灣的社區。
Q:台灣重點社區是哪裡?
A:我目前還在談,是跟水保局有合作,看是種子社區,還是我之前待的。
Q:在這裡面傳播系的學生可以做甚麼?
A:像我剛剛給大家看的影片,是我自己拍自己剪,類似非常短的紀錄片,我用IPAD拍及剪,他們評價蠻高的,因為他們說如果我今天找專業的媒體來拍一定不是這樣,它就是非常的生活,非常接近他們的生活。偏文化人類學,呈現他們生活的樣子。拍有很多種,怎麼跟被拍的人更接近,是我們傳播系有更多發想。
Q:這些素材都是你在田野發現,很適合拿來當教材的嗎?就請他們再講一次給你聽,然後把它做成教材?
A:對。我沒有很正式告訴它們在採訪,是很放鬆的狀態。對很多做人類文化學來說,這麼放鬆的很少見。
20180620C-Club演講紀錄
紀錄:吳沛娟
講題:朝赤道航行的出版人
講者:黃珮珊/慢工文化事業、《熱帶季風》總編輯
日期:2018年06月20日
地點:R227
參與人數:30位
演講摘要
本週C-Club邀請到紀實漫畫雜誌《熱帶季風》總編輯黃珮珊來分享她成立慢工出版社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經手作品的理念與堅持。
首先,講者簡單介紹了圖像小說和紀實漫畫。「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是一種特別講究說故事技巧的漫畫類別,是給成人看的漫畫;「紀實漫畫」則是圖像小說中的某一種類型,內容大部分取自真實故事,例如傳記、報導或旅行遊記等非虛構內容。由於講者本身有劇場的經歷,這樣的背景讓她不僅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電影或紀錄片都是很適合說故事的媒介形式。她更特別提出,漫畫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在於圖畫,而是「說故事」,故事本身才是真正能夠吸引人的。
接著,講者將她的創業過程以2017年作為分水嶺分為兩個階段:
一、創業前期:
2012年的時候開始有做紀實漫畫的構想,並花費兩年的時間自學如何創立出版社、了解市場。在訂定策略時需了解業界有什麼問題,因為紀實漫畫在台灣的市場很小眾,講者又是業界新手,她便決定利用手工絹印做市場區隔,不僅可以控制數量、也具有收藏價值。換句話說,「絹印」,是一個說故事、可以接觸到人心的策略。她對於自己做的書有兩個堅持的目標,一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閱讀,二是可以長長久久看它的書。而她想關注的是東南亞的故事,因為在主流出版界那裡的故事往往是被忽略的;做任何事都難,但選擇做自己有興趣、喜歡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二、目前:
台灣的作者在圖像小說這個領域尚未成熟,畫工、風格都很好,但故事還不夠動人。另個問題是市場非常小眾,所以講者便發想了紀實漫畫雜誌《熱帶季風》的出版,集結各個國家的作品,藉此推廣紀實漫畫。《熱帶季風》的故事題材相當多元,也都很有深度,目前第二期已在製作當中。未來希望可以提供平台培養人才,並邀請國外漫畫家、人類學家和編輯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漫畫創作者交流,激發他們的想像及創作,藉以提升競爭力。
問答Q&A
Q:關於募資平台行銷方面的規劃?
A:選擇嘖嘖是一個策略,因為它的使用者是某一類特定的客群。另外也會下臉書廣告,臉書可以演算類似的客群,讓更多人知道你做的事,可以培養讀者。在PO文面要特別去思考讀者平常的作息、行為,發布貼文的時間、內容的精準度都要去注意,最重要的是要有誠意!如何在很短的文字內,精確地傳達你要說的?要有可以吸引到人的點。
Q:這是一個屬於比較私人的問題,因為您要學語言、印刷、程式還有行銷等等(笑),所以很好奇您的生活作息為何?
A:其實念大學的時候作息都很不正常,搬到東南亞之後才有改變,因為接觸到自然,要跟著太陽作息,所以會盡量睡足八小時。早上最有精神的時候要做最重要的事!然後要睡飽吃好,生活品質還有健康都很重要!我常對漫畫家還有自己說:要有生活,沒有生活是寫不了故事,也無法和他人對話的。
Q:這麼忙有沒有想過找創業夥伴?
A:會請人,但不會找股東。去年開始是有一個夥伴,但他是以專案的方式協助《熱帶季風》。也有試過找實習生,但覺得較沒效率,還是自己來比較快。如果要找創業夥伴需要三思,因為理念不合的話做事情會很不順利。